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龙奇人”张僧繇

2024-05-21纸月

艺术启蒙 2024年2期
关键词:梁武帝顾恺之凹凸

纸月

“画龙点睛”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尽管画在墙上的龙能飞走这件事儿经不起推敲,但这位画家的画工显然是无可挑剔的,特别是他那“点睛之笔”,能让笔下事物栩栩如生。这位画家就是我们本期的主角——张僧繇。

神秘画龙人

由于年代久远,张僧繇的生卒年已无从考证,我们只知道他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大臣。少年时,张僧繇曾在云顶山学习画画,苦练成才。天监年间,也就是梁武帝在位时期,张僧繇的官职一路高升至侍郎、知画事,甚至一度出任右军将军和吴兴太守。

张僧繇一介文人为何能当上武官?我们按下不表,主要聊一聊他作为画家的艺术造诣。

“阿堵传神”

张僧繇被列为“画家四祖”,一同入榜的皆是鼎鼎有名的绘画大家。

几位画家在绘画理论方面渊源颇深,比如陆探微和张僧繇提出的部分绘画理论源自顾恺之,张僧繇还是“画圣”吴道子的精神榜样。

我们从“画龙点睛”的故事便能看出张僧繇画作的传神魅力。传统的中国画不像西方油画那样追求明暗、光影、透视,比起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中国画更讲究求其神韵,表现事物本质。

这样的观点,并不是张僧繇首创,而是由前辈画家顾恺之提出的。

顾恺之在《摹拓妙法》中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不仅如此,他还强调“阿堵传神”。

南朝的《世说新语》中记述了这样一件小事:

顾恺之有时画人像不点眼睛,当人们问起时,他表示自己还没有把握好人像的神韵——四肢身段的美丑与神韵无关,可以先行画下来,但“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是当时的方言口语,意思是“这个”。顾恺之所说的“阿堵”,正是指眼睛。

这个故事是不是与“画龙点睛”十分相似?没错,张僧繇深受顾恺之“传神论”的影响,极其重视“眼睛”的作用。当时,皇帝在宫中思念坐镇于各州的皇子们,便命张僧繇为皇子们画像,见他的画如见面一般。可见张僧繇笔下的画像有多么传神。

“张家样”

张僧繇效忠皇室,画得最多、最拿手的就是佛像。这就不得不先讲讲当时的社会背景。

南北朝时期的帝王大多崇尚佛教,特别是梁武帝萧衍。他不惜斥巨资在全国各地兴建寺院,还在宫殿中设立了佛堂,日夜供奉。唐朝诗人杜牧曾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就是梁武帝时期寺院林立的景象。

在皇帝的带动下,信佛修佛风气日盛。梁武帝仍不满足,他又在皇宫附近修建了同泰寺,并且先后四次跑去出家,但又一次次被臣子们花重金赎回继续当皇帝。

梁武帝出家不成,但依旧一心向佛,擅长画像的张僧繇自然得到了他的器重。在皇帝的诏令之下,张僧繇绘制了大量佛像,还为许多寺院创作壁画。

张僧繇为了将佛像画出神采,一改从前人物造型较为瘦削的画法,將佛教人物的体形画得微胖,看上去丰腴优美,令皇帝非常欣赏。有学者认为,张僧繇的画引领了唐朝人物画的画风和审美观。

但张僧繇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潜心苦练,手不释笔,还专门学习了国外的绘画技法。

随着佛教的盛行,佛画随着经书典籍一起传入了中国。印度佛画的风格与中国传统绘画大不相同,更加注重人物的立体感,用颜色的深浅和过渡来表现明暗,古人将其叫作“凹凸花”。

张僧繇习得并使用了“凹凸花”的技巧.使往日扁平的画像变得栩栩如生。这种画法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十分流行,人们甚至还建了座名为“凹凸寺”的寺院,寺内所有壁画均是“凹凸”风格,这种新式的画风便被称为“张家样”。

“没骨”与“疏体”

“凹凸花”对张僧繇的启发很大:通过颜色的渲染便可使画面富有层次,那何不尝试一种新的画法呢?

在张僧繇之前,作画时(特别是绘制彩色画作)多用墨线先勾勒轮廓,笔锋所过之处被形象地称为“骨”;而张僧繇将“骨”隐没,创立了“没骨画法”——不勾轮廓,不打底稿,直接蘸色涂画,山石、花叶因笔墨的浓淡变化而变得立体,接着就可以在大片的铺色上点画一些必要的线条,如叶筋、鸟羽、石缝。

没骨画与写意画看起来相似,实际还是有区别的:写意画更加粗放、简练,目的是表达意境;而没骨画对运笔和渲染的要求更高,可以画得十分细致、逼真,这就要求画家胸有成竹、一气呵成。

在画画这件事上,张僧繇是个十足的“创新型人才”,他为了创新,还特地研究起了书法。

张僧繇找来书法家的字帖临摹,还研读了卫夫人的书法论著《笔阵图》,用来研究书法中点、曳、斫、拂的笔画技巧,从中获得了不少灵感。

他认为,画复杂的图案(比如衣服的褶皱)并不一定要将线条画得繁琐细密,也可以巧妙地运用书法中变化多端的运笔技巧,用较为简单、稀疏的线条画出理想的效果。

从此,中国画坛分出了两个艺术流派——密体与疏体。

顾恺之、陆探微是“密体”的代表,其画作有着丰满周密的特点;张僧繇则创立了“疏体”,绘画风格疏朗而奔放,后世的吴道子深受疏体的影响。

有人用“笔才一二,像已应焉”来评价张僧繇的画风,说的正是他讲求“疏体”风格。

被摧毁的真迹

张僧繇在书画方面可谓贡献颇多,但他又十分“神秘”。我们如今所能见到的号称张僧繇所作的画,几乎都不是真迹,多半为后人猜测或他人仿画。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要说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了。在南北朝时期,皇帝兴建佛寺渐渐失去节制,导致上到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纷纷信奉佛教,大量人力、物力和金钱都用在建寺庙、捐香火上。百姓们不愿劳动,便选择出家赚香火钱,阻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为此,北朝周武帝命人拆掉佛像,将寺庙收归官府,勒令僧人还俗。

当时张僧繇已经离世,但他的画作仍在此次事件中被大量损毁。

据记载,张僧繇的作品有《梁武帝像》《汉武射蛟图》《行道天王图》《摩纳仙人图》等,但都没有存留下来。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有一份《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的唐朝摹本,据说临摹自张僧繇的作品,虽然画作很好地反映了南北朝人物画的特点,但分析这幅画的神与形,与“传说”中张僧繇的水平仍相去甚远。

张僧繇本人信佛,但他或许感受到了全国大建佛寺带来的负面影响,便做了一件令时人不解的事,但这件事在无意间挽救了一座寺院。

一次,张僧繇前往江陵的天皇寺作画,画完佛像又提笔画了一张孔子像以及孔门十哲的画像。

寺院的僧侣和宫中的梁武帝都很纳闷儿:佛教寺院中为何要供奉孔子呢?

张僧繇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后当赖此耳。”意思是说“以后就靠它了”。

没想到,几十年后,周武帝重新提倡儒学,天皇寺因供奉儒家的圣贤孔子而幸免于难。

尽管这则“预言”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它无疑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画家张僧繇又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猜你喜欢

梁武帝顾恺之凹凸
三个与凹凸性相关的不等式及其应用
含有陡峭势阱和凹凸非线性项的Kirchhoff型问题的多重正解
“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品鉴
汉语四声
梁武帝:就要逼你造反
最易写错笔顺的字
《洛神赋图》之三
顾恺之募捐
梁武帝出家
消除凹凸纹理有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