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三重逻辑
2024-05-23马军
马军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文明意义上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理论概括。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与世界历史的演进具有双向同构性,一方面世界历史演进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提供历史场域,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又影响世界历史进程。《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世界历史涉及人类活动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本文旨在从生产力、国际互动和文明形态三个层面,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生成过程中对世界历史演进产生的积极影响。
生产力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影响人类现代化进程
中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人民主体性,在短短几十年内就走完了西方数百年才走完的现代化历程,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全新选择。从经济发展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不仅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而且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从制度观念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展现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图景,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实现了对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式现代化的超越。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首先,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与世界共同发展进步。2013—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超过七国集团国家贡献率的总和;经济平均增长率为6.6%,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远高于2.6%的同期世界平均增速和3.7%的发展中经济体平均增速,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1]其次,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面对世界局势动荡、金融危机以及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中国接续千年丝绸之路,发起“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2]再次,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世界各国现代化注入新动能。中国近年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开展供给侧改革,明确提出“双碳”战略目标,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世界经济和各国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国际社会认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机遇。[3]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式现代化的迷思与限定。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实际和文化传统相结合,成功开创出有别于西方式现代化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规定性上体现出社会主义先进性,将现代化从“以资本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实现以资本为导向的野蛮式、破坏式增长,而是在充分驾驭资本和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生产力不断跃升中满足人民全面需要。改革的不断深化有力保障了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体制机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严明政治纪律,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彰显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人民主体地位,使人民意志得到更好体现、人民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创造活力进一步激发,极大消解了资本逻辑的宰制,有效处理现代化进程中资本与劳动、人民物质需求与精神生活、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国内发展与国际合作的内在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7.7亿农村人口全面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4]
202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對外联络部、中共青海省委在青海省西宁市共同举办“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专题宣介会。会议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来自近30个国家的150余名外国政党领导人或代表出席。图为会前,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总书记香卡·博克瑞尔率领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高级干部考察团在西宁市文化馆观赏湟源排灯。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西方国家凭借先发优势,构造出“私有化”“市场经济”“民主政治”“自由人权”等现代化公式和话语,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资本主义化”甚至“美国化”,并向广大后发国家推销和兜售,试图以西方式现代化为样板,打造一个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化世界”。从世界历史进程来看,一些非西方国家把西方式现代化模式奉为“圭臬”和“真理”,试图通过照搬和模仿西方式现代化模式实现本国现代化,但因不具备西方实现现代化的条件,反而陷入经济停滞和政治混乱。事实上,现代化并无绝对的标准和模式,即便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也各不相同,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想迎头赶上人类现代化进程,就必须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理论,并用以指导本国的现代化实践,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力争用同时段完成现代化过程中不同阶段任务即“并联式”发展,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历时性依次完成现代化不同阶段任务的“串联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正在于此。一方面中国人民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在充分继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和关照具体国情的情况下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理论和道路;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后发国家积极融入世界现代化大潮,以开放姿态学习他国现代化经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打破了“全盘西化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等“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迷思,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探索和实现现代化的经验和方案。
国际互动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影响国际关系重塑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新时代中国对“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的回答,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国际交往领域基本理念的集中展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到改革开放后融入国际社会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始终在为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贡献力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与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顺应了国际关系和世界历史演进的大趋势,为推动国家间遵循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原则提供了方向指引,为破解全球治理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国际关系旧理念。基于民族国家的现代国际关系体系范式充满了逻辑悖谬。从内部看,西方所谓的“民族国家”是以种族歧视为前提来维护特定种族和集团利益的工具;从外部看,西方基于本国优先、本国利益至上的“国家理性”,在地缘政治的利益博弈中使国际关系陷入所谓“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与之相较,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人类”视野超越“民族”局限,以人类“命运”作为联结“共同体”的纽带,是对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理想和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实践。有学者认为,“西方文明由‘城邦而进至‘民族国家,有效解决了对‘民族国家负责的问题,但未能解决对‘世界负责的问题,后者是中国‘天下主义的独特哲学视界”。[5]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为解决人类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提供了中国方案。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了世界多极化发展大趋势。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共同体”作为人类社会组织形式,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形式。“自然共同体”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前现代社会,人们基于血缘、地缘纽带联结而成,处于彼此分散、孤立、封闭状态。西方现代文明打破了人类彼此隔绝的“自然共同体”,拓展了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交往范围,加深了交往程度,但资本主义拓展的“国际交往”体系仍是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逻辑和“国家理性”原则掩盖下的“虚假共同体”,这种交往和联系以基于资本扩张逻辑的西方社会对世界的主导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夺为前提。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演变将使“虚假共同体”被“真正的共同体”取代。当今世界,人类国际交往虽然还具有资本主导的“虚假共同体”属性,但随着国家间相互联系和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以及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南方”声势壮大,国际交往中要求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地参与国际事务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日益强烈。因此,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无疑顺应了世界平等有序的多极化发展趋势,有利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人类走向“真正的共同体”的有益探索。
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图为与会代表在开幕式前沟通。
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满足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新要求。自“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年提出“全球治理”问题后,“全球治理”就逐步超越传统“国际合作”,成为多元国际行为主体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通过平等对话、民主协商与合作,致力于构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维护人类社会和平与安全的一整套治理体系。然而,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国际事务中的“统治”“霸权”“利益博弈”使全球治理的美好愿景难以真正实现。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当其时。从治理理念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超越民族、地域、文化、发展程度等差异和冲突,形成最普遍的人类共同体意识和全球治理观念。从治理规则看,国际关系领域的一系列公认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6]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客观上要求变革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规则以及建立深海、极地、外空、网络等全球新疆域治理规则。从治理内容看,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国际社会提供一系列公共产品,包括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三大全球倡议。
文明发展层面:人类文明新形态影响人类文明演进
作为在人类文明版图中创造出“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中华文明,其漫长的文明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奠基期、成长期、衰落期、复兴期四个阶段。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期,这一阶段逐步形成了以“礼乐”为特征的中华文明基本形态;秦汉至鸦片战争前是中华文明成长期,这一阶段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呈现出“悠久性、持续性、包容性、统一性和创新性”五大文明特征。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在西方现代文明向全球扩张背景下,曾经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陷入衰落期。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展开,中华文明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进入伟大复兴期,逐渐实现从古代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7]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文明传承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这一重大倡议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关于文明交往的基本态度,为破解文明优越论、文明隔阂冲突论等困境,推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第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有利于破解文明优越论。纵观人类历史发展,人类文明形态演进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特征,每一种文明形态都包含独特的思想智慧和人文价值,文明之间并不存在优劣等级之分。近代以来,西方在实现现代化后,以西方文明为标准将非西方文明统统视为愚昧落后和被改造的对象,试图塑造一个“西方化”的世界秩序,表现出十足的自我优越与傲慢偏见。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西方的歧视和压制不但没有实现将非西方文明“西方化”的目标,反而使非西方产生了强大的自我认同,进而使世界文明多样化发展特征更为明显。面对人类文明多样化、多元化发展态势,任何形式的文明一元论和优越论都不利于原生文明和文明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所蕴含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哲学观、文明观、天下观,为破解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难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与自身关系维度以德行修养追求人的生命本真,在人与社会关系维度以家国同构追求社会善治和天下大同理想,在人与自然关系维度以人道与天道相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三重维度都导向文明间的和谐共生。正如有学者指出,能为人类和平和未来充分准备的民族,“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8]因此,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文化传统孕育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是对西方文明优越论、西方文明中心主义等文明一元论的超越,有助于促进文明间平等共存。
第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致力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破解文明隔阂冲突论。纵观人类文明发展,文明之间并非完全隔绝,任何文明并非一成不变,文明总是在相互影响借鉴中发生改变,文明的变化也并非亨廷顿认为的“只是一些缺乏重要文化后果的技术或昙花一现的时尚,并没有改变文明接受者的基本文化”。[9]西方文明在源头上受到了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的影响,在其发展中又受到古希伯来文明的影响。中华文明在其发展中也受到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西方文明等外来文明的影响。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对文明发展产生的影响始终是持久的,一种文明形态越具有融摄、吸纳外来文明的能力,就越表现出文明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这一点上中华文明具有典型代表性。人类不同文明交往中不乏冲突和战争,但文明冲突的实质是不同政治体之间利益之争,这种利益之争也经常发生在同一文明形态内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所以能致力推进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从而破解文明隔阂冲突,首先在于其秉持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为文明交流互鉴奠定现实基础。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天下大同”的文化基因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价值支撑。基于现实和文化双重因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其形成中得以对其他文明保持开放包容姿态并且不断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力量。当然,不同文明之间要真正实现对话融通,还离不开共同的价值认同。人类共同价值认同并非西方一直以来宣扬的所谓“普世价值”,因为后者实质是西方价值的改头换面而非真正的人类共同价值。这种以“普世价值”为名义的价值输出,非但不利于文明交流反而造成文明隔阂冲突。因此,不同文明之间要实现交流互鉴,须超越文明差异,寻求蕴含于不同文明深处的共同价值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对于推进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交往实践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2024年2月29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在北京中央歌剧院上演,多国驻华使节和国际组织代表共赏、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图为表演结束后驻华使节与演员们交流。
第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文明传承创新发展,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人类的实践创造永无止境,文明发展也永无止境。在人类文明历史演进中,有的文明形态盛极一时却永远消逝在历史尘埃中,有的文明形态却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创造出新的形态而历久弥新。因此,一种文明的生命力表现在随着历史时空条件的变化,既不故步自封又不全盘否定,而能应时应势地在批判继承已有优秀文明成果中调整改变和创造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版图中唯一在漫长5000多年文明演进中未曾中断的连续性文明形态,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近代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全球扩张中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在应对这场大变局中历经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探索,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通过选择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并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特别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古老中华文明经历现代文明洗礼以独特方式展现出现代文明姿态。“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10]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开创意味着一种具有悠久传统的古代文明在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完成现代转型的历史蜕变,并为其他文明探索适合自身的文明创新发展之路贡献中国智慧。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理论阐释研究”(项目批准号:20XKS038)和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理论研究”(项目批准号:22VRC062)的阶段性成果
[1] 《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三》,国家统计局网站,2022年9月30日,https://www.stats.gov.cn/sj/sjjd/202302/t20230202_1896690.html。
[2] 《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中国政府网,2023年10月10日,https://www.gov.cn/zhengce/202310/content_6907994.htm。
[3] 《中国高质量发展为世界带来新机遇——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载《人民日报》2021年7月31日, 第3 版。
[4] 《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新华网,2021年4月6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4/06/c_1127295868.htm。
[5] 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6] 習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563页。
[7]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 13-14 页。
[8] 池田大作、阿·汤因比著,荀春生等译:《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284页。
[9] 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37页。
[10]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政府网,2023年8月31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8/content_69012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