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北京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2024-05-24邓明荣胥彦玲

科技和产业 2024年9期
关键词:领军科技企业

邓明荣, 胥彦玲, 卢 絮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北京 100044)

未来产业是在未来的国家发展进程中引领国民经济发展、争取国际话语权和主导权地位的领军产业群,是面向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新兴产业群。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进,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加强未来产业布局,中国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对2025—2035年作出了远景规划,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对未来产业的布局谋划。未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和颠覆性技术的引领,这些技术的推动离不开科技领军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努力。科技领军企业是引领未来产业的主力军,如何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去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在对现有文献梳理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从剖析未来产业与科技领军企业的概念、内涵入手,结合北京科技领军企业发展现状调查,梳理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未来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研究提出强化北京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建议,契合当下热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探索性,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家在相关领域的战略研究空白,为北京面向未来产业的科技领军企业培育与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出台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现实意义。

1 研究述评

科技领军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和产业引领作用。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了两个视角:一是科技领军企业的相关理论研究,学者们定义了科技领军企业的定义、分类与评价[1],阐明了科技领军企业在基础研究[2]、产业经济“主战场”的关键位置和作用[3];二是针对制造业或某特定领军企业的案例分析,研究了制造业科技领先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和核心技术突破[4],探讨了以科技领军企业为主体的创新链构成与运作机制[5],提出了科技领军企业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作用和实现路径[6-7]。

当前,关于未来产业发展也有较多的讨论,主要涵盖3个研究方向:一是未来产业的内涵特征、演化机制、生态构建等产业理论研究,从前沿科技、生产要素、产业组织等多视角解读未来产业的内涵特征,认为未来产业将从产业链向产业生态系统转变,关键在于培育未来计算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和数字商业生态系统[8];二是全球、国家及区域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研判及支持性政策取向研究,主要研判了全球未来产业发展新趋势新动向[9],总结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未来产业布局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10],分析中国发展未来产业的优势先决条件,筛选了未来产业的重点领域[11],指出未来产业发展需要从政策适应到政策跃迁[12],构建未来产业政策体系;三是前沿技术与未来产业遴选,从技术供给、市场需求、要素供给等角度,兼顾技术推动与需求拉动,建立遴选指标体系,进行当地未来产业的选择[13-14]。

综上,少有研究从科技领军企业的视角去阐述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未来产业的理论逻辑,也少有研究从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视角去探讨科技领军企业的发展战略路径问题。鉴于此,本文遵循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未来产业的理论逻辑,结合北京科技领军企业调查实际,提出强化北京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建议。

2 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未来产业的逻辑关系

2.1 未来产业、科技领军企业的内涵与特征

2.1.1 未来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未来产业的概念由亚历克·罗斯在《未来产业》一书中提出并迅速推广至全球,目前在学界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本文认为,未来产业的概念可从“未来”和“产业”两个角度去理解:未来,应为基于现阶段的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可预见的未来,根据全球主要国家战略规划文件描述可大致划定为15~30年后的未来;产业,辞海定义为“一切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活动的集合体”,“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在此可以理解为利益相关、分工不同的企业集合体。未来产业是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而生,“未来产业”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更高质量的生存和需要,因此,本文认为未来产业是为了满足未来15~30年人类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需求,以科技创新和颠覆式技术创新为驱动,以科技型领军企业为引领,以一大批前沿技术密集型企业为主体的高技术产业。从其属性和特征来看,未来产业既是高度依赖新技术的创新驱动性产业,是引领未来新需求、创造新动能的先导性产业,也是高投入和不确定性并存的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

2.1.2 科技领军企业的内涵及特征

科技领军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使命。相比于一流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更注重使命驱动下的“引领和突破”[6]。科技领军企业一方面要发挥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引领性技术优势,主力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创新能力[4];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产业链、创新链终端的市场优势,在整合汇聚创新资源、营造区域创新生态、提升创新体系综合效能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科技领军企业是一个政策概念,具有较强的政治属性。基于此,结合党中央对科技领军企业的定位和功能,以及学界对科技领军企业的定义,梳理了科技领军企业的基本特征:一是具有明确的科技创新愿景使命和完善的组织体系;二是科技创新投入水平高;三是具有同行业国际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四是具有较高的行业影响力,能够引领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有效组织产学研力量实现融通创新发展。

2.2 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未来产业的理论逻辑

未来产业是以科技领军企业为引领、以前沿技术密集型企业为主体的高技术产业集合。从整体链条来看,科技领军企业位于未来产业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核心位置。强化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未来产业的理论逻辑要从全局的视野去进行科技创新思考,以未来使命和战略视野引领持续性创新跃迁[15]。

愿景使命驱动是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未来产业的关键性要素,科技领军企业首先要主动提升使命站位,形成与国家重大战略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相融合的愿景使命,才能更好地驱动企业科技创新,提升创新实力,从而站在全世界创新链、价值链的高端,在面向未来产业的持续性创新跃迁中保持绝对优势。

组织体系是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未来产业的保障性要素,科技领军企业需要构建一个跟随战略变化不断调整与适应的灵活高效的组织体系,它兼具良好的决策机制和高效的沟通机制,通过分工与协同来保障企业创新战略的顺利实施,并提供足够的创新资源集聚与创新投入支持,帮助企业获得行业领先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行业影响力。

在愿景使命驱动和完善组织体系的保障下,科技领军企业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开展颠覆式技术识别和科技前沿线索发现,加强企业自身的原始创新能力,带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同时利用自身行业影响力加强未来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和“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协同,引领未来产业链跃升。

从需求来看,科技领军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抢抓科技发展先机,为国家在世界科技强国竞争中形成竞争优势贡献力量。其次要满足未来产业发展需求。一方面,要求科技领军企业在应用牵引的前提基础上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深度融合探索创新,共同跨越技术壁垒,实现未来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引领未来产业链跃升[16]。另一方面,科技领军作为市场最前沿的创新主体,对未来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需求的感知敏锐,科技领军企业作为未来产业领域重大研究方向的遴选者和成果应用转化者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有力推进未来产业的发展。

基于此,本文认为,科技领军企业应在愿景使命驱动和完善组织体系保障下,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以国家重大战略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而达到国际领先的科技创新水平和较高的行业影响力,并有效推进未来产业链上下融通发展和协同创新,引领未来产业链跃迁与迭代升级。

3 北京科技领军企业现状

遵循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未来产业的理论逻辑(图1),从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科技投入、创新能力和行业影响覆盖等4个角度对北京市科技领军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以考察北京科技领军企业在未来产业领域的创新能力突破和引领产业链跃升中发挥的作用,存在哪些显著问题,为提出北京科技领军企业的发展战略建议奠定理论和现实依据。调查结果如下。

图1 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未来产业的理论逻辑

3.1 北京科技领军企业数量多、实力强

北京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领军企业,与国内外其他城市相比,具有显著集聚优势。据统计,2022年北京拥有54家世界500强企业,入围全国科技创新500强企业109家,稳居全国首位。从企业规模来看,注册资本在100亿以上的北京大型企业占比超过30%,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头部领先明显。从创新活力和科研水平来看,北京科技领军企业实力强劲,表现突出。北京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北京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跻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前3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0%;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超过8.6万亿元,科研产出连续3年位列全球第1。

3.2 科技领军企业覆盖北京未来产业各个领域,行业分布较均衡

据《全国科技创新百强指数报告2022》统计,北京市科技领军企业主要分布在智能制造、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其中不乏百度、小米、北斗星通、京东方、字节跳动、中移动、联想等全球知名企业。此外,北京在科技领军企业“后备军”独角兽企业方面亦领跑全国。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市独角兽企业达102家,分布在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大数据和云计算、集成电路、医药健康等20个行业。

3.3 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团创新,在未来产业相关领域取得了一批引领性创新成果

北京市支持企业实施“强链工程”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聚焦产业重大共性问题,由领军企业牵头,联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深化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2022年,北京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已率先实施“强链工程”,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原创科技成果。例如,在量子信息领域,研发“天工”量子直接通信样机,创造量子直接通信距离100 km的世界纪录;在人工智能领域,研发全球最强的视觉基础开源模型EVA,在10亿参数级别上实现性能最优;在医药健康领域,全球首创化学小分子诱导人成体细胞转变为多潜能干细胞[17]。

4 北京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未来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4.1 科技领军企业整合集聚创新资源的能力不足

4.1.1 对科研基础设施的集聚能力不足

经过调查与资料分析发现,北京财政投入的科研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重大创新基地和平台在企业的布局建设力度不足,加之高校院所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的通道不畅,产学研合作仍不紧密,重大基础设施向企业开放共享还存在障碍,使得企业科研基础设施匮乏,创新资源集聚不强。

4.1.2 对高层次人才集聚不足,面向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人才匮乏问题严重

科技创新人才是企业,乃至整个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科技领军企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能力的不足,加之全球人才抢夺战的日益激烈,进一步加剧了未来产业领域人才的缺口,高素质研发人才资源短缺问题严重。一方面,现有的就业保障与薪酬制度使得北京科技领军企业在集聚985、杰青等高层次人才方面的能力未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据统计,2013—2019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本科生留京率逐年降低(图2),虽然2020年以来本科生留京率有所增加,但大部分毕业生就业去向为体制内机关单位。另一方面,自2022年10月美国出口管制新规将制裁范围正式明确扩大至人才,受制裁的科技领军企业对国际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集聚力显著降低。对北京多家科技领军企业调研时发现,存在海外高端研发机构全部关停、国内外籍核心人才加速流失、与欧美的人才交流基本中断、难以吸引新的外籍专家等问题。

图2 2013—2022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毕业生留京率

4.2 科技领军企业创新引领能力有待提升

4.2.1 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效能不强

(1)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近年来北京科技领军企业面向科技前沿,不断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大批重要科研成果,但由于信息不对等、转化人才紧缺、资金不足等因素,使得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不高,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调研中,超过70%的企业拥有5项以上国际专利,超过93%的企业拥有50项以上国内发明专利,但53.3%的企业认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26.70%的企业认为转化率一般,仅20%的企业认为转化率比较满意。

(2)科技领军企业创新产出的盈利能力不强。调研中某企业反映正在研发的某项前沿技术存在研发周期长、难度大、研发投入巨大、落地场景有限、企业盈利压力较大等问题。

4.2.2 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对外依赖程度高

目前北京科技领军企业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对外技术依赖仍较强,“卡脖子”技术问题依然严重。调研中40%的企业对国外先进设备具有强依赖性,46.7%的企业面临“卡脖子”技术风险。例如,集成电路领域,在芯片制造材料、先进封装技术、高端芯片核心器件与工艺、主要制造设备及关键零部件、高端芯片电路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EDA)工具等方面仍存在20项较为明显的“卡脖子”技术问题;人工智能领域在高性能计算芯片、数据、人工智能开源框架与算法模型等领域仍存在10项“卡脖子”技术难题;生物医药领域在基因编辑技术、体内递送载体技术、基因测序仪、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装备和人造血管等方面存在有待进一步突破的技术难题;机器人领域在关键零部件、机器人本体和支撑技术方面仍存在19项待突破的技术“卡点”;智能网联汽车在车规级芯片、操作系统、研发工具、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等方面存在22项“卡脖子”技术问题。

4.3 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未来产业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4.3.1 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未来产业集群化发展不足

北京虽已培育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2个万亿级以及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4个千亿级未来产业集群,但未来产业整体处于基础技术研发突破逐渐向企业孵化、产业集群发展的过渡阶段,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作用未充分激发。据《2022 Global Future Industry Index》(GFII 2022)显示,北京创新领先企业数量、独角兽企业数量全球排名前5名,但这些企业行业引领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在报告统计的6大领域企业之星前20中,北京在绿色能源、人工智能机器人、元宇宙、先进通信领域明星企业各有1名上榜,在量子信息和生物技术领域均无明星企业,见表1。调研发现,目前领军企业普遍对如何发挥平台引擎和辐射带动作用尚未形成清晰的认识,缺乏可操作化的实践路径,企业间分工协作不足,产业组织不够强,尚未形成集群式、互补式发展态势,距离实现高质量集群式发展仍有不小的差距。

表1 全球前20未来产业企业之星

4.3.2 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未来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不强

虽然许多北京科技领军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但在引领产业国际化方面的能力仍显不足。据统计,美国2021年全球产业领军企业278家,全球产业冠军企业79家;而中国产业领军企业97家,含全球产业冠军企业19家;北京产业领军企业仅有25家,且大多为房地产和原材料企业,在科技含量较高、竞争激烈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与美国相比差距较大。

5 北京科技领军企业发展的战略建议

5.1 面向未来产业重点领域,体系化、科学化谋划布局科技领军企业的培育发展

第一,系统谋划布局科技领军企业。开展科技领军企业的摸底调查,全面了解科技领军企业所处领域、发展现状和引领能力情况,围绕北京未来产业的重点布局领域,加快科技领军企业的体系化、科学性布局,在重点前沿领域和战略必争领域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科技领军企业。第二,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领军企业认定标准。加强科技领军企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优化科技领军企业认定标准,动态修订认定管理办法。第三,梯度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完善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为科技领军企业的不断涌现做好梯次储备。

5.2 保持高强度、持续性、精准的创新投入,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整合集聚与优化创新资源

创新投入是科技领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条件与重要保障。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投入模式,从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引导、鼓励科技领军企业保持高强度、持续性、精准的创新投入,同时不断优化研发投入结构。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整合集聚与优化创新资源,与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组成高能级创新联合体,提前优化布局创新资源,以北京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为导向,针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重点布局创新资源,进行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引导科技领军企业跨行业、跨领域联合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探索前沿不确定性技术,积极参与未来新领域新产业国际规则制定,引领未来产业行业发展。

5.3 加强科技领军企业顶尖人才集聚,鼓励建立多元化人才孵化与培养模式

重视科技领军企业顶尖人才引进和发展需求,针对关键技术研发急需的紧缺人才,灵活制度安排,在人才认定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企业更多自主权。用好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通过技术合作、项目聘用、兼职等方式柔性引才。超前精准锁定优秀高校毕业生,对重点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制,落实住房、户口、配偶随迁、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待遇,加强企业顶尖人才集聚。鼓励科技领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推进多元化的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模式孵化、培养人才,引导校企共建研究机构、试验基地等,鼓励高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去,以产业创新需求为牵引开展更细化的科学研究,帮助其快速成长为产业发展亟需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端人才。

5.4 完善政策供给,加强政府主导,助力领军企业带动未来产业链整体跃升

深化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战略科技任务的“业主制”模式,支持领军企业开展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结合北京市重大任务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为科技领军企业提供早期重大应用场景支持领军企业做好新技术率先集成应用示范,助力提升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强化科技领军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发展。通过给责任、给投入、给机制,要结果、要能力、要未来,促进各种创新要素向科技领军企业集聚[18],支持以领军企业为主导,建设向中小企业开放的集成化、专业化的场景应用中心,促进产业链上各企业的业务协作与资源共享,形成产业链集群化创新格局。

猜你喜欢

领军科技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品牌奖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从领军国内到走向世界——中铁一院砥砺奋进的五年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