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超越”导写
2024-05-26杨睿任秋祯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信息化时代,海量的信息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说:“人类精神生活中最独特的一件事情,是人们会不断地超越所给的信息。”
材料中“不断地超越所给的信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写作指导
曾听到这么一种说法,青少年现在一周接收的信息量等于1975年时一年接收的总量,信息过载已经是时代病症之一。对此,杰罗姆·布鲁纳提出要“不断地超越所给的信息”,“超越”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切方式。区别于文档软件对信息的剪切、粘贴、格式化,我们的“超越”应该有理性的拓展探究,应该有感性的合拍共情。换句话说,就是延展信息的广度,挖掘信息的深度,感知信息的温度。这样才能超越信息“其然”,抵达其“所以然”。再延伸开,是否还有其他“度”可以拿来分析,例如速度、密度、高度等。
例文
不断地超越所给的信息
□北京市101中学 何昊阳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泛滥让人无所适从。如何超越信息,不被信息所淹没,是每个人都面临的挑战。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将超越信息视为精神世界的独特风景,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在我看来,管理信息而非沦为信息的奴隶,需要我们不断从不同的角度去超越。
何为信息?它是一切有内容表达的载体。狭义来看,就是书本呈现的文字信息;广义来看,它既可以是戏诸侯的狼烟,也是大航海时代的残缺地图,更是今天的一条朋友圈、一个短视频。何为超越,那就是不满足“给予-接受”这种模式,而予信息以广度、深度和温度。
超越信息表面,深入到其背后。信息不仅仅是文字或数字,它还包括图像、声音、视频等各种形式。然而,这些往往只是表面的表达,缺乏深度和内涵。人的终极意义之一就是拥有可贵的理性,而表层信息不足以滋养人的理性,因为理性需要发问、求索,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马克思博采众长,但他没有成为已有信息的复读机,而是超越了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和欧文、傅里叶的空想社会学说,触碰到信息背后的“深刻”,为后世留下了《资本论》这座精神富矿。
超越信息数量,注重其质量。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虚假新闻和谣言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一条虚假新闻都可能导致股市动荡,公众号上的任意一则发言都可能掀起轩然大波。这些足以说明,提高信息素养迫在眉睫。倘若我们能够具备筛选、鉴别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就能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
超越信息速度,享受其慢。信息的快速传播让人们不断地追逐着新的热点和话题,然而,这种“快餐式”的信息消费方式往往使我们错过了信息的真正内涵和价值。那么就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思考和理解信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将信息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当然,超越信息不是胡作非为,对新闻的阴谋论分析,对信息的造谣和传播,都非超越信息,而是污染信息,让本已充满噪音的信息场变得蜂鸣不断,更加喧嚣。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求索信息,唯有从高度、深度、温度,众里寻他千百“度”,才能认知世界,变成有理性有温情的人。
评点
文章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超越信息,不被信息所淹没。作者通过丰富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阐述了超越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作者从定义信息开始,逐步深入到超越信息的各个层面,这种结构使得文章内容层层递进,易于理解。同时,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引用了大量例子,如马克思的《资本论》、虚假新闻的影响等,使得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此外,作者在语言方面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使用了如“精神富矿”“众里寻他千百‘度’”等词汇来描述问题,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还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如“超越信息是精神世界的独特风景”,这些观点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启示。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