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种植技术及其应用探究
2024-05-25张开雪
张开雪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钦廉林场 广西钦州 535000)
林业种植属于生态系统发展中的关键一环,种植技术与管理水平,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影响。现阶段,我国较为重视生态建设,颁布了较多政策,如《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 年)》等,进一步扩大了林业种植面积,增强了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使得林业发展逐步向现代化方向迈进。不过就实际情况而言,林业发展水平和林业管理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所以,需要注重林业种植技术分析,不断强化应用管理能力,提升林业发展水平。
1 林业种植主要技术要点
1.1 合理规划栽培地
若想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发挥林业资源作用,应科学选择林业栽培地。在通常情况下,林业栽培地应满足以下条件:(1)土壤疏松肥沃、土质优良、酸碱度适宜,具备良好的储蓄水分能力;(2)气候适宜,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不高,光照、降雨量充足;(3)交通便利、地势平坦,便于开展林木管理等工作。
1.2 选种与催芽
我国拥有众多林木种类,植被不同,生存条件也不同,应重点做好品种选择工作,以提升林木成活率。林业技术人员需要对当地土壤条件以及气候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科学选择林木品种。例如,若种植地邻近黄土高原地区,在树种选择时,应选择蒸发量小、根蘖性强、根系发达的品种。在催芽环节,对于刺槐等果皮坚硬的种子,可选择热水催芽法,保持水温在80~90 ℃,将种子与热水比例控制在1∶2,去除水面上漂浮的干瘪种子,用草帘覆盖3 d 左右。
1.3 改良林地
首先,应对土壤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对土壤中存在的化学元素以及营养情况进行深入分析,选择药物联合人工调整的方式,确保土壤具有较强的抗病害能力,以促使林木顺利成活。例如,某林场通过化验发现,土壤中缺乏氮、磷、钾等关键营养元素,且酸度偏高,影响了林木的正常生长。针对土壤分析结果,林场使用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菌剂,通过人工翻耕的方式,将肥料和菌剂均匀施入土壤中。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菌剂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微生物菌剂还可以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提高土壤生物活性。对于调节土壤酸碱度,林场选用了适合当地土壤条件的石灰材料,进行了适量的施用。通过药物和人工的联合调整,土壤的化学元素和营养情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其次,应对地形加以整改,比如通过合理的土地平整、排水系统设计、坡面稳定措施和水土保持方法等综合运用,可以有效改善土地环境,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1]。
1.4 准备种植穴
在苗木培育的前期阶段,科学合理地设置种植深度及种植穴大小至关重要,这关系到树苗的初期生长及其后续的根系发育。为了确保树苗根系的顺利生长和发育,种植深度应设定为50 cm,这既能确保树苗的稳固性,又有利于根系的扩展。种植穴的开挖应根据地形、土壤条件及树苗大小进行。穴的形状应为圆形或椭圆形,底部应平坦。种植穴的底部应铺设15 cm厚的松软土层[2]。这样做可以确保树苗根系在初期生长时能够轻松穿透土层,同时为根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例如,种植樟子松,通常应保持栽植深度超过40 cm,从而使其抗旱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1.5 合理选择定植时间
在通常情况下,树木移栽最佳月份为每年11 月份至次年3 月份,此时树木经历了落叶期,进入到休眠阶段,生长缓慢,树液流动慢,移栽对树木本身的影响较小,利于成活。但如果拟种植树木的地区较易发生倒春寒等气候变化,应将栽培时间适当延缓,防止温度突然下降,影响林木幼苗的健康生长,从而导致苗木大量死亡。此外,应根据种植地杂草生长情况,对幼苗种植时间做出合理调整,选择提前或延后种植的方式,确保幼苗生长期能够错开杂草生长旺盛期,营造健康的生长环境,以促进林木顺利生长。若杂草生长周期较短,繁殖能力强,且在早春时期大量发生,可考虑适当提前种植幼苗。这样可以利用幼苗早期的生长优势,占据生长空间,减少杂草的入侵。若杂草生长周期较长,繁殖能力较弱,且在夏季或秋季发生较多,可考虑适当延后种植幼苗。这样可以避免幼苗与杂草生长高峰期重叠,降低杂草对幼苗生存空间的竞争压力。在实际操作中,要密切关注杂草的生长情况。若发现杂草仍然对幼苗构成较大威胁,及时采取除草措施,确保幼苗健康生长。
1.6 科学除草
在林木培育环节,往往会出现较多杂草,若不及时清除,杂草会与树木争夺水分与养分,对树势生长产生不良影响,还会致使大量细菌滋生,出现严重的病虫害问题。因此,林业技术人员应定期开展林间除草工作:(1)人工除草。在杂草刚生长时,可选择人工除草的方式开展除草工作。(2)药物除草。利用药剂开展除草工作,具体可选择草甘膦,用量为18~30 kg/hm2,将水兑入其中,制成600~900 倍液,喷洒地表。
1.7 施肥与灌溉
1.7.1 施肥
林木施肥的首要步骤是了解所种植林木的种类及其生长特性。不同的林木种类有着不同的养分需求和生长习性。例如,某些树种可能对氮元素有较高需求,而其他树种则可能需要磷和钾。施肥的目标是确保林木健康、快速、高效地生长。在制定施肥计划时,应遵循按需施肥、平衡施肥、节约施肥、环境保护等基本原则。
施肥量和配比是施肥的核心内容。施肥量应根据林木需求、土壤状况和肥料种类来确定,配比则应根据林木的养分需求特性和土壤状况来调整。氮、磷、钾是林木生长所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在确定施肥量时,应遵循氮磷钾配比原则。一般情况下,氮磷钾的比例为3∶1∶2 或4∶1∶3,具体比例应根据树种特性和土壤状况进行调整[3]。
1.7.2 灌溉
在灌溉过程中,应构建现代化灌溉管道,通过精准灌溉如微润灌溉、微喷、滴灌等开展灌溉工作,满足林木蒸腾、光合作用对水分的需求,并且还应对排水渠进行合理规划,防止雨季积水,导致林木根系腐烂的问题。
1.8 病虫害防治
1.8.1 前期预防
在种植林木时,优先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且具有较好抗病虫害能力的品种,以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在病虫害发生前期,可以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手段,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例如,引入天敌昆虫以控制害虫数量,或利用微生物农药进行预防。
微生物农药以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进入害虫体内,通过干扰害虫的生理机能或直接在害虫体内繁殖来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将微生物制剂喷施在树叶上,当害虫蚕食树叶时,细菌、真菌等便会随着叶片进入害虫体内,并在害虫体内迅速繁殖,直至将其杀死。常见的活性益生菌包括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病毒杀虫剂等可有效防治松毛虫、松天牛、白蛾、柳天蛾等害虫。
1.8.2 中期控制
定期对林木进行病虫害监测和检查,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利用物理手段如灯光诱捕、黄板诱捕等,捕捉或诱杀害虫,减少害虫数量。在病虫害暴发严重、其他防治措施效果不佳时,可以适量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需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并遵循安全使用规定,防止对环境和林木造成不良影响。对于受病虫害侵害严重的林木,应及时进行修剪或清除,以防止病虫害的扩散。
1.8.3 后期管理
病虫害防治后期,需对经过病虫害防治的林木进行养护和管理,加强浇水、施肥等措施,促进林木恢复生长。同时,需要对病虫害防治效果进行评估,了解防治措施的效果,为后续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2 林业种植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2.1 林业种植种类相对匮乏
现阶段,我国野生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存在较为丰富的植物及生物种类,有效改善并保护了生态环境。不过在城市绿化方面,较多城市通常会种植操作性强、成活率高的植物,如柳树、草坪等。这样单一植物种类的大面积种植,导致个性化缺失,林业种植种类相对匮乏,影响到了林业的整体发展。
2.2 树种与种植区域选择不合理
在林业种植环节,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树种,但是一些种植人员在具体选择环节,并未从实际出发。首先,未充分考虑种植区域的气候、土壤、水分等生态条件,导致选择的树种不适应当地环境,生长受到限制。其次,在选择树种时,过度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忽视了树种的长期效益和生态效益,导致林业创收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最后,未充分了解树种的生长习性、病虫害抵抗力、木材质量等特性,林木品质较差,导致林木与当地市场需求不适配。
选择的种植区域由于气候、土壤、海拔等生态因素与林木的生长需求不匹配时,会致使林木生长缓慢、病虫害频发,甚至无法存活。不适宜的种植区域会导致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例如,在干旱地区种植需水量大的林木,会导致水资源严重浪费,同时林木生长也受限。选择不适合经济林木生长的区域进行种植,还会导致林木产量低下、品质不佳,影响经济效益。例如,在坡度陡峭、土壤贫瘠的地区种植经济林木,可能无法获得理想的收益。
3 加强林业种植技术应用的解决策略
3.1 因地制宜引进外来树种
不同树木的生长环节对周围环境、土壤、水分的需求不同,因此,相关人员选择树种时,应充分考虑树种的生态需求,如此才能使树种健康生长。在树种选择环节,种植人员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优先选择本地树种,在此基础上引进外来树种,保证树种多样性,助力林业经济健康发展。在引进外来树种时,应全面检查树种的健康情况,避免引入患病的树种,对林业种植区域中的其他树木造成破坏[4]。在树种引进过程中,应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引入不同类型树种后,应确保其良好地适应本地土壤以及气候条件。
3.2 科学分布种植区域
若想有效提升林木成活率,应科学选择种植区域。在进行林木种植区域规划时,首要步骤是对地理环境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地形地貌、海拔、坡度、方向、地貌稳定性[5]等因素的评估。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识别出适合种植的区域,避免在不适宜的地形上种植,如陡峭的山坡或易受侵蚀的地区。土壤是林木生长的基础。因此,土壤特性的评估至关重要,包括对土壤质地、pH 值、养分含量、土层厚度、排水性等方面的分析。基于这些信息,可以判断土壤是否适合特定树种的生长,并采取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另外,在进行种植规划时,需要根据树种特性、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种植密度[6]。林木种植不仅要考虑林木本身的生长,还要考虑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在规划种植区域时,需要考虑如何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避免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4 结语
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持续推进下,我国更加关注林业发展,在林业种植方面,也逐渐向规范化推进。但在实际开展林业种植工作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保证林业健康发展,应结合实际问题,全面分析,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需要科学开展种植地调查研究工作,合理选择种植物,进一步提升植被成活率。采用多样化的措施,助力林业健康发展,提升林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