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大树”仍难盈利,建信人寿业绩遭遇滑铁卢
2024-05-26何乐
何乐
作为银行系险企头部企业,建信人寿在过去十几年里,不管是保险业务收入还是公司净利润,曾一度保持着一路高歌的状态。但在2022年,建信人寿辉煌的业绩戛然而止,从盈利到亏损超17亿元,2023年亏损加剧。不仅如此,2023年,建信人寿保险业务也遭遇困境,收入下降、退保率居高不下……多重考验之下,未来建信人寿该如何破局?
7.77%!随着建信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信人寿”)披露2023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其2023年的经营情况也浮出水面。2023年第四季度数据显示,建信人寿综合退保率高达7.77%,居银行系险企第一。此外,报告期内,建信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97.13亿元,同比下降20.60%,且净亏损42.99亿元。
自2011年起,经股权转换由建设银行控股后,建信人寿在2011年至2021年期间,一直保持着盈利状态,直到2022年首度出现亏损。如今,2023年公司依然无法实现业绩回暖,保险业务收入下滑、退保率居高不下,且亏损加剧,这给公司未来的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
银行系险企集体困境
随着非上市保险公司陆续公布了2023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大部分险企2023年全年经营情况已基本呈现全貌。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有部分银行系保险公司(指由银行控股或参股的人寿保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出现了较大下滑,其中不乏一些头部的银行系险企。
如工银安盛人寿2023年全年保险业务收入为404.95 亿元,同比下滑 17.56%,建信人寿保险业务收入为397.13 亿元,同比下滑20.6%,农银人寿也出现了9.32% 的下滑。其中,建信人寿下滑幅度最大。
银行系险企目前主要有10家。国有五大银行旗下均有一家保险公司,分别为工银安盛人寿、农银人寿、中银三星人寿、建信人寿、交银人寿。另外还包括邮政集团旗下的中邮人寿,招商银行旗下的招商信诺人寿,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保诚人寿,光大集团控股的光大永明人寿,北京银行的中荷人寿。
单从保险业务收入来看,2023年,中邮人寿保险业务收入达到1098.66億元,同比增长20.16%,为10大银行系险企中最高者。其余几家险企,也保持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不过从盈利情况来看,中邮人寿亏损超百亿元,其次是建信人寿,亏损金额从2022年的17.67亿元扩大到42.99亿元(表1)。
对于银行系险企保险业务的下滑,主要与两点因素有关。首先是业内所有预定利率大于3.5%的保险产品在2023年7月31日后全部下架,在前期“炒停售”透支需求后,后续保费增长乏力。其次是银保渠道在去年下半年开始全面推广“报行合一”,在“报行合一”落地后,银保手续费率的大幅削减使得银保渠道开始进入增长困境。2023年8月以来,银保渠道保费收入一度有“失速坠落”的趋势。
以建信人寿为例,公司2023年的保险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双双下滑。中债资信债券评级信息公告认为,建信人寿保费规模下降主要受到公司压降趸缴业务规模所致,净利润下滑主要是受到资本市场波动导致投资收益同比下滑所致。其中,建信人寿2023年累计投资收益率为2.61%,而其近三年平均投资收益率为5.03%。
另外,2023年第四季度的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建信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95%、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74%。
颓势初显,由盈转亏
建信人寿成立于1998年,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银行控股的保险公司之一。公开资料显示,建信人寿的前身为太平洋安泰人寿。2011年,中国建设银行通过收购股权,最终以51%的股权拿下了太平洋安泰人寿的控股权,并改名为建信人寿。
据可查询资料,2011年-2021年的11年年间,建信人寿均保持着盈利态势。且在10大银行系险企中,公司盈利一直处于较好水平。2019年-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稳步增长,净利润也保持着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到了2022年,公司营收同比下降5.48%至567.57亿元,净利润骤降248.76%至-17.67亿元,由盈转亏。2023年,公司亏损态势不止,亏损金额扩大25.32亿元至42.99亿元(表2)。
此外,对于建信人寿2022年净亏损金额,其在2022年的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亏损金额为12.19亿元,但根据中国建设银行披露的2022年财报以及建信人寿披露的年报显示,其净亏损金额为17.67亿元。二者披露的亏损金额相差5亿多元,这让业内质疑公司实际亏损金额的准确性。
并且,据本刊记者查阅建信人寿各个季度披露的偿付能力报告发现,公司2020年第四季度和2021年第一季度披露的,关于2020年第四季度净利润数据,也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对于建信人寿的财务数据之谜,或许需要官方进一步说明。在本文分析中,对于2022年的亏损金额,我们以建信人寿披露的年报数据,17.67亿元为准。
从近五年业绩来看,建信人寿从2022年开始出现亏损,那么这一年,公司为何由盈转亏,或许从年报中可略知一二。
2022年,建信人寿保险业务收入为500.1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477.41亿元有所增长。但这一年,公司的退保金陡然上升,从2021年的25.34亿元猛然增长至2022年的62.35亿元,增长幅度高达146.05%。
此外,2022年建信人寿投资收益为110.40亿元,较上一年的126.20亿元,少了15.80亿元,且公允价值变动损失3439.13万元,而上年则收益3757.75万元。另外,公司资产减值损失6.69亿元,较上年增长615.4万元。由此可知,建信人寿不仅投资收益下滑,公司的保险业务也遭遇退保金走高的困境。
2022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建信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73%,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4%。对比2021年同期的138%、172%,二者分别下降了65个百分点、48个百分点,核心偿付能力已经逼近监管红线。到了2023年,建信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略有上升,但并未出现大幅度改善。
现金流方面,2022年,建信人寿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从上一年的267.24亿元减少近70亿元至197.48亿元;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流出1.72亿元,较上一年有所收缩;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则净流出128.81亿元。不难看出,2022年建信人寿现金流承压。
对此,建信人寿2022年和2023年均通过发债20亿元进行“补血”,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截至2023年第四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净流出16.15亿元。
在公司遭遇业绩下滑之际,建信人寿董事长谢瑞平也在2022年12月29日辞任。自此长达半年多时间里,董事长一职处于空缺状态。直到2023年9月19日,林顺辉出任公司董事长。
从2022年投资收益下滑,到保险业务也遭遇“滑铁卢”,建信人寿在2023年并未能扭转颓势,且在行业监管趋严,以及资本市场波动下,公司亏损持续扩大。
近2年内多次被处罚
除了业绩出现下滑外,建信人寿在合规问题上,也出现了问题。据公司官网显示,2022年以来,建信人寿总部及旗下分支机构多次受到监管部门行政处罚(表3),合规问题不容忽视。
以公告披露日初步统计,2022年至2023年,建信人壽各地分支机构及总公司合计被监管部门罚款超过90万元,涉及5张罚单。其中,有3张超过被罚金额超过20万元。
其中,违规类型包括,公司存在财务、业务数据不真实和客户信息不真实的问题,编制虚假资料、报送监管的报表不准确以及在部分保单的销售过程中,未告知投保人关于合同免责事项的部分内容等。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从官方披露的信息来看,建信人寿在过去几年里,被行政处罚事件较少,但近两年来在业绩下滑之际,公司多次被处罚,是否说明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出现了纰漏呢。虽然建信人寿违规事件并非十分重大,但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对投保人负责、对公司内部管理严谨,才是保险公司能够长期稳健经营的重要因素。
退保率居高不下
回到保险业务上,从保险业务收入、保险产品的销售情况来看,建信人寿的经营情况又如何?
2022年,建信人寿退保金猛然走高,从退保险种来看,个人年金险和个人寿险是退保重灾区,二者退保金额分别从2021年的8.50亿元、16.44亿元增长至40.68亿元、21.31亿元,可见这一年建信人寿保险业务遭遇了重创。
2023年第四季度数据显示,建信人寿的综合退保率高达7.77%,居银行系险企第一。而同期内银行系险企如中邮人寿的综合退保率为1.6%、工银安盛人寿为2.61%、招商信诺人寿为1.08%、中信保诚人寿为1.04%、农银人寿为4.13%、交银人寿为4.26%,远低于建信人寿的综合退保率。
具体来看,报告期内,建信人寿退保金额前三位产品分别是龙耀一世B款终身寿险、建信优享瑞盈1号年金保险、聚富6号年金保险(万能型),三者年度累计退保规模分别为16.01亿元、5.14亿元、128.92亿元,其中聚富6号年金保险(万能型)年度累计退保率高达93.01%。
从综合退保率来看,报告期内,e聚成金1号两全保险(万能型)、龙生福瑞 6号年金保险、建信康乐金生C款两全保险三款产品年度累计退保率分别为20.10%、84.82%、40.13%。
公司产品频频遭遇退保,其中的因素或许多种多样,但居高不下的退保率却进一步威胁到了险企的“生命线”——偿付能力。如今,建信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走低,公司亏损加剧,未来该何去何从,能否重建往日辉煌,这交给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