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培育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及路径探析
2024-05-26田娇
田 娇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英雄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一直是备受学界关注的研究问题,产生出诸多关于“英雄”的研究成果,横跨心理学、社会学、文学、传播学等多个领域、多种学科。也因其英雄本身体现的意识形态本质和榜样教育作用而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强烈重视,在英雄价值、英雄精神、英雄教育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又深入的剖析探究,论述成果丰硕,尤其关注某些错误社会思潮“污名化”英雄所带来的种种不良现象和严重危害后果,并进行严肃反击和清本溯源,以正视听。只是以往关于“英雄”的研究多注重探讨英雄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承担的功能和起到的作用,所以研究主体多是现实存在的英雄群体,从而导致对以理性认知英雄为核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培育的研究尚不完善。与西方以托马斯·卡莱尔为典型代表的唯心的英雄史观拥护者不同,与黑格尔割裂群众与英雄的辩证关系不同,与悉尼·胡克倾向伟人化英雄不同,也与中国古典偏好精英贵族式英雄不同,马克思主义基于唯物立场阐发英雄本质,通过论述英雄与时势、与人民群众的辩证关系来伸张英雄的本义出处和在历史进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并经受住了历史和现实的不断检验,充分证明其思想内涵的科学正确,进而彰显出开展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培育的重要性。也就是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解读英雄,从根本上迈向认知英雄的理性树立,由此应对实际生活中某些错误思潮笼罩在英雄之上的重重迷雾,使内聚在英雄身上的民族精神力真正能够指引人民群众,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不懈奋斗。
一、历史唯物主义话语体系中的“英雄”
新时代培育马克思主义英雄观,首先要明确历史唯物主义话语体系是如何看待英雄的,它与历史唯心主义思想理论中的“英雄”到底有何不同?或者说其科学性和先进性体现在哪?
(一)英雄与时势的关系:时势造英雄
究竟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一直是人类历史上争论不休的话题。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立场出发,认为英雄人物的意志、思想或动机支配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即历史进程取决于“卓越人物”的意识、情绪和愿望。其中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写有《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一书,是英雄史观的积极拥护者,一句“因为就我所知,世界历史就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所取得的种种成就的历史,实质上也就是在世界上活动的伟人的历史”彻底将唯心史观看待英雄人物的视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1]1,其看似严正突显英雄人物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是对英雄人物的无尽伤害,因为这种忽略历史发展规律存在和社会物质生活制约的思考方式无疑是将英雄推向“地狱”。
对此,马克思坚持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立场出发,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470-471马克思主义“时势造英雄”的立场与观点科学重申了社会历史与英雄人物的关系。英雄人物是在遵循社会历史条件的基础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并遵从人民意愿的前提下造就的。同时英雄人物的产生是个人偶然性与历史必然性的统一。英雄人物的产生有其个人原因,英雄们的广博学识、坚强毅力、非凡勇气等个人素养是他们成为英雄人物的充分条件,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才是英雄人物产生的必要条件。恰如马克思所言:“如爱尔维修所说的,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3]502
(二)英雄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1. 英雄来自于人民群众
英雄来自哪里?英雄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托马斯·卡莱尔秉持人本主义的思想立场将英雄分为神明英雄、先知英雄、诗人英雄、教士英雄、文人英雄、帝王英雄六大类。虽然这样划分的积极结果是结束了自柏拉图以来原始粗俗的对神的赞颂崇拜,将聚焦目光拉向对人的关注,但是也割裂对立开来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的紧密关系,断然忽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将真正的社会历史排斥在外。
历史唯物主义话语体系下的“英雄”始终离不开人民二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英雄与人民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认为英雄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和杰出代表,来自于群众、为了群众、代表群众、引领群众;脱离群众的英雄将是孤家寡人;而离开英雄人物号召引领的群众将是一盘散沙[4]。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英雄出自人民,英雄指引人民,人民是英雄的大地。广阔的人民群众大地孕育了英雄人物,肥沃的人民群众土壤滋养了英雄品质,同时立于时代潮头的英雄人物也为人民群众服务、为人民群众奉献、为人民群众所崇敬。并且马克思主义在肯定人民群众伟大作用的同时,也承认英雄人物的重要地位,认为英雄人物在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过程中占据不可或缺的作用,能够及时地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发现新的历史任务、带领群众在正确的道路上去创造社会历史。
2.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下,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根本立场,坚决拥护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主体的根本观点,强烈反对英雄史观中把个人英雄当作历史发展原动力的观点,坚持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5]287,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洪流滚滚向前的决定性力量。毛泽东同志曾谆谆告诫“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6]790,进而深刻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科学观点[6]1031。人民群众的伟大在于他们生产了整个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财富,创造了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财富,不断推进的历史长河是他们宏伟力量的证明,滚滚向前的发展车轮由他们掌握,光明美好的未来也将继续在他们手中实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创造历史”等一系列深情饱含人民理念的思想,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做到不负历史、发展当下、赢取未来。特别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同志庄严表示,“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万岁!”[7]
二、新时代培育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的中国正处于伟大的腾飞机遇期。第一个百年目标完美交卷,第二个百年目标蓄势待发,在这段奔赴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光明征途中,会有更多的英雄从人民之中脱颖而出,但也意味着象征理想人格和美好精神化身的英雄将会面临更为复杂的理论场域、更为严峻的现实考验。不仅要求我们崇尚英雄和争做英雄,而且需要秉持科学的唯物史观正确认识英雄,培育理性的英雄情感正确对待英雄,在追随英雄的脚步中努力成为英雄精神的传承者。
(一)科学认识英雄
新时代培育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原初价值在于帮助人们科学认识英雄。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从两个关系出发论述英雄,通过论述时势与英雄的关系、人民群众与英雄的关系,从而完成对英雄科学且理性的剖析,其观点在契合历史发展脉络和遵从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彻底宣告了英雄史观的“失败”。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从思想理论层面高度概括了个体成为英雄的核心要素以及英雄最本质的特征,是哲学维度下评价个体是否具备英雄资质最朴素、最根本、最规范的标准。新时代培育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不仅是向大众灌输马克思主义英雄观蕴有的理论内涵,更多的是教导大众如何正确看待每个时代出现的英雄人物,如何正确分析英雄人物出现的原因以及重要的是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英雄。以往的我们注重对英雄事迹的宣传和英雄精神的发扬,旨在发挥英雄人物的榜样引领作用来达到浸润心灵、启迪人生的教育目的,因此强调的是英雄的现实价值,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理论层面认知英雄的缺失。
新时代是大有可为的时代,也是成就英雄的时代。新时代培育马克思主义英雄观既是宣扬英雄崇高精神和光辉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人们科学认识英雄的发生机制,透析英雄的社会历史根源与阶级根源的理性塑知过程。对于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培育,我们要着重加强青少年群体的英雄观教育,通过良好的社会、学校和家庭氛围的有效引导,例如必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等,激励他们形成正确的英雄观主张,能够主动以积极向上的英雄形象为榜样健全人格、坚定理想,在完善自身的过程中学会把个人的成长融入进社会的发展,用奉献的姿态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二)正确崇尚英雄
对于英雄,马克思主义英雄观提倡掌握适度原则,坚持正确崇尚英雄,反对搞盲目的个人崇拜,拒绝把英雄塑造成完美人士,禁止夸大英雄的历史作用,任何神化、伟人化英雄的倾向都是极其错误的表现。我们既要看到英雄具有的社会属性的一面,也要关注英雄独立的个体属性的一面,不可忽视英雄的现实诉求。
马克思主义英雄观视域下主张的英雄崇拜,崇拜的是英雄精神、英雄气概、英雄文化。英雄精神浓缩着英雄最为炙热的爱国情怀和最为强烈的人格担当。英雄精神是一种无形力量,能够在人们崇尚英雄的过程中持续不断地美化心灵,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境界,锻炼人们的精神气质品格,拉近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的距离,实现全社会的思想进步;英雄气概体现了英雄人物“敢为天下先”的民族气节。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每逢历史转折、发展与前进的关键点,总会有人主动承担历史使命,勇于肩负时代责任,置个人利益生死于身外,为后人指路,为后人开疆;英雄文化继承中华传统英雄文化的优秀基因,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随着历史积淀美好,随着时代丰富内涵。英雄文化无论是在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始终是激励中国人民自我完善、奋发图强的精神瑰宝。英雄精神永远为后人所敬仰,英雄气概永远为后人所钦佩,英雄文化永远为后人所学习。通过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培育,可以实现科学视野中理性崇尚英雄,感受英雄人物背后蕴含的英雄精神,体会英雄人物身上蕴含的英雄气概,学习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英雄文化,以英雄为镜,锤炼英雄品格,最终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三)理性看待英雄溯源
马克思主义英雄观既是关乎英雄的科学动人的思想理念,也是关于人民的灿烂夺目的价值主张。英雄出自人民、人民创造历史的深邃内容,不仅阐明了英雄的来源出处,点明了人民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帮助人们理性看待英雄溯源,拒绝夸大英雄,强调人们无论身处何地、位居何岗,都有成为英雄的潜质。对于个人来说,它能够激励更多的人踏上成为英雄的道路,以英雄精神为土壤滋养人格,以英雄品格为标准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我价值,不断修炼自我气质,以更高的理想信念、更远的目标追求实现人生的自我升华。再放大到一个民族,只有人人主动以英雄为榜样,学习英雄的美好品质,才能在尊敬英雄、崇尚英雄的氛围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不断形成全社会争当英雄的正氛围、强能量,实现英雄优秀品质的赓续传承。这也是为什么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产生英雄、创造英雄的伟大民族,中华文明史自古以来就是尊敬英雄、讴歌英雄的伟大历史。英雄情怀已经成为刻在中国人民骨子里的红色基因和精神血液,所以中华民族才能够豪杰层出、英雄辈出。特别是对比西方式个人英雄,中国的英雄代表着一个群体,代表着那些愿为中华民族之崛起、中华民族之复兴、中华民族之强盛而不懈奋斗的人民群众,即中国人民本身就是英雄集体。
成为英雄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也绝不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在帮助人们正确看待英雄溯源的同时,也希望平凡人可以点燃信仰之灯,或许选择的事业注定平凡,但为之奋斗的样子注定不平凡 。
三、新时代培育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现实挑战
英雄是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精神丰碑。只是近年来,受某些错误思潮的影响,频繁出现丑化英雄、消解英雄的不良社会现象,使英雄不断遭受伤害。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并严肃反击,那么英雄将不再是英雄,而以英雄作为本体依托的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培育也将无从谈起。
(一)历史虚无主义解构英雄的光辉形象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要不得”的反动思潮,是对客观历史不加分析的给与否定,对历史人物、历史事实不加考察的任意曲解,甚至全盘否定一个国家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恶臭”历史观。这种历史观所隐藏的险恶用心往往是要造成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混乱,进而颠覆国家政权。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改革开放走向更加全面的社会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某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满于中国的和平崛起,不断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发起各种形式的恶意攻击,妄图推翻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使中国改旗易帜,成为它们的附庸产品,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是它们的“肮脏”手段之一。
这几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带来的闹剧“轮番上演”。一些人以“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为由,质疑、抹黑、侮辱崇高的英雄人物,其中就有邱少云烈火中纹丝不动“不可能”、黄继光以肉体为盾抵挡枪弹是因为“摔倒”、刘胡兰精神存在“问题”等等类似的蓄意中伤。除了抹黑英雄人物,这些人还试图洗白历史罪人,妄想混淆公众认知,如秦桧是被宋高宗利用的可怜之徒。特别是新媒体这种现代舆论传播新场地的出现,更是给这些阴暗之人传播错误思潮带来了可乘之机。他们躲在电脑屏幕后面“大放厥词”,通过颠倒黑白、搬弄是非,将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修改的面目全非,在消解英雄、解构崇高的社会现象下是一股企图弱化民族自信、削减国家认同、实现政权颠覆的险恶暗流。因此,习近平同志严肃指出:“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8]只有这样才不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之中,才能让这些居心叵测之人毫无生存之地。
(二)个人英雄主义扭曲英雄的价值内涵
个人主义英雄观是一种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它看重个别人物的意志和精神,认为是个别伟人决定着历史的变迁,强调个人在历史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具有主要作用,其中以好莱坞式英雄为典型例子。在此类作品中,英雄往往被塑造成具有绝对自我力量的主体,能够凭借自身能力单独完成一项重大的任务考验。正是如此,个人主义英雄观具有的思想内核完全与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英雄观背道而驰。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十分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群众史观的科学观点,认为谁抛弃了人民群众,最终也会被历史抛弃。同时在中国社会,集体主义一直是代代相传的优秀价值理念,始终强调国家、社会与个人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追求,抑或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共同体”情怀,无不展现着自古有之的集体主义文化基因。因此,个人主义英雄观的出现和传播极易扭曲英雄的价值内涵,它让英雄的个人色彩过分浓厚,在相当程度上把英雄独立于人民之外,从而抹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割裂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得英雄本应源自人民的精神价值被扭曲殆尽,对传播科学的英雄思想造成障碍。为此要大力警惕这种思潮带来的思想颠覆和价值破坏,防范个人出现心理状态和价值理念变异的精神现象。
(三)消费主义破坏英雄的榜样作用
曾经,一部名为《雷霆战将》的抗日战争剧横空出世,却又很快下架消失,原因是背离历史,娱乐英雄。只是近年来,这种消费英雄、脱离历史的闹剧却屡见不鲜,其深层次原因还是在于受消费主义、娱乐至上这种错误思潮的误导。随着中国发展步伐的加快,人民的物质生活越发富足,使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受消费主义的错误影响,一些人为了吸引大众眼球,满足部分人的猎奇心理,纷纷对英雄人物、英雄事迹进行娱乐化包装,以此赚取流量,获得收益。例如某些被人们戏谑称为“抗日神剧”的电视作品,对抗日英雄人物、抗日英雄事迹进行恶搞,出现了“手撕鬼子”“包子手雷”“石头炸飞机”等恶俗片段,不仅没有起到抗日战争剧应有的宣传示范作用,反而让英雄成为“笑柄”,严重矮化、侵蚀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影视作品的部分受众是青少年群体,他们正处于塑造价值的关键阶段,一旦接受了这些不良影视作品对英雄的娱乐化设定,轻则容易出现远离英雄的社会现象,重则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构的严重后果。
习近平同志曾严肃强调:“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9]英雄可以被崇尚、被尊敬、被缅怀、被学习,但绝不可以被消费、被娱乐。消费英雄在破坏英雄榜样作用的同时也在伤害人们的民族情感,矮化英雄的崇高形象,阻碍英雄精神的美好传承。因此需要坚决抵制,学会明辨,才不会给此种错误思潮一丝机会,最终它们也只是历史上的跳梁小丑,不足挂齿。
四、新时代培育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路径探析
新时代培育马克思主义英雄观要看到时代变化,听到现实声音,关注英雄动态,注重生活践履,要积极与时代结合、与现实结合、与人物结合、与实践结合,这样才能使培育工作更加灵活、更富生动、更有内涵。
(一)结合时代变化发展英雄观
新时代培育马克思主义英雄观,首先是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回应时代声音。习近平同志曾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10]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中的人民思想,而且表明了英雄的人民属性,形成了新时代的人民英雄观。并且习近平英雄观以问题为导向,主动回应新时代背景下的现实挑战。针对近年来某些错误思潮攻击英雄的恶劣现象,习近平同志一方面强调“有些人刻意抹黑我们的英雄人物,歪曲我们的光辉历史,要引起我们高度警觉”[11],另一方面则深刻阐明对待英雄的应有取向,发出要“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的积极倡导[12],旨在实现于崇尚英雄中增强民族认同,于学习英雄中发展美好品质,于捍卫英雄中保护英雄权益,于关爱英雄中建设英雄文化,形成道德层面尊敬英雄、法律层面保障英雄的良好社会氛围。此外,习近平英雄观还重新诠释了英雄精神的时代内涵,始终强调爱国主义是英雄精神的核心,指出:“在抗战英雄身上,充分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以身许国、精忠报国是抗战英雄最鲜明的品质。”[13]特别是习近平同志又为英雄精神增添了奋斗与奉献的时代特质。他对英雄张富清这样评价:“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14]
习近平英雄观作为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在新时代的创造性成果,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继承与发展,真正做到与现实交相呼应,深入人心。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英雄人物的涌现,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也将继续实现科学内涵和理念思想的赓续延伸。
(二)结合现实场景发扬英雄观
新时代培育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其次是注重结合现实。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是一场马克思主义英雄观教育实践,中国人民既是遭受病毒袭击的受害者,又是英勇无畏抗争的战斗者,演绎着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人民思想。习近平同志指出:“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只要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5]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在面临重大考验,人民利益需要特殊保护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则是天下艰难际,英雄辈出时的最好证明。
这段发生在现实场景中的抗疫历程让思想真正在观照现实中彰显力量。同时抗疫战斗中涌现出的无数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他们应当被记录、被赞扬、被传颂。为此鼓励文艺工作者利用文艺作品记录现实,深入群众寻找人民英雄,发挥文艺作品陶冶育人的功能,创作真正属于群众的抗疫作品。媒体也要充分发挥作用,让英雄走进千家万户。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打好宣传的组合拳,充分发挥自身生动、形象、直观、个性的宣传优势,多对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进行宣传报道,激发大众崇尚英雄的积极情感,激起人们尊敬英雄、学习英雄的热情,真正实现英雄精神在民间舆论场所的扎根发芽。
(三)依据英雄观选择英雄人物
新时代培育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再次是做好选人工作。对于英雄人物的选择,首先要遵循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目前社会环境呈现出多元化的开放态势,人们的思想变得更加丰富,思维更为活跃,这就要求选取英雄人物时,既要强调英雄人物的丰富程度,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需求,也要坚持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价值导向,符合社会思想的发展动态,做到既有中心又有选择。其次,科学宣传是科学选人必不可少的后续性工作。宣传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时不可采用高高在上式宣传和“半神化”教育。一些地区曾经对英雄人物进行过度包装,把英雄人物塑造成只知奉献的“高尚人士”,反而没有起到该有的宣传作用,反倒出现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越发遥远的尴尬现象。为此,开展宣传工作时可以充分发掘英雄人物的鲜明特点,用细节打破英雄与民众的距离,展现英雄的“平凡”,真正地使英雄成为“有血有肉”的人,拉近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之间的心灵距离。再次,选择和宣扬英雄人物时应该学会“向下看”,给予平凡英雄和无名英雄更多的关切与目光。他们生于人民之中,长于人民之中,既具有平凡人的特点,但又拥有英雄的特质。他们的事迹、精神更能走进人民心中,因为他们的英勇行为代表了大多数人面临重大事件和关键时刻会做出的人性选择。因此不论是文艺作品,还是媒体宣传,这部分“不出名”但“出彩”的英雄群体应该成为关怀的对象。英雄人物是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具象彰显,只有选择好英雄人物,人们才能透过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去体会英雄魅力,从而切真感受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思想光芒,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和认知态度,在以英雄为榜样塑造自身精神品格的同时,加以内化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科学信仰。
(四)在生活实践中践履英雄观
新时代培育马克思主义英雄观,最后是做好实践工作。作为一项育人工程,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培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使人们从自发行为到自觉行为的转变,让人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熏陶的过程中,主动在生活实践中践履英雄观内涵,积极传承英雄精神,自觉向英雄人物靠拢。只是在生活实践中践履英雄观内涵是拒绝为成为英雄而成为英雄的,因为每一位英雄的产生是个人偶然性和历史必然性相统一的结果。他们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仰,做出了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考验,最终历史和人民还以崇敬与荣誉。
在生活实践中践履英雄观是思想和行为的高度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在思想层面,我们需要主动反思自身与英雄人物的差距。这种差距是英雄称号为何重逾千斤的原因,也是英雄为何会成为英雄的答案,更是一种直击心灵的榜样力量。我们与英雄之间存在的差距不仅是我们憧憬与爱戴他们的地方,也是我们应当为之努力的地方,我们需要在生活场景中不断反思自身与英雄人物的差距,并将差距转化成完善自我的动力,实现从尊敬英雄到学习英雄的思想转变。其次在行为层面,践履英雄观内涵应当在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进行。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种种理念表明个体向英雄的转变始终是在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奉献当中完成的。他们不再狭隘地关注自身发展,而是将视野转向曾经孕育他们的人民摇篮,在为人民服务中寻找人生目标,在为人民奉献中明确人生方向。因此,个人应当在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积极贡献自身力量,始终高扬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旗帜,在生活实践中以英雄为榜样,升华个人的社会价值,不断培养优秀的英雄品质,从而实现从学习英雄到争做英雄的行为转变。
五、结语
古往今来,每一个令人刻骨铭心的时代都是群星闪耀的时代。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英雄更加被人关注与需要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时空场域和诸多现实挑战。因此,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培育工作要立足新时代的站位高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根本指向,在培养人们以科学视野和理性思维认识英雄的基础之上,鼓励每一个人以英雄品质和英雄品格发展自身,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进而汇聚起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精神力量,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踔厉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