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的现实设计

2024-05-22龚林远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2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

【摘要】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重设了个人在共同体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对资本主义共同体矛盾的揭露和批判,阐明了共同体之于人的自由和解放的价值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基于新的历史条件提出的世界各民族、国家交往新思想,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创造出符合全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现实方案,实现了对当前西方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的超越,为全球治理体系与人类发展道路提供了新思路,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实设计

一、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的思想内涵

(一)对共同体主体的重设

西方对于共同体与个人的问题探讨历史悠久。启蒙时期,契约论者提出了“契约共同体”的构思,认为共同体是个人以契约形式让渡自己的天然权力,以实现共存的产物。及至近代,黑格尔认为国家作为社会共同体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存在。“成为国家成员是单个人的最高义务”[1]个人只是国家通往绝对理性的环节,是国家实现其意志的中介,国家作为先于个人的存在成为共同体的主体。这实际上为当时普鲁士王国的合法性提供了支撑。为改变现实状况,推动思想革命,马克思构建了基于唯物史观的共同体思想,系统阐述“真正的共同体”形成的动因与发展的过程。

(二)对共同体现实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尽管以“普遍利益”代表的形象出现,但它根本而言只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仍是一种“虚假的共同体”。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摆脱了地域限制和人身依附关系,似乎获得了名义上的平等与自由,但实际上仍处于一种不自由的状态。

马克思阐明了实现真正的共同体的现实基础与路径。他指出,对现有生产关系的变革,“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靠消灭分工的办法来消灭。”[2]这种运动的现实基础在于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将前人创造的一切工业成果与社会财富置于自己的控制下,通过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实现对人的能力总和的运用。

(三)“真正的共同体”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共同体研究的理论关切在于对人的存在与发展状况的探究,本质上是对人如何实现自由与解放的探索。个人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展现自己的本质力量,以对必然的认识和掌握找到通往“自由王国”的道路。

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个人摆脱了过去偶然的存在状态,成为真正的有个性的个人。阶级社会中,由于旧式分工对社会关系的控制,个人拘束于各劳动部门中,人的个性总是带有其所处阶级的烙印“贵族总是贵族,平民总是平民,不管他的其他关系如何;这是一种与他的个性不可分割的品质。”[3]而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旧式分工被消灭,个人可以不再只从事特定的劳动,个性得以真正发展。同时,通过对再生产的科学调控,个人获得了对时间的自由支配。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再生产,社会用较少的劳动就能创造满足所有人需要的物质产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逐渐减少,个人得以在丰富的自由时间中获得发挥个性的可能。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继承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人类未来发展方向问题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阐释,从哲学原则、实践批判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继承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内涵。

(一)顺应历史发展,提出理念主张

“每一个時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4]当今时代人类面临的情况相比马克思所处时代有着较大的差异,历史的发展要求新的理论指导,同时,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发展的需要也呼唤着新的理论的产生。

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空泛的口号,也不是刻意的政治宣传,而是为现实存在的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实现人类永续发展和满足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行动指南,其既蕴含着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哲学思考,客观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要求,又具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得来的独特创造性经验,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优越性的充分展现。

(二)继承批判方法,反对霸权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一反过去以地域为单位的眼光,站在世界总体高度观察现实问题,主张各国之间地位平等、相互尊重、共建共享。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主权平等,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5]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各发展中国家自主意识的觉醒,要求对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方式做出改变。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过去西方唯我独尊、以我为主的交往方式的否定,它主张面对世界性危机,每一个国家都是休戚与共的共同体,要以相互合作取代单边主义,各国都应在尊重差异与个性的同时共享发展成果,打破“赢者通吃”的旧规则。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摒弃了西方资本主义对文明发展的狭隘观念,认为文明的交流互鉴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也是重拾人的主体性、实现共同体中人的发展的要求,是世界历史由资本主义转向共产主义主导的重要因素。

(三)着眼共同利益,关注人类命运

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马克思构思中的“真正的共同体”,毋宁说它是人类实现真正的共同体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但其所内含的价值取向与真正的共同体高度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合作共赢共享发展、交流互鉴共同进步,其宗旨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兼顾各国利益的同时最大化满足共同利益,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让世界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向的是一个个别利益与共同利益相统一,以和平促发展的和谐世界,展示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呼吁世界各国不分民族和地域限制,共同建设美好地球家园的愿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方向,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价值取向的当代表达。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时代实现“真正的共同体”的现实架构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根据自身独特的现代化发展经验,把握时代和平与发展主题的条件下,充分承担大国责任,发挥历史主动性所生成的思想精华,也是当今时代我党为通往“真正的共同体”所思考的现实方案。

(一)从“个人联合”到“文明互融”

马克思更着眼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个人的阶级属性。在他看来,民族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语境中已被逐渐扭曲。资产阶级作为国家的统治阶级,资产阶级的利益就表现为民族的利益,阶级意识也在世代统治中逐渐上升为民族意识,“统一民族”为资产阶级的内外剥削蒙上了一层“民族利益”的面纱。因此,要消灭剥削,唯有使无论哪个民族中都是资产阶级剥削对象的无产阶级“上升为民族的阶级”,“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6]随着无产阶级实现世界性联合,阶级也失去其存在条件,自由人的联合体也将取代“国家”成为个人新的交往方式和共同体的新形式。

(二)从“暴力革命”到“共商共建共享”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使自身成为统治阶级。他认为,工业的进步与生产的集中,使无产阶级的队伍逐渐壮大,随着革命的推进,无产阶级终将取得胜利。质言之,暴力革命是建立“真正的共同体”的手段。

应当看到,当今世界主要矛盾不再聚焦于不同意识形态斗争上,而是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各类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各国必须摒弃“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坚持和平共处,实现合作共赢。只有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世界各族人民的劳动能力和创造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此为社会形态更替创造充分的物质基础。“共商”就是要践行多边主义原则,世界各国平等公开地共同商议世界性议程,解决各类世界性难题;“共建”就是要携手同心,共同建设和保护我们的“地球村”,坚持以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实现人类永续和平发展;“共享”就是发展成果由世界各国人民共同享有。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4]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01-20(2).

[5]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龚林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大学精神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