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信息筛选,提升理解能力

2024-05-29杨艾

课外语文·上 2024年3期
关键词:挑山工泰山理解能力

杨艾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阅读理解能力的强弱,不仅影响我们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还会影响我们在课外阅读中的效果。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学习阅读理解方面的知识了。从读懂一个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慢慢地我们开始阅读一小段话,知道这段话表达了什么,包含了哪些深层的含义;到后面我们随着语文学习能力的增強,读整篇文章、整本书都能十分轻松地理解和吸收。这个过程体现出我们在阅读理解方法方面的积累和实践。

在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中,老师会教我们学习一些阅读理解技巧和方法,信息筛选是其中一项。因为我们进行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筛选并整合各类信息的过程。在此,笔者用课文《一面》和《挑山工》探讨在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如何通过筛选提取信息,完成对词语、段落、篇章的理解,完成阅读理解的目的,实现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一、首次通读,筛选标题、背景、情节、事件等基础信息

首先是将文章进行通读。在通读的过程中,筛选整理出文章的标题、写作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重要信息,完成对文章的整体内容的了解。

我们先从文章的标题开始进行筛选。通过“一面”这个标题,我们知道课文是写跟某人的一次见面的过程,且此后再也没有见过。这“一面”是作者所写之人众多言行中的一个切片,能够综合反映出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通过“一面”这个载体,表达作者对于所见之人的思念追忆之情。带着这样的信息,我们在阅读下文的时候,会特别想去了解作者将怎样去写那“一面”,所写的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通过“挑山工”这个标题,我们明白了课文是以写人为主,主人公是一群挑物资到泰山的工人。这是筛选标题信息给我们的启示。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背景信息进行筛选,包括文中提出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一面》第一段直接就提供了时间信息是“一·二八那年的秋天”。我们学过现代史就会知道,“一·二八”那天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抗战爆发,国破家毁,民不聊生;事情发生的地点是在内山完造的书店;人物先后出场的是“我”、内山完造、鲁迅先生;事件是“我”看到《毁灭》一书爱不释手,但钱不够,十分窘迫的时候,鲁迅先生出面解决了“我”的困难。文章还有一些背景信息,比如上海的内山完造书馆、鲁迅与内山完造的友谊等。而在《挑山工》中,我们筛选到时间信息为20世纪80年代初,地点是泰山,人物是“我”和挑山工们,事件是“我”看到挑山工们虽然挑着重物,却总是不声不响地走到游客的前面去。产生疑问后,“我”与挑山工的一段对话引起“我”的思考。这篇课文中,我们接触到“挑山工”这个称呼,接触到游客爬泰山的情形,了解到泰山“回马岭”“五松亭”“极顶”这些地名。

文章的标题、背景、新知识、新概念等重要信息,会让我们在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完整的框架。比如我们通读完《一面》后,就知道作者写的是鲁迅先生爱护进步青年、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怀以及作者对鲁迅先生的追忆;知道《挑山工》写的是挑山工锲而不舍朝着目标不断前进,作者为此深受启示感受到坚持、坚韧的可贵。这些基础重要信息的把握,为我们对课文接下来的阅读理解打下了基础。

二、再次精读,筛选文中的关键词句

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筛选的信息就更多了,比如抓住文中的关键段、关键句和关键词。

首先,筛选关键段。在《一面》中,作者对鲁迅的外貌描写属于关键段。作者在这些段落中将鲁迅的病貌、鲁迅的精神、鲁迅的头发和胡须,很传神地进行了刻画:“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这些描写所表现出来的关键的信息,让这“一面”随着作者的文字,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挑山工》的关键段是当作者向挑山工提出疑问“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去了呢”之后,挑山工回答的那一段:“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其次,筛选段落的关键句。比如《挑山工》中第一段的首句:“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第二段首句:“奇怪的是挑山工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这两句给我们的信息表明作者写的是挑山工群体,他们虽然挑着重物爬山的速度慢却往往走在游客的前面,令人意外。在描写挑山工时,“他们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写出挑山工丰富的爬山经验。描述挑山工走折尺路线时“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写出挑山工的劳动智慧。“以为他们像仙人那样,是腾云驾雾赶上来的”,写出“我”的疑惑。“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写“我”用挑山工认准目标、坚持不懈、不断攀登的精神,鼓励自己不断前进。在《一面》中,我们也筛选出很多作者描写鲁迅先生肖像的关键句。作者按照由远而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将鲁迅先生慢慢地推到我们面前。第一处描写,“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第二处近距离描写面孔、寸发、胡须;第三处描写,“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捏着一枝黄色烟嘴……”这三处抓住特征的外貌描写,向我们刻画出了为进步思想传播呕心沥血、为劳苦大众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

三、多遍细读,筛选文中作者丰富的情感信息

“言为心声”,作者无论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或肯定、或批判、或揭露,都会在文中体现出来。那么我们在重复阅读一篇文章时,就要留意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一些信息,并把它们筛选整理出来,做到真正地读懂文章。

在《一面》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见到鲁迅先生那“一面”充满了深切怀念,时隔四年却对当时的每一个细节都记忆犹新,四年来对鲁迅先生的情感更是崇敬和追随。作者的情感是慢慢酝酿的,一开始就看出那个病瘦的五十岁上下的中国人不一般,在得到那人的关怀时,作者感到:“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受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在鲁迅先生推荐朋友的《铁流》时,作者受宠若惊:“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进行那样诚恳的劝告?”当认出那位中国人果然就是鲁迅先生的时候,作者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而那时鲁迅先生仿佛和作者心意相通,也“微笑着,默认地点了点头”,还“带着奖励似的微笑”说:“我那一本,是送你的。”当作者买下书后实在控制不住情绪,“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发自内心地向鲁迅先生“恭敬地鞠了一躬”。尽管那次见面已过去了四年,但那“一面”给作者带来的情感冲击却影响深远,让作者在艰苦的岁月里能时刻感受鲁迅精神的鼓舞,总是昂着头,坚信“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些情感表达方面的信息筛选,可以让我们理解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对鲁迅先生逝去的沉痛悼念之情。这种情感也影响到我们,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文章,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便再也不能忘怀。

在《挑山工》中,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信息也是很鲜明的。作者通过描写挑山工的姿态、走台阶的路线,写出他对挑山工吃苦耐劳精神的赞美和充满劳动智慧的敬佩;通过对挑山工重担在肩却总是不声不响从游客身旁走过,写挑山工像仙人一样腾云驾雾;通过与挑山工的攀谈了解到他们长年累月一步不停挑着重担经营岁月,感叹他们的坚韧;最后作者画了一幅挑山工爬泰山的画,并一直挂在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表达了作者受到挑山工的激励,并一直向挑山工学习。这些情感信息的筛选和整理,仿佛让我们也爬了一回泰山,与泰山的挑山工近距离接触,学习到他们认定目标锲而不舍的精神。

我们在面对每一篇课文的时候,都可以试着用信息筛选的方式,对文章进行通读、精读和重读,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进行信息筛选整合,一点点提升我们的阅读理解水平,从而通过阅读,去认识世界的深厚广阔,体会思维的奔涌开放,获得审美体验。

猜你喜欢

挑山工泰山理解能力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弘扬新时代“挑山工”精神 永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党员干部要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我国著名景区内挑山工调查报告
我国著名景区内挑山工的历史变迁和未来角色定位研究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大学生公民国际理解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