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清浆水”考辨
2024-05-26唐玉尧金丽
唐玉尧,金丽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清浆水”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393条:“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右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大病初愈后,正气未复,余热未尽,热气浮越,予枳实栀子豉汤清解之。
1 “清浆水”“浆水”“醋浆水”名称考证
张仲景煮方用水有“清浆水”“浆水”“醋浆水”等,后世医家对其认识不一。元、明、清三代医家主要持两种观点,第一,“浆水”即为淘米之泔水,而“清浆水”为淘米水轻微发酵者[1]。如清代徐灵胎言:“浆水即淘米之泔水,就贮酸味为佳。”[2]元代朱丹溪、明代王肯堂、清代陈修园等亦如此认为。二为酢浆,亦称酸浆水,即“清浆水”“浆水”“醋浆水”实为一种,皆为米泔水发酵产生酸味者。如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载:“节择清明,熟炊粟饭。乘热投瓷缸内,冷水浸五六朝。味渐酸而生白花,色类浆故名浆水”[3]。
现代学者有不同看法,部分学者认为,既然“浆水”已别出“清浆水”“醋浆水”之名,且“醋浆水”为已发酵有酸味者,那么“清浆水”似为未有酸味之米泔水,可能为南阳当地饮食“浆面条”之浆水,即将绿豆、豌豆等加工成粉面过程中所产生的浆水[4-5]。也有学者认为,清与浊相对,清浆水为将小麦面团置于清水中抓捏,取出面筋所剩的水[6]。
“清浆水”到底为米泔水,还是轻微发酵之米泔水,或是麦面等淀粉类水,笔者拟辨章学术,考证如下。
2 “浆水”探源
2.1 汉代及汉代以前的“浆水”《周礼·天官·酒正》言:“辨四饮之物,一曰清,二曰医,三曰浆,四曰酏。”“四饮”盖指带有酒味的各种醪醴。《周礼·天官·浆人》曰:“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六饮”中除水外,余五种为由粟米或煮或酿,然后去糟而成的饮品,故亦称“六清”[7]。“六饮”,即水、浆(酸浆、粥清浆、酪浆)、醴(甜米酒)、凉(寒粥或滥,滥为水渍果子、果浆等)、医(梅浆)、酏(黍酒)。可见,“浆”在《周礼》中或指已发酵带酸味的饮品,或指含酒精量很低的醪醴。
《说文解字》将“浆”解释为醋,即酢浆,从化学角度看,酒精进一步氧化则可得到醋,故醋最初可能是酿酒失败的产物[8]。《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的论述,从上下文来看,显然酒和浆是两种事物,浆相对于酒来说是一种更日常的饮品。
“浆”作为一种饮料,在《庄子》《史记》等书中有提到,《庄子·杂篇·列御寇》中载:“吾尝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中载:“卖浆,小业也,而张氏千万。”且另有对醋、酒的论述,故浆水是有别于醋、酒的饮料[8]。
2.2 “浆水”的做法马王堆出土医书《养生方》中有“瘨(颠)棘为浆方”的记载,取瘨棘(麦门冬)若干,取水煮沸,瓦器盛之,将熟秫米放入其中并储存两日即成浆。《五十二病方》中有“再食浆”之称,彭卫[9]认为,“再食”是熟宿之食,“再食浆”意为隔夜的蒸熟之米所做的浆,汉代的浆则可能是蒸熟的谷物发酵后制成。马王堆汉墓医书距离张仲景的时代最接近,且此浆水亦为药用之物,最有可能是仲景所用之浆水。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作寒食浆法”,即将晚上做好的饭焖在锅里,鸡鸣时把熟饭放入瓮中,几天之后有了酸味就可饮用,每隔三四天就投入一碗新熟饭,每次舀出多少,就添进等量新汲冷水,二升浆可兑一升水,浆水清彻甘酸[8]。这种制作方法选在清明前,彼时气温不高,发酵程度轻微,所得之浆兑水后饮用,制作、储存及使用均较为方便,且口感易于接受。
明代及明代以后所提及的浆水制作方法,与陈嘉谟《本草蒙筌》所载基本一致,只是发酵时间更长,浆水味道更酸。
上述三种浆水制作工艺,均为将熟粮食投入容器内发酵,但所用液体、粮食种类、时间不同,所得到的浆水在味道上也不同。
2.3 “浆水”性味功用朱震亨《本草衍义补遗》言:“浆水,味甘酸而性凉,善走,化滞物,解消烦渴。”[10]李时珍《本草纲目·水·浆水》言:“解烦去睡,调理脏腑,煎令酸止呕哕,白人肤体如缯帛,利小便。”[11]王肯堂认为,浆水的功效与神曲、麦芽类似,可开胃消食;张仲景认为,浆水性甘味酸,可调中引气止呕哕[8]。《金匮要略心典》言:“浆水甘酸,调中引气,止呕哕也。”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录了用浆水炮制药物、治病甚至美容的过程,如浆水浸半夏以“去恶气”,浆水煮干姜治疗夏季脾胃不和,浆水配白蜜外用治疗皮肤黑斑[8]等。《本草纲目》中还有用浆水加盐含漱治疗口疮的记录。大多医家均认为,浆水味甘酸,有开胃消食、调中引气、止呕、解渴和利小便的作用[11]。
2.4 不同材料所制的“浆水”制作浆水的材料有“粟”“秫米”“粳米”“绿豆”“小麦”“红薯”等。“浆水,粟浆也。炊粟浸酿,六夕乃成,去滓纯水,一名清浆。”[12]马王堆出土汉墓医书《养生方》中所载浆方为刚炒好的秫米所制,秫米即粘米[13]。明代薛己认为,制作浆水用粟米或仓米皆可,仓米即粳米或陈年大米[8]。小麦浆水是将小麦粉和成面团,放入清水中不停地抓捏,将面筋挪出;绿豆浆水和红薯浆水是将其磨碎,过滤取汁,三者分别取上清液放置一到两天发酵[14]。这样的做法显然与古籍中所记录的“浆”做法不同,但均有发酵的过程。所用材料不同,所得的浆水功效亦不同,“清浆水”可能是根据浆水制法,用特定药物或粮食入浆。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言:“子路以其私秩粟为浆饭。”彭卫[9]认为,此处意为用粟制作浆饭。《梁书·陆襄列传》中陆襄母患心痛,“医方需三升粟浆”,可见以粟米制浆在汉代前后比较常见[9]。汉代投入流通领域的粮食品种有米、粟、麦、谷、黍、菽等,《尔雅释草》记载:“秫为黏粟,与谷相似,米黏,北人用之酿酒,其茎秆似禾而粗大。”《本草纲目》称秫米:“治肺疟,及阳盛阴虚,夜不得眠,及食鹅鸭成痰,妊娠下黄汁。”《中药大辞典》言粟米:“和中、益肾、除热、解毒”“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粟米与秫米均可以养阴补虚,清热和中[15]。如此看来,秫米应属于粟米的亚种,以粟米制作“浆水”的可能性最大。
3 小结
枳实栀子豉汤用于治疗病后劳复,“大病差后劳复者”中的“大病”,应为伤寒病,即外感热病的统称,伤寒初愈,气血阴阳还未恢复至正常水平,过度劳累则复发[16]。因劳而复发,此时病因就不再是外感,而是内伤,枳实栀子豉汤方中栀子、豆豉宣发郁热而除烦,枳实调畅气机而除胀,体现了张仲景护胃气、存津液的思想。
在应用上,部分医家明确提及“清浆水”,如《太平圣惠方》以清浆水煎煮丁香丸治疗中焦热盛之口臭;《备急千金要方》用白芷、苦参与清浆水共煎治小儿发热;《外台秘要》以清浆水煮其他药物治疗皮肤风疹瘙痒;《本草蒙筌》记载用清浆水治疗霍乱、泻痢[11]等。
据“瘨棘为浆方”和《齐民要术》中寒食浆的做法,浆水只需发酵两日左右,味甘酸,而《本草蒙筌》及《伤寒分经》中所载浆水需发酵五六日,所得浆水味更酸,故猜测仲景所用的三种浆水,制作方法类似,发酵时间不同,越久越酸,而清浆水和醋浆水之清、醋则突出浆水的味道,清浆水、浆水、醋浆水三者味道依次渐酸。枳实栀子鼓汤证中“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之清浆水应为发酵程度较轻的浆水,发酵时间小于两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