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音非遗传承发展中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

2024-05-28刘新星

艺术大观 2024年6期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应用

刘新星

摘 要:南音是指泉州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南音非遗一般依靠老一辈艺术家来传承与发展,较少结合新时代中的一些技术手段进行宣传,这就导致南音非遗传承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将探究如何利用数字媒体艺术促进南音非遗传承和发展,希望可以解决以往南音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困境,助力南音文化艺术持续发展。

关键词:南音地区;非遗传承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6-0-03

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的精神力量,助力了国家与地区的发展。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一种记录人类语言的艺术形式,可以传递出人的思想与精神。南音主要是指泉州地区的音乐传统文化,主要是以闽南地区的语言文化作为基础,根据闽南方言进行缓慢悠扬的音乐表演。从南音非遗传承发展来看,主要受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南音非遗传承主要以老一辈传承者为主,年轻传承者比较少,影响了南音非遗传承发展,另一方面是南音非遗传承的宣传不足,较少结合新时代中的一些技术手段进行宣传,进而形成了南音非遗传承和传播方面的障碍,不利于南音非遗传承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两个方面的挑战,本文将从数字媒体艺术角度进行探究分析,借助数字媒体艺术的优势,可以吸引广大年轻群体的关注与兴趣,并拓宽了南音非遗传承和传播路径,有助于南音非遗传承可持续发展[1]。

一、南音传承发展现状

南音传承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从当前南音传承发展来看,整体运行良好。一方面,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南音传承发展,早在2002年就开启了泉州南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并为之付出了近8年的努力。另一方面,当地社团、学校纷纷加入南音传承发展的行动,进一步促进了南音传承发展的可持续性。比如社团方面,在泉州各县市都分布有南音社团,其中有多个百年南音社,如深沪御宾南音社成立于崇祯末年(1632年),有着近400年的历史;安海雅颂南音社成立于1907年,至今也逾百年。学校方面,地区教育在1990年秋就开始推动南音教学,共有120多所学校的10多万名学生学唱南音,同时泉州师范学院于2003年开设南音本科专业,至今已培养出优秀南音人才一百多人[2]。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数字化技术与媒体艺术结合的产物,其中融合了很多学科的知识技能,包括音乐、视觉艺术、计算机科学等。首先,数字媒体艺术拥有新颖、奇特的特点,可以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开展各项活动,如常见的三维动画、幻影成像等,借助技术加持可以增强受众群体的视觉体验感。其次,数字媒体艺术本身含有很多学科知识,学科之间的交叉点较多,这也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发展。最后,数字媒体艺术具有开放性、互动性、集成性的特点,可以让人们在视觉层面获得良好体验,加深了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认知。

从发展现状来看,数字媒体艺术可以应用于以下方面。

一是制作方面。数字媒体艺术发展过程中,影像制作技术在不断创新,如可以利用生动的特效合成制作精美的视频,并运用3D动画技术参与制作,增强视频的3D效果;利用数字化工具制作动听的音乐。

二是展演方面。数字媒体艺术发展过程中,光影、MIDI、互动、虚拟交互等数字媒体艺术得到普遍应用,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使用者获得沉浸式体验,会让使用者身入其境,并能获得丰富逼真的体验感。

三是宣传方面。数字媒体艺术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将制作好的影像视频进行传播,通过平台推送给针对性的用户群体,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三、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传承发展中的应用

从国外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数字媒体艺术应用来看,2019年26个欧洲国家签署了关于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合作宣言,2020年,欧盟委员会在专家协助下还制定了物质文化遗产3D数字化的10项基本原则。比如,“地平线2020”是一项利用数字产品保护、传承欧洲文化的计划,2014年至2020年,“地平线2020”计划总计投入了近7000万欧元,无疑让欧洲文化从数字化的新机遇中获益,更好地塑造了欧洲文化。

从国内角度来看,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在数字媒体艺术应用方面,其中天津荣程集团打造的时代记忆非遗地图平台上线,该平台已经完成入驻非遗项目19800多项、历史文化村落传统村落7200多个、4A、5A级景区174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5500多种。

在南音非遗传承发展中,数字媒体艺术体现于交互传播、影像传播、平台传播等方面。

首先,交互传播方面。数字媒体艺术可以从新媒体平台角度为南音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助力,避免了以往直线、单向传播的问题。比如,目前南音传播拥有官方网站、雙微平台、收听软件等以数字化模式为主的多种传播途径,其中有南音官方网站——福建南音网,该网站涵盖新闻、乐理、曲库等多个领域;泉州南音还拥有“泉州南音网”、中国古曲网下设的中国南音专区等网站。

其次,影像传播方面。在数字媒体艺术的带动下,南音文化艺术的影音制作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下,以短视频为主的传播方式成为主流传播方式,而通过数字媒体艺术中的一些新制作理念与技术,可以为传统南音表演模式增加视觉冲击。比如,在当前泉州南音文化发展方面,南音相关专业、南音爱好者拍摄制作有《新三千两斤》《未来南音》《南音梦》等微电影,其中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的优势,增强了南音文化艺术的感染力与生动性,进一步提升了南音文化艺术的“人气”和“热度”,从而推动南音的保护与传承。

最后,平台传播。在数字媒体艺术的支持下,南音文化艺术可以实现平台化的展演与传播。数字化建设可以将南音文化艺术的相关素材进行整理分类,包括谱曲、视频、乐理等,如泉州南音艺术研究院运用数字化保护技术,至今已收集了南音乐谱789种、1292本,现存传统曲7283首、过枝曲1998首、套曲9套170首、滚门曲牌994个、新曲1172首。

四、探究数字媒体艺术在南音非遗传承与发展中的应用

(一)制作方面的应用

首先,在制作方面应注重打破连续与现实,强化作品感染力。在传统南音文化艺术影音作品制作过程中,相关剪辑的方式一般是线性的,会降低播出效果。因此,在制作方面可以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非线性剪辑方式,进而提升南音文化艺术作品的展示效果,为受众群体营造富有弹性以及符合受众群体认知规律与心理需求的意境,更好地满足受众群体视觉与听觉方面的要求。其次,在制作过程中应注重一些新技术的引入。在制作传统南音文化艺术作品时,也应注重视频特效方面的应用,积极营造符合南音文化艺术的氛围,以提升南音文化艺术影音作品制作效果,提升受众群体视觉、听觉方面的感受。南音文化艺术影音作品制作过程中,可以融入3D动画技术,使画面不仅具有3D效果,也能融入中国动画制作元素,增强南音文化艺术影音作品制作效果。最后,应注重不断创新,突破现有局限。在制作南音文化艺术作品时,制作人员应充分运用数字媒体艺术的优势,通过使用数字媒体艺术对作品中呈现的画面进行调整与改变,进一步提升制作的生動性,从而满足受众群体对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要求[3]。

(二)展演方面的应用

首先,可以结合展演要求建设“VR/AR+博物馆”。“VR/AR+博物馆”是指将VR/AR技术与南音文化艺术结合,构建展演的博物馆,让受众群体在VR/AR技术中更好地体验南音文化艺术的魅力。比如,目前泉州地区拥有众多的南音博物馆,仅位于泉州市博物馆的“泉州南音南戏陈列馆”较为出名,这也提升了南音文化艺术的展演效果,使南音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播。比如,南音文化艺术视觉展演方面,“VR/AR+博物馆”可以模拟展演现场,结合虚拟立体的影像,能营造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美妙场景,观众身入其境能更好地体会南音形体文化的魅力。因此,在数字媒体艺术的加持下,通过模拟南音文化艺术虚拟场景的方式,增强数字媒体艺术在南音文化艺术展演方面的应用,同时也可以结合音频讲解、立体影像技术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来提升展演效果,从而让南音文化艺术更好地展示于受众群体面前,满足南音非遗传承发展要求。其次,在南音文化艺术的展演环节,可以建设专门的数字化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不仅是为了保护珍贵的资料,更是为后续的查找和研究提供了数据库平台,如南音文化艺术中有着闽南文化、人文风俗等方面的内容,之后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中的数字化平台建设,让更多人了解南音、喜欢南音,并利用线上数字平台积极与受众群体交流互动,了解受众群体的一些意见与建议,从而为南音非遗传承发展提供助力。再如,可以利用数字媒体艺术,处理、修复、记录和保存口头传承的文化遗产,如民间故事、民歌等。通过音频处理技术,可以将这些声音资料转化为数字格式,以便于永久保存和传播,并可以进行声音识别和音频分析,为非遗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便利。最后,南音文化艺术的展演过程可以采取“文化IP+定制化”。“文化IP+定制化”是指将南音非遗文化作为一项有价值的艺术IP,打造以南音为主的IP产业链,结合南音非物质文化的内容,不断创作与南音文化艺术有关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舞台戏剧等,既满足老一辈南音人的情怀表达,又能够吸引年轻人加入南音队伍。以南音文化的舞台展演为例,南音《文姬归汉》亮相第22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其取材自中国历史故事和《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等文学名篇,以女诗人蔡文姬的生命苦旅和对华夏文化的坚守,歌咏深厚的家国情怀,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和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在服装、灯光、作曲等名家配合下,作品呈现高度风格化的中国气韵,营造“一眼千年”的古典梦幻空间,探索中国故事的当代表达。在南音文化的舞台展演影响下,有助于推动“文化IP+定制化”,打造以南音为主的IP产业链,不仅强化“南音”的符号形象,提高南音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效果,也有效解决以往南音非遗文化传承窘境,助力南音非遗文化更好地发展[4]。

(三)宣传推广方面的应用

首先,根据南音非遗传承发展要求,做好短视频宣传推广部署,制订适宜的方案计划。比如,南音非遗文化主要以闽南语、音乐艺术为主,在宣传推广环节,需要分析当下民众群体对闽南语、音乐文化艺术的了解与兴趣,结合受众群体的需求设计宣传推广方案,从而让更多民众了解与喜欢南音非遗文化,实现南音非遗传承发展。同时,在宣传中也应注重增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如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特点,将南音文化历史背景方面的内容进行宣传,让人们在观看中逐步增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这样能够让群众逐渐接受,也能促进南音非遗传承发展。其次,在南音非遗文化的宣传推广环节,应结合新媒体时代发展情况进行宣传推广。比如,很多新媒体用户在接触南音非遗文化后,可能会对非遗文化产生兴趣,但限于对闽南语的不了解,导致无法深入理解与感受南音非遗文化中的内涵和情感。这时候地区文化部门就可以从南音非遗文化的自媒体系统构建出发,建立相应的官方媒体账号,定期发布一些与闽南语有关的内容,让受众群体更好地了解闽南语,从而听懂南音艺术中包含的内涵和情感。如果受众群体对宣传推广的一些环节提出疑惑或者建议,可以从受众群体角度进行指导与优化,以帮助受众群体更好地了解南音文化。最后,在南音非遗文化的宣传推广环节,可以从打造文化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增强南音文化艺术的宣传效果。比如,在打造南音文化艺术的产业链环节,需要明确顾客、市场,结合顾客市场进行深度分析,并融入创新创意元素,使南音文化艺术在宣传过程中更好地抓住受众群体的眼球。

总之,南音非遗传承发展过程中可以引入数字媒体艺术,借助数字媒体艺术的优势来提升南音非遗传承发展水平。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应用建议:制作方面,应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非线性剪辑方式,进而提升南音文化艺术作品的展示效果,为受众群体营造富有弹性以及符合受众群体认知规律与心理需求的意境,也可以在制作过程中融入3D动画技术,使画面具有3D效果。在展演方面,可以结合展演要求建设“VR/AR+博物馆”,从而模拟南音文化艺术方面的虚拟场景,增强数字媒体艺术在南音文化艺术展演方面的应用;可以建设专门的数字化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南音、喜欢南音。在宣传推广方面,应结合受众群体的需求设计宣传推广方案,让更多民众了解与喜欢南音非遗文化;应建立相应的官方媒体账号,定期发布一些与闽南语有关的内容,让受众群体更好地了解闽南语,从而听懂南音艺术中包含的内涵和情感。

参考文献:

[1]姜石龙.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应用与发展[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2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二).北海艺术设计学院;2022:3.

[2]艾甜芳.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应用与发展[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网络研讨会论文集(四).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2:4.

[3]肖雷.非遗传承与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融合发展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2(10):63-65.

[4]刘春辉.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应用与发展[J].文化产业,2022(04):13-15.

猜你喜欢

数字媒体艺术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与少儿美术教学概述
数字媒体艺术在金华古建筑保护中的运用
新媒体时代CDIO理念下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试论数字媒体艺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中的潜在问题和对策分析
数字媒体艺术与平面设计的关系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