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县乡村振兴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2024-05-24何维宝
何维宝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抓手。文章通过对合水县乡村振兴现状及短板进行分析,从乡村产业化、乡村文化、土地合理利用、人才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人才荒;三元双向;三园一屋一净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4-0017-03 中国图书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七大战略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合水县立足乡村实际和地域优势,紧盯目标任务,狠抓落实,努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1 合水县乡村振兴主要做法及成效
合水县以全面建设富强幸福美好新合水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产业化方向,守牢粮食生产底线、达产稳产奶羊产业扩群、增量肉牛产业、苹果产业扩面、增量瓜菜产业“五大产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持续推进基础设施、村庄规划、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农村消费“五大提升”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实施文旅融合战略,打造绿色农业领地、生态康养净地、安居乐业福地三大乡村基地,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四大生态廊道”建设、乡村社会和谐文明,乡土人才培育壮大,发展活力全面激发,合水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
2 合水县乡村振兴的现状及短板
2.1 产业发展不够多元化,基础不够稳固
合水县农村地区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种植业、畜牧业方面,其他产业如制造业、农业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等发展不够,存在产业结构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无法满足农村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一是资金来源问题。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合水县农业产业的收益预期低,缺少外来投资。二是市场流通缓慢。农村地区交通不便,运输成本较大,农产品流通不畅,市场反应较慢。三是技术支持不够。大多数产业结构较分散,规模小,难以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农业产业处于低端、低效发展水平,产量不足,规模效益不明显。
2.2 劳动力外流现象突出,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一是人才流失问题日益严峻,造成了“人才荒”。以合水县为例,全县第七次人口普查比第五次减少2.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净减3万余人[2],农村劳动力呈现老龄化趋势,劳动力和技术人员缺失、经济发展缓慢。
二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缺乏良好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满足不了农民的就业收入和生活需求,使得一些农村青年选择去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三是缺乏引领型人才,缺乏更加有效、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新机制。合水县每年引进大学生村官,但是农村基层治理主体仍以当地农民为主,其文化水平偏低,组织能力欠缺,政策法规掌握不透,创新能力不足。
2.3 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农业提质增效不够
一是农村空心化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和闲置,合水县81个行政村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地撂荒现象,废旧庄基和废弃宅院得不到及时修复整治。二是土地提质增效不够。农业现代化程度和集成规模不够均对土地提质增效造成不利影响,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三是初级农产品投入大、利润低等因素導致农民不愿种植粮食,土地经营规模偏小,土地利用率低。
2.4 交通物流基础条件落后,产品流通不通畅
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道路、水、电等设施条件不够完善,使农村地区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交通相对闭塞,物流成本大,影响了产品的流通。此外,现代电子商务不发达,销售体系不完善,造成产品积压、储存难等问题。
2.5 乡村人居环境较差,生态环境脆弱
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外来旅居满意度需要提升。农村偏远地区对于环境监管力量薄弱,部分区域随着能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突出。
2.6 乡风文明建设乏力,文化传承困难
农村的社会治安、矛盾纠纷调节处理力量不足,农民缺乏法制意识,部分乡村存在高价彩礼、低俗精神追求等问题;农村传统文化随着人员流动导致传承困难。传统的手工业、民间传统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存在传承难的问题。
3 合水县乡村振兴对策思考及建议
3.1 乡村产业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3.1.1 产业结构优化
以养殖业为牵引建设种植、养殖、菌菇栽培的“三元双向”有机循环农业,推动乡村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实现农业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3.1.2 乡村产业特色化
一是经营方式特色化。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农产品生态化。合水县依托子午岭腹地,具备特色种植优势,高原苹果、羊肚菌、黑木耳、北方水稻、野生蜂蜜、白瓜子等山货产品独具特色,可以重点扶持人工培育,扩大规模。并且可以采用生态友好的耕作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三是销售渠道多样化。可以通过发展农村电商,扩大农产品和农业技术的销售渠道,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
3.1.3 文化产业与农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一是自然风景、人文景观、传统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相融合。通过改善农田景观、保护传统建筑、民俗文化活动、红色文化传承等方式,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二是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相融合。改善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的条件,培训农村旅游从业人员,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三是将农村旅游品牌与农业产业相融合。开展农家乐、农产品体验、农业观光等活动,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度假的新选择,推动城乡间的交流与合作。四是农村旅游规划与文化传承相融合。建立健全农村旅游规划和管理机制,以保护乡村环境和文化遗产为抓手,保护、传承、开发并举,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2 乡村文化传承和阵地建设是文化振兴的重要依托
3.2.1 加强文化教育阵地建设
加大对乡村教育、文化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倡导诚信道德规范,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乡村文化,提高农村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2.2 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
保护利用好乡村传统文化,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建立适合乡村经济特点的文化产业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组织乡村文化活动、传统手工艺培训,激发农村青年对乡村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2.3 加强对乡风文明宣传并进行考核评比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细化落实村规民约,加强对乡风文明的检查评估,在道德模范评比、选树典型、高价彩礼、尊老爱幼、邻里关系、农家书屋和文体活动室管理等方面加强指标管理评比。
3.3 实现土地充分合理利用和耕地提质增效
一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提高粮食收益和农民种地积极性。加强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补全土壤改良、农田灌排设施等短板,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二是加快土地整治与复垦,制定综合土地规划,合理安排土地功能和用途,避免过度开发和土地资源浪费。回收复垦废弃庄基地、撂荒地以及非粮化耕地,加以综合规划利用。三是加强土地信息化管理和保护意识培养,加强土地资源信息化建设,建立土地信息公开平台,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土地资源保护意识,促进全社会共同管理。
3.4 人才引进和长效培训机制是人才振兴的关键
3.4.1 多渠道引进各类人才
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到农村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向农村输送高素质人才和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发挥“乡贤”引领作用。
3.4.2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培养爱技术、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方面要求新型农民能够使用现代化机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另一方面也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去。”[3]可以通过建立职业培训中心、开展技能比赛等方式来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3.4.3 建立社会支持机制
政府应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建立健全社会支持机制,为农村青年提供创业指导、就业咨询、创业孵化等服务。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为农村青年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支持,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和发展机会。
3.4.4 推动农村创业创新
通过引入新技术、新产业和创业项目,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鼓励农村青年创业创新,提供创业资金等支持,吸引农村人才留在农村创业。
3.4.5 建立激励机制,保障人才权益
完善乡村人才政策保障体系,保障人才的合法权益,解决其后顾之忧。加强社会认同和对农村人才的尊重,通过宣传农村人才的成功经验和贡献,树立农村人才的榜样形象,激励更多的农村人才回流。
3.5 基础设施建设是优化营商环境的硬件保障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乡村交通、水电、通讯等条件,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便捷出行,促进农产品的流通。二是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推进寄递物流与农村电商、交通运输协同发展,全力推进“快递进村”工程,建设冷链储存寄递体系。
3.6 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首次指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4]。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保护生态环境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3.6.1 加强农村环境规划治理工作
把规划放在第一位,用“七分力量抓规划,三分力量搞建设”,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建设”[5]。以创建乡村建设示范镇、示范村为引擎,推动“三园一屋一净”行动(在房前屋后修建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农户屋内屋外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同时,尊重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充分吸收传统民居文化精髓,加强村庄绿化美化,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舒适度。以乡村建设示范村、“一村万树”工程示范村为重点,实施村庄绿化工程。
3.6.2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机制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及时发现和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确保农村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3.6.3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结合清洁村庄、乡村绿化美化、乡村风貌引导等工作,引导群众养成爱护环境卫生意识。
3.7 促进乡村社会稳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
“以利民、惠农凝聚人心,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目标,不断整合公共服务功能,采取职能下移、服务下沉的途径,统筹办好各项社会事业”[6],促进乡村社会稳定。
一是加强乡村法制服务建设。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提高矛盾纠纷反应效能,加强司法调解、法律咨询服务。二是加强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组织,提高基层组织的自治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农村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调解能力。三是完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方面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做好乡村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乡村宜居指数。”[7]建立健全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福利机构、托管机构建设,为村民从事特色产业工作提供助力。四是加强村组社区服务。增加文化活动和娱乐设施,充分发挥村组社区组织功能,丰富乡村文体娱乐活动内容,营造和谐的乡村社会环境。
4 结束语
乡村振兴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需要国家、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从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社会治理多方面着手,采取综合性、长期性的措施和政策,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合水县人民政府.合水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EB/OL].(2021-06-30)[2024-01-30].https://www.hsxzf.gov.cn/xzz/xxgk/fdzdgknr/tzgg/content_5650.
[3]孙艺宁.乡村振兴视域下山区新型农民培养的困境与突围——基于湖北省宣恩縣M村的调研[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8):188-191.
[4]邹心平.茶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J].老区建设,2016(18):6-7.
[5]王国灿.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人文天下,2018(22):2-9.
[6]刘飞,蒋新颜,周元霖.协调发展奔小康乡村振兴谱新篇[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8):245-246.
[7]刘兴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有效治理的路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8(35):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