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作文“生活于趣味之中”写作指导

2024-05-26王瑞雪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好胜心劳作学问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梁启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凡趣味的性质,总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终。能为趣味之主体者,莫如下面的几项:一、劳作;二、游戏;三、艺术;四、学问。”

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写作指导

梁启超这段话中,关于趣味给出了两个思路。一是要以趣味的眼光和心态去对待生活。二是要找到有意义的、有趣味的主体,也就是要找到自己觉得有意义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甘之如饴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梁启超提出的四种趣味来源分别是“一、劳作;二、游戏;三、艺术;四、学问”。这些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较少功利心、好胜心与虚荣心。如果劳作疲于谋生,游戏让人空虚,艺术为了沽名钓誉,学问为了争名夺利,趣味也就很少了,历史中现实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所以,考生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角度一:生活的趣味,应该是有益身心的高级趣味,而非有害身心的低级趣味。(适用对照式结构)

所谓高级趣味,是可以愉悦身心、提升素养、陶冶情操,增加学识的趣味,可以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是个人、群体、社会进步的正向力量;低级趣味,是低层次的,容易让人沉溺于其中,消磨意志,削弱进取心,产生贪欲妄念。

语段示例:“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那些“重口味”的网红们“自我物化”,刻意扮丑,使一部分猎奇的年轻人沉迷于简单粗暴的“低级趣味”。然而,有趣并不能用恶搞来实现,变异的搞笑只会让我们的审美畸形化,模糊美丑之间的界限,降低辨别美丑的能力。这样下去,只会“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角度二:生活有趣味,少些功利心、好胜心与虚荣心。(适用并列式结构)

物有实用功能,但夸大实用功能,就会陷入功利主义,唯利是图,刺激人性的种种贪欲恶念;好胜心过重,容易让人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变得无所不为;虚荣心过重,让人将注意力集中于外界而非内心,忽略人的本质。这三种心态,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控制不好都会严重影响人生趣味,容易变得焦虑、无聊、空虚。

语段示例:被称为“最后一位大儒家”的梁漱溟先生在《这个世界会好吗?》一书中这样说:“人类社会有三个要解决的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三个问题分别是物质层面的生存、温饱问题,社会层面自尊、归属感问题与人生层面的自我价值实现问题。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抛却功利心、好胜心与虚荣心,静坐下来,于浮世喧嚣中,品一杯香茗,读一卷诗书,赏一场秋雨,梦一世繁华,你才会发现生活原来可以这样美丽。

角度三:生活的趣味=可爱之物+明察之目+智慧之心。(适用并列式结构)

生活中的趣味往往难以凭空产生,需要有所依托。我们要有一双明察之眼,从看似平凡的地方发现可爱的人与事,以欣赏之心去品味,这样才会产生趣味。这个过程中,物是外部因素,目与心是内部因素,内因是关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生活的趣味在于发现生活的可爱,欣赏生活的有趣。

语段示例:约翰·肖尔斯在《许愿树》中这样说:“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在火堆里丢失的金子,可以从灰烬中找回来;在冬天里消失的种子,会在春天的大地上冒出头来。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擦亮双眸,去发现生活的趣味,你会发现,这世界真的很美丽。

推荐素材

黄庭坚《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化用例段

做一个有趣味的人,要懂得给自己的心留点空间。要想让生活有趣味,不妨给自己的心放放假、减减压、除除尘,你才能听到鸟鸣,闻到花香,看到云白山青,感到惠风和畅。就像黄庭坚那样,“了却公家事”后,让自己的心闲下来,便能看到“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这是何等的惬意!能这样生活,难道不是充满味趣的人吗?

例文

于趣味之中,体趣味珍贵

□河北省唐山一中" 王佳

“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在梁启超看来,趣味应作为人生长河中的主体之一,陪伴着我们。而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于趣味之中,健全丰富人格。那么如何做到以趣味始,以趣味终,体会趣味之珍贵呢?

体趣味之珍贵,享劳作中的趣味。所谓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趣味,创造生活,绝对不只是个口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将自己毕生的时间与精力献给田地,是他在田间劳作时的汗水,浇灌了每一根幼苗。若问他一生都专注于农田之中,是否会感到无聊?他一定会告诉你,每一株穗都是他的孩子,它们的成长带给他无限的乐趣,那劳作的辛苦、付出与收获,构成了劳动的价值与趣味。

体趣味之珍贵,享艺术中的乐趣。于趣味之中,为艺术献身又何妨?在冬奥会赛场上备受关注的羽生结弦,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毅然地挑战史无前例的难度,超越了胜负心,哪怕失败,这也一定是一场有趣味的旅途。“为什么他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他对这花滑爱得深沉”。于热爱中体会到了趣味,便竭尽全力去实现这趣味的价值,哪怕粉身碎骨。

体趣味之珍贵,享学问中的乐趣。汲取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的思想活力,涵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浩然之气。学问的魅力是巨大的,探索知识的世界永无止境,而这其中的趣味则可以让我们用一生去咀嚼品味。小时候,我们读了很多书,而大多数现在都已经不记得了,又有什么用呢?不,我们曾走过的每一座山,看过的每一处水,爱过的每一个人,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将长成身体中的一部分,让我们欢乐、愉悦、欣然,而这其中的趣味,则会陪伴我们,到达理想的彼岸。

纪伯伦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有两次便是“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当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之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生活如此不易,我们何不用趣味点缀人生,以趣味始,以趣味终,于趣味之中,体趣味之珍贵。

评点

文章标题以整句形式紧紧扣住“趣味”,开头部分开门见山地将“新时代青年”与趣味联系在一起,以“如何做到”来设置问题,引后文阐释。文章主体采用了并列式结构,第一部分“享劳作中的趣味”以袁隆平为例,体现“每一株穗都是他的孩子”给他带来的乐趣;第二部分“享艺术中的乐趣”以羽生结弦为例,体现他对艺术的热爱,因为艺术给他带来趣味;第三部分“享学问中的乐趣”,突出学问“让我们欢乐、愉悦、欣然”的趣味特点。结尾以纪伯伦《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结尾,照应标题与开头,深化了主旨。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好胜心劳作学问
辛勤劳作 吉祥人家
过年了
比多少的学问
“一”的学问
春暖劳作花相伴
鸡叫的学问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关于好胜心
酷暑劳作易受伤 “高温权利”需了解
太想赢,未必是好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