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 发现 启示
2024-05-22欧勇
欧勇
“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充满了越来越多的信息,但它却给我们越来越少的意义。” 法国哲学家让·波德里亚的这句名言似乎警示着我们:探寻本质再次成为当代人面临的重要课题。
当今时代是一个被图像所充斥、包围着的时代,摄影、电脑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的日益更迭,改变了人们的视觉习惯和由视觉而引发的思考方式。架上绘画的功能和作用似乎在这个时代正日益被淡化。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图像时代已经来临,在这个图像时代,海量的信息同时也给艺术家提供了海量的艺术创造的资源。然而,对今天的各种事物、图像该如何从自己的理解去判断角度?在艺术创作中怎样去超越个体?对现实生活该选取何种角度去切入?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基于以上的一些思考,在近几年的创作中我試图寻找平常生活中最司空见惯的一些事物,把它们进行解体重建或探寻其背后更深一层的含义,试图发现图像产生的美学价值以及由此带来的作品视觉上的突破,希望在表达与被表达的对象之间找到平衡点,继而在艺术转换过程中建构新的形式与意义。正如马克斯·恩斯特所说:“绘画既不是装饰性的娱乐,也不是对现实感知的虚构造型,它将永远是:创造、发现、启示。”
在我近期的版画创作中,我有意使画面呈现出更强的图像感,强调画面中的构成关系,突出图像背后传达出来的情绪和意义。而这些情绪和意义又不断驱使我去寻找隐藏在画面背后的象征和情景。在以椅子为主体物的几张创作中,我把平常司空见惯的寻常之物——椅子,作为创作中的主体物。椅子作为我们生活中最普通的日常之物,再惊艳也难以视觉效果为第一功能,同时它作为一个休憩的工具,其精神内涵和思维力量也很难被普通人理解。所以当“椅子”作为一件艺术作品而存在的时候,人们就会思考“为什么能?”“什么时候能?”“意义何在?”等问题,从而达到某种和观众的连接,使一张静止的画面和观众在思想上形成互动,也让观者去思考问题、去发现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的另外一面。在古代,椅子的装饰、造型赋予了其社会身份及象征性,在中国就有龙椅、太师椅、官帽椅等之分,仅仅是从名称中我们都能看出其背后象征的意义。可以这样说,“椅子”是一种自带“观念”的物品,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使这种自带“观念”的寻常之物入画。在寻找这个切入点的时候我就发现梵高画的椅子是孤独寂寞的,有一种浓烈的悲凉情绪,正如在给他弟弟的信中就这样写道:“空椅——许多的空椅,将来还有更多的空椅……早晚除了空椅之外,什么也没有。”梵高的“椅子”是自身情绪借代的产物。而美国艺术家约瑟夫·柯苏斯的作品《一把和三把椅子》由一把真实的椅子、椅子的照片、文字解释的“椅子”三部分构成,直白地表达了一种新的艺术观念:对可视形的轻视以及对作品内在信息、观念和意蕴的重视。以上两件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东西——作品内在的信息和意蕴。我在创作中试图牢牢把握这两点,至于里面具体的意蕴或象征只有观众自己去体会。
在《桌面上的风景》系列、《太湖石》系列以及《拾趣》等作品中,我试图对现有的风景进行解构重建,在艺术转换过程中建构新的形式和意义。在画面设色方面,我尽量减少画面中的色彩数量,多以单色或极少的几种颜色来组成,使画面给人以清新的视觉体验。木板独特的纹理在印刷于纸面后构成了画面自然的肌理属性,增加了画面细节,使画面更加饱满。这也切合了图像的独特美学,这种美学是与讯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而它们摆脱了形式主义的桎梏,进入了内容表达的语境之中。这些作品常常给人以静怡的感觉,仿佛某个不知名的时空突然凝结。我试图通过这种有点超现实方式的重构来唤醒观众的好奇心。
正如潘诺夫斯基在《图像学研究》与《视觉艺术的含义》中界定的图像学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第二阶段:发现和解释图像的传统意义;第三阶段:解释作品更深的内在意义或内容)那样。图像学的意义是基于对形式主义的否定和对内容承载的强调,只有以这样的方式去创作,才能把你创作的精神诉求逼问出来,你也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和自己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