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融合的路径
2024-05-29王敏
王 敏
(灌南县扬州路实验小学,江苏 连云港 223500)
近年来,国家对大中小学德育工作日益重视,提出将德育工作贯穿于学科教学全过程,兼顾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需求,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尤其是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下,各阶段、各学科的教学要更加突出德育目标,强化德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融合德育已经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小学数学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德育元素和内容相比其他学科不够突出,教师在立德树人视域下,要基于小学学科特征探索多元化的德育融合路径。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融合的原则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融合是个系统工程,要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和需求采取科学的融合措施,遵循以下德育融合原则,保证数学教学中德育融合的效果。
(一)趣味性原则
小学阶段的教育对象年龄小,自律意识差,个人的学习容易受到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同时,由于知识经验相对较少,他们对抽象的德育内容理解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德育时如果仅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生硬插入德育内容,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和践行德育,德育效果无法保证。基于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融合德育时,必须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遵循趣味性原则,根据小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和知识水平、学习需求等设计趣味性强的方法促进德育融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小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接受德育,保证德育融合效果。
(二)关联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合德育时,有的教师会依据自己对德育的理解在教学中随意地、间歇性地加入一些德育内容,这些内容通常与教学关联不大,难以在学生心中留下印象,德育效果不佳。要保证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融合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在选择德育内容时必须保证其与教学内容相关联,坚持关联性原则,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出发,挖掘相关的德育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使德育与数学教学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知识品德的同步提升。
(三)适度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合德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但很多教师对这一教学任务把握不够准确,有的教师过度重视德育,在数学教学中增加过多的德育内容,舍本逐末,反而影响了数学教学的开展;有的教师对德育不够重视,认为数学教学中不适合融入德育,在教学中较少涉及德育内容,立德树人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合德育时应坚持适度性原则,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根据教学内容适度选择德育内容、时机、比重等,保证数学教学与德育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融合路径
(一)课内外挖掘德育素材丰富备课计划
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对教师来说是新的工作任务和内容,很多教师缺乏德育融合的经验和方法,因此制订科学的备课计划、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对德育融合的实施有非常积极的推进作用。在小学数学德育融合的备课过程中,从课内课外资源中挖掘德育素材是核心环节,只有准备充足的德育素材,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融入,提升德育效果。一方面,教师要从课内挖掘德育素材。教材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资源,数学教材中包含很多德育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没有得到关注和重视。立德树人视域下,教师要深入研究和挖掘这些德育内容,丰富备课计划,便于在教学中进行应用和融合。例如,在“认识人民币”这一部分内容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德育:讲解人民币的购买能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认识人民币的地位、作用,使学生认识到货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保护人民币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由此可见,数学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要深入挖掘和利用,不断丰富备课计划。另一方面,利用课外资源中的德育元素丰富备课计划。数学教材内容有限,为了拓展德育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要以教材为出发点,广泛拓展课外资源并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用以丰富备课计划。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部分的内容时,其中包含的德育要素为树立辩证思维、科学看待事物的差异性、包容尊重差异等,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师可以利用课外资源,如世界著名的特色建筑悉尼歌剧院、比萨斜塔、大本钟等,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辩证、差异化等德育内容,使备课内容更加丰富、科学。
(二)科学设计课前导入环节并融入德育
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德育融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课堂导入环节融入德育,可以使学生在初步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建立德育意识,然后通过课堂深化和巩固使德育效果更佳,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设计课堂导入环节并融入德育,对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有重要作用。对于小学生而言,新颖、有趣的内容更能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设计课堂导入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趣味化设计教学内容和德育内容,例如采用做游戏、讲故事、提问题、做手工等不同形式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通过讲故事导入课堂内容并渗透德育:从前有个老人,他有两个儿子,老人年老后将家里田地分为两份,分给了两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分到的田地为长方形,长50 米,宽24 米,小儿子分到的田地为平行四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为50 米和30 米,高为24 米,但分完之后两个儿子都不满意,认为对方分到的田地更大,觉得父亲不公平,因此对待父亲态度恶劣,不愿意照顾父亲。故事讲完了,你认为两个儿子谁分到的田地更大,他们对待老人的方法对吗?学生听完故事后,会对图形面积的计算产生很大兴趣,同时会思考尊敬、孝顺老人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对知识学习和德育都会产生探究欲望,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了保障。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德育融合
小学数学内容本身较为抽象和枯燥,教学方法一直以来比较单一,大多为枯燥的讲解,在这种情况下,德育融合很难进行,教师无法通过趣味性、多样化的方法将抽象的德育内容传递给学生,德育效果无法保证。基于此,教师要积极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将枯燥的数学知识通过趣味性的方法展示出来,与此同时在其中融入德育,促进学生将知识与品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随着数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的更新,当前很多新颖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如创设教学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小组合作教学、游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这些方法灵活、新颖、趣味性强,深受学生喜爱,通过这些方法开展德育融合也更加自然深刻。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计算竞赛游戏,将学生分为几组,给出分数计算题目,小组之间比赛哪个小组计算得又快又准确。这一游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还可以向学生渗透集体荣誉感、团队合作等德育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熏陶。再如,在学习小数运算时,教师组织学生创设购物情境,对不同物品标注小数形式的价格,然后引导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在购物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进行小数加减乘除的计算,还要与人进行沟通交流,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融合了与人交际、情绪控制、情商培养等德育内容,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德育水平。
(四)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促进德育融合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离不开生活知识和技能的辅助,与此同时,小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的发展也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德育同样离不开生活体验。基于此,运用生活元素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融合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制订生活教育方案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积极开发和整理生活化教育元素,同时融合德育元素,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完善德育效果。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常见的商品打折辅助学生理解,如打八折即现价为原价的80%,打六五折即现价为原价的65%,然后引导学生运用百分数计算商品减价的金额,可以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百分数含义,还能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合理消费、热爱生活的思想品格,使德育融合取得良好的效果。再如,学习统计图时,教师将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引入教学,如社区一周内污水处理量统计图、垃圾处理量统计图、小区用水统计图等,辅助学生理解统计图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统计家中一周内每天的花费,然后制作统计图,在帮助学生巩固统计图知识的同时,融合勤俭节约、感恩等德育内容,促进学生知识与品德的同步发展。
(五)通过数学课后习题训练融合德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后习题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高质量的课后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同时针对薄弱点进行练习提升,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与此同时,课后习题训练也是德育融合的有效途径和阵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兴趣、学生发展需求等设计课后习题,并在其中融入德育元素,将德育置于生动的习题情境中,使学生在思考和解答习题的过程中同时接受德育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设计这样一道习题:小红帮助妈妈去买饼,有大饼和小饼两种,大饼直径为40 厘米,售价18元,小饼直径为20 厘米,售价5 元,妈妈要求小红买一张大饼,但小红一看,小饼的直径是大饼的一半,但是售价仅为大饼的约四分之一,如果买两张小饼不就等于一张大饼了吗,价格还更便宜,于是小红沾沾自喜地买了两张小饼,你认为小红的想法对吗?学生通过分析习题可知,此题涉及圆的面积计算,计算得知,大饼的面积为小饼的四倍,买两张小饼不仅数量不符合妈妈的要求,价格也更贵。这样一来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数学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他们谦虚谨慎、积极思考的品德,在习题练习中实现了德育。
总之,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融合符合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教师要积极探索数学教学中德育融合的策略,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融合德育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德育的熏陶,提升小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品格,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