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进策略探究
2024-05-23郑会玲山东省诸城市东坡学校
郑会玲(山东省诸城市东坡学校)
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等,都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新的课程理念。那么,如何让这些新课标理念全面落实、逐一落地呢?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就成为了落实这些新课标理念的应然之举。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
(一)创设生活化识字情境
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识字难度往往比较大。为了增加识字的趣味性,使抽象的汉字形象化,降低识字难度,提升识字的效度,教师可围绕识字内容,联系多姿多彩的实际生活,创生活化的识字情境。
“醋”“饺”“摊”“拌”“筝”“宵”“燃”“戚”等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中的生字。在课前,教师设置了一项预习任务,即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在此基础上,教师围绕这些生字,联系学生“过春节”的实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了一段微视频,并基于该微视频创设了识字情境:在人头攒动的年货市场,卖杂拌儿、卖风筝的小商小贩们摆着地摊,大声吆喝着。小朋友们跟着大人,穿梭在热闹的年货市场里。年三十、除夕夜,一家人聚在一起,蘸着泡过“腊八蒜”的醋,吃着象征团圆的饺子……
微视频中的一幅幅画面、一幕幕情境,不仅勾起了学生对春节的美好回忆,而且让学生对“醋”“饺”“摊”“拌”“筝”等本课生字,有了形象、直观、清晰的认识。生活化的识字情境也就成为了学生识字的一种支架。
(二)创设生活化的阅读情境
有深度、有厚度、有效度的阅读,离不开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以及生活阅历等。教师应围绕阅读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阅读情境,以此助力学生拓展阅读深度、增加阅读厚度、提升阅读效度。
让学生感知易逝的时光,培养他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品质,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也是学生的阅读难点。为了让学生感知时间的长度、感知易逝的时光,教师创设了一些生活化的阅读情境,包括“计时阅读”“限时背诵”等。在“计时阅读”情境中,教师首先提出了阅读要求。之后,打开了交互式一体机中的计时功能。最后,学生就能够感知到自己完成阅读任务所耗费的时间。在“限时背诵”情境中,教师打开了交互式一体机中的倒计时功能,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之内,完成背诵任务。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创设的“计时阅读”和“限时背诵”情境,不仅与《匆匆》这篇课文的主题、内容等密切相关,而且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这种生活化的阅读情境,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提升了阅读的实效性。
(三)创设生活化的习作情境
在习作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不想写”“不会写”“写不好”的问题。鉴于此,教师可围绕习作主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生活化的习作情境,让学生产生表达愿望、习作兴趣。
“家乡的风俗”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主题。在本次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调查家乡的风俗,并各的形式,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如一些学生以照片为载体,展现了家乡元宵节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的风俗;一些学生以绘画的形式,展现了家乡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风俗;一些学生以“微演讲”的形式,展现了家乡中秋节打月饼、赏月的风俗……调查与分享活动,是本次习作的铺垫、前奏,也是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依托该情境,拉近了生活与习作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搜集、整理了丰富了习作素材。
生活化习作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解决“不想写”“不会写”“写不好”的问题,让学生产生习作的积极性,理清习作思路,理解、掌握、运用习作方法,进而提升习作的实效。
二、基于核心素养,设计学习任务
(一)基于核心素养,设计基础型学习任务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设计一些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竹节人》这篇课文为例,教师设计了“成语归类我能行”“制作过程我知道”“传统玩具我会做”三项学习任务,组成了一个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成语归类我能行”,学生不仅能够对这些课文中的“前功尽弃”“剑拔弩张”“技高一筹”等成语进行系统整理,而且能够对这些成语进行合理分类。通过完成“制作过程我知道”这项学习任务,学生能够理清课文框架、脉络,详细了解竹节人的制作过程。以完成学习任务“传统玩具我会做”为契机,学生能够进一步感知、体会传统玩具的乐趣。
学习任务“成语归类我能行”有助于引领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知识;学习任务“制作过程我知道”则有助于引领学生深度阅读,启迪他们掌握阅读方法、写作技巧等;学习任务“传统玩具我会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引领学生理解、传承传统玩具中的优秀文化等。
(二)基于核心素养,设计发展型学习任务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种类型。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以发展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为目标,教师可设计一些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中的《鲁滨孙漂流记(节选)》《骑鹅旅行记(节选)》《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这三篇课文为例,因为这三篇课文都属于文学作品,所以教师可本着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之目的,设计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如“走进漂流记之小读者识梗概”“走进漂流记之小读者赏情节”“品味旅行记之小读者品人物”“品味旅行记之小读者去旅行”“体验探险记之小读者品人物”“体验探险记之小读者赏情节”。
通过完成上面的这些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学生不仅能够由浅入深地阅读课文,而且能够逐步发展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基于核心素养,设计拓展型学习任务
整本书阅读能够引领学生从单篇阅读走向整本书、整部书、整套书阅读,拓展他们的阅读视野、丰富他们的阅读经历、夯实他们的语言基础等。跨学科学习则有助于培养学生跨学科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为例,在指导学生深度阅读这篇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设计一个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引领学生进一步感知、体会《三国演义》这部名著的魅力。如教师首先设计了一项大任务“从三大战役把握故事主要框架。”紧接着,教师将这项大任务分解成一些小任务,包括“三大战役发生时间”“三大战役交战双方”“三大战役人数对比”“三大战役使用战术”“三大战役战略意义”等。
在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引领下,学生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大战役有了更为清晰、细致、准确的认识。同时,以三大战役为切入点,学生对《三国演义》这本书的故事情节也有了更为深入、通透的理解。
三、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一)以微课视频为媒介,拓展学习空间
巧妙、恰当地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微课视频,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形象化,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为例,教师以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为素材,剪辑制作了一段微课视频。在导入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认真观看了这段微课视频,让他们形象直观地认识了狼牙山的地形、地势,清晰准确地了解了五壮士的战斗任务,真切感知到了敌众我寡的战斗形势,深切体会到了五壮士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这一切,为学生深度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起到了铺路架桥的作用。
微课视频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了课文内容,产生了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浓厚兴趣、迫切愿望。
(二)以互动游戏为场域,拓展学习空间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一些具有互动性、趣味性、多样性的游戏活动被广泛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以这些互动游戏为场域,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实效。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利用交互式一体机设计了一项“知识配对”游戏,要求学生将“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等小标题,与相应的课文片段连接起来。如将小标题“雪地捕鸟”和“……下雪了,我扫除一块空地来……”这段文本配对;将小标题“海边拾贝”和“……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这段文本配对;将小标题“看瓜刺猹”和“……猹在咬瓜了……”这段文本配对;将“看跳鱼儿”和“……这些跳鱼儿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这段文本配对。
直观、有趣的“知识配对”互动游戏,成为了学生深度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学习空间。教师依托该学习空间,不仅能够引领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结构,而且能够逐步培养了他们的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三)以同步课堂为桥梁,拓展学习空间
同步课堂是指与教材内容同步的在线教学视频。在基础教育资源平台中,有一些画面清晰、内容精彩的高质量同步课堂教学视频。以这些同步课堂为桥梁,也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例如,在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这篇课文时,教师从基础教育资源平台中搜索了关于这篇课文的同步课堂,并组织学生在线观看。这节同步课堂,介绍了《月光曲》的创作背景、贝多芬的生平,为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奠定了基础;从艺术视角展现了这首乐曲的独特魅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结合乐曲的主题、情感等,启迪学生由浅入深、细致入微地理解了这篇课文的内容。
同步课堂引领学生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空间,拓展了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视角,让他们详细了解了背景知识,清晰感知了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让他们以背景知识为垫肩,以审美感知为路径,实现了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