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视域下建筑类专业群校企协同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与实践
2024-05-22陶庆东王荣海马维王怡魏晓光夏天虹
陶庆东,王荣海,马维,王怡,魏晓光,夏天虹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2019 年,国务院正式在职业院校中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这一重要举措对于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推动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助推职业院校“双高”专业群建设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3]。2022 年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应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其与“1+X”证书相关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是一脉相承的。建筑类相关专业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施,对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加深对知识理解度、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X”证书制度的实施可以让高职院校学生具备的技术技能与企业的生产岗位要求无缝对接,实现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目标。将“X”证书融入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备环节,是通过实践—理论—实践方式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与训练的重要平台,是增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因此,在“1+X”证书制度下,探索“岗课赛证”的“1+X”课程建设体系,形成校企实践教学体系的深度融合机制,对于助力高职院校拓宽校企多元化合作模式以及培养出更多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现状与必要性
1.1 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现状
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企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共赢,但目前的实际效果并未达到预期,企业在学校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实际参与度较低,校企合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1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可推广性不强
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实践教学资源一般包括企业为学校的专业教师提供岗位锻炼平台、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或生产实训基地,学校为企业选拔和招聘人才提供便利,但这种资源共享的模式受企业的业务状况、学校的专业调整影响较大,资源共享模式难以长期持续发展,致使当前的合作模式无法满足企业与学校合作共赢的需求[6]。
1.1.2 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层次缺乏系统性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层次主要是按照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分学期进行设置,企业主要是根据自身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给出合理建议;但不同的企业给出的建议有可能不同,致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无法满足所有企业的要求,造成难以大批量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学生,从而无法达到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层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要求。
1.1.3 缺乏校企长期合作协同育人的机制
校企合作的初衷是“互惠互利、协同育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但这种合作机制缺乏法律约束。在缺乏法律约束的合作模式下,校企双方容易在利益分配、保护企业的商业机密、双方的权利责任划分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造成双方难以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利益共享。
1.1.4 校企双方缺乏行之有效的互动交流平台
在目前的实践教学中,具备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不足,而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量较大,合作企业虽然可以为学校部分教师提供在企业参加岗位锻炼的机会,但无法满足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此外,校企双方合作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及相关的支撑体系不健全,无法建立行之有效的互动交流平台;校企双方缺乏多维度与多元化的协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与持续诊断监控体系,无法及时实现信息互动,降低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效果。
1.2 “1+X”视域下校企共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通过依托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整合行业企业专家资源,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可实现企业的用人需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相融合[4],从而完善与重构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校企协同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目的有两方面:一是在高职院校中培养职业技能合格、职业态度端正、职业道德优良和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与协同实践育人的目标;二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是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利用率最优与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措施。
2 建筑类专业群校企协同实践教学体系建构路径
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保障与评价等方面进行,并完成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重构、教师队伍水平增强、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改革与评价制度完善等一系列体制机制建设[5]。基于此,在“1+X”证书制度下,构建了建筑类专业群校企协同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6-7],如图1 所示。
图1 建筑类专业群校企协同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2.1 立足点:梳理、重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2.1.1 校企协同构建“5对接+ 2 提升+ 1促进”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岗位需求相适应,从而进行动态调整[8]。通过“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创客中国、“挑战杯”与行业创新创业比赛等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业水平,进而提升建筑类专业群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建筑类专业群“1+X”视域下的“5对接+ 2 创新+ 1 促进”校企协同创新实践教学思路如图2 所示。
图2 校企协同“5 对接+ 2 创新+ 1 促进”教学模式图
2.1.2 校企协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1)搭建“校—院—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平台。校级层面统筹校企实践教学资源,开展面向建筑类专业群学生的“1+X”证书实践教学;二级学院层面,联合企业成立学院“1+X”证书创新中心;专业层面,专业群根据自身特点,成立由专业学生组成的“1+X”技能竞赛团队;课程层面,通过开设BIM、装配式、工程造价与建筑工程识图等“1+X”证书有关的课程,为职业技能竞赛提供人才储备[9]。
(2)形成“1+1+N”校企协同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校内外教师共同开展建筑类“1+X”证书课程的教学与实训,形成“1(校内教师)+1(专家讲座)+N(若干学生)”的校企协同多元育人实践教学体系。在该实践教学体系的加持下,可以保证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企业大师、行业专家与校内教师的多重理论与实践指导,助力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
2.1.3 构建“训练为主、赛训结合、传帮培新、持续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1+X”视域下,建筑类专业群各专业要求土建类专业学生掌握装配式、工程识图、工程造价与BIM 建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结合“1+X”证书制度对学生应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基于“训练为主、赛训结合、传帮培新、持续发展”理念,保证学生具备参加“1+X”证书相关职业技能竞赛的能力[10]。“训练为主”是指面向全体建筑类专业群专业学生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与训练,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初级的装配式、工程识图、BIM 建模与工程造价能力;“赛训结合”是指利用最新的“1+X”证书制度的考试题目,考核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并通过实际考题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传帮培新、持续发展”是指利用当年获奖学生带动下一届学生,持续保证学生参赛团队在一个较高水平;同时,可以利用合作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甄选更多的优秀学生加入团队,提升学生团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2.2 着力点:重组、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2.2.1 校企协同重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将“X”证书融入现有的专业群各专业的教学进程表,重构课程体系是重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关键[11]。在重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在符合专业知识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调整“X”证书开课顺序,专业群各专业间课程互认、共享、互选[12]。一是对“X”证书考试时间进行规划,不同学期考取不同的证书,保证学生每个学期均能考取一个证书,在毕业前可以考取所有与专业相关的“X”证书,提高学生毕业时的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率;二是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保证专业群中不同专业每学期均有“X”证书课程,保证未获取“X”证书的学生可以在下一个学期重新学习,重新考取“X”证书;在职业证书考试前尽量不单独开设培训课程,减少学生的学习成本;三是将专业群中各专业的课程按照课程模块分类,实现专业基础课互通、专业核心课互联、专业拓展课互选,专业群课程体系如图3 所示。
图3 建筑类专业群课程体系搭建模式
以建筑类专业群(包括工程造价专业、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对于专业基础课,在进行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保证该类课程的课程标准内容完全一致,进而实现专业群内课程互认;对于专业核心课,在进行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保证该类课程的标准内容与实践条件完全一致,从而实现专业群内课程资源互享;对于专业拓展课,在进行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应构建3~5 人的拓展课教学团队,确保团队内教师授课内容的一致性与确定性,让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生可以互调上课时间,建筑类专业群课程体系搭建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建筑类专业群课程体系搭建情况表
2.2.2 校企协同优化升级实践教学基地
(1)整合校企资源,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根据“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要求,建成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实训基地,这对于整合校企现有的资源,满足“1+X”证书制度试点需要,实现证书培训、考试、认证等一系列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学校建成了绵阳市首家基于云平台管理的绵阳市BIM 技术全过程控制中心,可以实现BIM 建模、结构设计、施工管理、造价控制与运行维护等建筑全过程监控监查管理。通过校企共同开展师资培训、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进一步打造了“1+X”证书制度下的BIM 技术应用体系。
(2)依托实训基地,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建筑类专业群可以依托实训基地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并与社会评价组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站点,建设创新性的校企协同实践教学基地。近3 年,学校积极组织建筑类专业群教师与学生团队参加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证书竞赛,已获得国家级奖项5 项、省级奖项60 余项。
2.2.3 建立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
(1)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与行业中的知名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开展模块化、项目式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建筑类专业群的育人水平。通过校企合作开设讲座、短期证书培训与软件技术应用创新等多种形式,提高参与“X”证书培训教师的教学能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
(2)制定名师引领示范激励措施。在“1+X”证书试点制度下,修订团队教师业绩考评制度,将职业技能证书教师教学团队取得的成果与业绩纳入教师的工作量,从而保证在绩效分配、职称晋升和评先评优等方面着重考虑新型“双师型”教师,更好地激发团队成员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同时,统筹专业群各专业的优质师资,打造校级及以上创新示范型“X”职业技能证书师资团队,制定名师引领示范激励措施,在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名师选拔与培养上加大投入,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X”职业等级证书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13]。
2.3 关键点: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保障体系
2.3.1 校企协同共建数字资源管理平台
为适应“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需求,通过统筹和整合政府、学校、企业、行业、评价组织的教学资源,实现校企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共治,提升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率。近年来,建筑类专业群与绵阳市游仙区科学技术局、中国(绵阳)科技城工业技术研究院、重庆路投科技有限公司、绵阳科发远大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与相关社会培训。同时,建筑类专业群积极探索建立群内的学分银行模式,通过统计学生证书获取率、资源利用率、竞赛获奖率等方式,为学生的学分互换、学分补偿、学习成果转化与衔接提供载体,将高等职业教育转化为终身教育,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14]。
2.3.2 校企协同完善实践教学制度保障与评价体系
通过完善校企协同创新的实践教学制度保障体系,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培训评价组织可在国家级职教集团的统筹部署下,成立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解决校企双方在实践教学管理与实践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应设专人对校企合作过程进行管理,健全学生实践学习过程、学习评价与学习成果反馈制度,强化对学生实践教学的全过程管理,从而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模式。
3 结论
在“1+X”证书制度下,面对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建筑类专业群人才培养中,应立足当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更新育人理念,紧紧围绕当前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分别从育人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和保障体系入手,重构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校企协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