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思政课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2024-05-23闫志方袁雪
闫志方 袁雪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及深入推进,立德树人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学的根本目标,思政教育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确保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获得感、理论联系实际,实践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生活,成为教学成果的重要检验标准。本文结合《形势与政策》这一门课程,及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痛点和堵点,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对策,构建完善的思政课教学体系,旨在为后续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思政教育;教学体会
引言
21世纪的今天,教育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知识技能转向了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立德树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强调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培育、人格的形成和价值观的塑造。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源于我国古代的传统教育观,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它又被赋予了新的時代内涵。当前,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使得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社会,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指明了方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
一、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教育发展新时期,立德就是要遵守公德、严守私德。推动以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从以上论述中可以得知,人无德不立,新时代学校的人才培养建设工作格局中,立德治校是根本任务,也是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其次,树人是人才培养“根”,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衡量思政教育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要求,立德树人是非常关键的衡量标准,需要在教学中严格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教育质量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网络舆情危机问题
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自由与思想全面开放环境下出生的大学生们正值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对社会意识形态内涵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全面科学、准确、清晰,尚未形成自己坚定的人生信仰,很容易地受到腐蚀和思想的侵蚀。再者学生的心态过于浮躁,不够踏实,设定的目标过高或过低,没有很好地联系自身实际,甚至设定错误的人生目标,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方面存在脱钩问题。基于此,在完成思政课程立德树人这个目标过程中,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内外环境的挑战。
(二)教师的学识、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学识能力、人格魅力参差不齐,对于理论知识的把握不够系统、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思想固化,教研力度不够,注重平时的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即可,为完成听课任务在校内听评课,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没有把教学经验及时地总结下来,并形成论文或者报告形式的成果。部分教师有井底之蛙的心理,出于各种原因,不愿走出去学习、进修、培训,导致教学方式方法的局限性。
教学能力方面,讲授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把握不一,结合联系实际的尺度不够精准,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联系实际情况较少,或是理论讲解过于蜻蜓点水,联系实际的案例讲解过多,又或是结合的案例不够具体没有说服力。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不够新颖,不能真正地贴合学生实际,引起学生的共情。在教师的人格方面,个别教师在课上课下的具体表现,并不能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真正地践行为人师表。
(三)教学效果不理想
当前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际的联系度不高,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力度不够,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很难对理论依据进行有效地验证,甚至认为当前的形势与政策和自己的大学生活关系不大,导致学生对于本门课程不够重视。学情分析方面不够细化,由于教学过程中与专业的结合度不够,不同学院、年级、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有差异、认知范畴、水平存在差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元素并没有充分挖掘出来,从而导致教学效果无法保障。学情综合分析方面,不同年级、专业、学院学生的个体差异都是需要纳入教学过程中考虑的实际问题,当然还需要注意教师的人格魅力及掌控课堂能力的提升,真正地做到课上课下为人师表,言行一致。
(四)相关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的一门公共课,本校的教学安排是共开设8个学期,每学期8课时,考核方式为限时考查,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内容及大学生自身实际,在课程规定时间内对题目内容进行作答,这种考核方式对于大一、大二年级学生来说难易程度适中。但对于大三、大四在读的学生们而言,有些过于简单,给学生一种存于表面的感觉。不同年级学生的学情不同,在同样的考核标准中,就会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况,致使教学考核成绩不足以展现学生的真实水平,无法反映学生的思想素质情况,立德树人的效果更无法展现出来[1]。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一)坚定政治立场
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主阵地,课堂上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理论,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讲解“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篇目中的九个必须。既是国家百年来宝贵经验的高度概括,也是新征程中勇往直前的战略部署。同时这九个必须也可以巧妙地结合到学生的实际中来,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每个人都需要为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奋斗,家庭幸福,生活才会更美好。此外,国防的军队和现代化更是和大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树立这样的一种情怀(如结合同班4位同学参军案例,做好宣讲),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做好的一件事情;还可以结合很多学生关心关注的报考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职责和使命,紧贴教学内容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展开。
(二)引导学生树立“家事国事天下事”情怀
培养学生对社会聚焦的热点问题、新闻时事有表达的能力。注重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及参与,帮助学生理性参与网络政治时事的话题讨论。现在的大学生会更加关注自己关心的事情,比如明星、游戏、八卦等。需引导学生建立一种情怀和格局,“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种态度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一种姿态和精神风貌。引导学生注重与父母之间的联系,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关心关注国家政策和国家时事,了解国内外的一些动态,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多地了解时事政治,有正确的认识和价值导向,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政治立场,肩负起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结合不同的时间节点,融入适合的主题教育。众所周知,国庆是中国人普天同庆的日子,但9月30日却被很多学生忽略,9月30日,还有一个名字:烈士纪念日!也是值得被中国人铭记的日子,一路走来,是先烈铺就了共和国如今的繁荣昌盛,是他们,用可贵的生命,留下了永远的丰碑,为祖国母亲庆生的同时,也要祭先烈。为的是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从英烈永垂不朽的精神里,才明白什么是以身许国,什么是舍生取义,什么是勇于担当……从英烈史册的功勋里,深刻体会到新中国来之不易。
(三)引导学生做到“知情意信行”的统一
通过进行理论知识系统讲解、结合不同阶段发展时期产生的典型中国故事、中国精神,树立学习榜样,引导学生做到“知情意信行”的有效统一,以此真正达到实践带动育人工作的育人效果。在我国高校思政课实际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知”,晓之以理让学生明白学习过程中应该知什么、怎么知,引导学生对思政课形成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其次就是“情”,动之以情强化学生对思政知识的情感体验,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和实践,润物细无声地将“情”的知识内化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第三就是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意”,思政教学过程中要充满正能量,以正能量去感染学生,从而帮助其形成坚强的意志,引导其进行主动的思考,形成正确的观念;第四就是坚定学生的“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支撑,通过不断地引导和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和中国精神;最后,有利于促进学生“行”的发展,结合课堂中的理论讲解,学生通过自我体验,不断提升自己的行动力,将理论认知转变成行动能力,真正地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提升职业责任、践行职责担当
1.不断强化思想认识
《形势与政策课程》有效展开,首先要做的就是解决好思想上的问题,将思政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思政教育时必须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基,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适当融入有效的教学环节,尽可能将思政理论和学生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渗透到教育全过程中,达到全面育人的效果。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强化思想认识,认真学习相关政策和精神,积极学习新时代提出的思政课程建设新要求,以发展的眼光充分认识到思政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老师们坚守理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信地站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讲好每一次思政课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格局,有意识地将新一代大学生的职责和使命有机地融合到课堂中来,唤醒学生的担当。
2.增强信念,坚韧意志
当代的学生们生在和平年代,大都没有经历艰苦复杂环境里的生存锻炼,是生在祖国和平崛起时期幸福的一代,缺乏坚韧顽强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缺少与困难环境做生存斗争的顽强勇气。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发扬艰苦奋斗创业精神思想的传统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精神的意志。结合当下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业的中国故事,如杜富国为保护战友失去双眼和双臂、黄文秀牺牲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杨科璋为救小女孩放弃自救的机会等等,这些中国人都体现了没有生来的英雄,只是选择了无畏。英雄们用实际行动在平凡岗位上诠释了中国精神,每一個人都是中国精神的继承者和最好的践行者。对比百年前后的中国,真切地让学生感受到现在的美好时代、幸福生活是无数英雄用生活铸就的,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奋斗出来的。新时代的大学生需要在困难中不断地磨炼意志,在成长中增强信念,做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继承和发扬中国精神。
3.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课堂与实践相结合
不吃读书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很多学生在读书的时候不能深刻体会这个道理,会在大学期间虚度光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榜样的力量凝聚人心,结合正能量的故事展开讲解,同时也不乏一些反面事例,为学生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正确地规划大学生活,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需要为自己的美好生活而奋斗,做好自己人生的主演和导演。引导每个学生牢固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实际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中人们遇到许多困难问题和遇到挫折总是在所难免,困难才是锤炼坚强个人意志信心的一块磨刀石,不断地学习增强自己克服战胜挫折难题的斗争能力,树立自己战胜种种困难挫折的强烈信心意志和强大决心,在许多困难问题面前信心有时比黄金更珍贵,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意志。用一种积极的健康阳光的健康生活态度,面对困难不抱怨,而是想办法去克服解决困难,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择业观等等[2]。
4.全方位育人
为了更高效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活动任务,教师在理论教学环节中,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结合”工作,第一,努力将教师理论知识传授和启发学生思想成长紧密地结合进行起来,以课程理论知识教学内容为思想基础,结合当下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在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育人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学习结合到相关知识理论上来,作为重要支撑工具和重要指导;第二,各个课程理论方面的课程重点难点一定要能够和各不同类型专业内容充分结合起来,结合不同类别专业知识的学科侧重点而设计适合专业的专题教学内容安排;第三,课程理论方面要尽可能和中国社会现实的紧密发展联系结合起来,在大学思政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对社会热点保持较高的关注度,紧跟时代发展做到与时俱进,确保教学目标与时代主题相契合;第四,课程理论和学生本身实际相结合,课堂教学需要理论支撑的同时,更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感受紧密联系起来。
结语
综上,思政课作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课程,需要不断提升教师对思政教学的思想认识,从各方面着手,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施效果,完善相关考核保障机制,思政教师需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紧贴社会发展实际,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及时纳入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及时回应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肩负起引导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时代责任,与青年们同频共振,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认真履行作为一名思政教师的职责和担当。
本文系2024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媒体时代云南高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研究——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24J128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马昌群.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 法制博览,2020(19):74-75.
[2]刘月洁.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路径探究[J]. 山西青年,2020(12):269.
(作者单位:丽江文化旅游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