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生活史在初中历史解释中的有效应用

2024-05-25张彩平陈南盛

新教育·综合 2024年5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张彩平 陈南盛

【摘要】提高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需要应用教师游历资源来解释历史现象,使抽象历史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利用教师阅读和求学经历,深化和拓展历史教学内容。引入教师丰富的日常生活内容,学生从习以为常中发现历史,更好诠释传统习俗文化和乡土历史文化。

【关键词】教师生活史;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案例

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历史解释作为核心能力备受关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研究表明,利用有着丰富内涵的教师生活史资源,采用个性化教学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一、教师生活史和历史解释的概念

“教师生活史”指教师自身曾见过、做过、遭遇过或体验过的事情,也指经验和阅历,内涵比较广泛。教师生活史狭义指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历史,包含学习历程、教师个人实践经验、遇见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和时期等;广义上则包括私人与专业生活的全部历程,涉及教师生活史的所有体验,包括日常生活、阅读和求学过程、教师生活、人际交往、个人心态史和生活兴趣等。

历史解释指基于史料与事实,遵循一定原理、方法,通过逻辑推理,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的研究行为。确定历史事实是进行历史解释的基础,也可以看成历史解释的开始。历史解释的目标在于揭示历史真理、历史精神、历史意义和历史智慧,其中最重要的是历史智慧。历史智慧是灵魂,它是指从浩瀚的历史知识中提炼出来的立人、立德、增智、治国等历史经验。具体可分为启迪心灵悟性、提升精神力量、把握历史命运、解决冲突对抗等智慧。

二、教师生活史融入历史解释的可行性和教育价值

首先,从特点和内容来看,有利于实现历史教学的诸多目标。教师个人生活史内容丰富、类型众多,包括家庭生活、受教经历、职业生涯、社会交往以及个体的身心状况和业余爱好等,是一种独特课程资源。把教师个人生活史纳入教学过程,能形象地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能够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更好诠释课堂历史知识,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的经历愈丰富对教材的理解就愈透彻,教师生活史可应用于历史教学的不同场景,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和在场感,有利于各种教学目标的达成。

其次,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新发现需要新解释,缺乏新的观察角度、叙述方式和论述立场,新材料带来的有时候只是“增量”而不是“质变”,并不能使历史“旧貌换新颜”。

最后,教师生活史作为一种史料引入课堂后,使历史教学在时间空间领域和具体内容上急剧扩大,呈现一个不断放宽历史视野的过程。而学生在观察的视角上也呈现从下而上看历史的过程,能较好地看清历史全貌和内在脉络,从而形成比教科书更直观、更细微的历史解释。

三、历史教学中应用教师生活史的实践案例

1.应用教师游历经历解释历史现象,使抽象历史具体化

在寒暑假期,作为历史教师,外出游历过程中往往会关注和思考与历史相关的内容。而在教学中呈现教师的游历经历,可让学生对历史有更形象地认识。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远古的传说”时,学生对黄帝的传说、形象和影响很陌生。为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讲道:“黄帝陵这个地方老师也去过。”此言一出,学生感到很惊奇。教师接着在屏幕上展示自己在黄帝陵拍摄的照片,更引起学生了解黄帝的兴趣。教师接着说:“黄帝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祖先,所以老师有机会就去拜祭了黄帝,去拜祭黄帝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是很正常的。”学生虽然没有去过黄帝陵,但在教师的引领下也能感受到黄帝陵的魅力,想了解有关黄帝历史的欲望更高了。

又如教授八年级上册“西安事变”一课中,在讲述张学良抓捕蒋介石的紧张过程时,教师首先说道:“发生西安事变的华清池这个地方老师也去过。”这立刻让学生的听课兴致高涨。教师接着结合自己在西安事变旧址前的游历感受来讲解西安事变。如展示蒋介石当时的房间、警卫室的房间以及墙上保留的弹孔,将自己的震撼之情传达给学生。学生情绪也明显受到教师叙事的感染,听课专注力和学习效果明显提升。

2.利用阅读和求学经历,深化和拓展教学内容

教师在阅读和求学经历过程中,逐步形成阅读面广的教师个人特征。这个特征以叙事的形式在课堂中显现出来后,能深化和拓展教学内容。如上七年级下册“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课时,学习到宋词这一内容,涉及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三人。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从家里把《苏轼诗集》《苏轼文集》《李清照集》《稼轩词编年笺注》带到课堂当中,一一做示范。

如讲解苏轼时,一边展示苏轼的词集和诗文集,一边讲解道:“要深刻了解某位文学家,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看他写的书,今天课中这些文史作品老师都很喜欢,家里都有这些作品。苏轼一生的颠沛流离造就了他流传百世的作品,老师最喜欢苏轼,所以今天也把他的作品带来了。”教师手拿苏轼的作品来讲解苏轼,针对性强,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上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统治”一课时,对于明朝科举制八股取士的内容“四书五经”,教师把书拿到讲台上,并介绍说:“四书五经老师家里面都有,今天老師就把这些书带来给大家看看。虽然现在已经不考八股文了,但是浏览这些书可以让我们对八股取士的内容有一个直观了解,同时也要用去伪存真的态度来看待这些书籍。”在直观的展示书籍后,学生的响应很热烈。教师接下来再介绍什么是四书五经,以四书五经为科举考试内容有什么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从表层走向深层。

3.引入教师日常生活史,从习以为常中发现历史

教师的日常生活包括人际交往、衣食住行和休闲生活等,是生命历程的再现,能展示历史的内在脉络,恢复历史现场感。这都成为能利用的丰富历史课程资源。

在讲授九年级下册“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教师叙述家庭生活所遭遇到的全球化现象:“老师的家就深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比如老师现在手上戴的手表是日本的卡西欧手表,平时上班开的是美国品牌的福特汽车,家里的冰箱是德国西门子冰箱,电视是韩国三星电视,空调是日本的三菱空调,手机以前用三星,现在用华为。”听完教师的叙述后,学生惊讶于老师家里有这么多外国品牌的生活用品。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查找身边与经济全球化相关的产品,并分析这些商品与全球化的关联。经历这一学习过程,学生感受到全球化的巨大影响,深刻理解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又如上到七年级下册“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时,学生对于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印象很少,并不是很理解江南农业发展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时教师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来进行诠释:“苏湖就在太湖流域,也是长江中下游一带,老师曾在暑假去过苏湖,处于平原地带,环境和太湖相似,那些地方土地肥沃,有一望无边的稻田,房子前后都有河流环绕,除了种田,还有养鱼的、种棉花的、养莲花的,人们安居乐业,真正是鱼米之乡!”学生没有想到教师也去过太湖边,听到以后非常兴奋,兴致高涨。在听完教师的叙述,再经过师生的共同探讨,学生对江南农业的发展以及对“苏湖熟,天下足”的理解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教師对社会新闻更加敏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例如共同富裕道路上,教师可以提示现在国家提出减少差距,进行第三次分配。由此来理解改革开放中让先富的人带动其他人走向共同富裕。又如讲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片面最惠国待遇”的不平等条约,可以提出现在外国人在中国犯法要受到中国法律的制裁,和旧中国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4.以教师的家国情怀来引领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主要表现在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以及对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的情感,有时较难解释和理解。教师较学生年长,阅历相对丰富,对于家国情怀的感受也比较深刻。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自身对家国情怀的感受来引领学生。如上到八年级下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时,教师这样叙事:“1997年7月1日那一天,海口的大街小巷行人稀少,他们都在家观看香港回归的电视直播,我们全家也都在家里看电视直播,看到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我们都万分激动!”经过教师对亲身经历的香港回归的生动叙事,那激动人心的一幕仿佛在学生眼前出现。教师再次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和学生重温历史时刻,感受祖国的伟大,为祖国的欣欣向荣感到自豪。教师生活史的导入,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封闭状态转向开放。

5.以教师自身经历诠释传统习俗和地方文化

传统习俗是指人们历代传承的特定心理定势、行为模式、礼节、信仰、规矩等。与学生相比,教师自身经历的传统习俗更为丰富,成为教学中可取的课程资源。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其中讲到元宵节的挂彩灯习俗,教师可以叙述自己的有关经历:“老师每年在我们海口的府城也能感受到浓厚的元宵习俗。当天的大街小巷挂满各具特色的大小彩灯,绚丽无比。同时还举行历史悠久的换花活动,人们手持鲜花,互相交换,增进友谊,蕴含着换吉纳祥的寓意。”通过教师的经验叙事,课本上看似遥远的历史文化习俗变得熟悉,学生也通过教师的生活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生活经验。

四、在历史教学中应用教师生活史的一些策略和反思

1.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和教学关键节点,精选教师生活史

要避免引用教师生活史中没有代表性的内容,防止脱离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处理好教师经历和教材的关系,注意保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思想导向。经历对教材主要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所以要选好切入点,可用在课堂的导入阶段、重点难点处、内容衔接点、拓展探究点等关键节点,以展现教师生活史的优势和长处。

2.教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丰富个人经历

教师生活史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生活史的丰富主要在于日常的生活经验积累。所以平时教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注意观察和思考个人生活经历,如关心最新的时事政治,留意其他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

3.引用教师生活史要注意微观叙事与宏观着眼的结合

中学历史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中学生,历史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他们的历史学科核心素质,这也决定了用教师生活史进行“历史解释”需要通过学情调查,以学生乐于接触、容易掌握、能逐渐内化的方法完成,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建漳.历史及其理解和解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邓京力.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辨析[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6).

[3]周洪宇.多样的世界:教育生活史研究引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教师个人生活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QJH202010018)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教学
刍议初中历史教学中微课的运用
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实效的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漫谈
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途径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思考
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历史教学之困境突破
论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