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药理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2024-05-23赵妍程明和李志勇缪朝玉
赵妍 程明和 李志勇 缪朝玉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1-2];在出席全军院校长集训开班式中提出“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强国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3-4];再到近年《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5]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6]的出台,全面推进了课程思政的落地实施。课程思政,即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来实现某一门课的育人目标的理念和措施[7],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三位一体”,“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正向影响。药理学是医学和药学各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和桥梁学科。海军军医大学药理学课程把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紧密相连,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起于2013 年药理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立,经过在近十年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和优化,教学团队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适应课程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曾获校级精品课程、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及军队教学成果奖等奖项。文章将介绍海军军医大学药理学教学团队将课程思政融入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1 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每个教师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具体体现在通过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塑造。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8]中提到“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即教师进行立德树人的前提是本身要具备政治、道德、文化、心理和审美修养,以及专业、创新、社交、适应的能力和责任意识。该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加教研室、学校和国家组织的课程思政教学培训,在正确和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育人能力,全方位实现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通过身教来实现立德树人,通过言谈举止和行动来育人。例如,教师要严格遵守课程的时间规定,建立规则意识,以身作则;不能在课堂上讲出格的话或传递负能量;着装得体;认真对待教学,包括不轻易调课、认真备课、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认真对待学生,包括认真答疑、互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等。因此,教师对待教学和课堂的态度、对课程的敬畏之心,即是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
2 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该教学团队首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及“课程思政”的教学总目标。根据“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将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3 层次。“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药理学》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及科学家精神对药物研发和生产的促进作用,特别强调我国学者的贡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及社会责任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个人修养,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品格。
根据药理学的育人目标,该教学团队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力求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尽管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很多优秀教师也在无意识中育人,而如今的课程思政是有设计的、系统性的、有针对性的,整合教学内容和过程中具有相同维度的思政元素,从点、线、面到形成体系,进而立德树人。因此要做好课程思政这件基础且重要的事情,首要任务就是重视教学方法和技巧在课程思政工作中的引导作用,方法用好,就是一种育德能力。不仅通过每名教师去探索,更要形成教研室文化,依赖环境、认知及团队的力量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该教学团队针对课程思政实施一体化设计,首先从教材、教辅、慕课[9]及资源共享课程提炼思政元素,例如,将隐藏在教材字里行间的隐性思政元素和价值通过教师的解读显现出来。在课堂教学环节,从制度遵守、科学观训练、探索科学精神等角度通过言传身教、视频或案例等形式传达给学生。通过发掘教学内容(理论知识和技术)中所蕴含的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价值观、科学观、美学及逻辑等元素,启发和建立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包括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等。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在不可缺少的实践教学中强调团队合作、规则意识、动物伦理、创新思维等,而不仅是简单地完成实验操作;在实习或见习等教学活动中,体现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法制观念等。最后是教学环境的配套建设,要重视通过环境育人,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前者例如配合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条件,后者指班级氛围、师生关系等。
3 课程思政的内容选择及融入路径——如何实现入脑入心的价值塑造
在移动互联时代,混合式教学是顺应时代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主流教学方式[10],只有在混合式教学中让学生喜爱这门课,才能更好地通过课程育人,提升学习成效,实现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的双向促进。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如何实现入脑入心的价值塑造,是每名教师在教学路上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分为课前、课后(线上)和课堂(线下)教学环节。采取合适的方法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非常关键,方法用对才能达到育人的目标和效果。
3.1 从知识点中发掘思政元素
知识点是教学内容的基本单元,也是思政元素最基本的承载点。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把主要的知识点,即重、难点找出来,再从中挖掘和提炼思政元素,用学生听得懂的生活概念、文学或艺术化等感性的形式来诠释理性的理论和知识。例如,在讲授镇痛药时,吗啡是教学的重点,其中枢作用是学习中的难点,比如讲解吗啡的作用机制时,可以举例我国2 位科学家张昌绍和邹冈在1962 年发现了吗啡的作用部位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让学生既领略了科学家的故事,又从中升华出对科学的不断探索创新精神及民族自豪感。此外,在讲到吗啡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时,教育学生“药”是一把双刃剑,一面治病救人,另一面可能给机体带来损害。如介绍吗啡突出的中枢镇痛作用时,可通过视频呈现美军二战时期使用吗啡在战场救治重伤员,及时缓解战场创伤的剧痛,拯救了无数战士的生命。而在战争中因战创伤引起的慢性疼痛状态的药物治疗而导致的吗啡成瘾,则是吗啡给人体带来损害的另一面。这个案例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的思想,教育学生认识事物的两面性。由于吗啡、海洛因等阿片类中枢镇痛药易产生成瘾性,停药后易出现戒断综合征,本类药物大多属管制药品,因此在讲授时可融入禁毒、法制教育,使学生增强对毒品的警惕性,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此外,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价值,也是医学基本的底线[11-12]。在临床用药中,应该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基本前提,对症下药。例如在抗肿瘤药物章节融入相关的人文教育,癌症晚期患者的治疗不能一味地追求癌症本身的治疗,要在尊重患者自身意愿的情况下,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前提,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进而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3.2 结合具体知识点,给学生讲好5 种故事
“讲故事”是良好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讲故事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通俗易懂、切合实际,让学生真正听得懂、记得住。
(1)讲好中国自己的故事。介绍中国科技进步和重大突破对教学内容的贡献,特别是中国传统医药对中华民族及世界医药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屠呦呦受《肘后备急方》启发,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无数生命,并因此获得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9]。也可以讲述中国药学工作者从中国传统医学中汲取灵感,研发出一系列药物。例如陈克恢在1924 年从中药麻黄中提取麻黄碱,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第一个成功案例[11]。(2)讲好军事案例。对于军医院校较具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现在教师根据具体知识点给学生准确地介绍军事应用案例,例如镇静催眠药用于缓解基层官兵的失眠症状;吗啡等强镇痛药用于战创伤的紧急救治等。(3)讲好科学家故事。从具体教学内容中找出相关科学家或大师的故事,包括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学术发展史中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有杰出专业成就的大师等,介绍国内外重大科研成果曲折的创新过程。例如在讲授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代表药物阿司匹林时,可通过讲授阿司匹林的辉煌发展史,介绍对发现阿司匹林及其作用机制有突出贡献的两位科学家,即德国化学家Felix Hoffmann 和英国药理学家John R.Vane,后者因发现阿司匹林的作用机理与另外2 位瑞典科学家共同获得1982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通过讲述科学家故事可以激励和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意识和能力。(4)讲好人生故事。联系具体概念,可以讲授奇闻趣事、社会热点或亲身经历等,聚焦和提炼故事背后的文化与价值观等人文素养,让学生体悟做事前先学会如何做人。例如可以将教师的个人科研成果在相关教学内容中有所体现,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可以用实际的科研成果展现出来,并需要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5)讲好反面故事或失败案例。可以介绍国内外重大科技失范、反面教材、失败案例或民间流言等。让学生从失败的教训中提炼警示性问题、反思和因果分析评价。例如在讲授镇静催眠药时通过分析迈克尔·杰克逊临终前用药的反面案例,能够使学生理解正确合理用药的重要性、该类药物同时服用的不良反应以及对患者床边护理的重要性等,这类“教训”“警示类”案例对学生心理和情感的影响冲击力度更大。此外,能够科学理性剖析“流言”,提高辨识、思考和判断能力,且要具备社会责任意识,有义务对非专业人士进行科普宣教。例如在讲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时,教师可以用老百姓中流传的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错误认知与该疾病的专业理解进行对比讲授,让学生正确认识该疾病及治疗的重要意义。
3.3 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加法”与“减法”的辩证关系
教师在开展混合式教学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在课时紧、任务重的背景下,均面临“加法”和“减法”的辩证关系,即只有先做课堂教学内容的适度“减法”,才有可能做课堂教学效果的“加法”。因此对于每一堂课,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首先要找出核心点,建立清晰的逻辑线,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PBL 等教学活动,再抽丝剥茧的做教学内容的“减法”[13]。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某些知识点,设计需要团队配合才能完成的项目,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外完成并在线上展示,既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及协作能力。教师还可以结合某个知识点,在课前线上推送临床医生的案例分析视频,让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查找答案、提炼思政元素,然后在课堂上讨论学习,既增加了课堂教学效果,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3.4 发掘实践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实践课是思政教育最大的承载体,思政元素蕴含在各个实验、见习的环节中。例如在实践课中与课程相关的制度、规范、仪式、操作流程和动物伦理等;在临床见习课中的职业伦理(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等。教师还可以设计很多其他教学活动,如与课程相关的参观、社区活动、宣教或调研等。例如带领学生到养老院了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的日常生活及治疗情况。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出去切身了解AD 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药物治疗策略。因此,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是最好的一种思政教育方式。
4 课程思政的评价、反思与总结
课程思政是否产生了效果,要看学生的“获得感”,这也是思政目标与专业课程融合的“金标准”。学生能自然接受,并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把教师传递的思政价值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不同学校、不同课程、不同教师有不同的育人目标,因此不能寄希望于定量评价学生的课程思政的成效,避免形式主义,应注重主观评价和过程性考核[14-15]。该教学团队从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角度采取师生座谈或调查问卷等主观评价形式,结合自己班级的教与学的目标,设计调查问卷评价学生的获得感。
海军军医大学药理学教学团队历经多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将课程思政融入混合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反思、改进和提高,混合式教学为课程思政提供了载体,而课程思政提升了混合式教学的成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拓展与深化,达到广度、深度和温度的“三度融合”,并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懂得责任担当、做人做事的道理。此外,在做课程思政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体现其育德意识和能力,教师自身言与行对学生的影响直接决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上“用心、用功、用情”就是最好的课程思政,其教学理念、思想、技能也会在做思政过程中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在混合式教学基础上做好课程思政,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育德能力,还需要教师的引导(用逻辑关系把学生带入一个情境)和学生的参与,参与过程中有情感体验,产生共鸣,最后产生固化。教师除了讲故事、讲案例,还可在教材的字里行间中解读、重新架构,建立清晰逻辑线,挖掘、提炼并显性地还原出隐于教材中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有利于学生进步成长的思政内容,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恰如其分地传递给学生。通过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真正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育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军事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