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三融入四课堂劳动教育模式探析
2024-05-25钱怡冰
钱怡冰
关键词:五育;三融入四课堂;劳动教育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工作目标,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人才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知行合一、实干实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抓手。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理论意蕴
劳动教育在“五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前提,是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实际过程中不断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1]。高职院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旨在帮助学生养成劳动教育的习惯,为成为更高层次的人而奋斗努力。高职院校应当通过以下几个原则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立足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立德树人原则。以学生作为主体,坚持育人与育才的原则,促进劳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相统一,借助学生喜欢的语言和形式培养学生以正能量的态度参与劳动教育的活动,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养成努力奋斗的生活习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以生为本原则。从学生的兴趣特点和个性差异性的实际出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劳动教育与学生专业、兴趣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化技能为能力,促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劳动的内涵。
注重实践原则。注重产教融合,结合行业需求和培养目标,将科技劳动、经营管理等区别于传统劳动的形态引入到劳动教育中,促进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更高一个层级地提高创造性劳动思维和能力。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主要围绕其定义、特点和评价等进行研究,研究的数量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国内学者对劳动教育的研究,多侧重于中小学,专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研究相对缺乏。目前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工作存在资源不足、课程设置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学生劳动教育思想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形成相应的劳动教育体系及模式等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一)劳动教育价值被矮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观念弱化,劳动教育的内涵及价值不够清晰,高职院校缺乏劳动活力,学生整体缺乏劳动的自觉性。劳动教育实施中侧重于理论和实践传授,但存在走流程、形式化的情况,不注重其真正的价值,忽略了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促进作用。
(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劳动教育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单一,对提高劳动教育效果的授课方法和手段运用不充分,教育效果较差。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师资力量薄弱,存在数量不达标、劳动教育专任教师人数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开展的相关课程未能够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出现理论与实践脱离、与社会脱节,未能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的内涵。
(三)劳动教育机制空心化。高职院校尚未制定具体的劳动实施方案,缺乏相应的资源匹配,欠缺物质、制度、机制保障。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投入劳动教育的经费有限,教学场地、教学设备跟不上要求。没有详细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文件,导致劳动教育实施效果较差。缺少劳动教育的评价内容和方法,缺乏一套科学的考核機制,种种因素限制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思政化”育人导向
将劳动教育课程“思政化”是践行指导纲要的实施要求,是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劳动教育相关政策的展现,也是对当下社会劳动观的时代阐释,有助于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有助于提升劳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2],提高劳动教育的科学性,避免走入“没有劳动教育”“没有劳动的教育”或“没有教育的劳动”的误区。
(一)明确育人主体,扩宽高职思政教育路径。要创新劳动教育理念与方法,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从“课堂教学”延伸至“社会实践”,规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思政化”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基本条件,构建“思政+劳动”协同育人体系,推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二)紧跟时代步伐,健全高职劳动教育制度。劳动教育是目前素质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应当结合劳动教育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围绕学生的需求和期待,牢牢把握教学课程课堂,制定“思政化”劳动教育的指导性方案,形成课程培养体系,健全劳动教育制度,明晰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健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思政化”的发展机制。
(三)强化树立劳动观,构建“劳动教育”融合育人机制。构建以政府、高职院校、社会协同合作的育人机制,强化学生价值观念与道德素养,强化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主体责任,扩宽劳动教育育人空间,丰富劳动载体,强化劳动育人氛围,不断优化师资队伍,构建多元化育人队伍,形成育人机制。
四、构建三融入四课堂劳动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中应当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劳动创造精神文明,将劳动元素融入实践育人项目中,打通校内外资源壁垒,补足校外实践基地的资源缺失,构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课堂有机结合的劳动教育体系[3],切实地将劳动教育的方针落到实处。
(一)劳动教育+全课程。聚焦学生学习生涯的全过程,聚焦劳动教育与专业、思政课程的衔接,以劳动教育为引线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方面,促使专业课教育和日常生活教育协同发展,实现学科育人、课程育人、劳动育人的目标,采用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得“劳育+思政”完美融合,促使劳动教育+全课程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能够凸显出高职教育的优势。建立长效的育人机制,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必修课、专业课、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中去,促使内容更加多元化,确保课程实施目标、实施内容、师资力量、效果评价、实施保障要“实”,推出量身定制的“1+X”课程,从劳动服务、劳动工具、劳动审美三个维度架构劳动课程总目标,提高劳动的切实价值。发挥劳动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借助课程思政载体,课程设置丰富多样化,注重实用性促使课程质量、效果优,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4]。努力做到劳动与教学相结合,真正做到劳动教育的适应性发展。
(二)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应当注重构建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育人内容和模式,通过创新和丰富劳动教育方式和路径完善实施过程,形成较为完整的劳动教育育人体系。注重劳动实践的开展,以线上线下相融合教学课堂为第一课堂,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学习和掌握应当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感悟劳动教育。以生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就业实习基地作为第二课堂,搭建与行业企业、社会服务对象相联结的开放型社会劳动教育平台,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劳动教育的本质,为未来的就业奠定基础。以技能大赛、创新创业等比赛为第三课堂,将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到比赛中去,通过比赛实践验证所学知识,有机融入传统工艺、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创新创业项目,从被动教育向主动践行慢慢转换,促使学生能够自觉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以社会劳动服务创业团为第四课堂,认定一批校外服务性劳动基地,开展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强化服务性劳动,组织开展“劳动之星”评选活动,遴选、树立身边劳动表现优异的典型,引导学生们向榜样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行为,提升劳动素养。在劳动教育中“树德”“强体”“增智”,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思想品德品质。
(三)劳动教育+专业艺术课程。根据专业特点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融劳动教育于专业技能教育,构建“美育+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建成一批以专业为基础,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的专业示范课程。结合行业特点、专业要求,修订完善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将专业类课程教学与劳动实践、劳动形态发展趋势和劳动品质培养有机融合,进一步完善认岗—跟岗—顶岗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师资体系、环境体系”为一体的教学资源,搭建“校外卓越导师团队(企业)+顾问团队+校内专业技能导师团队”的师资体系,营造“课堂+课外+企业”的开放型劳动教育环境体系,将劳动教育等方面对接学生专业教学要求、职业岗位要求融合,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高度融合。
五、结语
构建五育视域下高职院校三融入四课堂劳动教育模式有助于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有助于学生践中悟,能够将劳动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日常管理中为培育出新时代劳动技能、劳动素养的综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高职院校应当推动劳动教育+模式,不断推进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在高职院校中掀起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热潮,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努力开创彰显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马慧.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理论意蕴、时代省思与现实路径[J].林区教学,2023(3):96-99.
[2]张玉、罗生全.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的文化生态及其系统的建构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3(5):64-78.
[3]陈佳妮.“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改革劳动教育的实践[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19-22.
[4]侯妍竹.“三全育人”視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J].福建轻纺,2023(2):73-76.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五育视域下高职院校三融入四课堂劳动教育+模式探析”,编号:2023SJSZ0523。
(作者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