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镜子
2024-05-22陈锦
2005年8月20日,牟航远老师在医院病房留下他最后的文字:
“20世纪80年代初,听说在四川西北部发现了一个绝佳的风景地带——九寨沟,被形容为‘童话世界‘人间仙境。为了争取在国内首先出版,我立即组织文字和摄影人员赶赴九寨沟创作。大约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把画册编印了出来。这是四川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向全国推出的专题大型画册,名为《童话世界九寨沟》,出版反响很好,以至推动了旅游事业,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不几年,又在西部高原发现了四姑娘山风景区。我对此十分振奋,立即组织一批青年摄影家:吕玲珑、彭小岷、陈锦、高源、王富弟、隋山川等进山拍摄。当时那里交通闭塞,生活条件艰苦,为此专门开了一辆客货两用车,在成都买了半匹猪肉、大量蔬菜等给养,浩浩荡荡,开赴四姑娘山。还有几个摄影人员开摩托车随行。在那里拍摄了二十多天,回来立即整理编辑,当年就出版了《四姑娘山》。现在,九寨沟已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四姑娘山也评为国家级风景区。如果说我还有点贡献的话,这两件事值得一提。”
作为晚辈和学生,我是在牟老师的影响下开始接触摄影的。
那是1974年的一个冬夜,在四川人民出版社三编室的暗室制作间里,牟老师手把手教我如何使用显影罐冲洗黑白胶片。从此,一个全新的影像世界展现在我这个懵懂少年的眼前,为我日后步入摄影艺术殿堂做了最初的铺垫。10年后的1984年,时任摄影编辑室主任的牟老师将我招致麾下,成为一名专职摄影编辑。客观讲,我在摄影这条路上能够一直走下去并做出一些成绩,是与牟老师的提携和栽培分不开的。那时的我,真还有点儿年少轻狂、恃才傲物,总以为自己拍的才是好照片,在工作中固执己见,大有拒其他同行于千里之外的架势。牟老师有着数十载摄影创作和编辑经验,一辈子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工作,有着一份谦逊包容的大家风范。在他的感召和教导下,我逐渐懂得了天地之大、山外有山、学无止境的道理;明白了尊重同行、团结作者才是编辑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职业操守。20世纪80至90年代,在牟老师的率领下,摄影编辑室步入了一个辉煌时期。同仁们团结奋进,工作状态极佳,先后编辑出版了《四川》《童话世界九寨沟》《四姑娘山》《都江堰》《大足石刻》等大型画册,为本省的出版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和牟老师相处的日子里,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他为我们这些晚辈营造出一个自由发挥创造力的绝佳环境。在立足于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牟老师鼓励我们拓展摄影创作视野,涉猎不同拍摄题材,并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摄影实践,不断提高艺术创作与鉴赏水平。那时候,但凡有什么全国性的摄影活动,或能够结交摄影朋友的机会,牟老师都要求我们积极介入,甚至督促我们尽量挤时间外出从事摄影创作,并为我们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因此,我很庆幸在自己人生经历中能遇到这样一位胸怀广大、慧眼独具,值得尊敬的前辈、师长、领导和同事。
牟老师从事几十年摄影工作,几十年编辑工作。他在生命历程中最后编辑的一本书,是他自己的摄影作品集《行走山水》。牟航远老师这本名为《行走山水》的摄影作品集,只能算作他数十载艺术创作冰山之一角。按我的理解大致可以将这些作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编年形式简略概括了他的摄影创作经历:20世纪50年代形单影只的《五通桥古盐井架》;20世纪60年代宁静缥缈的《望江楼》;20世纪70年代饱含血泪的《收租院》;20世纪80年代欣悦虔诚的《幸福光》,以及20世纪90年代大气磅礴的《嘉峪关》等,这些影像都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印迹,也让我们看到了一名老摄影工作者所走过的心路历程;另一部分作品展示了牟老师强烈的个性色彩和独特的审美追求,主要体现在以大自然为对象的风光摄影中。牟老师热爱大自然,谁又不热爱大自然呢?但牟老师将这种热爱外化在他的摄影作品中又另有一种隽永的风韵,是要细细咀嚼才能够品出味道,得用心灵去静静地感应的。
说到风光摄影,由于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条件的改善,当代人比之前辈们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更多了,表现大自然的手段和方式越来越丰富多样。莫说那些国内传统的名山大川,就连地球上任何一处角落都可能朝发夕至。因此,拍摄出来的风光作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看,简直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然而,某些作品尽管有很好的色彩构成关系,奇妙的光影效果,按时下流行的术语讲,“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思想失之空泛,形式大于内容,缺乏深邃的意境表达……多浮光掠影之作、花拳绣腿之作、相互抄袭之作,正是现代人急功近利的社会病灶和浮躁心态的充分体现。反观像牟老师这一辈的老摄影工作者,总会用一种平和淡定、超然物外的心境去亲近大自然。
记得1978年盛夏,我刚从高考战场上搏杀出来,为消散疲惫的身心,邀约儿时的伙伴登游峨眉山,却意外地于华严顶上邂逅了正在进行摄影创作的牟航远老师。欣喜之余得知,此次牟老师已经在山中驻留半月之久。他为了捕捉峨眉仙山的神韵,白日里穿林攀岩,随云来雾往,细心观察景物的万千变化;黑夜中与古佛青灯相伴,感悟自然,体味人性。我了解到,牟老师拍摄峨眉山已经好些年头了,成就过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好作品。但他每次来到这里都会始终保持一种敬畏感,按他的话讲,人世间一切纷争困扰,在大自然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拍摄大自然的过程其实就是荡涤胸襟,追寻心灵归属的过程,大自然是一面纤尘不染的鏡子,镜子里可以看到一个完全真实的自己。
其实,牟老师的摄影作品原本就像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对人生有着坚定信念,对事业有着执着追求,对功名利禄泰然处之,对家人、朋友、同事充满仁爱之心的可敬的摄影艺术家。
当然,作为读者,作为后辈,我们也可以用这面镜子照照自己。不知不觉牟航远老师已经离开我们将近20年了,“伟大的风景默默无语”,我们永远怀念您,牟航远老师!
(作者为牟航远学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