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浅谈如何上好诊断学第一节课 *
2024-05-26孟鹏飞孙士玲关徐涛
孟鹏飞 孙士玲 刘 岷 关徐涛 党 辉 李 桓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艾滋病临床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3;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中西医结合诊断教研室,河南 郑州 450003]
在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重要讲话精神指导下[1],课程思政建设得到快速发展;2020 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并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2]。
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教学内容包括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思维,是临床各科学习的基础,是医学生过渡至临床医学学习的重要课程,亦是医学生开始理论与实践结合,接触临床诊疗活动,学习与患者沟通交流及培养职业素养、医德医风的关键时期。因此做好诊断学课程思政建设是教师教育医学生“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关键节点,也是教研团队提高诊断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必由之路。诊断学内容涉及面广、重难点繁杂,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上好诊断学第一节课,对医学生今后学习掌握好诊断学、树立良好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本文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结合教材内容,浅述如何上好诊断学第一节课。
1 细化明确教学目标 突出思政目标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是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基础载体,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的升华和凝炼,二者相辅相成。基于课程思政理念,需在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细化素质目标、思政目标。结合诊断学第一节课的课程内容,可制定目标如下。
1.1 知识目标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课程。正确诊断疾病是临床医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前提。学生需掌握其重要性、概念、内容、学习方法和要求。
1.2 能力目标掌握诊断学的具体内容、学习方法和能力要求。
1.3 素质目标增强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认识人文医学,培养人文精神。
1.4 思政目标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系统思维、人文精神,带领学生重温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国家历史,提高学生对国家“价值医疗”战略、“中医西医并重”方针政策的认识。
2 做好学情分析 制定教学策略
诊断学是为医学生在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后,过渡到临床各学科,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课程开设在医学生医学教育的中期,只有做好学情分析,制定好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发挥诊断学课程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学情分析在诊断学课程教学期间是需及时动态进行的,相对第一节课而言,其分析重点是该阶段医学生常见的共性问题。
2.1 把握学习重点内容大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解剖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为诊断学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能应用一些已学知识对临床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实验室结果作出一定的解释,但还没有学习临床各种疾病的相关知识。如果在诊断学课程学习期间,为了诊断疾病而增加过多的各种疾病的知识,那势必会脱离实际,影响学生对症状学、各种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掌握[3]。因此在第一节课,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诊断学内容框架结构[4],引导学生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诊断思维的学习及能力培养。
2.2 注重基础与临床衔接诊断学的内容和学习是建立在基础理论课程之上的,而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课程学习时间较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将明显影响整体学习效果。因此在第一节课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在学习诊断学期间“温故而知新”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在课程教学期间积极引导学生对基础理论课程进行复习,以促进对诊断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3 着重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诊断学内容知识点繁多、理解困难且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造成学生大多存在畏难情绪,进而缺乏学习兴趣,产生主观学习障碍。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排除畏难情绪,使学生充分认识诊断学的重要性和在临床中的作用并正确理解诊断学课程学习的主要任务,重点教授如何学好诊断学,阐明整个课程的学习方法与考核方式等,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动力、树立信心、培养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如思维导图制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4]。学习难点的讨论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诊断学内容的认识,另一方面还可反馈给教师相应的教学难点信息。
2.4 教学策略步骤重点清晰在教学策略具体设计及实施上,需要有步骤、有重点,融合课程思政。(1)不可忽略教师自我介绍。教师通过介绍个人学习、工作经历等,可以多方面展示自我风采,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民主平等的互动氛围,与学生建立初步的认识和信任。(2)课程引导。包括认识什么是诊断学、诊断学的重要性、诊断学的内容有哪些等,使学生对诊断学的学习有初步的整体认识。(3)重点阐述诊断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应用图片、思维导图、学科对比等方法,教授学生如何学好诊断学;期间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体现家国情怀、工匠精神、人生观、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等思政点。(4)教学方式方法介绍。包括诊断学的教与学如何开展、如何考核评价等,尤其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方式方法,师生间需充分交换意见,达成共识,明确学习纪律。(5)作业布置与疑问解答。通过作业加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认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对学生疑问进行解答。
3 精炼教学内容 与教学目标充分结合
在明确目标、做好学情分析和教学策略制订后,亟需去繁就简,围绕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精炼教学内容,凝炼、展示观点并融入思政,思考设计使内容与目标充分结合的多媒体幻灯片。幻灯片大纲可设计如下。
(1)教师介绍:包括个人学习工作经历、学术研究方向和工作成果等。(2)课程介绍:包括诊断学概念、诊断学重要性与意义、诊断学的主要内容。(3)课堂互动:“了解了诊断学的内容,你认为其学习是难还是易?”(4)学习方法:如何学好诊断学,包括课堂互动:“看到512 你能想起什么?”“正确理解诊断学课程学习的主要任务”“诊断学习的基本方法”“反复实践和不断总结提高的重要性”“把握诊断学与学习临床各科的关系”“重视诊断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诊断思维的培养贯穿始终”“诊断学课程是学习人文医学的重要时机”“温故而知新”“学习诊断学的目标要求”。(5)学习方式:包括“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技能实践相结合”“实训操作与作业考核”。(6)教学互动:“现在你有信心学好诊断学吗?”(7)作业布置与疑问解答:包括“诊断学课程思维导图制作”“小组讨论:概览诊断学教材,你认为诊断学各篇章中的学习难点有哪些?”
4 扩展思政结合点 加强思政设计
第一节课的素质目标和思政目标需要通过思政结合和设计,融合到课程知识和能力内容中。因此扩展思政结合点、加强课程思政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关键体现在课程思政案例的引入和阐释。举例如下。
4.1 512 针对“512”进行提问启发,引入课程思政内容,关联介绍诊断学课程学习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人道主义精神、汶川精神。
与学生互动:“提起‘512’,大家最能想到的是什么”,从学生回答“国际护士节”“汶川大地震”“我要爱”,引入对国际护士节代表的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勇于献身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勇敢团结、自强不息与艰苦奋斗的汶川精神的介绍。引入讲解诊断学的“512”:5 个如何(如何与患者接触、如何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如何通过问诊客观准确了解病情、如何正确运用体格检查方法、如何识别常见症状和体征),1个恰当(恰当选择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2个基本功(临床诊断思维,病历规范书写),使学生更加鲜明、深刻地理解诊断学课程学习的主要任务。
4.2 医学楷模介绍医学前辈模范事例,加强终身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思政结合点为职业素养、工匠精神。通过文章《选择了医学,也就选择了做一辈子的医学生》[5]、《陈灏珠:医生需要以病人为中心,坚持终身学习》[6],引导学生认识到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诊断疾病相关的知识和技术浩瀚无边,医生是一种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吾辈要以医学前辈为榜样,精益求精。从学习诊断学开始,就要注意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
4.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强调诊断学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融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讨论,指出这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思想解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为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据此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引导其深入理解实践在诊断学与临床医学学习中的重要意义。诊断学学习中问诊的运用、体格检查的操作、实验或辅助检查的选择或操作、诊断思维的锻炼、病历的书写都离不开实践,且需在不断实践、反复实践中掌握,在不断总结和深入学习中提高。
4.4 价值医疗以“无效医疗”为反面例子,引出国家价值医疗的医改战略,强调基本知识技能和诊断思维的重要性。无效医疗每年浪费上万亿。我国政府2016年正式提倡价值医疗医改战略[7]。诊断作为医疗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实现价值医疗的关键途径之一。让学生充分认识价值医疗的概念,了解以价值医疗为导向的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付费制度[8,9],理解高精尖检查技术的应用并不能完全取代问诊、体格检查和常规的实验室检查,更不能取代临床医生的诊断思维,需重视诊断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3],引导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医疗理念。
4.5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引入从20 世纪80 年代“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到如今“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发展历程,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科学方法在我国的实践发展、升华;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系统全面观,从综合分析和临床诊断思维出发,融入中西医并重政策的介绍学习。
强调诊断思维正确、全面与否,是关系临床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新时代医学生需适应国家医学事业发展,有意识地进行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诊断思维的培养,建立和完善全面正确的诊断思维,中西医结合。
4.6 温故而知新根据《跟着习近平主席学传统文化之文明篇:温故而知新》[10],课程思政的结合点为传统文化与治学方法。做好课前预习和相关基础理论的复习,使医学基础理论与诊断学联系,可加深对诊断学内容的理解记忆、融会贯通,促进医学生将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温故而知新的四层含义,即温故才知新;温故及知新;温故,知新;通过回味历史,可以预见以及解决未来的问题[10,11]。
4.7 一颗人文心简要介绍历届中国医学人文大会的主题和内容,突出国家“大健康”战略的提出拓展了医疗卫生工作的范围,同时对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健康中国”,离不开医学人文建设;建设健康中国背景下的医务人员,不仅要有更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良好的技术水平,而且要有更为广博的人文情怀和人文关怀能力[12]。人文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怀服务。诊断学课堂是学习人文医学的重要时机,通过认识人文关怀、诵读《大医精诚》、喊出大学校训、听校歌等方式,使医学生拥有一颗人文心。在第一节课程中,明确进行人文医学介绍,以推动学期中诊断学与人文医学整合教学[13]。
5 加强教学互动 持续反馈优化
加强师生互动,及时反馈评价教学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是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就诊断学第一节而言,课前充分准备是十分重要的,课程中和课程后的观察和互动也很重要。
(1)在教学过程中,实时观察课堂学生反应状态,如表情变化、注意力变化等。尤其是在课程思政结合点的讲解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状态变化,及时动态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2)做好课后作业评价、讨论完成情况分析,梳理学生存在或反映的问题,完善教学重点、难点课后分析,优化教学设计。(3)抽选部分学生匿名进行授课情况问卷调查,内容一般包括教师上课方式、课堂组织、知识理解掌握程度、教学互动、意见或建议等,还应包括对中医西并重、价值医疗、人文医学、实践重要性、系统全面思维等思政结合点理解的评价,以反馈、优化课程教学策略及课程思政设计实施方式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