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直播的特点及优化途径

2024-05-23卞修冬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3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受众

卞修冬

(作者单位:六安市广播电视台)

电视新闻直播即在未经过预先录音或者录像的情况下,将新闻现场情况和演播室演讲同步播出的新闻传播形式。融媒体背景下,受众的自主意识逐渐突出,越来越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接收的信息。网络直播具有较强互动性和及时性,更贴合当代受众的阅读需求,因此更受当代受众的喜爱。相较之下,传统的电视新闻直播存在直播技术相对落后、直播场景单一等问题,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电视新闻直播想要实现创新,需要明确自身特点,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认清未来发展的方向,从形式创新、技术变革、内容优化等方面发力,积极探索创新与突破的有效途径,如此才能在融媒体环境当中找到真正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1 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直播特点

1.1 及时性

融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电视新闻直播能够让新闻报道和播出保持同步,极大地缩短事件发生与新闻播出的时差,具有鲜明的及时性特征。对于电视媒体而言,当新闻事件发生时,电视媒体通过现场直播实时向受众呈现事件的发展进程,能让受众更好地了解事件发生的脉络,更加客观地看待事件。这种及时性是电视新闻直播的优势之一[1]。比如,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事件发生后,当地电视台迅速安排专业人员赶赴现场,通过直播的方式将最新发展状态实时传递给受众,帮助广大受众了解真实的情况,号召群众主动参与抗震救灾工作。对于受众而言,随着不同媒体之间的快速融合,受众观看直播的途径也不再局限于电视,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连接互联网,也能实时收看直播,从而及时了解事件相关信息。另外,电视新闻直播并不需要对采集的内容进行过多的编辑,所以从采集信息到发布信息,需要的时间较短,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信息的及时性。

1.2 直接性

电视媒体通过新闻直播,可以将新闻直接传达给受众,从而有效避免多级传播对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产生影响,显著提高新闻的可信度。与电视新闻直播相比,录播的方式需要在记者转述的基础上,由编辑进行剪辑,最后再由播音员负责播出,所涉及的环节相对较多。而电视新闻直播则是通过现场直播、实况直播直接将新闻呈现给受众,中间环节少,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确保了新闻的可信度。

1.3 参与性

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在播出之前,都需要经过精心的编辑和处理,然后再通过电视频道播出,从最初选题到最后播出,始终处于闭环状态。而电视新闻直播的传播形式直接、传播过程及时,因此其结果往往具有不可预知性。与此同时,针对演播室的直播,受众还可以在观看直播的同时,通过拨打热线电话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在这种情形之下,受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会得到明显提高。

2 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直播存在的不足

2.1 直播主题模糊

电视媒体在开展新闻直播时,通常都会以相应的主题为核心,但是进入融媒体时代后,新闻事件的影响范围扩大,电视媒体需要在多个场景当中不断切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题的呈现。尤其是大型会议或者是重大的社会事件,如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杭州亚运会等,在对类似的新闻进行直播报道时,需要在多个场景当中不断切换,负责采访的新闻记者也会与不同当事人接触,这就导致受众在观看新闻时,需要接收大量的信息,难以把握报道的主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报道的效果。

2.2 直播内容缺乏特色

直播内容缺乏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部分电视新闻直播的镜头缺少变化,或者整场直播就只有几个简单的镜头反复切换,直播画面单调、枯燥乏味的问题较为突出,难以让观众跟随直播镜头深入现场,共同经历事件发展过程。目前,部分电视媒体开设了慢直播。慢直播通常是采用固定的镜头实时传递镜头下发生的事情,直播画面缺乏专业的解说和互动,容易让观众感觉到枯燥,难以让观众对电视新闻直播内容保持长时间的关注[2]。其二,目前的电视新闻直播场景以演播间、事件发生现场为主,直播场景单一,导致直播内容缺乏特色,难以吸引受众关注。

2.3 直播技术落后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传统媒体实现生存和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电视新闻直播想要实现创新发展,也需要积极探索与新媒体的融合,走融合发展的道路。技术革新是推动融合发展的前提,因此,电视媒体应积极更新电视新闻直播技术。但目前而言,技术层面的限制仍然是电视新闻直播难以获得突破发展的重要因素[3]。首先,信号的局限。电视新闻直播需要借助无线传输技术将正在发生的事情实时传递给观众,信号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观看体验。虽然目前移动网络已经覆盖多个地区,特别是5G网络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提升了网络信号传输的质量和速度,但部分偏僻的农村地区的信号质量仍然不佳,导致新闻直播出现卡顿、延迟、模糊不清等情况,甚至可能出现中断的情况,极大地影响了观众的观看体验。其次,直播设备的限制。融媒体背景下,虽然直播设备多种多样,包括电视转播车、手机、直播车等,但不同的直播设备适用的场景和环境也会不同。在一些特殊的条件或者环境下,如果不能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直播的进程。例如,使用手机直播时,在一些环境较差的地方,必须要借助稳定器才能让画质清晰,而在一些极端天气或者特殊的地理环境中,手机可能出现卡顿、断电的情况,进而导致直播无法正常开展。

3 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直播的优化途径

3.1 突出直播主题

为适应融媒体背景下受众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开始策划并推出电视新闻直播节目,但部分节目存在场景单一、主题不清晰的问题,难以让观众长时间保持较高的关注度。电视媒体应当结合时代需求,从选题策划着手,挖掘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突出直播的主题,如此才能通过新闻直播反映时代的巨大变化,弘扬时代主旋律,真正发挥电视新闻直播的作用[4]。比如,2021年7月台风“烟花”强劲袭来,东方卫视携手新闻综合频道、看看新闻Knews共同推出大型直播报道《共同守“沪”迎战“烟花”——防汛抗台全媒体直播报道》,新闻记者顶风冒雨,分别前往气象、交流、供电、防汛等多个部门,深入各个小区、安置点,通过直播的方式随时反映台风的走向,以及台风所造成的影响,同时对市委领导关于防汛防台工作的重要指示、工作部署、实地检查,以及全市各线各部分的防汛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客观、及时的报道。整个直播节目时长近一小时,虽然涉及的场景、人物、事件较多,但始终以“防台抗灾”这一主题为核心,不仅及时为广大市民提供了防御台风的重要信息,也反映了上海民众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精神,向无数民众传递了团结、互助的理念,充分发挥了电视新闻直播在危难时刻传递正能量、稳定人心的重要作用。

3.2 优化直播内容

融媒体背景下,优质内容仍然是新闻报道胜出的关键,电视新闻直播同样如此。随着不同媒体快速融合,大众收看直播的渠道变得更加丰富,电视媒体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在开展新闻直播的过程当中,电视媒体还需要结合自有资源,优化直播内容,体现自身的个性,如此才能成功打破困局,得到受众的认可。比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北京卫视特别推出大型新闻直播节目《北京向未来》,通过不同角度向世界观众展现北京的新面貌,以及与冬奥会相关的感人故事。从2022年1月31日到2月21日,将近300位新闻记者,分为16条线路,分别进驻三大赛区,为观众带来大量的一线报道,整个直播时间长达66个小时。此外,另有4支团队分别奔赴全国10个省市,行程超过13 000 km,对14位奥运健儿的家乡进行了探访,向观众呈现了无数个与冬奥会相关的感人故事。在进行直播报道的过程当中,新闻记者不仅怀着热情记录了无数动人的瞬间,还在报道中展现了沿途的风光,通过独家视角、高质量内容,给受众带来了新颖、独特的体验,让受众充分感受到了“双奥之城”的独特魅力。《北京向未来》自推出以来,连续22天每晚直播时间超过3小时,收视率多次位列同时期第一。高质量的节目内容不仅获得了世界观众的认可,也极大地增强了北京卫视在整个行业当中的竞争力。

3.3 变革直播技术

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直播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还需要突破技术层面的壁垒,不断地引入新技术,结合报道实践灵活地运用新技术,如此才能显著提高新闻直播的价值。尤其是从2019年开始,随着5G的广泛运用,电视新闻直播技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电视媒体要加强与相关技术企业的合作,推动新型融媒体直播平台的开发和创建。如前文所述,信号传输的局限是阻碍电视新闻直播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因此电视媒体可以加强与移动网络相关企业的合作,加强对相关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不断提高信号的稳定性和传输速度,并依托4K、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打造新型的融媒体直播平台。以贵州广播电视台为例,在2020年之前,为了能够完成全国“两会”报道,电视台会派遣超过200人的团队前往北京负责相关工作,其中,仅大型卫星车和各类重型直播设备的运输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从2020年开始,贵州广播电视台首次引入5G技术,通过“5G+SRT+远程控制”成功搭建“智慧云连线”平台,实现了对北京演播室前端传输设备的远程监控。同时,借助5G技术“高带宽、低延时”的优势,再加上4K、大数据等新技术,支撑北京演播室当中的嘉宾与贵阳演播室中的节目主持人进行远距离同屏采访,通过直播的方式,为观众呈现了“两会”的精彩内容,有效提升了直播的效率。

3.4 丰富直播形式

融媒体背景下,受众可以通过不同的设备收看直播,“大屏小屏”融合传播成为常态。电视媒体要紧跟媒体融合的趋势,积极寻求与新媒体的合作,丰富直播形式,将电视屏幕与移动端进行融合,确保观众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新闻直播的相关信息。比如2020年11月,袁隆平院士团队第三代杂交水稻试验示范衡南基地正式进行测产,获得了双季亩产突破1 500 kg的成绩。得知这一消息后,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立即着手进行策划,通过湖南卫视与芒果云客户端大小屏联动的方式,对整个测产的过程进行现场直播。在直播过程中,节目始终将“移动优先”放在首位,除了通过湖南卫视进行直播,还特别安排芒果云对整个测产过程进行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直播。此外,芒果云平台还将直播当中的亮点编辑成短视频并进行播发,达到了立体传播的效果。此次直播通过大小屏联动的方式,在年轻受众群体当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与直播相关的话题也在次日登上新浪微博的热搜榜。由此可见,随着媒体融合不断深化,大小屏联动将成为电视新闻直播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此外,电视媒体还可以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3D技术的运用,借助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将数据虚拟人、虚拟演播室等多种形式进行融合,打造新型的“AI+3D+直播”的电视新闻直播形式,赋予受众不一样的观看体验。

3.5 拓展传播渠道

电视新闻直播想要扩大影响范围,还需要拓展直播产品的传播渠道。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直播要想在行业竞争当中“突出重围”,除主题、内容、形式要契合受众需求之外,构建多渠道、全方位的传播矩阵同样极为重要。一方面,电视媒体可以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合作,共同开展直播,确保受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收看相关的节目。比如在正式开始直播之前,可以利用新媒体发布与直播相关的话题,吸引受众参与讨论,为直播造势。在通过电视频道直播的同时,可利用不同媒体平台同步播出相关的内容,确保及时将直播内容传达给受众,成功引起受众的关注[5]。另一方面,电视媒体还可以和其他媒体合作,共同开展融媒体新闻直播报道,通过多线路、多渠道宣传,凝聚大量人气,确保直播产品成功“出圈”。比如2023年11月7日,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的指导下,山东广播电视台联合辽宁、河北、江苏等地的广播电视台,以及多个新闻客户端,共同推出大型融媒直播报道“潮起东方”,聚焦大连、天津、青岛等多个港口,通过展现十省市区港口多年来的发展变化,展现沿海港口在构建海上丝绸之路当中承担的重要职能,见证我国为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而注入的强劲动力。该报道不仅整合了多家媒体的资源,还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新闻客户端等多种渠道相互融合的方式,形成了强大的传播矩阵,成功吸引了国内外大量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看到了电视新闻直播创新发展的无限可能。

4 结语

随着新旧媒体的快速融合,电视新闻直播的内容、形式、技术发生了深刻变化。为适应新的媒体环境,电视新闻直播要打破传统理念的限制,积极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不断突出直播主题、优化直播内容、变革直播技术、拓展直播渠道,从而更好地发挥电视新闻直播在传递正向能量、引导公众舆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受众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用心感动受众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关于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讨论
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之我见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