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宽小学道德与法治培养路径 树立法治观念

2024-05-29佴文武

关键词:法治道德法律

佴文武

(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江苏 常州 213161)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要抓好学生法治教育,让学生自觉学法、知法、守法。小学阶段是塑造良好法治观念的启蒙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突出趣味性、生活性、实践性,要强调寓教于乐,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法治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为此,教师要拓宽育人路径,明确法治教育目标,优化法治教学内容,完善法治教育评价,促进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法治教育课程目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明确法治教育目标。部分教师对教材中的法治知识重视不够,加上课程周课时安排少,学生难以理解法治知识,学习热情不高。如果教师单纯以教材中的法治知识点讲解为主,学生的法治观念难以入脑入心。新时代,法治观念要从小抓起,践行依法治国,必须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教师在课程目标上,要明确法治教育的学科定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接学情,科学、合理设定法治教学目标,确保法治教育有序达成。

比如: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四课“维权意识不能少”教学中,在课堂案例选择上,教师以“购物”为情境,让学生思考:买东西时,该不该要发票?在购买物品时,应该检查哪些内容?教师以某食品为例,引领学生查看包装的完整性,包括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名厂址及食品配料信息等。如果过了保质期,不能购买。同时,要联系学生购物活动,将法律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认识与消费者权益相关的法律知识,在消费者权益受损时,要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增强学生的维权意识。教师在课程目标设计上,要强调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让学生学会辨别“三无”商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二、对接学生生活,不断丰富法治教育内容

小学生因社会经验少、知识量少,对法律等相关知识缺乏学习兴趣。相比而言,在教学资源整合上,教师多侧重于教材,多关注法律知识的讲解与识记,导致法治课堂枯燥单调。为了更好地选择贴近教学内容的素材,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结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引起学生对身边生活事件的关注,帮助学生深刻体认“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比如: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公共秩序,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提升学生规则意识,养成良好文明习惯。对于什么是公共秩序、为什么要遵守公共秩序,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在景区门口,有人因插队买票引发争执;在高速公路上,因发生交通事故而出现拥堵,有车辆趁机占领应急车道,导致救护车无法通行;在公园里,有人为了方便,直接在草坪上吃零食,扔了一地垃圾。组织学生观看上述视频,并思考、讨论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结合不同案例,从中渗透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让学生识别不文明行为,引领学生想一想:如果是自己,应该怎么做?这些生活化的案例,学生一看就懂,通过渗透生活中常见的公共秩序,能让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养成法治观念。推进法治教育,教师不能单纯地讲解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确社会规范、公共秩序的重要性,进而端正自身言行,用实际行动共建有序、文明的社会环境。

三、创设轻松氛围,在社会实践中身体力行

法治教育离不开具体的法律、法规等知识点。小学生年龄小,缺乏应有的认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要创新多种教法,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多设置便于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增进学生理解法律法规,让法治意识内化于心。

比如: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三课“信息万花筒”主要介绍了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媒介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利与弊,目的是让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互联网,不能沉迷网络,玩网络游戏要有度,要增强网络信息辨别能力,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做到文明上网。在课堂氛围营造上,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上网经历,归纳一下互联网带给我们哪些便利。同时,围绕网络游戏、网络虚假信息、网络病毒等,谈一谈自己对互联网的看法。很多学生都有上网经历,如通过网络看动画、看电影,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通过网络交朋友、聊天,还有些学生通过手机、互联网玩游戏等,学生会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激发了学生对互联网的学习热情。教师再结合一些案例,如有人利用互联网发布不良信息、通过造谣损害他人名誉;一些企业通过网络发布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等。提问:面对互联网上的各类信息,如何鉴别真伪?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性较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法院的案件审理过程,了解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在遇到不良信息诈骗或虚假信息时,要增强防范意识,及时报警,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教师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带领学生学习、感受、探究相关问题,增强学生的信息媒介素养,做到遵纪守法。

四、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法治课堂教育效果

小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绝非朝夕之功。教师要结合法治知识和学情,灵活选择恰当的教法,激发学生主动性,提高法治学习效率。法治知识点的呈现不能仅限于讲解,更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师要变革课堂学习模式,突出趣味性、直观性、实践性,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

比如: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四课“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主要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知识,包括家庭保护、社会保护、学校保护、司法保护等内容。教师要分析相关案例,让学生认识、判定是否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现象或行为,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直接讲解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显然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不可取的,很多学生法律意识薄弱,对相关法律问题辨析不清,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多媒体,呈现直观的案例,从中让学生了解哪些属于合法行为、哪些属于违法行为。同样,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系统化展示复杂的法律知识,教师从“未成年人保护法”入手,延伸与之相关联的具体保护措施和规范,指导学生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借助相关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围绕法律问题,教师引入小组合作探究法。针对“家庭暴力”,从法律视角,让学生明白父母在家庭中应该做什么,在父母对孩子有“持续、经常性的体罚”行为时,即造成家庭暴力。让学生明确在面对“家庭暴力”时怎么做——要向其他亲人寻求庇护,向信任的老师、朋友求助,在遭遇危险时可以报警,在亲人不在身边、警察不立案时,可以向媒体曝光,以获得对自我的保护。当然,父母有管教子女、保护子女的权利和义务,而子女也应孝敬父母,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多种教法的运用,旨在让学生提高法治意识,积极参与法律探究活动,教师要从言传身教中,促进学生法治意识的内化与提升。

五、完善教学评价,促进法治教育课程发展

课程评价有助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为改进教法提供参考。教师要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尤其是围绕法治观念,细化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从学生课堂表现、法治活动参与度、生活实践等方面进行评价,将书面评价与过程评价衔接起来,进一步促进法治教育课程发展。

比如: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三课“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主要介绍烟酒、毒品的危害,警醒学生要提高防范、拒绝意识,要远离烟酒,坚决抵制毒品。构建教学评价体系时,教师除了关注本节知识点外,还要延伸社会实践评价。教师可以布置调查任务:学生身边有无吸烟、喝酒的人,有无吸毒的人;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检索与禁毒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学生明白拒绝烟酒、远离毒品的道理。在学习评价上,教师要结合学生课堂互动行为,通过科学评价,激发学生主动拒绝烟酒、毒品的意识。教师要利用评价分析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情况,改进教学计划,引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家长评价,确保评价的多元性、合理性、全面性。

总之,法治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目标,教师要精准把控教学目标,创设轻松、趣味、生活的学习氛围,融入丰富的案例,变革多种教法,逐步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达成课程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法律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