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评”一体化运用探索
2024-05-23杨连芳贵州省兴仁市鲁础营回族乡鲁础营民族中学
杨连芳 (贵州省兴仁市鲁础营回族乡鲁础营民族中学)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师要将“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渗透实验教学的始终,利用多样灵活、科学适宜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综合评估,并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推动教与学的双线发展。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遵循要点
(一)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日常教学细节
以往,教学与评价常常处于割裂的状态,评价要么被前置于教学活动之初,被用于诊断学情,要么被搁置于阶段性的教学活动结束之后,被用来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事实上,学生的学习状态、成效与教学评价的实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评价工作应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结起来,贯穿于学生知识发展的各个环节,即实现评价的日常化。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前置性评价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从而为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提供充足可靠的参照依据,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及时、精准的评价帮助学生快速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矫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同时,过程性评价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元认知意识,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更准确、细致的规划。在实验后,教师可将课标的相关理念与学情、知识情境进行综合考量,设计具有综合性、科学性、检测性的试题,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整体性、规范性评析。
(二)有针对性地使用不同形式的评价语
在教学评价中,语言是一种最简单、直接的工具,它能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能快速激起学生的情绪波澜,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影响是最明显、直接的。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不同形式的评价语,确保评价能最大限度地推动每个学生的成长。
一方面,评价语要以赞美鼓励为主。初中阶段的学生表现欲强,活泼好动,常常会通过一些刻意、突出的表现来引起教师的注意,比如上课捣乱、顶嘴等。对待这种学生,教师要善于以柔克刚,以疏通引导为主。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频繁地当众点评此类学生的表现,并多为其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对于其表现优异之处,教师要毫不掩饰自己的赞美之情,对于其不足之处,教师要以幽默的语言委婉、温柔地指出,并为其提供具体的改进方向。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重评价语的个性化。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予以不同的评价语。对于学优生,教师要在肯定其学习成效的基础上多指出其不足之处,为其实现更大的提升提供导向。对于学困生,教师要以表扬为主,适当地对其学习成果加以夸大,帮助其建立强大的自信心。对于黏液质的学生,教师的评价语尽可能理性、客观,帮助其准确地认识自身情况。对于抑郁质的学生,评价语要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以丰富的情感熏陶学生的心灵。对于多血质、胆汁质的学生,评价语要富有幽默性,要以指出错误为主,避免学生产生浮躁心理。
(三)用隐性评价在无形中熏陶、引导学生
若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引领作用,教师需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真诚。一方面,教师可从日常的教学教态入手。在实验中,教师要多加巡视,认真观察每个小组的实验情况,及时发现其所遇到的问题,主动上前帮学生解决,其间要态度温和、面带微笑,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通过点头、微笑、认真倾听、竖大拇指等方式对其予以肯定。另一方面,教师可从行为表现入手。比如,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可针对知识点、学情等对评价环节进行精心设计,思考学生是否充分掌握了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了实验等等。通过关注学情、实施个性化评价,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用心、对自己的关注,这样学生也会逐步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组织步骤
(一)实验任务清晰化
为了保障实验活动的高效、有序进行,教师需要紧紧围绕课标的各项要求,对实验活动的目的、要求进行精准把握,明确该实验是要培养学生哪方面能力,该实验应以怎样的形式进行展开。该问题解决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翔实具体、可操作的实验方案,并借助适当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实验的核心任务,让学生明白实验结束后对其各项表现进行评价的基本标准。通过对实验任务的明确,实验活动的开展会更有目标性、导向性,评价活动会具有更强的效度、信度。
(二)保障分组教学科学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性格能力、个性品质方面已经出现了分化趋势,其综合素养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同时,物理实验往往包含着多个不同的步骤,如创造实验条件、进行实际操作、数据统计分析等,其过程具有复杂性,通常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开。基于此,教师要在充分把握每个学生知识基础、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科学地分组,确保每个小组在人员构成、综合能力方面都处于平行状态。同时,教师要赋予小组长充足的权利,小组长可根据实际需求给每个组员分配不同类型的任务,这种开放民主、组织有序的实验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欲。
(三)从多个维度落实教学评价工作
教师要意识到,对于实验教学而言,实验结束时学生所制作的实验报告、总结出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实验活动主要是为了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其正确的实验精神,帮助其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形式、原则。所以,教师要从此类问题入手,以学生在实验过程的各项表现为依据设计评价项目、评价形式。比如,教师可设计组内互评、组间互评,让小组成员在回顾交流中互相指出不足、总结经验。教师也可组织学生自评,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不断进步。最后,教师可进行总结性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实验目的、实验技能,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概括、总结。
三、以“教—学—评”一体化推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
(一)融入新兴教育理念,确保”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应用的科学性
新课标对初中物理实验的开展方式、要求进行了全新的规定,它要求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手段,不能把实验教学形式化、功利化,要真正挖掘各类实验教学中所蕴含的学科素养,以实验推动学生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增长。同时,要将教学评价的地位适当提升,充分发挥评价工作对实验教学的调节作用,确保各项教学元素的统一性、协调性。在实验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应用知识,教师可多设置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的探索性实验,可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方案的研讨制定中,让学生动手制作实验器材,为实验过程做准备。实践证明,学生对实验活动的参与程度越高,在实验中的主动权越高,其实验兴趣、实验所得越可观。
(二)以任务为驱动,推动“教—学—评”一体化高效落实
任务教学法,是指在实验活动进行之前,教师将学生需要达成的目标以任务的形式明确地呈现出来,让学生事先对如何达成任务要求有一定的预想,确保整个实验活动都围绕着任务进行展开,避免实验过程因目标笼统而变得零散、低效。在应用任务教学法时,教师要注意三点。首先,教师设置的任务要紧扣教材与学情,任务内容要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实验任务在呈现给学生时要分条论述、言简意赅,便于学生快速理解并在活动中进行逐条落实。其次,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完成任务的支架,包括一连串的问题引导、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素材、相关的理论原则等,这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也是确保实验活动在既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的基础。最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准确到位的点评,肯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努力,也要指出学生在实验成果上的不足。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重力”时,根据课标要求,该实验的任务有三项,其一,通过动手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等活动,认识到物体的重力和质量之间成正比关系。其二,能够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概括、总结基本的科学规律。其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思想,体会到科学探究的魅力。
在此之前,凭借生活经验,学生能通过直观感受认识到“物体质量越大,其重力值越大”这一基本规律,同时,学生也掌握了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分析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所以,教师可据此给学生提供引导性问题:(1)重力大的物体往往给人怎样的直观感受?(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时应当注意什么?(3)如何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分析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在问题带领下,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以正确思维方式探索出物体重力和质量间的关系。
(三)发挥多媒体辅助功能,促进“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创新
多媒体具有智能化、便捷化的优势,在实验过程中,它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快速、清晰地呈现出各类实验素材,同时也能对各类实验表格、实验图纸等进行快速展示,这能有效节省时间成本,给学生留出更宽裕的时间进行实验探索。同时,多媒体也能使评价手段更加多元化,教师可在线上平台发布即时的检测任务,并通过智能化系统对学生在各个时间节点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估,从而使教学反馈更加科学、可信。
(四)优化实验过程设计,保障“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效能
影响实验过程的因素是随机的、繁杂的,即使教师提前做了精细的教学预设,也难以保障实验过程完全按照预想的形式展开。所以,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实际性问题,教师要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实验方案进行调整。这要求教师设计的实验方案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基于此,在方案制定环节,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标,确保方案的各个细节都是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而展开的。其次,教师要认真分析学情,确保实验内容是学生凭借已有能力、通过切身实践可以顺利完成的。再者,教师要对教学条件进行准确理性的分析,保障实验方案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是可以得到落实的。另外,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当地进行教学拓展延伸,或进行知识技能的补充性教学,确保学生在实验学习中的障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