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了那三年的承诺

2024-05-24陆汉伟

世纪风采 2024年5期
关键词:军委电台

陆汉伟

王诤是人民解放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创始人、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杰出领导者。王诤与周恩来有着非常深厚的革命情谊,他们虽是江苏老乡,相识却不在江苏。王诤是黄埔军校六期的毕业生,周恩来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可他们在黄埔的时间段并无重合。那么,两人之间所谓的“三年的承诺”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临危受命,坚守承诺

时间回到1973年初,周恩来把时任四机部部长的王诤找到中南海西花厅,说:“我知道你工作很忙,既要管全国的电子工业,又要抓全军的电子对抗,本来我也不忍心再给你压担子了,但是这件事情,非你莫属。”周恩来拿出一张照片,这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送给他的一张通信卫星地球站的照片。周恩来说,我们的人造卫星过几年就能上天了,但是如果没有这种地球站,我们的卫星就只能吊在半空中,不能使用。我们三年内能不能把自己的地球站造出来?王诤当场表示,三年之内,一定拿出自制的卫星地球站,并立下了“军令状”。周恩来当时非常开心,留王诤在家里吃了一顿江苏口味的“家乡菜”。

1973年三四月份,王诤回江苏考察,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地走遍了几乎所有的电子企业和研究所。他白天走访,晚上向专家请教技术问题,经常工作到半夜。据王诤秘书李尔炳少将回忆,因为王诤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打断肋骨,内脏受损,抵抗力比较差,加上已是65岁的高龄,所以很担心他的身体,一直劝他休息,并用列宁“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这句话劝王诤。但是王诤却说,我从来不会工作。弄得秘书哭笑不得。

为了完成自己的承诺,王诤殚精竭虑、废寝忘食。1975年12月,王诤带着试制成功的国产卫星通信地球站照片到305医院向周恩来报喜,照片的背面写着:第一,卫星通信地球站的元器件,全部国产化。第二,成功接收到位于印度洋上空、距地面三万六千公里的国际Ⅳ号卫星的信号,图象清晰,色彩协调,伴音清楚。第三,接收到24路电话信号。

还在病重中的周恩来拿到照片非常激动,对王诤说:“为期三年,言而有信,谢谢你们!三年了,终于见到了!要开庆祝大会,要盛大!12月26日,给毛主席生日献礼!”

遵照周恩来指示,1975年12月26日,在南京的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祝捷大会,正式宣布我国第一座卫星通信地球站试制成功。在周恩来的周密筹划和王诤的具体领导之下,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卫星通信领域成功立于世界高科技之林。,

王诤的一诺千金不仅仅因为周恩来是他的直接领导,也在于他和周恩来之间40多年的革命情谊。

因密结缘,亦师亦友

1930年12月30日,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的王诤参加中央红军,随后被毛泽东、朱德任命为红军第一任无线电队队长、总队长。1931年12月15日,周恩来由上海到达中央苏区,就任苏区中央局书记、军委副主席,领导红军的无线电通信建设。就是从这一天起,王诤和周恩来结下了45年的战斗情谊。

中央红军逐步意识到无线电通信在军事斗争中的重要性,开始注重通过夺取敌人装备和改造敌技术人员来发展红军自己的无线电力量。1932年12月1日,在王诤的提议下,时任红军总政委的周恩来签署命令,用重金聘请白区的工程师和无线电技术人员,承诺每人每月薪金在20到50块大洋不等,并提出:凡是同情苏维埃革命而愿意来根据地的人才,均可以谈判条件、订立合同,并由专人护送来苏区。在中央红军军费极其紧张,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每月津贴只有2块大洋的情况下,20到50块大洋的月薪在当时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其实周恩来本人就是无线电专家,是中共中央无线电通讯网的创始人。早在1928年6月,在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周恩来领导下,我党使用留苏回国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上海建立了党的第一座地下无线电台。周恩来以自己在党内的化名“伍豪”的名义,亲自编制了我党第一部密码——“豪密”。此密码在我军的保密通讯中长期使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直到1949年国民党垮台时,都没有被敌方破译出来。

王诤对周恩来的博学多才甚为钦佩。1931年周恩来到中央苏区后,王诤几次利用汇报工作的机会向他请教,并根据自己的实践提出进一步改进“豪密”的意見。由于敌人层层封锁,红军的物资极度缺乏,电池、发电机、纸张等奇缺,往往直接影响到通讯工作。于是王诤利用手头积攒的一点材料,画图放样,自制电台维修的零配件,还修好了红军缴获来的十几台小型发电机,数次破译敌人的机密情报,为第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周恩来对此极为赏识。

1933年中央苏区庆祝红军成立纪念日时,经周恩来提议,鉴于王诤在历次反“围剿”中所建立的特殊功勋,授予王诤二级红星勋章,同时被授勋的还有陈毅、张云逸、彭雪枫、罗瑞卿、萧克、程予华等34人。

中央红军长征时期,周恩来统筹行军作战,日夜操劳。据第二次反“围剿”时担任王诤警卫员的张水发将军等长征老同志回忆:部队一停下,周恩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催促架设电台,与各军团联络。然后是收集情况,开会研究,亲自起草电文,等待电报发出。为了发报和收报,他常常等到深夜,往往坐在作战室的凳子上就睡着了。参谋们多次催他:“周副主席,你先回去睡吧,我们保证发出去就是了。”他说:“你再给王诤打个电话,看电报发出去了没有。”证实电报发出去了,他才回去睡觉,走前还强调,无论什么时候有来电或回电,必须立刻送去。

有一件事令王诤、张水发永远难以忘怀。中央红军到达贵州后,值班参谋王政柱、萧明收到一份红九军团的来电,见周恩来睡得正香,叫了几声没有回答,就不忍打扰,一直等到鸡鸣才把他推醒。周恩来一看电报是凌晨3时来的,当即把两人狠批一顿:“绝不能因为我周恩来一个人的休息影响军机大事,你们这样做,是绝对不允许的!”

1935年3月,四渡赤水战役后,红军向云南挺进。为摆脱敌军的围追堵截,红军经常一天强行军100公里以上。王诤虽然配有马匹,但他从不乘骑,要么运载通讯器材,要么给生病的报务员使用。就在行军途中,王诤不幸患上了疟疾,身体忽冷忽热,非常虚弱,但他仍然咬牙坚持行军。部队强行军到云南曲靖附近时,突遭国民党飞机空袭。空袭过后,部队接着急行军,走出几公里后,警卫员突然发现王诤不见了,马上返回寻找,但一直找到晚上,等部队走完了,也没找到。军委三局的人非常紧张,因为王诤当时总管全军的无线电通讯和侦查工作,可以说身系全军机密,事关全军安危,万一有什么闪失非同小可。他们马上报告周恩来,周恩来也非常着急,当即决定派一个警卫排,点着火把沿路返回寻找。战士们忙碌一夜,人还是没有找到,就在大家心情非常沉重地返回宿营地时,周恩来拿着一封电报高兴地招呼大家:没事了,没事了,一军团一师来电报了,王诤局长在他们那里。原来,空袭时王诤因为身体虚弱被冲击波震昏了,等他苏醒过来已是黄昏。他急匆匆追赶部队,直到半夜才赶上1军团1师。部队上下虚惊一场。

勇担重任,屡建奇功

1935年12月,为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中央急需和红二、红六军团(以下简称二六军团)取得联系。周恩来要求王诤亲自上机,尽快完成任务。早在8月份,军委和二六军团的无线电联系就中断了。经过这几个月,呼号、波长是否变化?原来的呼号对方是否认为是冒充?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困难,也是几乎不能克服的。

王诤深知事关重大,衣不解带,日夜收听,经过半个月的艰难搜寻,终于发现一个熟悉的发报手法。王诤马上插入呼叫,引起对方报务员的怀疑,对方问:你是何台?王诤回答:“我是王诤,奉命与你们联系,请台长上机,有重要事情谈。”据新中国成立后曾接替王诤担任通信兵主任的江文将军回忆,他当时担任二六军团的电台政委,因为王诤是他无线电培训班老师,彼此之间了解对方的发报手法和频率,所以很快建立信任。而且王诤亲自上机,一定事关重大,因此十分配合,很快恢复了和中央的直接联络。因为军委和二六军团之间没有密码,所以双方联系的第一份电报用的是明码,“弼兄(指任弼时):我们已到陕北保安,豪密留老四处……弟豪(指周恩来)。”恢复联系后,中央决定二六军团使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的称号,一、二方面军紧密团结,对彻底战胜张国焘分裂主义行径具有重大意义。

西安事变之后,在周恩来统一指挥下,王诤先后选派上百名在报务、机务方面都很优秀的得力干部到蒋管区、日占区建立秘密电台,甚至在当时的山东军阀、桂系军阀身边,都有我党的秘密台。他们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安装电台、天线,快收快发,以各种身份完成特殊任务,创造了“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一谍战奇迹。

全国抗战初期,延安仅有34部电台,王诤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通讯器材,得到了周恩来的大力支持。周恩来当时主要从事统战工作,他每次回到延安,都要亲自听取王诤汇报,并利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长江局的关系,大力采购各种器材。1938年到1940年间,周恩来派人先后三次去香港,采购到200多部小型电台以及备份器材。I943年,周恩来回延安,一次性就带回了几卡车的无线电器材。这些,都让王诤如获至宝。

1940年春,周恩来从苏联带回共产国际送给我们的一部500瓦的广播机交给王诤,要他负责筹备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王诤亲自带有关人员考察地形,选择台址,最后确定在延安西北30里的王皮湾村。土建安装完成后,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动力。延安当时没有电力供应,王诤就利用两个汽油桶做成木炭炉,用燃烧木炭产生的煤气来发动汽车引擎,以此带动发电机发电。王诤带领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试验、改进,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开通,我党的政策主张也通过电台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于1945年8月28日飞赴重庆谈判。周恩来亲自交待王诤,派军委三局直属总台的报务员邓国军、林影夫妇作为毛泽东的随员秘密入住八路军重庆办事处,负责无线电通讯保障。当时国民党不允许我们直接向外发报,一切工作只能秘密进行。王诤在延安派人设专台24小时坚持守听,保证不漏听,始终和重庆保持密切联系。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秘密电台功率很小,为了不暴露目标,天线不能高架,只能沿着三层楼房檐隐秘设置。白天把机器收起来,晚上才能开机工作,而且要拉上窗帘,要忍受重庆八月的酷暑高温。在周恩来的密切关心和王诤的精心组织指挥下,秘密电台圆满完成了谈判期间各项任务。毛泽东返回延安几天后,就和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军委领导一起,专门赶到军委三局驻地慰问看望总台工作人员,笑称王诤:“你是我们无线电通信的‘祖师爷啊!”

1945年9月,为了顺利抢占东北,中央决定派王诤随陈云去东北。登上飞机后,毛泽东、周恩来从重庆发来急电,要王诤留下随中央一起工作。11月,中央任命王诤为军委作战部副部长、三局局长兼政委。为确保毛泽东、周恩来转战陕北时能顺利指挥各野战军作战,王诤创造性地提出了“前轻后重”的通信保障模式:毛泽东在陕北的指挥部用的是小型移动电台,各野战军用的也是小型移动电台,而在中央工作委员会和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驻地用的是固定的通信基地,就是用中间的“固定”,照顾上下两头的“移动”。解放战争开始直到1948年3月,王诤构思并实施的这种奇特的战略指挥通信网,顺利保障了中央军委对各战役战斗的指挥。毛泽东对此十分满意,他说:革命胜利后,要给王诤颁发一枚最大的奖章。1947年7月,周恩来将此指挥模式总结为:中央委员+电台=党中央。

在转战陕北期间,周恩来对王诤以及军委三局的工作,指示非常具体,例如1947年3月24日,在得知胡宗南部有美国人发明的测向电台之后,周恩来明确指示:测向電台方位的设备,对小型电台不易辨别,可将司令部原属之大电台移开,改用小电台,转拍之大电台代转,以迷惑敌人。他还亲自要求王诤:划清系统、调整人员、改装机器、变化手法、模仿敌人、多种呼波、严守纪律、加强保密。在王诤具体指挥的这场国共两军最早的电子对抗战中,我方获得大胜。而此战中国民党方面电子测向的专家,居然是王诤在南京军事交通学校学习时的同学魏大明,历史往往就是这样惊人的巧合。

患难相扶,情谊永存

新中国成立后,王诤担任邮电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军委通信部长,他向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提出,建立全国“一公二专”三个通信网,即国家公用电信网、军队通信网和铁道通信网,很快获得军委批准。此建议也为发展新中国的电子通信事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1957年,王诤兼任国防部五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协助周恩来开辟导弹、航天事业。1963年,王诤任国家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更是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之下,主管全国的电子工业。直到1967年1月,王诤被“造反派”夺权,下放河南劳动改造。那时,王诤不仅无法开展工作,还要随时接受“造反派”的批斗。

周恩来得知王诤的境遇,虽然一次次排除阻力尽可能保护他,但效果十分有限。实在没有办法,周恩来就派秘书周家鼎把王诤接到中南海,以汇报工作名义,让王诤到中南海吃一次饱饭,睡一次安稳觉。有一段时间,王诤因为牙床溃烂,连续几天没有吃饭。周恩来知道后,亲自安排他从河南干校回北京看病。

林彪事件之后,当时的四机部军管会领导打电话给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请示,是否把中央处理林彪事件的文件传达给王诤,是否恢复王诤的组织生活。李先念愤怒地说:“你们停止王诤的组织生活请示了吗?你们有什么权利封锁王诤,马上传达!”在朱德、叶剑英、李先念的多方关心之下,1972年9月,王诤正式恢复工作,重新担任四机部部长。

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之后,王诤非常悲痛。这年冬天,他自己也被发现患上了肾癌,但手术后仍然拼命抓紧时间工作。直到叶剑英下令王诤必须住院治疗,他才住进了301医院。1978年7月3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在参加完庆祝建军50周年招待会之后,专门赶到301医院看望重病中的王诤,对他说:“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小平同志、叶帅对你的一生都是肯定的。咱们两个第一次见面是在江西,你那时还请我吃过饭呢,让我把手摇马达当宝贝……”两周后,王诤将军在北京病逝。

周恩来曾经说过,他最欣赏王诤说过的一句话,“活着就要为党工作,不工作是最大的痛苦。”他们都是为了革命事业奋斗终身,奉献全部精力的人。王诤将军诞辰115周年之际,当我们深切缅怀追思王诤及其战友传奇人生的同时,更要学习和传承他们这种为了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拼搏进取的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坚持方向、牢记初心。

(作者系常州王诤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

责任编辑:束伟

猜你喜欢

军委电台
Lower bound on the spread of valley splitting in Si/SiGe quantum wells induced by atomic rearrangement at the interface
亲戚
重庆谈判期间的军委通讯工作
鹿先生的年味电台
歌剧《天下黄河》
西藏电台广播中心应急播出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做好电台新闻的采访之我见
对《也谈对“军委参”的解读》的问与答
1975年军委扩大会议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