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为主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 *
2024-05-26梁子茂潘韦情韦英才
张 云 梁子茂 潘韦情 韦英才
(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消化性溃疡为目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消化系统疾病排名中位居前列[1],是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总称[2]。研究[3]表明,多数患者体内均有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C14 呼气试验检测Hp准确性高、操作方便,而且不受Hp 在胃内灶性分布的影响,是一项临床上最常用于检测Hp 的非侵入性试验[4]。目前推荐以铋剂四联[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2 种抗生素]作为主要的、经验性的、根除Hp 的方案(推荐7种方案),且已得到临床公认[5]。虽取得明显的疗效,但仍存在病情容易复发、溃疡面愈合差或者出现耐药性等问题。针灸治疗不仅能从整体调节各系统功能,还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在临床获得较广泛的应用。目前常用治疗方法有针刺、艾灸、温针灸、穴位埋线、针灸配合其他疗法等。现将针灸为主治疗消化性溃疡近5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消化性溃疡针灸疗法
1.1 针刺疗法针刺疗法作为中医药特色外治疗法之一,在预防和治疗疾病过程中,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是其突显的重要作用,同时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免疫力[6]。田瑶等[7]采用科学、严谨的系统评价和Meta 分析方法,评定了临床上针刺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有效性。孟醒等[8]采用大文献数据库分析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报道和临床研究的文章,并根据证型和症状梳理选穴规律,结果获取文章110 篇,应用频率排名前5的腧穴依次为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内关。主穴取中脘、足三里,根据不同证型配穴:(1)脾胃虚寒配伍胃俞、脾俞、内关;(2)气滞血瘀配伍胃俞、脾俞、内关、膈俞;(3)肝郁气滞配伍胃俞、脾俞、期门;(4)肝气犯胃配伍内关、太冲;(5)脾胃虚弱配伍胃俞、脾俞;(6)胃寒配伍胃俞、脾俞、内关、公孙;(7)胃阴不足配伍胃俞、脾俞、内关、三阴交;(8)痰湿壅滞配伍胃俞、脾俞、内关、阴陵泉、肝俞[8]。根据不同症状配穴:(1)泛酸多配伍胃俞、脾俞、内关、太冲;(2)腹胀多配伍胃俞、内关、天枢、公孙;(3)胃病难忍多配伍胃俞、内关、梁丘、公孙;(4)乏力多配伍胃俞、脾俞、内关、气海、公孙[8]。刘畅等[9]通过对近10年各大文献数据库中有关中医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处方研究,总结出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常用的3 个选穴原则:(1)俞募配穴,如脾俞配中脘;(2)合募配穴,如足三里配中脘;(3)辨证配穴,如肝郁气滞证取太冲、气机失和证取内关、胃肠疼痛取梁丘、元气不足证则取气海等。段玉荣[10]采用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对照组实施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8.5%,对照组为8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灸治疗可明显提高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有效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1.2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可以治疗胃黏膜损伤,促进胃黏膜增殖修复,增加胃黏膜血流量,调节多种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溃疡创面愈合。有研究[11]显示,艾灸可调控相关因子、保护和修复胃黏膜,其机制与迷走神经通路的完整性关系密切。卜维静等[12]研究表明,艾灸可增加胃黏膜血流量、降低胃黏膜损伤指数,有脏腑经络穴位相关性。沈群等[13]采用隔附子饼灸刺激中脘、双侧足三里、双侧梁门为主,配合针刺方案治疗3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结果试验组胃镜溃疡总有效率、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常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因此灸法对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对增强体质大有裨益,不论病体、健体都可以使用,对脾胃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效果。
1.3 温针灸疗法温针灸疗法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给予适当补泻手法并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一段艾条(长约2 cm)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采用温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效果。针灸治疗常从十二经脉中的脾经和胃经入手,根据患者的寒热虚实,辨证选穴。配合行针手法对相应的穴位施以艾灸,可以调节人体的寒热虚实,恢复脾胃功能,从而提高抗病能力。孙凤茹[14]治疗消化性溃疡,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方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胃脘痛、嗳气泛酸、大便黑色、胀满纳呆等症状较治疗前均下降,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1%,高于对照组组的80.0%(P<0.05)。结果表明综合针刺与艾灸功能的温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效果确切。郑法文[15]采用温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对照组采用雷尼替丁和奥美拉唑治疗,研究组采用温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胃脘痛、嗳气泛酸缓解时间。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6.43%,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在胃脘痛和嗳气泛酸缓解的时间方面,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将温针灸用于消化性溃疡,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病情、提升治疗效果,同时也能够缩短患者胃脘痛时间。冯雪[16]的研究结果同样验证了温针灸联合西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性;且经过1 年的随访,联合治疗组的复发率为6.52%,显著低于参照组的26.09%(P<0.05)。说明予以消化性溃疡患者温针灸治疗,可使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1.4 穴位埋线疗法穴位埋线是一种运用针具将药线置于相应的穴位,以此产生长久的刺激,从而起到调理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作用的中医外治疗法。一般穴位埋线选用的肠线可以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甚至吸收,并可以对穴位维持长达20 d 或更长时间的生理、物理和化学刺激。其不仅可以减少就诊次数,避免每日或者较长时间针灸带来的麻烦;而且可以对人体的穴位产生一种良性的、缓慢的且持久的“长效针感效应”,达到“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的效果。因此非常适用于消化性溃疡疾病的治疗。朱江[17]研究证明,将羊肠线埋在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位可以明显缓解消化性溃疡患者腹部不适等症状。韦兰岚[18]选择中药封包外敷(封包中放置党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各50 g)配合穴位(选取中脘、关元、双侧脾俞、胃俞、上巨虚、内关、足三里)埋线治疗45 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其治疗的总有效率可达到93.33%,与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的78.05%相比,效果显著(P<0.05)。姚鹏[19]予中脘穴、双侧足三里穴、脾俞穴处埋线治疗,同样证实了穴位埋线在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溃疡愈合情况、中医证候总积分以及有效率方面优于单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
1.5 针灸配合其他疗法针灸配合多种疗法,综合应用于消化性溃疡,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疗效。不少临床医家采用针灸配合其他疗法。段玉荣[10]运用针灸(公孙、天枢、内关、关元、中脘、足三里穴)联合西医(常规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及杀灭Hp)治疗后,临床有效率可高达98.5%。
任生卫等[20]采用针灸结合胃溃灵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溃疡47例,对照组单独采用胃溃灵汤治疗,治疗组采用针灸结合胃溃灵汤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清免疫功能蛋白(IgG、IgA、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炎性细胞因子(IL-6、TGF-β1、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针灸结合胃溃灵汤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更佳的临床效果,可提高患者血清免疫功能蛋白水平,并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张晓峰等[21]采用针灸联合小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对照组给予小建中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胃液EGF、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积分光密度及面积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96%,高于对照组的85.71%(P<0.01);观察组的溃疡复发率为4.08%,低于对照组的20.41%(P<0.05);观察组的Hp 清除率为79.59%,高于对照组的55.10%(P<0.01)。结果表明针灸联合小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可显著提升患者血清及胃液EGF 水平,改善患者胃黏膜状态,近期与远期效果均较显著。崇菲菲等[22]、陈建勇[23]、尹凤鲜[24]基于辨证施治原则,针对脾胃虚寒型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分别用小建中汤联合温针灸(肾俞、胃俞、肝俞、脾俞、足三里、气海、天枢、中脘穴)、黄芪建中汤联合针灸(公孙、内关、足三里等穴)、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针灸(脾俞、胃俞、膈俞、中脘、内关、气海、足三里、公孙等穴)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联合疗法对于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生活质量、溃疡面的愈合程度、Hp清除率、复发率等方面均优于单纯服用中药治疗。岳静[25]采用督脉灸法联合黄芪建中汤加减方治疗消化性溃疡,对照组给予黄芪建中汤加减方进行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2.00%(P<0.05);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张对霞等[26]更是证实了中医三联疗法(中药、芒针、艾灸)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效果优于西医三联疗法(奥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750 mg、甲硝唑400 mg)。
2 结语
以针灸为主的中医外治法用于消化性溃疡,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和较好的效果。然而,由于各医家的理论不一,多数医家凭借其临床经验,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对于大范围的推广以及形成统一的治疗方案方面有一定的欠缺;且纵观整体,基础研究相对偏少,其实验研究方法方面也缺乏规范性,以针灸为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文献质量参差不齐。因此,今后还应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化的探索研究,以期为以针灸为主治疗消化性溃疡疾病制定一系列规范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案,为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提供有效的、具有科学性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