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人类学视域下山西民间舞小花戏基本动律的探析

2024-05-21王欣欣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3期
关键词:非遗舞蹈

【摘 要】“小花戏”是活跃在太行山上左权县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颤颠轻快的步伐、纯朴俏丽的舞姿、翩跹飞舞的扇花,加之夸张且真切的面部表情,形成了小花戏灵巧而花哨,憨厚而活泼,含蓄而奔放的步、扇、势等独特的民间舞蹈肢体语汇。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左权小花戏,如今已在山西省各大高校作为民间舞蹈课程的独立训练单元。本文以文化人类学的观点为理论支撑,将通过山西民间舞小花戏动态形式背后制约审美风格的传统根源、文化现象、文化寓意、成因等层面将小花戏整体的、深层的文化根源挖掘出来,为小花戏基本动律的文化蕴意提供理论性的根柢。

【关键词】小花戏;动律特征;“非遗”舞蹈;文化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J7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3—068—03

本文既要以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为切入点,那究其何为文化人类学?威斯勒在《纳尔逊百科全书》中对文化人类学即民族学所下的定义最为确切。他说:“民族学便是‘社会生活的自然史‘(The Natural History of Social Life)。换言之,便是关于各民族的文化的现状及其演进的研究[1]。”可见,文化人类学即是探究人类的生活状况、伦理观念、社会组织、语言、艺术等制度的起源、演进及传播。若研究只偏向于躯体一方面而不问其文化,哪里可以算是完全的呢?故而笔者以文化人类学为研究视点,以“左权人”和“左权文化”为研究主体,探寻小花戏基本动律形成的历史源由和文化成因,为后续民间舞蹈研究者提供某些参考。

一、轻盈欢愉的“颤、颠、跳”动律

清康熙《辽州志序》中记载:“山多土瘠,风猛气寒,地利天时两难所恃,屈指三晋极苦之地无辽苦也。”可见辽州(今山西左权、和顺、榆社等县地)山多土薄,临秋而霜,风猛气寒;这里商贾不通,舟车不至,水旱灾疫不济,务农耕者天时地利两难,乃三晋极苦之地也。“颤”的一大原由与天然的地理气候因素存在关联性,秋冬伊始,寒风瑟瑟,人们在凛冽的朔风中不由自主地“打颤抖”,即“打寒战”,身体本能性收缩出现快速颤抖的动作。如代表性步伐“唿嗦步”,双膝小而快的极速颤抖,像极了左权人不顾萧瑟寒风的吹拂在这封闭的大山里纵情舞动的状貌。

宋元以来弥漫着不良的封建礼教同样也使左权女子的身心遭到莫大摧残,封建礼教的“登峰造极”,让多少女子在深夜里空嚎悲鸣,而她们撕心裂肺的疼痛可向谁说起?左权民歌《哭五更》中唱到[2]:“一更里,月初升,女儿灯下做手工,一针一线慢慢缝,两脚疼痛不敢吭,哭几声。二更里,月正东,女儿床上睡不稳,手把脚尖泪流枕,怕娘听见不敢吭,哭几声。”后在课堂实践中,在双膝碎颤的“唿嗦步”中加入双手“蝴蝶扇”的相互配合,将女子行走时颤颤巍巍、晃晃悠悠的步伐特征通过颤动的“裤沿边”和抖动的“扇飘”夸张的外显出来,将其艺术特征进一步深化。

左权民歌《卖菜》中唱到:“日头出来西山红,担上担担出门门,今日不往别处去,一心要到心事村。走东街来串西街,担儿放在十字街,歇一歇来喘一喘,大喊三声卖菜来……”唱曲中可见左权人担着扁担卖菜的日常生活场景,他们用双肩担起扁担,走起路来整根扁担像琴弦一样上下振动,此时挑担人膝盖的颠动节奏需与扁担上下振动的频率相同才可省力。并且挑着重担行走,相当于在人体本身的重量上又增加了很多,向前挪步时倾倒的趋势就会更加明显,所以为了避免摔倒,挑担子的人步子呈现出步幅较小、步频较高的步态特征。加之,左权处于封闭的山区,沟壑从横,人们挑着担子上下山,此时腿部的“颤”“颠”则更为彰着。如小花戏中的典型步伐“小颠步”,即动力腿经过脚尖,半脚掌,脚后跟的依次下踩至膝盖微屈,左右动作交替进行,形成了一种脚膝富有弹性的上下颠簸起伏的动律特征。

随着战争的深入,文化运动的发展,妇女得到了解放,她们也能走出家门在大街小巷,火盘垒火旁尽情歌舞。此时的“跳”,是内心情感的外显形式,“跳”的是从封建枷锁里解脱出来的自由,“跳”的是为追求理想与光明而奋斗过的顽强意志,“跳”的是对残酷统治和压迫的全力反抗。此时,身体的“颤”是兴奋到极致的“咯咯大笑”,形成一种自然抖动的身体样态,再加之近乎360度翻转的蝴蝶扇,烘托出奔放欢快的花戏氛围。“跳”,是左权人内心的欢畅淋漓,所以动作幅度大、内心情感充盈,她们使劲扭、使劲跳,使劲笑。

二、婀娜秀美的“扭、摆、甩”动律

同一地区的民间舞蹈具有共性的风格特征,据《左权县文化志》中记载:左权县内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其中,“倒秧歌”在表演时扭摆强烈,动作夸张,形成“一步三扭”,夸张而不狂癫的风格特征,以及因旧时左权交通不便而出现的“推小车”舞蹈形式,人们需要通过不断地扭动胯部来保持车身重心的平衡,所以腰胯的“扭摆”是这一带民间舞蹈的典型特征,而群众也常把演小花戏叫做“扭”小花戏,可见“扭”在其中的比重。对于保有古老农耕文化的左权人来说,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长年累月被封建剥削压迫的喘不过气来,但他们内心越痛苦,生活越困惑,就“扭”的越起劲。左权人用极大的热情在社火文化的道路上奔跑,他们扭呀、跳呀,姿态万千,汪洋恣肆,无所顾惮的倾诉内心得苦楚,倾泻胸中的爱恨情仇。

除此之外,小花戏的“扭、摆、甩”动律还与“角色归位”以及传统民歌的音律特征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继抗战以来男女同台表演实现重大突破之后,女演员大踏步式的走入小花戏的表演中来,传统左权小花戏进入“角色归位”的关键时期:旧时由男演员扮演女角色的表演方式,现回归为女演员饰演女角色的“对位”形态。经历过“回归”与“换位”后的小花戏则蕴涵有更多的女性动作韵味在其中,善于运用腰、胯、面部表情的女演员为其增添了柔美轻盈、细腻婉约、婀娜多姿等艺术可观性。被称为左权“艺术特色之二绝”的“开花调”是古州辽县劳动人民千百年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爱情民歌体,具有原汁原味、聲情并茂,充满着浓郁人文气息的艺术魅力。歌舞不分家,小花戏的舞动特色与民歌的音律特征具有相应性。以开花调为代表的左权民歌,以5为主音,5、2、1为骨干音的主体,两个下行句在变化对比中相呼相应、相生相成,形成以“5”为主音的民族五声“徵”调式[3]。其旋律发展是每句的前两小节起伏曲折(出现纯四度、纯五度的跳进)后下行,下行中模进与渐进形成细腻流畅、曲折委婉、和谐优美、纯朴动人的音乐风格,它与小花戏的动律呈现出一致的共性特征。小花戏与左权民歌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塑造出左权艺术的流光溢彩。

三、质朴纯粹的“提、?、拧”动律

《左权文化志》中以“一小二花三有戏”将小花戏的艺术特色进行总括,其中的“小”与“提、?、拧”动律存在一定的共通性。小,一是指表演者年龄的小,一般不超过20岁;二是指剧本短小精炼,演出时间短,多在5—20分钟之间;三是指演出场地的小,仅所指某一时期在街头火盘、院落人家时的表演。需特别进行说明的是,这里对表演者年龄的要求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区间范围,超过20岁的表演者当然也可跳小花戏,而它是着重将妙龄少女情窦初开时的春心萌动、憨态可掬、质朴纯粹的性格特征囊括在其中。即,“小”是将小花戏所要展现的人物性格特征进行了基本定义。“提、?、拧”动律将日常生活中少女行走或害羞时双脚脚尖内扣的步态进行提取,后经课堂实践,为了增强其艺术表现力和训练性,在“内扣”的原生态动作元素基础上,将其进一步夸张、夸大,提炼出“?脚”与“提胯”“拧腰”相配合的风格性动律,为了展现山西女子含羞内敛、自然淳朴、涉世未深的“酸羞咧憨”的人物形象。

从基础的天然地缘文化来看,发源于和顺西部八赋岭地区的西漳河与北起和顺境内的东漳河在芹泉交漳村交汇,沿芹泉、泽城、麻田流经河北,“山水相依”则为呈东南走向的清漳河流域典型的文化特点,赋予了左权县“稼穑千古的农耕文化”小气候多的自然特点。在县境流行这样一句民间俗语“尖西乡,硬北乡,糊里糊涂东南乡”[4]。这句俗语是说,西乡人“尖”,意在聪明、灵敏;北乡“硬”,多指耿直、朴实,而东南乡处于太行大山之中,所以小花戏呈现出与山区小气候农耕文化相一致的憨厚、质朴、老实、勤恳、善良的风格特征。“提、?、拧”动律不仅作为一种肢体动作而存在,更是一种人物性格和内心的外在表现。

四、羞涩纯真的“耸肩歪头”动律

“耸肩歪头”动律与其“一小二花三有戏”艺术特征中的“戏”有着密切的关系。“戏”是指剧目中“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的具象特性,对传统剧目及民歌中细微性情节动作的总括提炼将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抒发内心情感具有一定的诠释意义。如,描绘男女自由恋爱的经典传统民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中唱到:

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双肐腚跪在石头上呀,小亲格呆。

小手手红,小手手白,搓一搓衣裳把头辫甩呀,小亲格呆。

小亲亲,小爱爱,把你好脸扭过来呀,小亲格呆。

你说扭过就扭过,好脸要配好小伙呀,小亲格呆。

“耸肩歪头”动律即是对男女恋爱场景中女子“羞涩”状态的动作提取,女子害羞时双辫儿一甩,头一歪,肩一耸,小嘴儿一撅,将日常生活中男女之间打情骂俏时女子的“酸羞”之态夸张的呈现出来。同时,此动律在课堂训练中配合了“呲牙倒吸气”“耸肩单闭眼”“撅嘴皱眉头”的表情管理训练,将山西女子“扭扭捏捏”“羞人答答”的性格特质通过头、肩、面三者一拍内动作的定位造型活灵活现地塑造出来。“戏”是舞蹈演员的内心情感语汇,情感主体的内心世界构成了左权小花戏舞蹈语汇的“核心”。

“耸肩歪头”动律在不同的动作力度、幅度及节奏下,同样的肢体动作也可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态度,例如当在力度、幅度、节奏三者增强加快时,也可表现女子“愤怒”或与男子“怄气”的一种动作状态。赋有方言语汇的左权民歌和自然淳朴的小花戏共同绽放出散发着农耕文化泥土芬芳的原生态民间歌舞之花。左权地域文化的地理、气候、农耕、人文、民俗、语言、文化歌舞相一致的“六合同源”的地域文化特征,构成了原生态小花戏原汁原味的文化性格,展现出“一方水土一方情,一方歌舞一方人”的民间歌舞传承的历史特点。

五、豪爽旷达“前腆后翘”动律

山西省左权县位于漳河水系,拥有小气候自然特征的农耕文化,其地理位置、气温气候等因素影响着当地的生产方式。小花戏中“前腆后翘”动律即是对当地农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场景的真实写照,耕种时人们常双脚前后分开站立,当扬起锄头时,身体后靠,胯部前顶,即“前腆”;挥动锄头向下刨土时,双腿膝盖弯屈,身体前倾,即“后翘”。在对耕作场景的劳动动作进行艺术加工时,将胯部的“前腆”和臀部的“后翘”进行了夸张性的放大,加之身体的前后摆动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前三道弯”和“后三道弯”的典型风格造型。不同的舞境下此动律还可表现男女之间的嬉戏调情;小幅度动作则表现女子摇摆不定、犹豫不决的心理状态。

“左权县”原名“辽县”,因1942年5月一代名将将军陨落于此,为了缅怀太行英雄,遂更县名为左权。朱德总司令曾在《悼左权同志》的诗篇中写到:“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为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素有“晋冀锁钥,山西屏障”之称的左权,背依太行,俯瞰华北,2000多平方公里万壑綿延、河谷纵横,这不为人注意的偏僻小城因天然的地理因素成为了抗战驻地,八年抗战,御敌千里,直至抗战胜利,这就是“太行精神”,一种“抛头颅,洒热血”的浩然正气,一种深受大山濡染“坚韧不拔,淳朴正直”的人文精髓。左权人,万分珍惜这片黄土的恩赐,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养就了他们不畏艰苦、勇于抗争、勤劳善良、憨厚朴实的性格特质,这种大山的性格也赋予小花戏“豪爽旷达”的风格特征。

六、结语

左权本土文化的自然性,映现了其原生态历史文化的珍贵性;左权本土文化的民间性,展现了其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小花戏蕴含了左权人的一切思想情感、向往追求、文化价值,以及他们从善恶真伪、爱恨情仇中感悟到的酸甜苦辣,这一切情怀均在小花戏中展现的畅快淋漓,真诚质朴。随着笔者在国外学习的同时,愈发感受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且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任重而道远。故而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将山西民间舞蹈小花戏的基本动律进行文化性“追源”,在山西舞蹈的肢体语言中感受其折射出的人文关怀,并希望为小花戏的课堂教学提供可参考的理论帮助。

参考文献:

[1]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杨凤鸣,杨滋春,周左峰,等.左权县民间歌曲集选[M].晋中:左权文化馆,1959.

[3][4]王占文.流转千年的歌舞[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王欣欣(1993—),女,山西运城人,博士研究生在读,韩国汉阳大学,研究方向为舞蹈史论、舞蹈教育。

猜你喜欢

非遗舞蹈
你可曾见过父亲的舞蹈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我和舞蹈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图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拍摄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