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4-05-25王国亮

唯实 2024年3期
关键词:产业链体系发展

王国亮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7月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江苏是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以占全国1%的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3.7%的制造业增加值,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中居于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过程中,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深邃思想和实践意义,紧紧抓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关键,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价值,增强产业竞争力和话语权,提升产业安全和韧性水平,增创产业发展的先导优势、特色优势和综合竞争优势,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注入强大动能。

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兴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发展前景广阔等特征,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经过多年培育发展,江苏徐州智能制造、常州智能制造、苏州生物医药三个产业集群进入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9.6%、41.1%。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态势,应当积极谋划、超前布局,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加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和发展新动能。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深入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方案,实施跨界深度融合、集群能级跃升、创新筑基融汇、企业培育融通、生态开源融聚五大計划,加快打造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新能源、新型电力(智能电网)五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人工智能、绿色环保、轨道交通、先进结构材料等十个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集群,以投贷联动等多种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新兴产业,力争到2025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超过42%,将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等发展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是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广、市场空间大、节能减排领先的潜在朝阳产业。要多途径探索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着力培育一批引领突破的未来产业集群,构建未来产业发展生态,抢占产业竞争发展制高点。围绕量子科技、类脑智能、虚拟现实、氢能储能、深海空天开发等重点领域,加快出台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着力培育“10+X”未来产业集群。支持苏州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和高校院所自主布局未来产业基础研究,建设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的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的未来产业培育链路。高标准推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车联网建设,支持南京、苏州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开放和打造更多应用场景,探索培育未来产业新机制新模式,推动未来产业转化为未来经济。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江苏虽地处东部沿海,但海洋经济总体规模比广东少近9000亿元,仅占地区生产总值7%左右,“蓝色引擎”作用未能凸显。要大力实施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对船舶与海工等海洋优势产业,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对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海洋新兴产业,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和新技术的应用;对海洋产业关键“卡脖子”环节,梳理提出重点产业链清单、科技攻关重点方向清单,力争在短期内推动海洋产业发展取得突破。

二、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江苏传统行业具有显著优势,提供了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五成以上利润、六成以上营业收入和七成以上就业岗位。必须深入落实制造强省行动方案,增强产业政策协同性,巩固提升领先优势,牢牢守住传统产业基本盘、老家底。

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围绕高端化,分类支持钢铁、化工、纺织、建材、机械等优势产业开展优化升级试点,鼓励企业发展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加大新产品创新开发力度,培育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名优企业和名牌产品,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围绕智能化,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引导支持传统产业加强技术改造,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争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围绕绿色化,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推进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滚动实施百项重点节能降碳工程,开展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试点示范;引导企业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装置,全流程系统化提升能耗水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统筹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强化产业规划引领,打破行政壁垒分割,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高效配置、差异发展。围绕构建1650产业体系,深入实施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加强产业链、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提升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作水平。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石化产业沿江战略性转移和沿海战略性布局,着力打造沿海钢铁基地,形成沿江沿海协同发展新格局。加强汽车产业产能整合,扶持骨干企业和优势地区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集中度。抓紧出台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以南北共建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动省内产业梯度转移和布局调整优化,提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制订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实施方案,组织实施50条产业链技术评估,编制产业链短板技术清单、产业基础再造发展目录,滚动实施100个左右省级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项目,突破重点“卡脖子”技术(装备)和产业基础短板。大力实施集群产业链安全工程,在产业链上下游关键节点形成一批国产化替代的原创成果,提高产业技术自给率和应对极端冲击的能力,构建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多元稳定、安全可靠。

三、锚定优质高效目标,加快构建服务业新体系

现代服务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江苏服务业增加值达6.2万亿元、占比50.4%,但与广东相差近9000亿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是广东的1/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比广东少3087亿元。必须针对薄弱环节强化政策引导,促进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

抓住生产性服务业这个重点。深入落实十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围绕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推进服务型制造,鼓励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总集成总承包、定制化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共享制造、供应链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创新要素支撑保障,大力引培领军示范企业,促进企业集聚发展,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实现规模扩张和质态提升,力争到2030年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倍增。

坚持“两业融合”发展这个方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是重塑产业链竞争新优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效路径。江苏较早探索开展“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张家港市、常州天宁经济开发区,以及徐工机械、中天科技等6家企业入选全国试点,探索出一批“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下一步要创新发展“金融+制造”“设计+制造”“供应链物流”等模式,拓展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以及现代服务业内部融合路径,推动产业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模式重组和多业态融合共生,形成更多的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

突出做强平台经济这个关键。平台经济作为新的组织方式,对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畅通经济循环具有重要意义。要抓紧出台促进平台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依法合规加大对平台经济税收综合返还、产业创投基金、场景开放创新等方面的支持,推动徐工汉云、满帮软件等工业互联网平台、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平台加强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尽快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量级头部平台企业,着力打造全国平台经济创新发展集聚区。

四、促进数实深度融合,打造数实融合强省

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和广覆盖性,能够打破循序渐进的传统发展模式,重塑新的生产力。近年来,江苏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数字经济规模超5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达12%。要努力抢占数字经济这一关键赛道,重塑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提升产业体系层次水平。

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对标世界智能制造领先水平,深入实施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支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云服务商针对企业需求场景,提供数字化转型诊断和解决方案,确保如期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任务。分类推进培育示范样板,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行动计划,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好中小企业智改数转云服务平台,推动广大中小企业加快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形成一批“小快轻准”工业App和解决方案。

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通信设备等数字产业优势领域,加快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大力培育具有产业链控制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完善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提高制造业重点领域工业芯片自主研发生產能力,打造全国顶尖的工业软件企业集聚高地。做大做强“数智云网链”等数字产业,打造“大数据+”卓越产业链,培育壮大人工智能、物联网、量子计算等一批旗舰型数字企业,鼓励引进平台型企业或综合型、区域型、功能型企业总部或生产基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五、强化政策支撑保障,形成支持产业体系建设合力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加大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生态。扭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个“牛鼻子”,聚焦重点产业技术需求,用好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高价值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加速推动行业前沿性、交叉性及“卡脖子”等关键领域攻关突破,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打好产业政策“组合拳”。健全以激励产业创新为核心、以维护产业安全为重点的产业政策供给体系。抓紧出台实施“强链补链延链”行动方案,统筹产业扶持政策,强化资金、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切实保障重大项目投资需求。落实重点人才计划,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优化高校学科设置,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擦亮营商环境“金招牌”。营商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要全面对照世界银行宜商环境评估体系,持续深入实施营商环境“1+5+13”行动计划,一体推进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建设。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打造运营成本最低、办事效能最高、贸易投资最便利、发展预期最稳定的最佳投资目的地。

(作者系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处处长)

责任编辑:张蔚菊

猜你喜欢

产业链体系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产业链春之奏鸣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