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士文人何处寻

2024-05-21罗米

艺术启蒙 2024年2期
关键词:高士竹林七贤雅集

罗米

在古代,读书人除了成为忠臣良将建功立业、尽忠报国,还有另一种活法——许多品行高洁、才华出众的人并未选择走上仕途,而是隐居山林,与“主流”生活方式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由于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内在人格显现出一种特殊的美感,人们将其称为“高士”。

高士传说

高士的故事從传说时代就开始流行了,比如尧帝时期的巢父和许由。传说,尧帝想要将权力禅让给这两位大贤人,但他们断然拒绝并逃到山中,甚至觉得光是听到尧帝的这些话就已经受到了奇耻大辱,感觉脏了耳朵,于是跑到溪边洗耳朵。

历朝历代这样的高士还有很多,他们的趣闻逸事总是被人们津津乐道,他们的声名也在世间广为流传。国画中的人物画也因此发展出一个专门以高士故事为题材的门类,被称为“高士图”。

从画史记载来看,魏晋时期高士图开始大量涌现,因为这是一个审美大爆发的特殊时期,人们对个性、风度、才华甚至容貌给予了空前的关注和赞美。高士们卓然不群、追求生命自由的态度令人向往,所以这一时期盛产高士图,像历史上的许由、巢父、荣启期,以及当时的竹林七贤、孙绰、谢安等人,纷纷成为画家们表现的对象。人们把他们当成理想生命的化身,也当成自己的精神榜样。

这些魏晋时期的高士并不全是离群索居的隐者,他们中有些人只是坚决不谈论国事、不品评人物,以此表明自己遗世独立、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有些人即使当了不小的官,也并不沉迷于权力,而是注重内心修为,同样被世人称为高士。

晋朝有人写过一首《反招隐诗》,里面说过这么两句:“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意思是低层次、小格局的归隐才会躲到山林里,更高层次的大隐才不会远离人群,他们在都市里、在朝廷里同样可以独善其身。这个说法深受人们赞同,这就是说,归隐的形式并不那么重要,做官也好,务农也好,经商也好,干什么都行,只要保持一颗高贵独立的心,获得内心的安宁和纯净,那就是真正的高士。

有了这样宽泛的标准,人们也就越来越不纠结高士的身份了。到了宋朝,由于文人大量参与绘画,涉及文人士大夫闲雅生活和趣闻逸事又成为人们喜爱的题材,这也是一种广义上的高士图。许多史上闻名的文人聚会更是被后世长久追忆,屡屡被表现。

文人相惜

人们常说“文人相轻”,然而我们在高士图中感受到的却是文人相惜。文人画家不仅喜爱高士图,更喜欢“偷偷地”把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都画成褒衣博带的高士。

他们在山水之间观瀑、赏月、弹琴、小酌、乘凉、读书、烹茶、垂钓、郊游……这当然是文人的“私心”使然。越是受到官场和俗事牵绊的文人,也就越是向往那种无忧无虑、清新简淡的山居生活,自己眼下又没办法做到,就只好在画上让那些高士替他们去做。所以,这些画上的人物就是他们内心的追求和精神的寄托,更是他们自己理想人格的化身。

竹林七贤

在这种风气影响之下,以前的山水画中那些山间的商客、行旅、脚夫、农人等世俗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就少了许多,毕竟,文人心目中多多少少都有一个幽居山林、逃避红尘的梦!

话说回来,虽然画上的高士形象很丰富,但身份常常并不十分明确。真正有明确身份,又有十足人气的,首推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主要活跃在魏晋交替的时代。这几位高士关系不错,经常聚在竹林里痛快地喝酒,于是,大家就把这几个“酒友”凑成了组合。当然,称他们为“贤”可不光是因为他们能喝酒,他们个个才气纵横、个性十足、品行出众,又根本不把社会上那套俗礼放在眼里,所以言行举止也就格外与众不同,简直就像是世外神仙,普通人似乎只有仰慕的分儿。

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七贤形象出现在南朝贵族的墓室砖画上。七贤身穿宽袍大袖,各占一席,他们之间由松树、银杏、柳树、梧桐等树木隔开。有人喝酒,有人弹琴,有人长啸,有人拨阮,有人拿着如意谈天说地,动作和道具都十分符合他们各自的特点。在墓室里,七贤被分为左右两组,一组是嵇康、阮籍、山涛、王戎,一组是向秀、刘伶、阮咸。为了对称,又加上了春秋时期的高士荣启期。

从南北朝开始,他们的形象频频出现在画中。后来,唐朝孙位画出了著名的《高逸图》。这幅画如今只剩下了残卷,画中只有四个人。人们根据南朝画像石上的形象以及孙位绘画中的细节,断定这四位是七贤中的山涛、王戎、刘伶、阮籍。

商山四皓

有些高士名气没竹林七贤这么大,但对历史的影响却一点儿也不小,比如商山四皓,他们也经常成为高士图的主角。

这四位是秦朝末年的博士,因为不满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行便隐居商山。刘邦建立汉朝后听闻他们的大名,想请他们出山,他们却不为所动。后来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传位给自己宠爱的儿子刘如意。刘盈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想方设法请出了商山四皓。刘邦一看连自己都没请动的隐士竟然被刘盈请未了,也就知道太子的实力了,从此打消了废除太子的念头。

文人雅集

除了这些历史人物故事,画家画得更多的是文人雅集,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东晋名士在永和九年上巳节的兰亭集会。

时任会稽(现在的绍兴一带)内史的王羲之邀请了谢安、孙绰等一大帮名士朋友来到会稽山下的兰亭喝酒吟诗,在场四十二人一共写了三十七首诗。作为东道主,王羲之把这些诗收集起来为之作序,并亲手书写,这就是《兰亭序》。《兰亭序》不仅文采斐然,书法更是精彩绝伦,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从此,这场上巳节的聚会就成了千古佳话,被后人不断追忆。

西园雅集

到了北宋,又有一场可以与兰亭集会媲美的文人聚会——西园雅集。东道主是当时的驸马王诜,参与聚会的文人有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李公麟、秦观等。这些名字你应该十分熟悉吧?他们的分量就不必多说了。

这场聚会同样风雅十足:有人作诗,有人论道,有人题字,有人画画,有人弹琴……李公麟根据当时的场景画了一幅《西园雅集图》,米芾又留下一篇《西园雅集图序》。李公麟的画虽然没能流传下来,但有了这篇图序,后世的画家就能“看文作图”,还原当时的场景。

少长咸集

其实,这样的文人雅集历代都有,参加的人也都是名满天下的才俊。汉朝有梁孝王刘武组织的梁园聚会,参与者有司马相如、枚乘、邹阳、严忌等文学家。曹操也经常帶着儿子曹丕和曹植以及文士们云集邺下。西晋的权臣石崇曾在他的金谷园邀请过潘岳、左思、陆机、陆云等,史称“金谷二十四友”。元末的顾瑛在自己家的玉山草堂请杨维桢主盟,前后二十年间召集过黄公望、倪瓒、王蒙、张渥、王冕、赵元等三百余人,史称玉山雅集。

唐朝诗人的雅集聚会尤其多。初唐时,二十多岁的王勃途经洪州滕王阁,恰逢洪州牧阎伯屿举办聚会,会上他不假思索一挥而就,写下名篇《滕王阁序》,这场聚会也因此千古留名。

盛唐时,王昌龄曾在他为官的江宁县官府琉璃堂与朋友们交游唱和,其中就有李白、高适、岑参等大诗人。开元二十一年前后,李白与堂弟们在春夜宴饮赋诗,留下了《春夜宴桃李园序》的名篇。

到了中唐,白居易居洛阳香山时,常与八位友人一起赋诗作画,因为九个人年纪都很大,人称“会昌九老”。这些著名的聚会有故事、有趣味、有名气,在历史上回响不绝,自然都是高士图的绝佳题材。

一生风雨

高士之所以是高士,绝不是说他们的人生一帆风顺没有苦难,反而是因为他们能超越苦难,让生命熠熠生光。尽管画上表现的高士看上去都悠然自得,快意非常,但实际上他们的人生往往有着普通人难以接受的苦痛与坎坷,像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就在三十九岁时被司马氏所害,一生苦闷难言,郁郁而终。

苏东坡更是一个绝佳的例子。他才华盖世,却饱受磨难,仕途坎坷,但始终能做到不纠结、不怨愤、不消沉,更可爱的是他特别接地气,饶有兴味地发明了东坡巾、东坡肉,试图在世俗的烟火中安顿自己的内心。且看他的一生,世间的一切仿佛都左右不了他,什么都可以被他拿来充盈自己的生命,他按自己的方式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自南宋开始,文人士大夫就特别推崇苏轼,不仅赞美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更赞美他砥砺节操又泰然自处的人格。

除了前面看到的《西园雅集图》,苏东坡还贡献了一个重要的画题——赤壁图,这是因为苏东坡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我们无论是从文字中还是从画面上,感受到的都是宏伟浩荡的气势与放达洒脱的人生,然而,苏东坡当时经历的恰是人生最失意、最痛苦的时期。

即便是被称为“谪仙人”的李白,也同样有壮志难酬的委屈。唐玄宗因为赏识他的诗才,把他召入宫中封为翰林,李白以为就此获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谁知道,皇帝只想用他的诗装点升平,所以愁闷的李白常在皇帝面前毫无节制地喝酒。

看!《太白醉酒图》中,李白又喝醉了,几乎连站都站不稳。虽然他看上去那么放纵、那么恣意,但其中何尝没有“借酒消愁”的意思呢!

对了,别忘了明朝才子杨升庵。他因为坚定地维护宗法,反对皇帝而惨遭重罚。侥幸捡回一条命的他后来又被贬云南,留居三十多年,终生未被允准回乡。胸中的苦闷无人诉说,他只得用种种狂态排遣胸中的苦痛,特别能理解他的陈洪绶为其留下了一幅《升庵簪花图》。

坚守底线

看到这里,你或许发现了,高士的人生其实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畅快淋漓、随心所欲,他们各有各的愁闷,各有各的不得已。不过,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他们都保持着高贵的德行节操,坚守着自己的底线——纵然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起码保证自己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吧!不讨好权力,不追逐利禄,不在污浊的世风里随波逐流……

无疑,这样的生命呈现出一种强烈的美感,因此吸引着画家一画再画,也吸引着观众一看再看。他们让人们相信,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社会里,人们的心灵都可以通往纯净、美好、超脱和自由的境地,对于深陷于现实之苦的人来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便已经是难得的安慰。

猜你喜欢

高士竹林七贤雅集
《清溪雅集》
不仅仅是“风雅”——西園雅集
闲心
闲情
高 士
戊戌海棠雅集
艺苑
上海雅集
竹林七贤: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绝版的竹林”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