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自主成长支持体系建构
2024-05-21俞珺
俞珺
【摘 要】本文基于天元公学·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未来科技城学校的实践,总结青年教师培养创新路径,从师训向度、课程向度、教研与评价向度、资源向度探索青年教师自主成长支持系统建设,帮助青年教师不断自主成长,最终实现积极、自觉、可持续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青年教师 自主成长 专业发展
中小学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希望和未来[1]。自建校以来,天元公学·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未来科技城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以“探求教育本源,树立学校标杆,践行因材施教,破解大师之问”为办学宗旨,紧紧围绕“优教、优师、优研”的行动坐标,探索青年教师自主成长创新路径,构建青年教师自主成长体系,建设路径明晰、逻辑自洽、绿色生态的青年教师培养新样态。
一、师训向度:基于青年教师的发展需要
学校将青年教师的培养定位为按需设计,分层培养,以建设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能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适应新时代教学改革需求的青年教师队伍为目标,充分发挥教科研在课程改革中的先导作用,使教科研工作“源于教学,高于教学、指导教学”。
第一,多元解读,层层渗透,实现价值认同。学校通过组织“读《天元公学论》,献办学金点子”、“听筹备者讲办学故事”、参加天元教育论坛等多样化活动,帮助青年教师从不同视角了解学校,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从而让青年教师形成价值认同。
第二,每周一训,内容多样,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学校推出“启苑夜学”培训活动,邀请德育活动、科研、学科教学等方面的专家,给予青年教师手把手的指导;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学习分享、学术(经验)报告,开展实操分享。
第三,工作室专业引领,共同体建设,融合成长。特级教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室的成立,是学校青年教师培养整体规划中的点睛之笔。费蔚、邵虹、尹丹红三位浙江省特级教师工作室的成立,成为学校青年教师整体素养提升的加速器。校级名师工作室:学校通过推进校级名师工作室建设,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聚力深化学科内涵。
二、课程向度:基于学校内涵发展需要
课程是一所学校实现其办学理念和目标特色的载体、途径,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有意义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建构,可以撬动整个学校的真实改革,提升育人品质。学校采用“基础+特长+专业”的课程体系,立足整体建构,关注课程设置的系统化、序列化、丰富性、科学性(可行、合理、螺旋上升)以及学校特色,努力构建丰富全面、特色彰显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服务的同时,更为青年教师诠释自我价值提供了广阔平台与无限可能。
1. 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整合实施课程,由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艺术等课程组成,分为运动与健康、德育与生活、语言与全科阅读、数信与科学、艺术与审美五大课程领域。
例如,学校践行一体化德育,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的德育成长体系。在“三全育人”的德育框架引领下,构建“小伢儿·大师课”课程体系,将“大师精神”与德育恒定项目“五节一研学”深度融合,以“爱国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为培养核心。2023年11月,在杭州市中小学课程改革研讨活动“天元教育论坛·2023”中,“我们的天元号”一课获得参评专家的一致认可,其中,参与课程设计的8名主创教师中5名为青年教师。
2. 拓展性课程
拓展性课程是指根据地域和学校特色,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年龄特点、个性特长等,突出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而设计的校本课程,包括实践活动课程和兴趣拓展课程。此类课程的建设,也为青年教师的自主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
3.“6+2+X”精品课程
(1)校级精品人人争创
根据学校“6+X”的办学特色,科研处与教学处、学生处紧密合作,从课程安排到课程设计再到课程内涵提升,帮助青年教师发现、归纳、打造属于自己的师本课程,力争让更多的青年教师拥有自己开发的特色课程,做到“一专多能”,同时,学校夯实特色课程建设,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发现并立足自己的专业支点,充分展现自身优势,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与模式[2]。
例如,依托2023年杭州市综合规划课题“少年‘创·境:无边界学习视域下创新学子培育的新路径”,学校着力完善“五节一研学”系列实践课程,升华课程意义和内涵;策划“知味课程”等劳动特色课程,发掘各类资源的教育担当;提炼德育品牌,赋予活动价值。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召开,学校青年教师以“亚运波”为主线,汲取亚运精神,设计、开展有主题、成系列的校园节日活动。
(2)家校精品努力研发
各类学校、家庭、社会合作精品课程(如足球课程、“学长课”课程、杭帮菜课程等)深度研发,做到“三早三新”,即早规划、早试用、早成型,新思路、新形式、新尝试。
例如,“一班一品”班级文化建设项目于2023年度纳入学校团队创新奖评选范畴。一个班级就是一種文化,一个班级就是一种个性。2023年,学校充分发挥班主任的聪明才智和优质家长资源,利用班本课程、学长课程、研学课程,创建品牌班级,逐步形成一班一品特色的班级建设目标,培育并推出一批在校内班集体特色建设成效显著的青年班主任,梳理、凝练成功做法和经验,逐步完成从点到面的辐射和推广。
三、教研与评价向度:基于质量提升需要
1. 构建“全员融入”教研文化
学校建立以“提出问题、教学实践、研讨反思、形成新问题”为循环的教研行动路径,聚焦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实践与研究,发挥学校教研组的基础作用。青年教师立足学校实际,以实施新课程,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专业能力为重点,着力增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系统化,不断提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水平,在活动中实现共同成长。
2. 参与区域研修活动
学校积极参与打造余杭区研修活动,在常规活动中激发青年教师的活力。青年教师通过专业阅读、集体备课、公开课展示、听课、评课等,将教育教学的常规反思、重建与区域研修结合起来,让研修发生于实践之中。
3. 深度开展学生综合评价改革
自建校以来,学校就全面展开、全力摸索学生综合评价改革。青年教师着眼表现性评价,让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活动过程、成长过程切实而“可视”;研发“子母评价单+学‘历单”的评价体系,多元诠释素质报告单背后的机理与质感,真正让教、学、评一致性落地。
四、资源向度:基于人的全面发展价值需要
学校从青年教师的生命本色出发,重新审视青年教师培养这一系统工程,通过“优研、优师”创新路径探索,实现青年教师自组织产出、高质量生长。
第一, 一系列“师本化”研究成果。学校设立“团队创新奖”成果孵化平台,鼓励青年教师大胆进行个人实践,明晰教育教学研究方向,沉淀教学风格,努力打造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力争完成专业发展的逻辑闭环。以语文学科黄老师为例,工作第3年,成功申报杭州市2023年度教师小课题“融·创·享:基于阅读经验提升中段学生习作能力的路径研究”,瞄准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理解、迁移、运用等高阶思维培养,逐步形成颇具个人特色的教学主张(见图1)。
第二, 一个“互位”读书团。学校成立自己的读书团,以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推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增强教师积极阅读的动力,打造无边界学习的研修新样态。
第三, 一本校刊“启苑文荟”。学校发行校本专刊—《启苑文荟》,引领青年教师与好书为友,与经典对话,与博览相约,与自我对话。
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学校从教师专业发展着眼,通过加大价值引领探究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内在逻辑,强化青年教师的主体自觉,构建了更适合青年教师自主成长的支持体系,从而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林晓萍.以师德建设引领中小学青年教师成长的路徑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12):4-7.
[2] 向红.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与创新性学习[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10):50-52.
(作者单位:天元公学·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未来科技城学校)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