指向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研究
2024-05-29葛恬
葛恬
(常州市东坡小学,江苏 常州 213000)
中小学教育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青少年形成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内容培养。努力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人,让学生建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端正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在科学学习及今后的发展中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从小学科学教学的视角分析,社会责任感主要表现为学习者对科学本质与科学伦理的认识、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及对社会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程度。为了培养出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少年,小学科学教师应肩负起育人的职责,找到社会责任感教育正确的切入点,带领小学生在探索自然科学、了解科学家故事等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发挥科学课程独有的育人价值,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开辟新的路径。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目标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目标主要包含科学伦理与STSE 两个部分,其中科学伦理一般是指在科学领域的成果向生产过程与精神领域的渗透,有助于学生理智德行与道德德行的生成,促使学生在科学伦理的潜移默化影响下,更好地协调人与环境、人与社会及人与自身的关系,达到科学与现实、求真与至善的结合;而STSE 是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需要学生在科学知识学习中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学习者可以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能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厘清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节约资源、珍惜生命等观念。
在苏教版的小学科学教材中,按照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分为了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科学学科特征及社会责任感发展的进阶性,将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目标进一步划分。以“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为例,具体的进阶性教学目标如下:
第一阶段教学目标(1~2 年级):这一阶段中涉及“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有一年级下册“动物与植物”单元,二年级下册“土壤与生命”单元,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亲近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切身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多样化的动植物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能在参与栽植茄子苗、辣椒苗、养小动物等活动中,形成珍爱生命、保护动植物的意识。
第二阶段教学目标(3~4 年级):这一阶段中涉及“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有三年级上册“人的呼吸和消化”单元,四年级下册“繁殖”单元,要求学生了解人体的组成系统及各个器官分工合作,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维持生命活动,引领学生从健康的角度认识生存环境对于人身体健康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意识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的身体健康。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其各个器官的作用,能合理调节饮食。认识到动植物的不同构造、功能、资源及其利用,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环境保护意识。了解动物与人类存在密切关系,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及地球的健康,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
第三阶段教学目标(5~6 年级):这一阶段中涉及“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有六年级上册“遗传与变异”单元,六年级下册“生物和栖息地”单元,要求学生了解生物生存的条件及生物的多样性,认识到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猎杀动物、破坏植物等行为均会造成负面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能主动承担保护自然的责任,并付诸行动。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引入科学史,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将学科历史引入课程教学中,是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有研究者表示:“一门学科的历史,就是这门学科的本身。”科学史是一部 “巨作”,其中记录了历史长河中众多优秀科研工作者创造的历史,承载着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是人类认识自然、了解科学的过程。在社会责任感培养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史,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了解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及总结的经验,从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艰辛,进一步地体悟科学的本质,认识到科学成果对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并受到科学家身上科学精神的感染,形成积极、正确的科学态度。
如在苏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探索宇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科学史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从中了解到人类对于科学的探索从未停下脚步。我国是世界公认的火箭发源地,早在明朝时期的万户,就设想以火箭的推力作为动力,利用风筝保持火箭在飞行中的平衡性,保持火箭可以在空中安全飞行并平稳落地。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有这样想法的人,他明白这样的尝试是十分危险的,但为了实现飞天的梦想,在经过了多次设计改良后,毅然决然地登上了火箭,但火箭在发射后发生了爆炸,万户为了他的梦想献出了生命。虽然万户的此次尝试以失败告终,但他的这种大胆的想法及行动却震惊了世界,自此开启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之旅,被誉为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勇气及追求梦想的决心,激励了后代的许多有志之士。我国航天领域的科学家在探索宇宙的研究中始终秉持着这种精神,从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如今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的成就,证明了中国在航天事业上的发展。为了纪念万户,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山”。在万户探索“飞天”的故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先辈的想象力,以及为了科学事业敢于尝试的勇气和不畏艰辛的精神,有利于小学生形成大胆想象、敢于探索、不畏艰辛的科学态度,在科学学习中始终保持好奇心与探索欲,为我国在航天领域获取的成就感到自豪,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
(二)结合STSE 教育,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将STSE 教育融合于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S)、技术(T)、社会(S)、环境(E)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起到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作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保护生存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融入生命教育、环境教育,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关注度,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促使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并具备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引领学生从个人意识层面上升到更高的社会层面,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如在苏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理想中的家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当前我们“家园”的环境现状:如今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气候的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非正常的环境对人类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如汽车尾气等,想要打造理想中的家园,需要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我国在联合国会议中提出了建议,认为需要在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并且能直接或间接地中和温室气体,国家企业应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植树造林的面积,实现相对的“零排放”。虽然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了气候变化对于全球乃至我国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但却并不能将“碳中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我”联系在一起,因此还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如我们日常生活中乘坐的交通工具,可以从自驾车改为乘坐公交车,或者将我国的大多数燃烧汽油的交通工具改为以新能源为动力的交通工具,减少汽油的燃烧量,自然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促使学生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与自我联系起来,认识到环境保护与自身切实相关,打造理想中的家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小学生可以从绿色出行、减少纸张与一次性筷子的使用等方面入手,为社会的发展及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三)结合专题教育,缔结社会责任情感
在培养社会责任感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社会性的科学专题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社会性的专题研究中缔结社会责任情感。所谓社会性的议题是指由当代科学研究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与社会道德伦理、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具有社会性及科学性的双重特点,能对小学生的情感与价值感产生冲击,使小学生在科学议题的探索中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对专题内容的质疑、批判、论证与推理等,让学生思想、情感与价值感得到正面发展。
首先,教师要科学制订议题主题,保障议题内容与科学课程紧密相关,并且可以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情感的形成。如以“健康/疾病”为议题,创设保持健康,合理饮食的情境,可以在议题中引入流行性疾病、传染性疾病产生的原因及控制传播的举措等;以“环境质量”为议题,创设的情境应有助于学生环保行为的发生,让学生认识到人口分布、废物处理对于环境的影响;以“科技发展前沿”为议题,组织学生从科学爱好、个人技术及先进技术水平等方面入手,探索并了解新型材料发明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能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促使健康科技的发展。其次,教师应组织丰富的专题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缔结社会责任情感。如组织辩论赛,要求学生结合议题展开讨论,学生在议题辩论的同时学会了倾听、协商、合作;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专题学习中了解到不同利益方的思想与观点。在社会性议题的情境中,学生会面对道德的两难,进而产生移情作用,体会到不同立场的思想与情感。社会责任情感的获取主要源于学习者在生活中的自然经历,是自我反省与自我理解的结果,教师在专题教学中应注重引领学生自我反省与自我理解,以体验感为中心,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四)组织社会活动,强化社会责任行为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思想认识上,更为重要的是以思想影响行为,促进学生“社会责任”行为的养成。小学科学教师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原则,完善社会参与活动的组织,引领学生在活动参与中进一步深化社会责任情感,并能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班级或学校事务的管理中。如在班规的制定中,参考学生的意见,班干部采取轮值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担任班级管理的职位,在班级管理中树立服务意识,认识到他人工作的辛苦,能主动承担班级的相应工作,做到人人参与。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校园管理的机会,如校园文化建设等,设立“小红帽”的岗位,每天与教师共同检查红领巾佩戴、校服穿着情况等,若有大型活动,如运动会等,可以选择有意愿的学生担任志愿者,维持秩序、引导宾客等。学校是学生接触的社会环境之一,在学校中组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主动地奉献自己的力量。其次,教师可以建立社会实践合作渠道,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能局限于有限的环境中,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发校外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如参观科技博物馆,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形成发展与创新科学,建设家乡的理想;参观烈士陵园,带领学生感受革命战士身上的可贵精神,提高学生对家国文化、革命历史的认同感,形成保家卫国、弘扬中华革命文化的责任感;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到敬老院或儿童福利院等地做义工,形成关注弱势群体的责任感。
总之,社会责任感培养对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有重要意义,教师应重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树立社会责任意识,缔结社会责任情感,并在实际活动参与中将社会责任感从思想转移到行为上,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