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癌要摘掉“帽子”
2024-05-29于荷
于荷
随着人们对癌症了解的不断深入,很多癌已变得不可怕,甚至被归为“慢性病”。但它在很多患者心里却仍是“一座大山”,所以专家提出:是时候改变癌症的概念了!
一些癌应去掉“癌”字
本刊记者:权威研究机构建议,应对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彻底改革。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呢?
何裕民:很多地方做出大改变,其中,包括改变癌症的定义本身。并把癌症这个词,从一些常见的诊断中去除。研究人员提出:一些病变,如影响乳房的原位导管癌,并不是过去意义上让人极度恐惧的“癌”,应当去掉“癌”这个字,进行重新命名。这样,患者就不会太害怕,也不太会寻求不必要的乳房切除手术等。
有些部位病变不等于癌症
本刊记者:检查报告以前会出现“病变”字样来提示可能发现癌症,现在有变化吗?
何裕民:许多在乳房、前列腺、甲状腺和肺部等部位进行的癌症筛查中发现的所谓“病变”,完全不应被称为癌症,应当被重新归类为IDLE症状,意思是“上皮来源性的慢性病变”,意味着惰性很大,发展缓慢,或者很不活跃。而目前这些“病变”正令许多人接受不必要的、严重损害身体的诊疗方法,以治疗癌前和癌性病变,而这些病变本身很有可能永远不会产生致命的伤害。
不必要的创伤性治疗削弱抗癌力
本刊记者:很多人体检中会发现有“瘤”,但其实没有任何症状,这是咋回事?
何裕民:高敏度筛查技术的出现,提高了“偶发瘤”的可能性。所谓“偶发瘤”,指的是医学扫描检查时意外发现的肿块或异常病变,这些肿块几乎永远不会出现任何严重的问题。然而,一旦得知这样病变的存在,很多人通常会觉得必须马上活检、治疗,并想尽办法摘除它。这往往会为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带来巨大的痛苦和风险,导致过度诊断和承受不必要且过度的创伤性治疗,结果必然削弱自身的抗癌力。
临床上,像一些老年性的前列腺局灶癌、一般的甲状腺局灶癌、肺的肺泡癌、脑垂體微腺瘤,包括胃的肠化生、多发性肠息肉等,都是常见的惰性很强的病变。动不动就手术,化疗放疗,往往是得不偿失的。
最后要特别说的是,对癌症我们不主张“鸵鸟对策”,盲目地回避或排斥;但对漫天乱飞的“癌症”帽子,却有重新定义之必要。
本刊记者:谢谢何教授的讲解和建议,我们下期见!
专家支持/何裕民
何裕民谈抗癌
何裕民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民生肿瘤诊疗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学科“中医内科学”的学术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