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内蒙古地区推进兴边富民的实践逻辑
2024-05-22曹佳乐王月
曹佳乐 王月
【摘要】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蓝图,明确提出“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1],为内蒙古推进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内蒙古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忠实践行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总要求,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守好祖国的“北大门”和首都的“护城河”,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内蒙特色、边疆特点、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在兴边富民上作模范。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兴边富民行动|内蒙古|边境地区|边疆发展
边疆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后盾。纵观党的百年建设史,从未忽视过边疆地区的重要地位,边疆发展政策也经历了“稳边安民”到“兴边富民”的演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明确“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内蒙古作为边境地区由于历史原因、自然地理环境、政策等因素影响,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已经落后于边疆省区其他地区,更是远远落后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中国式现代化对内蒙古地区进一步推进兴边富民的新要求。
一、基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目标的“民生安边”
内蒙古作为边境地区,截止到2022年,全区常住人口为2401.2万人,是我国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由于边境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因素及现实因素,我国在1999年开始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成效显著,有力推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1]。
内蒙古地区深入贯彻二十大报告,牢牢把握高品质生活这个鲜明导向,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牢牢抓住地区发展的基础是人民幸福这一原则,持续不断推进民生建设,造福全区人民。补短板、强弱项,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持续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投入,实现稳增长和惠民生相统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内蒙地区千方百计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全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进“民生安边”新进展。
二、基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的“强基固边”
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内蒙古是资源、能源大省,拥有较完善的农畜产业链,应牢牢抓住其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随着双碳政策的推行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内蒙古必须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紧紧围绕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两大任务,在推进内蒙古地区“产业兴边”“强基固边”“模范自治区”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2]。
我们要讲大局、担使命,紧紧跟随世界能源技术革命的新趋势,一手抓住煤炭的绿色低碳转型,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优化,要立足于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这个现实,推动新旧能源的有序替代,对煤炭和新能源的组合进行优化,保证能源的安全稳定供应和平稳过渡。加速形成多种能源协同互补、综合利用、集约高效的供能方式,为国家提供更为稳定、更加安全、更加绿色的能源供给。新时代新进程,内蒙古地区聚焦总书记部署的两大任务,以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產业兴边”“强基固边”,在实现全区人民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上迈出坚实步伐。
三、基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目标的“团结稳边”
内蒙古处于边疆地带,是与民族分裂、暴力恐怖、宗教极端势力抗争的最前线,它的安全稳定是衡量国家是否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的一道坚固防线,也是“兴边富民”战略实施的一个重要目标。回应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构建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五大任务之一、实现其现代化,不仅要聚焦地区的物质发展,更要协力建设与高度发达的物质力量相匹配的精神力量。
2018年3月5日,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3]。内蒙古应践行守土尽责,坚持以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为第一要务,对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行为,加强防范和打击;以意识形态工作为抓手深入开展网络综合治理;在新时代要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切工作和一切工作的主线,“管脑子”和“管肚子”相结合,把它作为一切工作和一切任务相结合的重要基石。在全区范围内,以提质扩容增效为导向,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宣传教育;要以青年为切入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促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在建设与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精神文明进程中推进“团结稳边”,在现代化进程中迈出坚实一步。
四、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的“生态护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1]。”内蒙古产业以农牧业为主,生态保护、修复与发展是其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达成“生态护边”目标的主要方式。
内蒙古必须牢记“国之大者”,努力构建一道固若金汤的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共同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加速内蒙古向“绿色、低碳”的转变;全力打好以“三北”工程、以黄河“几字弯”、以歼灭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区、以“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为重点的战役,以“防治沙漠化”为主战场,以“抵御沙尘暴”为第一道防线。要坚持科学治沙,大力推广库布其荒漠化的治理经验,大力发展“磴口”“光伏”等治沙方式,并以此为基础,深化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农牧民和企业等各方参与治沙的积极性。坚持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山、林、田、湖、草、沙协调发展,落实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工程,保持对草地、林地、河湖、湿地的休养,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系,加强“一湖两海”及周边水体综合治理,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构筑了祖国北方的“绿色长城”。
五、基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目标的“开放睦边”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不足。世界经济面临的难题,没有一个国家能独自解决。“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要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目标,就要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一起来,而边境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向周边国家展示中国特色的天然平台,始终肩负着深化对外开放的使命。
内蒙古也肩负着总书记赋予的“打造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任务。开放是新时代下中国的鲜明标识,内蒙古要充分发挥沿边优势,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与“一带一路”深度融合在一起,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深入开展中蒙俄经贸合作,科学统筹规划和建设通道、港口、平台,不断发挥各种开放平台的作用。重点港口应明确其功能,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其智能化水平,增加吞吐量,提升集疏运能力。依托中欧班列,以提质扩容为导向,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及口岸经济,将“经济通道”转为“通道经济”,将“过路经济”转为“落地经济”,促进口岸和腹地联动发展。加强与俄罗斯、蒙古国等国家在教育、卫生、科技、生态等领域的合作,增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的生活(黑龙江),2022(11):4-23.
[2]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N].内蒙古日报(汉),2023-07-10(001).
[3]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8(03):14-15.
(作者简介:曹佳乐,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王月,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