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四川“大竹探花文化”考

2024-05-21黎竞飞宋荻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3期
关键词:考释大竹县清代

黎竞飞 宋荻

【摘 要】大竹探花文化始于清代嘉庆年间,以四川达州大竹籍探花江国霖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为源流,是一种凝结竹城人民价值取向并随时代变化而发展的优秀意识形态。大竹探花文化考,立足其生平所处时代特征与中晚清至现当代历史流变,以《民国<续修大竹县志>》与《探花江国霖》所载为江国霖生平为考释基础,结合其自赋诗词,佐以相关历史研究文献,关联文化的群体、环境、生存属性,旨在呈示大竹探花文化的具体精神内涵,开拓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理论契机,发掘其多元价值的现当代启示。

【关键词】清代;大竹县;江国霖;探花文化;考释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3—035—05

中国“文化”由两字合为一词,始见于西汉《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之始,与“质朴”对举,表阐教天下文明礼仪之义,铸就中华文化“文治教化”思想的历史底蕴。

清代四川“大竹探花文化”,遵循中华文化“文治教化”的价值导向,以清代大竹籍探花江国霖的人格精神为文化源流,深受“修身存养”“血亲人伦”“道德理性”“爱国忧民”等儒学思想影响,兼具“以道,注川人风骨;以儒,举川人仕进”的巴蜀文化特质,其文化属性的产生契合“自然人化、意识活动、社会实践、形成发展”的精神性文化的生发要素,江国霖个体的意识活动熔铸于大竹人民长期的社会实践,演化为兼怀群体共识的意识形态,成为一种赓续传承的政治伦理型文化。

大竹探花文化考,置身历史定性分析视域,针对近现代大竹探花文化研究的时代融通性不足,以及学界缺乏对其高层次社会意识进行深度分析的客观情况。整体观照清代嘉道咸三朝时代背景,察访江国霖祖训家风、教育背景、思想絪育,以《民国<续修大竹县志>》与《探花江国霖》所载江国霖生平事迹及其呈示出的文育、经世、为政、家国理念为纲,动态考量《詞林輯略》《文腋类编》等相关文献与其诗词自赋,发掘竹城人民生活实践与价值观念所蕴含的大竹探花文化基因,考释其文化形成过程与其内在属性,呈示大竹探花文化的具体精神内涵,发挥其对助力竹城发展,以及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现实启迪。

一、史略概述

大竹探花文化始源地——大竹县,别称“竹城”,隶属四川省达州市,地处川东北地区。南梁大同三年(537)始置县;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分宕渠县东界置属蓬州,以邑界多产大竹为名[1]。”地势“三山两槽”,气候温和湿润,环境优美,风光旖旎,资源云集,物产富饶,享“川东绿竹之乡”“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醪糟之都”“中国糯米之乡”“中国香椿第一县”之美誉。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钟灵毓秀的竹城凤翔云集,名士迭出,有实据可查之大竹籍明清进士达十八人之众[2],以清代四川唯一探花——道光十八年(1838)戊戌科殿试鼎甲江国霖为甚。

江国霖(1811-1859),字雨农,号晓帆、子雨,四川省绥定府(今达州市)大竹县童家镇童家村人。嘉庆十六年(1811)生于大竹县童家镇盐井沟。道光六年(1826)补博士弟子,道光十一年(1831)乡试中举,道光十八年(1838)得中戊戌科进士,殿试高中一甲第三(探花),是年授翰林院编修[3]。道光二十六年(1846)出任湖南学政,后避祖籍,改湖北學政。道光二十八年(1848)出任惠州知府,翌年任雷琼兵备道。咸丰四年(1854)任广东按察使,翌年任广东布政使。咸丰八年(1858)署理广东巡抚,后遭奸佞弹劾罢免。咸丰十年(1860)病逝于广州西关,灵柩归乡,遗体葬于大竹县西乡(今周家镇)八角庙宝珠寺山头。

江国霖求知好学,常风雨无间,挑灯夜读,终得金榜题名,探花及第。出仕二十余载,忠于国家人民,正直清廉,所到任上,重视人民疾苦,立足民生建设与社会发展,严惩贪官污吏,发扬清廉政治。国霖生平所反映出的求知重教的品性、爱国护民的志向、刚正清廉的高风、情系乡土的绵恒历经速生速朽的岁月洗礼,在竹城文士的章草篆法里,在竹城百姓的赓续传承中,逐渐从独立个体的行为表征成为大竹文化的有机组成,嬗变成一种竹城社会历史现象,以及凝结竹城人民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优秀意识形态与范式性意识符号,即:大竹探花文化。

二、内涵考释

(一)求知重教

大竹江氏由湘籍客家西迁而成,尊南宋爱国宰相江万里为世系始祖[4]。在明末清初社会动乱与清廷“招民填川”政策的时代背景下,江氏一族迁徙至时属顺庆府(今南充市)的大竹县,落籍铜锣山八角庙,第三代时,迁居童家场盐井沟。江家虽以农立家,但始终坚守“耕读传家”的祖训,秉承以文育人的理念。江氏第三代江镇歧为岁贡生,第四代江溶为庠生,任教私塾,阐化乡里。

嘉庆十六年,江氏第五代江国霖生,“國霖生而端頴,讀書十行俱下”,且深受“少嚴庭訓”的严正家风影响[5],力学笃行,焚膏继晷。曾题联自勉:“奋起精神,读落满天星斗;养成羽翼,冲破万里云烟。”国霖英敏强记,广博群书,既攻读《礼记》《四书》等科举类儒经典籍,亦广涉汉赋唐诗宋词等国学瑰宝[6],年十五录县学诸生,年十六补博士弟子。经知府孙东厒(字益延,山东滨州人,乾隆乙卯科进士,曾在绥定任知府十年[6])举荐,遂往绥定(达县)府学深造,“授以經術淵源學日進”,道光十一年乡试中举,道光十八年探花及第——“進士殿試一甲第三”[5]。

科举入仕,江国霖初任翰林院编修,续任广西主考、江南主考、国史馆协修、庶吉士教习和湖北学政等文考、学事类官职,期间主持考试,编修史籍,兴办学宫,讲学教习,推动当地文教事业发展;道光二十年,国霖其父江溶病逝,国霖回乡守孝,丁忧在籍,聊尽孝道,仍情系学子,辛苦耕耘,至石照(今重庆合川)设馆授徒,并被礼聘为永川(今四川泸州)鹤山书院山长(即院长),任职期间亲编教材,料理诗课,传道授业,广播桃李[6]。国霖文章广受曾国藩、赵蓉舫、黄矩卿、童薇研等同期士大夫推崇,在京任职期间纂注诸子百家典籍,并编订成册,文章誉满京都,广受文士传抄,以致“都城紙爲增價”[5]。后任惠州知府、雷琼道台、广州知府之际,主政一方,虽日理万机,席不暇暖,仍手不释卷,研读典籍。国霖善作诗赋、著文辞,一生所著文章极多,现存《宁羌州题璧》《登岳阳楼》《华阴道中》《谒庞靖侯祠墓》《府署厅壁题名碑记》等诗词赋若干,文集汇编有《梦溪斋诗集》《随月山房文集》《馆课赋检存》等集纂数卷,“清新隽逸,洗净铅华,足为性情淡雅,具有仙骨”;精通书法,留有《张船山诗集》手抄本、《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行书五联言、《勤能补拙》水墨纸本、泸州少鹤山《郁青涵碧》石题等书道遗存,笔法秀润,风格近似董其昌,文辞书法体现出扎实的文学功底与悠韵的情趣雅致。

江国霖好学求知的品性、重视教育的思想理念铸就了大竹探花文化“重教育人”精神内涵——泽被桑梓,晟睿竹城。国霖之后,竹城文风顿开,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废止前的短短六十余年间,中进士者达五人,中举者十六人;近现代以来,教育家徐仁甫(1901—1988)、画家李斛(1919—1975),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忠厚(1928—2021)等竹籍社、科、文、艺贤达名士辈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77年,竹城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历年重点高校录取率名列川东前茅,先后荣获“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四川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7]。时至今日,国霖“奋起读书,读落满天星斗;养成羽翼,冲破万里云烟”的励学豪言刻于木匾,分列于竹城第一学府——大竹中学教学楼正门两侧,接续激励着竹城学子力学笃行,朝乾夕惕。

(二)爱国护民

大竹江氏一脉先祖——江万里(1198—1275,字子远,号古心,祖籍鄱阳,南宋爱国丞相,文坛领袖,书院教育家[8])“既以免其身为误国之臣,而又耻其身为亡国之臣”,报与国共存亡之决心,誓不降元,率江氏全族一百八十宇人投水赴死,冀以死节昭天下忠义节烈之士,以保江山社稷不移腥膻。江万里爱国护民高风历江氏千万祠,自是根植于其嗣后江国霖心中。

时处乾嘉学派兴起,“经邦济世”之学、“经世致用”之说愈渐复兴的思潮洪流。且江国霖求学之初,得官府“旋列優等食廩餼”之享,受学宫“召至郡齋給膏火肄業”之恩[5],使起于农野、出身寒微的国霖求知求学得以具备基础性的物质保障与平台支撑。这为受社会泽被与国家支持而感召的国霖写下“何不奋臂一呼贾余勇,扫清吴越天外天”的报国壮志,形成“盖民之望我者,更不以强弱殊也。内之不负吾道,而所乐之义以宏矣。外之不负吾民,而所尊之德以著矣”[9]的民本遐思奠立了始发的历史注脚。

“我到此州百无补,但为居民谋安堵”,道光十八年江国霖入仕,后近十年间一直担任文考、学事类官职。至道光二十八年,国霖出任广东惠州府知府,方才正式主政一方,为其进一步实现报国安民的夙愿開创了契机。惠州府上任伊始,国霖针对“惠民好訟告”的民情实际,及时决断,亲审讼词,不至半年,则使“積牘爲之一空”[5]。

道光二十八年八月,惠州东江水患大发,沉灶产蛙,泽国千里。江国霖立即向沿江各州县发出赈灾济民檄文,深入灾区体察灾况民情,逐户发放赈灾钱米,“數月活民億萬家”[5],此举深得民心,备受拥戴。惠州人民与朝廷专职赈灾官员皆言:“非使君之惠不及此。”[5]

道光二十九年六月,江国霖出任雷琼兵备道。期间加强海防,清剿海盗,“卽就擒先後獲匪百數十名”[5],使雷琼两地官民商船千里往来畅通。咸丰元年,儋州黎族原住民与外来客家族民众发生冲突,国霖念民众生计,不以武力压服,只身前往黎寨,面见头人,晓以利害。黎人为其所感,停止械斗,土客冲突遂平。

咸丰六年冬,时值江国霖广东布政使任上,积极召集官僚、商议对策、缉拿内奸、广集粮饷、组织武装。咸丰八年,署理广东巡抚,即使“時病痰嗽力疾從”,亦“誓以身報國”[5],肃清官场、整顿军务、改善民生。后虽因奸佞所害,官职受罢免,赋闲惠州,惠州绅民“聞行旌至,舉國狂走轉相告”[5],老者扶杖迎道左,妇女儿童嬉嬉倚茅檐,窃窥大人颜色,户户张彩焚香,爆竹声响彻十里。惠州人民感国霖德义,绘其肖像,“與蘇文忠公(苏轼)、陳文惠公(陈偁)并祀”[5],祠曰“三贤祠”。

江国霖爱国护民的事迹为其施政地区人民广为传颂,广东羊城晚报《清代太守筑鹅城护一城平安》一文为社会广泛转发,广东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把关心人民疾苦的江国霖作为当代“文明广东”建设的重要宣传典例。国霖爱国护民精神内涵更被家乡大竹人民深刻铭记,并以实际行动薪火相传:百年来,大竹爱国仁人志士迭出:胡昌政——高举辛亥革命义旗,为民主自由献出生命;范绍增——率军痛击日寇,书写川军救国篇章;彭友今——践行共产主义理想,为中国革命及建设奉献一生;杨帮武——不忘初心振兴乡村,舍“肾”忘死只为人民脱贫致富。揆诸今昔,大竹县党与人民群众不断建设思政学习主渠道,开拓红色资源主阵地,持续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县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举办“爱国爱家爱大竹”活动并得到竹城人民广泛支持与参与,县教育局聚焦“四个强化”,在县乡各中小学开展多形式、多方位、多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历史的变革,“大竹探花文化”的爱国主义基因与民本思想存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融铸于竹城人民的生活实践中。

(三)刚正廉洁

“官无私而后能缉私,先恤商而后能治商。”清朝时期,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好廉自克曰节”的清正廉洁思想在社会广泛推广。康熙帝“查吏安民”;雍正帝躬行节俭,反对铺张浪费,采用革职暨查封家产的新法,对贪赃劣迹严惩不贷。嘉庆帝加强对节俭的廉政意义的阐释,提出:“躬行节俭,为天下先,惟在休养生息,以期百姓康阜,元气日复,渐臻上理。”道光帝亲撰《声色货利论》《慎德堂记》等文章,宣导节俭黜华的廉政意识[10]。同时,密折制的建立,耗羡归公与养廉银制的实践与推广,中央监察制与巡按制的形成,强化了清代官政监察体系,持续推动清代政法体制机制的革新与优化[11]。

廉洁思想的深入普及,崇正恶贪的社会导向,统治者的廉洁意志,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共同推动清代崇正思想与廉政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为江国霖形成“守正不阿,廉明公正”的经世与从政思想创造了历史契机。

江国霖提出“窃威柄者,患在内,不患在外”,认为廉政勤政之关键在于官署自我革新和官员自身建设[6];更于《送段果山大章同年出守秦中》一文中强调“令丞簿尉俦,家人相戒谕”,即对各级官吏的亲属要多加约束。国霖以惠州府知府之职治理东江水患之际,首捐廉俸以治水灾和赈济灾民。国霖任广东布政使期间,盐务积弊,课税难收,国霖究其原因,多系官员不廉导致,废除原附在盐价上的不合理杂费,并严格缉私,惩治贪官污吏,广东盐政得以整顿[6]。咸丰六年,英军侵粤,国霖“捐銀五千元充救焚賞費”[5]。其署理广东巡抚期间,整顿吏治,严格缉私,肃反倡廉,因而得罪奸佞,蒙冤罢官。国霖一生清廉,入仕二十载,未置田产,薪俸多捐出以利人民生计。民国末年其墓被盗,竟无一金银珠宝之物,“发墓贼沮而出”。

一代廉吏虽去,清风峻节永存。达州日报头版刊文《引得清风满巴渠——达州市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综述》表示要“厚植以江国霖为代表的廉政思想内涵,推动廉洁文化古今交融、代际传承”,大竹县表示:计划投入资金246万元,翻修江国霖故居(地处大竹县童家镇童家村10组,建于清道光年间,枕山臂江,竹林环抱,三进四合院布局,兼具川派与徽派艺术风格,2010年被评为达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打造竹城廉景“新地标”。大竹县纪委监委专题栏目《“廉洁四川”蜀地清风|漫说廉吏——江国霖》,经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网络平台推出,引起社会广泛热烈反响。国霖刚正不阿的经世道义与洁己奉公的廉政精神贯彻于竹城人民的政治建设、教育践行、社会实践之中——赓续相传,历久弥新。

(四)情系乡土

明清时期,独尊儒学,科举考试中的内容主要出自于四书五经。江国霖投身科举,探花及第,饱读儒家典籍、深谙儒学思想并受其影响——儒学中“以与尔邻里乡党”等由近及远的亲亲原则,以及“报本反始”思想孕育而生的对家乡用心感之、以勤事之的儒学行为准则[13],为其乡土情怀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封建社会宗法家族制度的长期影响下,人们对祖先、祖居、祖业,乡土、乡亲、乡里的感情愈发深厚,而明清更为甚之。国霖起于大竹乡野,小农社会在千百年来编户齐民等政策导向,以及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意志等影响下,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生于斯长于斯”安土重迁思想完成体系建构,并经历长期性的群体沉淀,亦为国霖乡土情怀的扎根生长营造出正向的社会文化氛围。[14]。在儒学思想、宗法制度、农耕社会对乡土情怀的多维塑造的历史背景下,国霖更因官职调迁,辗转全国各地,长期留居他乡,远离竹城故土,这进一步激发家乡故土之思切,对其形成反哺家乡的情怀发挥出更深刻的阐发作用。

江国霖在湖北为官时,赋思乡诗《巴东县舟中守岁》两首,其一曰:“异地惊千里,残年逼五更。寒灯僮仆泪,杯酒弟兄情。石乱围孤艇,山高俯一城。凭窗听不得,爆竹应江声。”其二曰:“腊尽千峰外,春归一夜中。关河怀蓟北,踪迹滞巴东。雪冷山逾白,炉寒火不红。家园应忆我,屈指计征鸿。”诗文通过描绘寂寥景象和寂寞情感,将外部环境与其内心世界相融合,使个人离愁别绪与家乡之情相交织,呈示出一种深切而哀婉的意境,深刻突出了国霖“寒灯独不眠”的孤寂愁绪,以及“夜夜长如洗”的思乡情怀。

聚焦家乡发展,江国霖尤以文教事业为重。大竹籍同乡士人王怀曾(字鲁之,嘉庆庚午科副榜)、王怀孟(字小云,嘉庆庚午科举人)两兄弟长于国霖,鲁之诗“豪情轶宕,有如生龙活虎,飞仙剑客”;小云词“奇情幻想,雄宕凄抑,兼擅其胜”。两人逝后,留下大量诗词遗作缺乏整理,国霖遂“为掇遗诗,梓之黔中”,为二王编得《待鹤楼诗抄》《零砾诗存》《小云词胜》等诗词集纂,流传至今。咸丰年间,朝廷为缓解财政紧张,出台了捐银至规定额度则可增额秀贡的政策。国霖有感乡恩,不忘桑梓,朝廷“軍興餉匱”,国霖倾囊垂橐相倾,“先後輸萬金”,向朝廷捐钱万余,使大竹每年的府学文武生员名额增加一名[5]。

江国霖的乡土情怀感召竹城与竹城人民。立足新时代的伟大变革,竹城人民情系桑梓,在深耕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中深系家乡情感纽带。“‘喊山开茶,吸引大量竹籍青年返乡共谋乡村振兴”“竹籍人士放弃广东企业高管职位,回乡创办太阳花农业专业合作社”“长乐村推进农业产业化开辟人才回流新路径”“柏家乡退役军人回乡创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全国第一个内地县在广东建立的流动党员党委——大竹驻广东流动党员党委建立与发展,吸引大量人才回流”等竹城人民支援家乡建设的先进事迹层见迭出。竹城人民赓续国霖乡情,返乡就业创业,不断发掘家乡综合发展潜力,促进竹城经济社会增效发展。深刻体现出竹城人民毋忘家乡、心系家乡、建设家乡的乡土守望和对国霖思切故土、反哺家乡情怀的一脉承袭,为建成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生态富足的繁荣美丽大竹迸发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精神伟力。

三、历史评介

大竹探花文化,源流始发于江国霖生平所映人格精神,在竹城人民社会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化教义精神与儒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为核心,集中体现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追求,是一种具有细粒度特征的地方性群体共识。

“不惟清事留青史,亦当今日见矜存。”大竹探花文化,在竹城人民一以贯之的赓续传承里——筑牢群众根基,在民族文化理论视域的学术总结中——建构理论体系;传承、发展、创新、升华“求知重教、爱国护民、刚正廉洁、情系乡土”的精神品质,不断激励人民群众报本返始,推动家乡繁荣发展,殷实巴蜀文化以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底蕴,深化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内涵,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接续发挥“揆诸往日于國霖风骨”“立足今日于竹城发展”“举目来日于炎黄深脉”的恒久价值。

参考文献:

[1](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一百三十八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大竹县地方志办公室.大竹进士概览[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3](清)朱汝珍.词林辑略:卷六[M].万均,校勘.北平:中央刻经院,1912.

[4](清)江文椿.江氏族谱续修[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850.

[5](民国)郑国翰,曾瀛藻,陈步武,等.民国续修大竹县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28.

[6]李新民,廖提双.探花江国霖[M].成都:四川科学出版社,2010.

[7]大竹县教育局.2022年大竹县教育概况[EB/OL].[2022—10—31].http:// www.dazhu.gov.cn/xxgk—show—205765.html.

[8]车吉心.中国宰相全传:第二十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9](清)刘燕,辑.文腋类编:第二卷达不离道[M].绍兴:三餘书舍,1872.

[10]袁北星,问青松.论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J].江汉论坛,2012(12).

[11]潘健.清代廉政文化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5.

[12]达州市人民政府公报编辑部.达市府发〔2010〕34号 达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达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N].达州市人民政府公报,2010—10—13.

[1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黎竞飞(2003—),男,汉族,四川大竹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宋荻(1976—),女,汉族,湖南娄底人,哲学博士,西藏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考释大竹县清代
大竹县:强化社保基金管理 大力建设“满意居保”
大竹县:稳步有序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
大竹县多措并举开展“护薪”行动
大竹县:扎实推进2021年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孔雀东南飞》开篇二句考释
《儒林外史》中“土仪”一词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