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神秘部落国
2024-05-27陈霄燕
陈霄燕
两千年前的西域三十六国,散布在今中国新疆与中亚部分地区。“三十六国”中,大多古名已随风而去,莎车依然沿用古名。走进今日的莎车,仍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西域风情。
到过莎车的人,都会感叹它纯正、浓郁的西域风情。
这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小城,从来不是无名之辈。它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莎车国的延续,是明朝赫赫有名的叶尔羌汗国的都城,更是维吾尔族文化空前繁荣的见证。
如今沿用古国名的莎车依然骄傲,它不仅保留着古丝路文明留下的丰富遗产,还以产棉、矿产和种植玫瑰花闻名遐迩。
昙花一现的异族都护从称霸西域到臣服匈奴
位于新疆西南边陲的莎车,地处昆仑山北麓,帕米尔高原南缘。古时的它东达于阗(今新疆和田),西接龟兹(今新疆库车),西北通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一带),西南可达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一带)。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作为丝绸之路南道要冲的重要性;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宜牧宜农的生存环境,又令它成为西域诸国中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因此,莎车吸引了汉朝与匈奴的目光,成为两强长期争夺之地。
西汉末年,王莽暴政引起中原政权混乱,已归附汉朝的西域诸国逐渐失控,处处硝烟四起,血雨腥风。此时的莎车国王名叫延,他曾于汉元帝时入质长安,深受汉朝思想影响,钦慕中原文化。继位莎车国王后,延治事多参用汉制,并与中原交好,使得莎车国力不断上升,成为一个政治、经济、军事强国。虽有称霸一方的实力,但延常常告诫儿子,要维护汉朝天下,不可辜负汉朝的恩德。
彼时西域局势岌岌可危,不少西域小国已倒向匈奴,唯有莎车团结周边力量,延亲自率兵出征,抵御匈奴数年之久。公元18年,长年征战的延去世,王莽追谥延为“忠武王”以彰功绩,延成了西域第一个获得汉朝谥号的国王。
延的儿子康继位后,继续投入抵抗匈奴的事业。公元23年,西汉灭亡,西域大乱,莎车在与中原政权失联的情况下,竭力收容和保护了流落在西域各地的汉朝官吏和士兵,使他们免遭匈奴残害。公元25年,东汉政权建立,四年后,因康抗击匈奴有功,光武帝刘秀册封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康管辖西域五十五国,成为西域历史上第一位少数民族都护。康去世后,获谥号“宣成王”。延、康父子是目前已知的、仅有的获得汉朝谥号的两位西域国王。在他们之后,莎车国与中原政权的关系也开始翻向了硬币的另一面。
康的弟弟贤自立为莎车王,不同于始终倾向汉朝的父亲与兄长,这位野心勃勃、性情残暴的新王开始了他穷兵黩武的征途。从假借“大都护”之名对西域诸国课以重税,到破楼兰、败龟兹、攻大宛、战于阗,贤的自负与称霸欲望愈发不可遏制……最终,贤死于乱刀之下,雄霸西域近30年的莎车国也走向了落寞。
之后汉明帝即位,派勇士出使西域,以奇兵奇招大败匈奴,重新拿回了西域的控制权,并重新打通古丝绸之路。后来经战乱,莎车投降、归顺,多次改名,直到清光绪年间,莎车才拿回了自己的古名,沿用至今。
西域版“梁祝”十二木卡姆的神话与遗响
金戈鐵马和战鼓轰鸣,早已随戈壁中的古国一起被风沙掩埋,后人只能从博物馆里斑驳的文物中触摸莎车国的历史,但这块丰沃土地的故事始终在延续。明朝时期,莎车以叶尔羌汗国都城的身份再次迎来了高光时刻。
莎车,在突厥语中为叶尔羌。《西域同文志》释:“回语,叶尔,谓地;羌,宽广之意。地宽广,故名。”当赛义德将叶尔羌汗国定都在这片广袤之地时,历史重新写起了剧本。
在今日莎车县的老城和新城之间,静置着叶尔羌汗国王陵。当地人称这座陵园为“阿勒屯麻扎”。“阿勒屯”意为金子,“麻扎”则为“坟墓”,这个名字和它的含金量恰如其分。陵园始建于1533年,葬有叶尔羌汗国建立者赛义德等11代王室成员,经百年扩建,形成现在1050平方米的规模,如今是莎车最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这座以男性为尊的国王陵里,长眠着一位耀眼的女性。她是诗人、音乐家,也是叶尔羌汗国第二代国王拉失德的爱人。她的出现温柔了一段时光,也促进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发展,她就是被称为“木卡姆之母”的阿曼尼莎汗。
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意为“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也就是十二套古典音乐大曲,每一个木卡姆都由大乃额曼(大曲)、达斯坦(叙事曲、器乐曲)和麦西热甫(欢快的舞蹈歌曲)三大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又需要四段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以西域特有的民族乐器进行伴奏,一套完整的十二木卡姆演出需要24~27个小时。深沉缓慢的古典叙诵歌曲,流畅优美的叙事组歌和热烈欢快的民间舞蹈,使得木卡姆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2005年,“十二木卡姆”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533年,阿曼尼莎汗出生在叶尔羌汗国的提孜那甫河畔(今莎车县喀拉苏乡夏甫吐鲁克村)。虽成长在普通的农户家,阿曼尼莎汗却像是大漠中盛开的玫瑰,不仅天生丽质,而且才华横溢。在乐师乌麦尔的教授下,阿曼尼莎汗很小就展露了惊人的音乐天赋和诗歌才华。某一天,经常借打猎外出体察民情的拉失德,偶然路过阿曼尼莎汗的家,被阿曼尼莎汗彈唱的木卡姆打动,当得知歌词的创作者也是眼前这个美丽的少女时,拉失德的心被攻陷了。他回到王宫,连夜准备聘礼,次日天一亮便郑重地向阿曼尼莎汗求婚。
这位“平民王妃”进入王宫后,并没有沉醉于宫廷生活,而是在拉失德的支持下,开始对木卡姆进行搜集、规范和改编。木卡姆因来自民间传承,受宗教影响深厚,不仅内容多有遗失,而且夹杂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晦涩难懂。阿曼尼莎汗集结了全国的木卡姆艺人,以更为流畅的突厥诗词为基础,对木卡姆进行改编。同时,她和当时著名的乐师、木卡姆演唱家——喀迪尔汗合作,创作了一系列新的诗词,再用木卡姆进行编曲。经过系统的整理,木卡姆基本定型,不仅变得易于理解、高雅动听,而且更有维吾尔民族特色。
随后的400多年,木卡姆不断沉淀、完善,最终成为了维吾尔文化瑰宝“十二木卡姆”,也成为了令人瞩目的文化遗产。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成功发射升空的“嫦娥一号”搭载了31首曲目,《十二木卡姆》的选曲便名列其中。
恢弘王宫重现沙漠布满时光痕迹的西域风情
阿曼尼莎汗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木卡姆,让世界看到了女性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可惜的是,这朵迷人的西域玫瑰因难产死于34岁。为了感谢她的杰出贡献,阿曼尼莎汗和她的女儿被破格允许一起葬入叶尔羌汗国王陵。这座盖着红色幔帐的三级台阶陵墓,如今也是国王陵里无法忽视的存在。1992年,叶尔羌汗国王陵边上的阿曼尼莎汗纪念陵正式开放。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对维吾尔族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叶尔羌汗国,历时166年后被准格尔汗国消灭,而传说中辉煌的叶尔羌汗王宫也毁于战火之中。幸运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莎车县政府的努力下,现在人们仍有机会亲身感受那座沙漠宫殿的魅力。
莎车县中心的阿勒屯历史文化广场旁,坐落着一座宏伟梦幻的伊斯兰风格建筑,它是莎车县根据史料复刻的叶尔羌汗王宫,也是莎车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更是如今莎车的地标性建筑。
日光之下,鸽子停栖在各处,羽毛泛着微光,像王宫里骄傲的巡逻队。四周中亚风格的建筑,焕发出明艳又梦幻的氛围感。精致的镂空花纹遍布宫殿各个角落,而穿梭在长廊、楼阁、花园里,好似走进了《一千零一夜》,或许一个转身,就会掉进阿拉丁的神灯。从王宫二楼的天台俯瞰,宝蓝色的穹顶以中庭为中轴线,排布得错落有致,充满了奇妙的视觉体验。
莎车为多民族融合的城市,生活着维吾尔族、回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汉族等13个民族,文化十分多元。王宫里,集中展示了10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不仅可以全面直观地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更有机会欣赏到《十二木卡姆》的表演。
走出王宫,就是莎车的老城区。清朝末期置莎车府后,曾在此先后建新、旧两城,旧城名为叶尔羌,也就是俗称的“回城”;新城叫莎车,即“汉城”。两城并没有用围墙设置边界,而是通过市街自然相接组成双连城。直至今天,莎车老城与清朝回城的区域也是基本重合的。这座“活着的老城”刚经历完三年的改造,如今既保留了布满时光痕迹的异域风情,又注入了城市发展的新活力。纵横交错的街巷中是一处处干净又古老的传统民居,夯土色的屋墙上点缀着民族特色强烈的花纹,绿植和鲜花把这里衬托得温情浪漫。
喀赞其老街位于历史上回城和汉城交界处,形成于1870年,这条见证了莎车数百年风雨的商业老街是城中最具烟火气的存在。喀赞其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铸锅为业的人”,街如其名,这里自古就是制售锅碗瓢盆等铁、铜制品的匠人聚集地。现在,这门“叮叮当当”的传统手工艺不但保留了下来,还与民间饮食、农产品等融合,衍生出了更丰富的商业形态。夜幕降临,美食的诱惑让人根本无法抵挡,烤鸽子、烤包子、酸奶粽子、手抓饭……特色小吃一样接着一样冲击着味蕾。
每年四月,莎车近百万亩的巴旦木花竞相绽放,当地人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来表达对丰收的喜悦。此时,莎车弥漫着沁人的花香,处处都是和花朵一样醉人的笑脸,热情奔放的少数民族同胞载歌载舞,用音乐和美食邀请到此的游人,共赴一场春日之约。
(编辑 张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