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竞赛组织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4-05-22梁海龙杨平平于景华殷东华张忠
梁海龙,杨平平,于景华,殷东华,张忠
(山西工学院,山西朔州 036000)
高校学科竞赛是适用于大学生的具有专业背景的学术科技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1],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的有效手段,是反映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2]。
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通过实践教学及“双创”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如何以大学生学科竞赛构建“双创”平台,建立科学规范的学科竞赛组织运行体系,搭建能充分满足学生“双创”活动需求的平台,并充分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是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1 高校学科竞赛现状分析
学科竞赛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有重要作用,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热情,同时也能调动教师教学热情,辅助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3]。各高校对学科竞赛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从创新改革、制度建设、资金支持等方面都向学科竞赛倾斜[4]。一线教师对学科竞赛的关注程度及投入力度也不断增加,但在竞赛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1 参赛目的不清晰导致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不够
部分学生参赛的主观意愿强,但也存在盲目性,不是为了提高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动手及知识转化能力等综合素养及创新能力[5],而是为了获得奖学金加分、创新学分,学生缺乏创新的意识。
1.2 组织学科竞赛随机散漫,缺乏系统性
学科竞赛是一项系统工程,与学校主管部门、二级教学单位、一线实践教师等均有联系。一项学科竞赛从组织比赛开始,经历经费支持获取、广泛动员、学生报名组队、学生专项培训、作品方案研究与制定、方案执行与作品制作、设施操作保养、耗材采购管理、作品质量提升、各级报名参赛、学生安全、出行计划方案、后期总结及支出报销等一系列烦琐的环节。目前,多数高校没有针对学科竞赛建立系统的管理制度,主要是对学科竞赛有强烈兴趣的教师自行选择参与,导致竞赛具有随机性,竞赛管理组织不规范[6]。
1.3 竞赛经费不够
参加学科竞赛除差旅支出,还包括实验设施采购、实践场所维护、参赛作品加工制作等各项费用支出,如参与学生较多,差旅支出及作品制作费用也较高,要提高学科竞赛学生参与数量,需要高校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充足的经费支持是学科竞赛能获得理想成绩的必要前提。
1.4 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
全程指导学生备赛参赛,教师需投入大量精力,一些教师有指导竞赛的意愿,但因科研考核及教学考核压力大,时间和精力不足,降低了指导的质量。另外,部分高校对大部分学科竞赛的奖励很少[8]。奖励较高的“互联网+”等大赛,对应用型高校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指导学生竞赛的获得感较低,降低了教师指导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科竞赛的可持续发展。
1.5 缺少固定场所研发作品及备赛
学生在有浓厚竞赛氛围的环境中学习备赛,更容易获取理想成绩。学科竞赛大多需要组队参与,竞赛团队需要有工作室或活动场所完成竞赛任务,包括沟通交流、研发项目、制作作品、作品更新优化。教学科研实验室一般空间有限,且有大量仪器设备,难以满足学生进行科创活动的需求[9]。
1.6 竞赛活动与学生学业成绩关联不大
参与学科竞赛需要学生投入大量时间,而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开展实践创新活动不在培养方案规定范围内,竞赛成绩对学业支撑度弱,学生备赛时,若与课程考核冲突,将影响学生的投入。
1.7 课程教学与竞赛关联性较差
竞赛活动适合作为检验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质量高低的载体,同时也可检验学生是否具有灵活应用课程知识分析、研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专业课程往往安排在大三、大四年级教授,高年级学生有就业和升学压力,参与学科竞赛的意愿降低,参与学科竞赛主力为低年级学生,在竞赛组织与管理的过程中,专业课程学习与竞赛活动关联性低。另外,赛项(题)综合考查学生多种能力,涉及多学科的知识,需要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10]。
1.8 竞赛活动的品牌引领不足
部分学校营造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的主观意愿强,但实际投入较少,学生对各类学科竞赛的了解较少,对学科竞赛背后蕴含的知识传授、价值观塑造等意义了解有限,对学科竞赛涉及的学科学术前沿很少涉及。竞赛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结合不够。
2 构建有效的学科竞赛组织管理模式
应用型高校致力于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起支撑作用的创新型人才[11]。学科竞赛以学科前沿为背景,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学生高质量培养为宗旨,是综合学科专业知识、考虑学科交叉融合所组织实施的一类适合大学生参与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对竞赛主题的解读,发现问题,制定研究计划,提出技术路线,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锻炼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创新实践、自主学习的能力。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科竞赛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育人水平,并增强投入学科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的热情[12]。
2.1 架构学科竞赛组织运行体系
校院两级管理,以学校为主导,学院具体实施运行,建立“一体两翼”学科竞赛组织运行管理体系(见图1)。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全流程丰富资源建设,学生以自我管理为主,以制度为保障,积极争取学校政策支持,建设多学科指导教师团队、四年一贯制学生选拔机制,以科研项目、“大创”项目、学科竞赛赛项为依托,构建学校学科竞赛良性运行体系。
图1 “一体两翼”组织运行体系
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完善师生约束管理与创新激励机制。组建学生社团,辅助职能部门及指导教师团队组织管理学生学科竞赛团队,使竞赛组织管理工作更加规范、高效[13]。
2.2 建立学科竞赛优秀导师指导平台
建立由企业导师、行业技能专家、校内导师等组成的优秀导师指导平台。多渠道派遣教师参加培训,引进竞赛指导专业师资并加强各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间的经验交流。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柔性引进行业技能专家,其通过解读竞赛和点评作品的形式参与指导。
2.3 整合创新实践平台
建立全校实验室设备信息资源库,协调建立实验设备共享机制。吸引企业以多种方式赞助竞赛,鼓励学生用学科竞赛的成果参加各种创业实践活动,提高竞赛的社会影响力[14]。借助学校实习实践基地及校内学科实验室,搭建创新工坊实践平台,为学生完成学科竞赛任务提供硬件保障。
2.4 构建竞赛课程培训体系
以竞赛需求为导向,归类不同学科竞赛课程群,反向设计竞赛课程,根据产出和目标达成情况,修订培训内容,将导师队伍、课程教材、实践平台、学科竞赛融合,形成教赛培训体系。对新加入创新团队的低年级学生实施全覆盖、多模块培训,并通过几轮考核分流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专长,对分流后的学生实施分类培养,提高其参赛能力,竞赛课程培训体系如图2 所示。
图2 竞赛课程培训体系
2.5 建设网络信息系统,营造竞赛品牌引领氛围
建立学科竞赛网络信息系统,依托线上平台和即时通信工具,构建不限场地、不限时间、多层次、多门类的沟通交流平台。实现竞赛信息实时化,扩大竞赛和团队的知名度,并使低年级学生提升对学科竞赛的了解程度,营造良好的竞赛文化氛围,竞赛培训、指导、答疑都可在线上完成。在全校构建创新文化体系,营造激励创新、和谐共进的科技创新氛围,不断延伸品牌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拓展科技竞赛的宽度和广度,加强学生对学习、竞赛的认同感。
3 学科竞赛组织管理模式实践
学科竞赛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学科竞赛中,学生需要完成主题解析、文献检索、调查研究、项目方案制定、拟定技术路线、团队建设等工作,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需通过项目组的形式完成竞赛任务,需充分发挥领导力和执行力,运用组织协调能力及沟通能力完成项目管理与执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承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创业意识得以加强,山西工学院在近5 年的学科竞赛组织实践过程中收获了诸多经验。
(1)以学科竞赛排行榜上的赛事为主要参与赛事,基本建立覆盖全校7 个产业学院和2 个实体学院中各专业的学科竞赛参赛体系,并以学科竞赛为项目开展项目式教学改革,促成10 余项省级教改项目立项。建立试行多项规章制度,初步组建教师团队,新生纳新、完成初期培训,修订培训内容;完善竞赛培训内容,完善学生培训体系,初步建立学生管理组织架构体系,学生组队,集训;基本建立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学科竞赛参赛体系,建立适应各年级的分层次学科竞赛参赛体系。秉承扶持重点、兼顾一般、点面结合、区别对待的指导思想,建立学生管理学生、学生服务学生、同伴互助、教师监督的运行模式,采用项目管理的组织形式,集中管理、集中培训指导、集中设计制造、集中训练。对学生开展3 轮培训和测试、1 次假期集训的“3+1”选拔与培养模式。通过集中培训、逐级筛选、分流的方式,选拔学生,按照学生专长组建项目组,项目组具有年级差异、专业差异、专长差异,高年级带动低年级,低年级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营造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
(2)整合全校师资,构建“多学科+中心”指导教师团队,以项目组形式建立多专业、多专长、互补式教师指导团队。建立基于博弈论的参赛学生“3+1”选拔与培养模式。形成具有合理梯度的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团队,组建适合学科竞赛组织运行体系的全校实验实训实践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基于竞赛成绩反馈的学科竞赛参赛学生选拔、培训及组队参赛机制,指导教师从学生选题、项目实施计划制定、技术路线制定、项目作品制作及展示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指导。
(3)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学科竞赛培训内容重构,构建融合多学科课程群“普惠式+精英式”学科竞赛培训体系。学科竞赛项目评审要求作品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可行性、经济性,在培训中,内容涉及文献检索、创新设计、机械设计、电路硬件设计、智能控制设计、整机集成及调试测试等方面。在过程管理中,教师不断提升学生自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勇于突破,不断挖掘学生潜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组织运行体系在山西工学院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华北五省机器人大赛等学科竞赛中实施。
大学生学科竞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被社会各界高度认可,已经成为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积极开展学科竞赛,带动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探索专业发展方向,通过实践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通过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
深化实践环节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学科竞赛体制和机制建设,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竞赛组织管理模式,不断优化学科竞赛培训体系、指导教师团队建设策略,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