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公平发展研究
2024-05-24尤萍娜吴佳雯黄志锋
尤萍娜, 吴佳雯, 黄志锋
(泉州师范学院陈守仁商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高等教育问题也日益重视,尤其是对公平地享受高等教育权利愈加重视。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区域高等教育公平问题较为突出[1]。中西部地区与大部分东部地区在该方面相比仍有所差距,区域间教育的不平衡状态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相互作用,而这一问题所涉及的成分多元,极为复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经由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高等教育必然存在多样性的特点,各区域的高等院校由于其自身的办学历史和学术基础的差异,也必然导致高等教育发展在区域间的差距愈发明显,因此,推进区域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仍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在教育领域亟待关注的重大议题。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向大众化阶段不断迈进,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也在逐年提升。但不同地区的高等教育水平和办学条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不公平等问题所带来的社会焦虑日益突出。为了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公平,目前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近年来,学界对于教育公平及高等教育公平的概念、内涵、存在的问题及针对性的建议都做了诸多探究,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研究体系,对于区域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也小有成效[2],但结合当下时代背景,具体如何推进这一方向进程还具有较大研究前景。
当前,影响区域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中政策是相对重要的影响因素。政策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工具,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将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影响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与质量水平。新时代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地位、作用和责任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适应新时代我国教育形势的新变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教育政策也呈现出新的经验。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在“十三五”规划期内应在高等教育阶段加强人才培养,改善教育环境,提升教育质量,保障教育公平。此外,该文件还强调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以提升学校综合能力及整体教育质量。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更是指出,要加强区域高等教育公平,促进地区之间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提高其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2022年的“两会”期间,一些与区域高等教育公平相关的政策和议题也有所涉及,其中提到落实地方教育发展责任制,加强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3]。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更是强调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加强教育公平”,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促进教育机会公平、质量均衡和资源共享,其中就包括了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体现了党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4]。要实现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公平乃至教育公平,始终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与配合,需要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当前,中国的区域高等教育差距主要体现为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尤为显著,而南北部差距相对较小[5]。对于区域之间的差距,东部地区包括华东(如上海、江苏、浙江)、华南(如广东、福建)等发达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基础的天然优势,这些地区在高等教育资源、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中西部地区包括西部省份(如西藏、青海、新疆)及中部省份(如安徽、湖南、江西)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整体相对较低。北部地区(如北京、天津、河北)和南部地区(如广东、福建、江苏)都有一些资源优势城市,并且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因此地区之间差距较小。长期以来,资源配置等方面不均衡问题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差距,造成区域间高等教育不平等的现象,这无疑会严重影响甚至制约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继续提升、教育事业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公平也将最终解决,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迈入新时代征程,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公平这一关键议题还需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以期不断完善教育体系的各个层面,实现真正的公平,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1 我国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公平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在为改变区域高等教育不公平现象作出了许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受到原始的地理环境、原生的经济基础、区域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根本上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教育格局依旧呈现“东强西弱”的态势,这也深刻揭示了改变我国区域高等教育不公平现象注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区域高等教育起点、过程、结果公平性不均衡3个层面入手,针对区域间高等教育公平性每一层面的不均衡状况进行问题检视与原因剖析。
1.1 起点公平性不均衡
对高等教育公平而言,起点公平是关键前提。然而,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客观存在必然对起点的公平性造成不利影响,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的起点环节无法保持一致。具体表现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相较于东部地区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教育资源在区域分配方面出现了数量、质量的区域差异[6]。我国区域高等教育起点公平性不均衡问题确实存在,并且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公平产生重要影响。
1.1.1 经济水平差异影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仍然制约着新时代区域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而区域经济主要受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内部因素即该区域自身存在的局限,外部因素即外界对该区域的投入或影响因子。
从内部来看,一方面,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具有直接影响[7]。我国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貌特征多样,地处内陆且由于地貌条件使得区域开发具有一定困难,基础设施建设受限,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也较为不便,不易吸引外资与技术,也阻碍了货物的流通与产业的升级发展。同样,从气候条件与自然资源来看,西部地区的气候条件较为极端,对农业等产业的发展也有一定限制,且因为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的开采也面临着技术难题与环境保护压力。从外部来看,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拨款[8],我国东部地区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有充裕的教育经费作保障,而中西部多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区域,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无法与东部许多地区相比。这些问题的存在,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必然会导致区域高等教育起点的不公平[9]。中西部许多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致使当地政府难以为本土高校给予财政支持,加之原本自然条件对经济的影响,中西部高校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也会受到波及,该弱势区域教育质量水平的提高更是受到制约,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方面都无法形成自身的优势。
1.1.2 高等教育制度不利因素制约生源发展
不仅限于区域经济差异,区域间制度、政策的诸多不利因素也对新时代区域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从宏观角度来看,高考招生实施划区择优录取政策不仅会造成区域之间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平等现象,而且会使得中西部的优质生源呈现“东流”趋势,后续该地区为满足招生计划或扩大招生规模,降分招生将会导致本地生源质量下降,使得区域间生源愈加不平衡。
相较于区域性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而言,全国性或地方性的重点院校在各地区的招生录取情况则是区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重要反映。缘于各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和考生竞争状况不同,录取分数线也会有所差别。中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竞争压力相对较低,因此这些地区的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而东部地区的一些高水平大学录取分数线通常较高,这就意味着中西部地区的考生在选择东部高校时竞争可能会更加激烈。同时,一些重点的“双一流”院校在各省份的招生名额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呈部分正向对应关系,当面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时,这类院校招生名额较多,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招生人数则明显减少,录取率不尽人意,竞争大,这就意味着当报考同一所高水平院校的考生分数相当时,本地考生的录取机会明显高于外省考生,发达地区的考生机会也会明显大于边远地区的考生。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西部弱势区域内城乡之间高等教育机会也存在一定的不公平问题。微观角度上,弱势区域尤其西部地区过去存在较为明显的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虽随着时代变化这种结构在逐渐减弱,但优质生源集中市区的这类问题依旧存在。除社会阶层、民族文化、家庭意识等方面因素外,在城乡二元制这种社会结构中,城市和农村被视为两个独立、相互隔离的社会区域,彼此之间存在着不平等、不对称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的存在,导致师资力量、教育经费、教育设备等一系列教育资源的配置出现地域性的不均衡,导致当前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问题越来越突出[10]。同样的,社会户籍制也迫使许多农村户籍或户籍处于欠发达地区的生源面临入学机会不平等、就业困难等问题。
1.2 过程公平性不均衡
除了起点公平性问题之外,高等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平等问题也是制约区域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部分。例如,不同地区的高等教育学校、学科和专业布局不同,一些地区的高质量学科和优秀师资聚集在部分重点高等院校中,区域间的教育实力存在巨大的差距,加之一些过程性发展制度的局限,以及区域高等教育过程性经费投入失衡所导致的一系列“软件”“硬件”方面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也有待关注与解决。
1.2.1 高校空间分布不平衡且质量参差
从空间结构上看,目前我国高质量高等院校多分布于经济和科技较为发达的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也更能受到许多科研机构和企业支持,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师资和学生,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格局。而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或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高水平的高等院校数量相对较少[11]。这些地区多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软硬件条件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问题,因此全国高校空间分布较为不平衡,教育质量也相对参差不齐。其次,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和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一些区域高校在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较为薄弱,限制了自身发展和学生发展。这种现象会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集中和人才流失,加剧了地域间人才流动与教育水平发展的失衡。据教育部《2021年教育统计数据》,我国在东部地区所设立的高校数量较多,其中,中央部门办的高校为118所,3个东部地区便已达到59所(表1[12])。
表1 2021年我国区域高等院校部分分布情况[12]
另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便设立了一些拥有特殊地位和优势条件的高等学府,即“重点大学”或“985、211工程高校”,采取分层重点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主线,以服务我国发展及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这些高校往往集中于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优势的东部地区,虽有其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弊端。因优质教育资源集中配置于重点大学,其他一些高校会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一些地方高校的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和科研能力也会相对较弱,人才更会趋于流向重点高校、弱势区域高校人才少数化,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面临人才外流和人才紧缺的问题。这将难以协调区域间经济和社会的平衡发展,加剧其差异化现象。
1.2.2 高等教育过程性经费投入失衡
区域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失衡指不同地区在高等教育经费分配上存在不公平和不均衡的现象,这一现象将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使得弱势区域面临“软件”“硬件”设施问题。对于“硬件”问题,即地区的高等教育经费过少,无法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不论学校基础设施还是理论科研都将处于弱势地位。“软件”问题,即在缺乏一定经费投入的条件下,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学习条件、教育资源,高校难以承载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生源难以发展,且无法为现有的人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发展机会,导致优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流失,也使得许多外部的杰出人才望而却步,种种因由致使区域间高等教育水平不平衡。
关于区域高等教育过程性经费投入问题,以江苏与新疆为例,根据两省/区2021年度全省/区相关公告显示,江苏全省地方经费总投入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均较上年有所增长,而新疆两者均较上年有所下降,在原本便“东强西弱”的经济格局下,这一势头并不可观。另外,江苏各类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在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情况中,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支出较去年增长了6.03%,而新疆则较去年下降6.02%。由图1[13-14]可见,虽然江苏与新疆两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均占全省/区地方经费总投入较大份额,但是新疆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均占全区地方经费总投入远低于江苏,这也是大部分东西部地区的过程性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的真实写照,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有着显著差异。
图1 2021年江苏与新疆教育经费投入及国家教育经费情况对比[13-14]
1.3 结果公平性不均衡
结果公平性的不均衡是高等教育过程中不公平现象存在的最后一种形式。不同区域在内因和外力的多重作用下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投入和收益也存在明显差异,一些弱势中西部地区受到前两个阶段中不公平因素的影响后,最直接的结果呈现为该区域的高等教育水平乃至普及率明显不及东部省市,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也较低,毕业生的竞争力不高,就业难度增大,同时就业市场也存在地区差异。
1.3.1 区域间高等教育水平差异明显
区域高等教育水平差异一方面体现于区域间高等教育普及率不平衡。各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对区域整体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进行评估的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高等教育质量和教育机会的公平性[15]。据《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 65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6%[16]。西部地区以新疆为例,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高,新疆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较低。无独有偶,虽然青海教育目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也进入大众化新阶段,但截至2021年底,该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达到48.83%,而东部地区一线城市,如北京在2010年毛入学率则已经达到了59%。客观数据真实地反映了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普及率呈现不平衡的状况,区域间有着较大差异。
另一方面,区域高等教育水平差异体现于区域间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不平等[17]。高等教育经由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质量受前文系统说明的“内因”“外力”“硬件”“软件”种种因素的密切影响,即地方经济发展差异、地区政策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和发展差异、地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要素的作用,对一些弱势区域高校的发展与人才的培育都有着不可逆的负面效应,将会使教育的公平性受到制约,最终进一步加剧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1.3.2 区域间高等教育结果认可不平等
本文所述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从高校知名度和学生经济社会背景(生源地)两方面出发。其一,重点大学声望卓越,教育资源丰厚,高等教育水平也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在多数人的眼中只有重点大学才是好高校,从其中毕业的学生才是精英,许多用人单位更是过度关注应聘者的毕业院校,而轻视其能力,更甚者非“985”“211”毕业人士不予录用,如此导致中西部地区一些非重点院校毕业的学生就业时受到不公平对待,薪资待遇也有所差别,进而使得学生报考的选择更趋向于重点大学所在的区域,更加剧教育失衡、教育不公,形成恶性循环。从另一角度,这些重点高校享有较高的声誉和认可度,与大型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都有着更为广泛的合作关系,或者拥有庞大的校友网络,能为本校、本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实习、就业机会,这些正是一些地区或资源有限的学校所匮乏的。其二,在全国范围内,地方保护主义仍是不可忽视的现象。一些地区对本地高校毕业生给予优先就业机会或其他形式的就业保护政策,这种现象导致来自其他地区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遭遇不公平待遇,他们可能面临本地人才优先招聘或其他形式的地域歧视,如此限制了他们在该地就业的机会。
2 新时代我国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公平的建议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在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公平方面虽有所见效但仍面临一系列挑战。高等教育的公平发展不仅涉及地区之间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均衡,还关乎每个学生个体的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均等内容。为了真正推进并实现区域高等教育的公平,还需从经济、政策、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综合施措。
2.1 完善补偿机制,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公平发展
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地区拥有强大经济能力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教育、更多的就业机会及更好的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区域间高等教育发展的失衡,溯其根源便是区域间经济本身存在却无法及时弥补的差异所致使的,因此完善经济补偿机制是需要、也是必要的举措,如何落实需要国家、地方政府乃至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2.1.1 增加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经费投入
自迈入新时代,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并不算少,但这些地区的高校与东部高校之间的教育经费总投入、生均投入等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且一定程度上较前几年有所下降,这显示了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东部地区易于发展重点高校的原因大部分得益于该地繁盛的经济状况,不论是资源还是技术层面一定程度上都优于中西部地区,恰恰说明了地方经济反哺地方高校发展。上文已对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状况及形成原因作了系统说明,在经济基础本就薄弱的情况下,弱势区域的地方政府自然是显得无力,因此中西部地区更需要得到国家、其他基础资源雄厚地区乃至社会层面的帮助,这方面的加强应落到实处,有所侧重与倾斜。
首先,国家要与地方政府科学完善并真正落实好倾斜性帮扶政策,探寻多元的教育经费筹备渠道,鼓励、支持、引导有实力的地区及企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中西部高等教育建设中来。其次,地方政府要发挥主体作用,争取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经济环境。第一,要树立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能,完善教育财政制度,切实监督区域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与有效利用,业务、权利透明化,广泛发挥群众和社会媒体的力量积极监督;第二,要发挥创新意识,在保障地方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通过制定实际可行的经济政策以鼓励个人、团队创业就业,加强人力资源培养及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和区域合作等措施来保障地方经济的长久发展;第三,要加强区域间的沟通与交流,丰富经费来源,同时注重合作与创新,为地方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增强经济实力,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2 降低高等教育经济成本
有时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也影响着他们家庭及个体的教育选择,在受历史、地理等原始条件因素影响、面临社会资源无法充分调配的状态下,处于优势地区的地方政府、高校及学生个体享有的社会资源是弱势区域群体无法企及的,若不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区域间高等教育水平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将会持续陷入两极分化的不利态势。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的成本已经超过了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贫困家庭学生上不起学的现象凸显[18]。因而,高等教育领域中我国教育公平政策进行了诸多调整,其中不乏高等教育学费从快速上涨到相对稳定、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强化与完善等方面[19]。该方面国家已然发力,地方政府更应是责无旁贷。
一方面,在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支持开放教育资源,鼓励其他地区高校和教育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免费学习资源,减少其接受教育的过程性经费负担。另一方面,与高校进行合理协商,推动降低学费政策,并要求教育经费投入公开透明,确保学费是合乎情理且公平的。此外,增加学生资助方面的教育经费是降低高等教育成本的有效手段[20]。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校和社会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并举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19]。该资助体系的建立有助于降低接受高等教育的经济压力,也提高了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可能性[19]。地方政府及各高校应落到实处,对于弱势地区的学生,应建立并完善弱势群体协调补偿机制,给予弱势群体学费减免或者贷款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提供灵活的学费付款方式,如分期付款或学费贷款,提供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应有的补贴,以减轻学生与其家庭的经济压力,增加学生继续深造的可能性。最后,可设立特殊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针对弱势区域的学生提供资助,根据学生的经济状况和学业表现,给予适当的奖助金,鼓励他们继续接受高等教育。
2.2 完善教育政策配套,构建区域教育公平的外部条件
当前在高等教育公平实践中,确保制度公平是核心,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制度有利于推动区域间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21]。有言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一切活动准则就是将实践成果均衡惠及于每个人民[10]。政策与制度的存在为社会提供了一套引导、约束自身的规范和准则,用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及发展。前文阐述了部分高等教育制度如高考招生制度、“重点大学”及区域内户籍制、城乡二元制结构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起点、过程、结果存在的部分弊端,为促区域间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则需对相关政策、制度进一步调整。
2.2.1 改善招生制度,优化生源结构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学生的素质水平绝大程度与高校教学质量息息相关。由于我国高考招生实施的划区择优录取政策及“重点大学”分层发展模式,虽制定初衷是为了帮助我国高等教育的集中、快速、高质量发展,但从区域间所呈现的差异情形看来,如此制度持续实施的弊端是明显的。我国东部地区的优势效应使得许多地区优质生源趋之若鹜,随着高校的整体扩招使得东部高校过分追求某些指标,更是加剧了这一“东流”趋势,实质上造成了生源的不平衡分布[9]。因此,现有的招生制度需要进一步改善和科学调控,进而优化区域生源结构,缓解我国区域高等教育质量水平不平衡的问题。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总体上看,我国考试招生制度符合国情,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22]。所以,优化区域间招生制度势在必行。宏观上,一方面应鼓励东部地区高校尤其是重点院校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学生进行政策倾斜调配,招生名额进行划区域限制,削减对本土生源的招收名额,提高对弱势区域学生的招收比例,同时要树立大局意识,某些指标过分膨胀的行径不可取,国家及地方政府层面应进行政策性或制度性制约,从而平衡区域间的生源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经费、资源的投入,为该地区构筑高质的高校体系与教学配置,引导本地优质生源“留下来”、吸引外地优质生源“走进来”,中西部当地高校也应制定相关的补偿政策,构建激励体系。微观上,户籍制度的建立可以更好地解决中国众多人口的管理问题。但也因此衍生了城乡之间的两个经济利益不平等社会阶层,容易造成社会不公平问题产生[10]。对此,应当不断完善户籍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制度体系,打破地域限制,弱化户籍的强制性,建立多元录取制度。
2.2.2 消除院校歧视,施措支持就业创业
“重点大学”制度确实使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水平也有所提升,许多国内重点院校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影响力。然而这项举措在实施过程中却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但多年来,国家采取的需求促进政策、供给促进政策和供求匹配促进政策显著地促进了大学生的就业[23]。目前一个较完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支持体系已经形成[19]。然而人们心中的观念定势不可消弭,许多毕业于非重点院校或来自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就业情况有待关注,弱势区域吸纳毕业生于区域内就业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区域间的差异依旧突出存在,因而需要政府、高校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强调多元化发展改善人们观念,健全完善相关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走进来”“留下来”就业创业,为区域发展做贡献。
首先,政府应强调多元化发展,鼓励高校及社会用人单位建立更全面、客观和科学的学生或应聘者评价体系,前者不仅仅侧重于学生的高考成绩,后者不仅仅侧重于学生的院校经历,评价体系可以包括对学生的实践经历、综合能力、创新潜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考量。社会要充分认识到,学校的排名并不完全代表学生的能力和潜力,学生也应注重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敢于发挥并展示自己的特长。其次,政府应加强与各企业、行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帮助非重点院校学生实训和就业,还可以建立多样的就业渠道,通过设立公平的招聘政策和就业平台,为所有大学生提供公平参与就业竞争的机会,不仅限于特定的“重点大学”。再者,政府应采取鼓励创业、支持企业发展、引进投资等措施,促进区域经济活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通过提供法律与政策上的支持优化创业环境,为走进弱势区域或留在弱势区域的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政策支持与经费补贴。
2.3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不公平仍是一个重要问题。鉴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发展必然会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24],必须采取全局观念,从宏观角度出发,制定有效的科学方法对策,通过优化教育资源软硬件上的配置,着力提升中西部弱势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25],改善教育质量,削减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异,真正实现区域高等教育公平,切实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3.1 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空间布局
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拥有独占鳌头的经济优势、资源优势,加之“重点大学”制度的推行使得我国许多重点高校或高质量院校多分布于这些地区,客观上,高校空间分布不平衡且区域间质量参差,“东强西弱”的高等教育建设态势则就此产生,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空间布局迫在眉睫。首先,增加中西部地区重点大学整体数量与比例,创建地方特色鲜明的大学。大力扶持中西部地区重点高校建设,因地制宜,遵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并适应其需要,顺应地区产业发展趋势,根据区域历史文化特点和资源优势,创新办学模式,发展特色学科、专业,创建特色研究领域。同时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需求,增加中西部地区高校总体数量,均衡分布。再者,中西部地区高校可以加强与国内外重点、优质高校的合作与交流,以联合办学、共享资源的形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与教育水平,吸引更多优秀师生的关注和选择。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发挥主体作用,为国内重点高校创办分校提供有利的政策条件,给予支持与鼓励。另一方面,做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规划,出台一系列国际层面上关于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政策制度,规范办学理念、方向及模式等内容,为促进世界一流大学与中西部地区合作创办高水平大学创造良好的条件背景,以期开展建设适合地方情况的前沿学科。通过对中西部地区高校空间布局的规划调整与吸引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两项举措结合并举,相信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与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的目标指日可待。
2.3.2 加强中西部高等教育教学平台建设
优质的高教平台是保障高等教育活动有效、高质开展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创新和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这方面,东西部地区高校之间的差距依然悬殊,除基础经济实力、地方资源配置及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程度外,这样差距还表现于校际院际资源协调、区域信息化平台建设、科研基地建设等方面。这不仅导致严重的教育失衡,也不利于社会经济均衡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国家必须重点推进教学平台建设,缩小区域差距,合理配置教育资源[24]。
其一,加强中西部地区高校科研平台建设,搭建并完善科研产出体系。高校的科研基地建设与科研水平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其发展潜力,提升科研水平是高校向高阶领域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大部分高校的科研产出能力与东部地区有着较明显差异,因此,国家应贯彻落实对弱势区域的倾斜性政策支持,挖掘整合区域现有优势资源,并鼓励社会各支力量多渠道筹措有利资源,协助中西部地区高校搭建一批能够呈现其区域学科优势及地方文化特色的科研平台,稳步推进这一举措以期能够完备地搭建并完善具有地方性特色的科研产出体系。其二,加强中西部地区高校信息化建设,实现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26]。立足信息化时代潮头,推进区域信息化建设举措能够有效地使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从而缩小区域间高等教育的差距。政府应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完备信息化教学资源配置如多媒体设备、录播设备等,并协助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引进一系列专业、优质的名师课程,中西部地区高校可为学生提供灵活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最后,应协调校际院际资源,推动区域间高校共荣发展。对于校际资源协调,各地高校应积极打破城乡界限、地域界限、校际界限,加强先进教学理念、优质教学资源的协调共同发展。对于院际资源协调,办校各学院、本省各学院通过举办和参加定期会议、学术论坛、教学研讨等形式,为优质高校重点专业和普通院校常规专业提供一个多样化的交流平台,群策群力,在联动过程中实现协调发展[10]。
2.3.3 加强区域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优质的师资队伍对于推动教育创新和改革更是起到关键作用,对区域人才培养、高校教学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等问题,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育水平相对较低,通过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调整区域间高校教师人才结构,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地区教育资源的缺口,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区域间高等教育质量水平之间的差距。
人才是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想要创建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人才引进与培养是核心。鉴于我国目前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中西部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较东部高校便显得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国家与地方政府、高校三者的合力作用,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的相关配套政策,其中涉及薪酬待遇、奖惩制度、人事管理、提升培训、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分类施政,吸引人才“走进来”。更要完善相关优惠政策,为人才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制度保障以真正地留住人才。在以倾斜式优势政策鼓励人才走进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同时,也要对东部高校引进中西部人才机制进行限制,严令禁止“竞价”挖抢人才等不利于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现象出现。此外,在中西部高校本就缺乏内在吸引力的境遇下,优质师资队伍建设不能仅仅只依靠引进外来高质量人才,本地的人才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国家应从政策方面支持中西部高校教师继续深造以提升综合素质,鼓励当地优秀人才任教参与本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建设工作,地方政府、高校也应合力为这些愿意留下来的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渠道与方法,通过开展在职培训、组织与其他院校、区域优秀教师交流的活动等满足其提升、发展的需求,提高其业务能力。通过真正落实好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实现区域间师资力量的有机协调,提升中西部地区高校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缩小与东部地区高校的差距[24]。
3 结语
高等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消除区域间差异,还在于真正实现教育的平等。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享有应有教育资源的权利,不论他们来自哪片地域、来自哪所高校、有何社会经济背景,最终的高等教育结果都应该得到认可。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公平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但却又充满希冀。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都应协力同心,共同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公平发展的进程,通过协调合作、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逐步消除地区差异,促进人才、技术、资源等“硬件”“软件”教育教学配置设施的流动互通,实现更广泛的高等教育平等化。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可以合力打破地区壁垒,真正实现新时代区域高等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