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体心理辅导改善高职生抑郁情绪研究文献述评

2024-05-23张小丽

西部学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抑郁积极心理学

张小丽

摘要:抑郁情绪是高职生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普遍心理困扰。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有效改善抑郁情绪的方法,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还能够促进正常个体更好地发展和适应社会。基于不同研究领域对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和不同团体心理辅导内容两个方面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积极心理学角度的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善高职生的抑郁情绪;认知、行为联合的团体辅导模式运用是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抑郁;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0-0102-04

A Literature Review of Research on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o Improv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Zhang Xiaoli

(Zhe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Taxation, Zhengzhou 450001)

Abstract: Depression is a common psychological distress faced by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daily life.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their depressive emotions, which can not only relieve the patients depressive emotions, but also promote the better development and social adaptation of normal individual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lated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use and the contents of different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different research fields, it is found that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can improve the depress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ombined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group counseling modes is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depression; positive psychology

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有关要求,加大抑郁症防治工作力度,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方案要求各高中及高等院校要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1]。2022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心理健康蓝皮书”中指出:在成年人群中,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为24.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2]。高职生恰处于这一年龄段,因此,高职生抑郁问题应予以重点关注。美国心理学家安哥德(Angold)指出,抑郁是人们正常心理状态里经常出现的一种失落情绪的不稳变动,按照严重程度可以分为抑郁倾向、神经性抑郁症和精神性抑郁症[3]。后两者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并辅助心理治疗,超出了心理咨询的范畴,学校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最轻微的抑郁倾向,以“抑郁心境及兴趣降低”两个核心症状为主[4]。

一、团体心理辅导对干预抑郁情绪成效明显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咨询,与个体心理咨询针对个体不同,它是利用群体力量组成的团体情景进行集体活动的形式,通过群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良好的适应和发展的助人过程。其典型的特点是经济有效,一次可以干预数人,可以实现团体成员相互提供安全感、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提升其社会适应性[5]。团体心理辅导起源于国外,最早应用于对疾病的治疗,在20世纪90年代中晚期,我国清华大学心理学家樊富珉教授把团体心理咨询引入国内,随后团体心理辅导开始了本土探索期,经历了专业化发展的进展期、本土化探索期,试图找到适合中国本土的团体心理咨询模式[6]。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针对治疗性和发展性两个领域,治疗性领域主要针对患有器质性病变的群体,而发展性领域主要目的是培养健全人格。从研究方法来看,团体心理辅导采用的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方法、调查法和其它研究方法[7]。从实施方式来看,首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利用量表和测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筛选;然后对实验组进行干预,对照组则不管,一般团体辅导进行几次或十几次团体活动,每次大约40分钟到2小时不等,以90分钟偏多,通过团体成员间互动、相互影响,达成活动目标。团体活动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破冰阶段、干预阶段和结束阶段。目前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抑郁情绪的效果研究主要包括研究领域和团体心理辅导内容两个方面。

二、针对不同研究领域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抑郁情绪的效果研究

根据对常用的治疗性和发展性两个研究领域进行分析,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团体心理辅导”“抑郁”两个关键词,发现最近团体心理辅导对抑郁的干预研究呈现出以下趋势。

首先,在治疗性研究领域方面,其目标群体主要针对患有器质性疾病的人群及家属,主要涉及男服刑人员、帕金森患者、戒毒人员、尿毒症患者、在押男性AIDS(艾滋病)罪犯、精神科开放型病房患者等,对于这些患者来讲,团体心理辅导主要从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及提升治疗的依从性进行干预,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徐西良等研究发现从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感恩、积极自我、积极思考、积极未来六个方面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善服刑人员的抑郁倾向,提升其希望水平和总体幸福感[8]。苟锦涛等把积极心理干预技术应用到积极团体辅导中,发现能有效缓解帕金森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9]。关汝珊等研究发现能提升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其回归社会[10]。

其次,针对有发展需要的群体,研究内容主要是促进个体更好地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需要。主要研究对象是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新进员工的适应,患者家属,患者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等。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主要在于增强适应、控制情绪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杨李研究发现,团体辅导能够提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11]。钟晓红发现,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12]。孙世玲研究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消极完美主义学生的抑郁和睡眠质量有提升作用[13]。吴桂坤研究发现,利用积极心理学原理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提升贫困大学生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感及心理健康水平[14]。刘春慧、聂臣聪等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善新入职护士不良情绪、减轻工作压力,提高积极应对方式[15]。胡如艳利用MeTa分析检索建库至2016年以来的142篇文献发现,有针对性的团体训练可降低抑郁倾向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水平,根据以往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善治疗性领域患者的抑郁情绪,促进个体情绪管理水平,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三、针对不同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抑郁情绪效果研究

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影响抑郁情绪主要有心理、生理、社会三大因素。不同理论流派有不同的解释,其中,认知行为理论认为,认知功能失调是抑郁症的重要原因[16]。对大学生的抑郁症状进行调查发现,抑郁情绪与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个体的认知因素对抑郁情绪的影响起着关键作用。唐华等研究发现,大学生对生活和自我的不合理认知促进了抑郁情绪的产生[17]。Beck认为,产生不良情绪的主要原因不是不良生活事件,抑郁倾向的个体易将消极事件进行歪曲认知,从而导致認知功能失调,无法将负性事件进行合理化认知,负性思维随后更进一步加深认知歪曲和应激反应,导致认知功能失调加重,经过一段时间产生了抑郁情绪[18]。胡新月研究发现,当个体自我评价标准较高,希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达到自我要求的完美状态,于是就无法接纳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就会抑郁[16]。根据Gross的情绪调节5阶段过程模型,发现认知改变是决定情绪产生的关键环节,在认知环节选择换个角度对情绪事件进行重新解释则可对心理体验、行为表达、生理反应产生不同的影响[19]。认知重评是指转换视角重新看待情绪事件的意义与原因,试图以一种更加合理、积极、适应的方式理解情绪事件[20],即寻找更多的角度理解、赋予其更积极的意义,思考它更好的效果[21],认知重评是缓解焦虑、抑郁的重要方法和技术。认知重评与情绪调节的关系是研究的焦点,认知重评作为一种原因调节策略,主要有评价重视和评价忽视两种形式,前者利用增强指导语加强情景与个体的关联性,而后者则减弱情景与个体的关联性。情绪调节对认知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情绪调节自动化理论认为情绪调节不需要耗费认知资源,整个调节过程是自动化完成的;情绪调节认知消耗观点则认为情绪调节过程占用认知资源,会影响其他活动,而Richards和Gross的研究则验证了情绪调节自动化理论[19],认知与情绪的内在作用机制目前不明晰,研究两者内在作用机制是后续研究的方向。

梳理相关文献,针对情绪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呈现差异性。

首先,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针对情绪的认知、体验、记忆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例如,唐小丽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了内新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22];徐西良、杨立昊、崔小蕊等利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缓解服刑人员抑郁情绪并提升其幸福感和希望水平[8];苟锦涛、傅素芬运用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帕金森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9];关汝珊、邱楚燕、洪志钰等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对强制戒毒人员进行心理干预,促使其戒毒成功后更好地回归社会,取得良好的效果[10];崔永新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对精神科开放型病房患者的情绪进行调节,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患者不良情绪有正性调节作用,能有效缓解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23]。综上所述,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设计团体心理辅导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

其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结构既存在一致性,也有差异性。大部分团体辅导方案结构主要从破冰、认识自我、管理情绪、人际关系、结束团体五个方面进行综合干预。例如,钟晓红在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干预研究中运用了此种类型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12];刘春慧、聂臣聪、邹金梅等在对新入职护士工作压力、焦虑、抑郁情绪及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中也运用了此种类型的团体辅导内容[15];聂臣聪的研究与前两者一致。但团体辅导涵盖内容繁多,覆盖面广,编入内容缺乏科学依据,每一个主题都有涉及,缺乏研究深度,导致团体辅导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推广性有限。第二种是把团体心理辅导与体育运动相结合对抑郁情绪进行干预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体育运动影响个体身体激素的分泌,能够让锻炼者体验到轻松愉悦的心理满足感,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提升了锻炼者的应急处理能力,促进了认知灵活性。例如,李永乐将排球运动运用于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对抑郁大学生进行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4];张海音利用体育运动团体心理咨询改善了大学新生的抑郁情绪[25]。

综合以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发现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依据要明确,做到设计有据可循,有可参考相关理论;其次,建立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客观评价体系,确保数据分析准确,测量变量有用有效;再次,验证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可持续性,建立研究评价的可持续跟踪研究机制,确定活动效果是否可持久,是否存在反弹,确保研究效果有据可依;最后,团体心理辅导起源于国外,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本土化研究也是发展趋势,根据中国文化设计具有中国特色并适合国人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四、结论

综合相关文献综述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不良情绪,但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内容涵盖面广、理论依据不明晰、方案设计缺乏针对性,难以形成系统、有效的团体辅导方案进行推广和运用。根据文献研究发现,认知是影响情绪的重要因素,如何改变、重塑个体认知,形成积极的评价是改善不良情绪的关键。目前,针对高职生运用认知重评团体心理辅导进行情绪干预还比较少,可以尝试从认知重评的角度出发,针对易引发高职生抑郁情绪的场景设计认知重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在方案中从对情绪的认知、形成不良认知的原因、改善认知的方法、认知训练、认知实践五个方面进行设计,来验证认知重评对改善高职生抑郁情绪的效果,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主线清楚、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但认知重评对情绪的影响主要利用不同的指导语产生作用,主试对指导语的表达非常重要,加强统一培训是确保测评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认知重评对情绪的作用目前没有一种合适的方式把实验任务进行外化,难以对影响过程进行监测,探索可外化的实验方法是未来研究趋势。以往主要是从消极角度探讨团体心理辅导的影响作用,其实可以转换角度,探讨其对积极情绪的调节作用,目前国内对积极情緒的研究较少,可能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个体的知、情、意、行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系统,根据Beck的认知模型理论,情景、认知、行为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今后可以尝试从行为角度探索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探索开展抑郁症、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的通知[EB/OL].(2020-09-11)[2024-01-06].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11/content_5542555.htm.

[2]中科院发布心理健康蓝皮书:成年人群自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EB/OL].光明网.(2023-02-27)[2024-01-06].

https://m.gmw.cn/baijia/2023-02/27/36392013.html.

[3]林霞玉.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抑郁倾向干预效应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0.

[4]穆薇.团体辅导对抑郁倾向高师学生干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3.

[5]张焰.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殊影响机制[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2):22-25.

[6]王爱丽,余桂林,陈和玉.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综述[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80):105-106,109.

[7]黄希庭,张志杰.心理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8]徐西良,杨立昊,崔小蕊,等.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男服刑人员抑郁症状的矫正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3):466-470.

[9]荀锦涛,傅素芬.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帕金森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干预效果研究[C]//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浙江省第三届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杭州: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2017.

[10]关汝珊,邱楚燕,洪志钰,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戒毒人员抑郁与焦虑的心理干预研究[J].心理月刊,2019(4):9-12.

[11]杨李.高中生情绪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团辅干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12]钟晓红.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干预研究:基于认知行为理论[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0(6):75-79.

[13]孙世玲,张立新.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高专消极完美主义学生抑郁及睡眠质量干预的研究[J].心理月刊,2019(2):34-35.

[14]吴桂坤.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21):158-159.

[15]刘春慧,聂臣聪,邹金梅,等.团体心理辅导对新入职护士工作压力、焦虑抑郁情绪及应对方式的影响[J].四川精神卫生,2020(1):71-75.

[16]胡新月.抑郁大学生生命教育主题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17]唐华,戴冕.生命教育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10-116.

[18]刘超,钱丽菊,曹中昌.抑郁障碍的认知理论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18(1):76-80.

[19]GROSS J J.Emotion regulation:affective,cognitive,and social consequences[J].Psychophusiology,2002(3):281-291.

[20]杨阳.认知重评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7):35-36.

[21]张三菊.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对特质焦虑大学生情绪反应的影响及训练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1.

[22]唐小丽,贾涛,吴承红.团体心理辅导在内新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性研究:以安徽省某医学院校内新班为例[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23-26,37.

[23]崔永新,杨晓锋,梁伟宣.团体心理辅导在精神科开放型病房患者情绪调节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9(12):116-117.

[24]李永乐.排球联合团体心理辅导对抑郁大学生的干预效果[J].中国学校卫生,2017(6):935-938.

[25]张海音,余如英.体育运动团体心理咨询改善大学新生抑郁情绪的实证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3-99.

猜你喜欢

团体心理辅导抑郁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五年制高职护理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个体化心理干预对妊娠呕吐孕妇焦虑抑郁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影响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