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学视角下教师评价素养的核心要素及培养策略

2024-05-21杨立雄

中国教师 2024年5期
关键词:核心要素培养策略

杨立雄

【摘 要】从生态学视角审视教师的评价素养,揭示了一种创新、绿色、动态的教育评价观,强调了多样性、互动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的评价方法和能力是教师评价素养的关键和核心。本文基于广东省佛山市陈惠南纪念中学的实践,探究生态学视角下的教师评价素养,以及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教师的评價素养,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加有力地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生态学视角 教师评价素养 核心要素 培养策略

评价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打分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互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学生、课程内容、学校文化及其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共同塑造评价的过程和结果。高水平的评价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身心健康。从生态学视角审视教育评价,强调了评价过程中价值因素、环境因素、工具因素的关联性。本文基于广东省佛山市陈惠南纪念中学的实践,阐述生态学视角下的教师评价素养。生态评价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评价理论知识和丰富的评价实践经验,而且要求教师能够理解教育评价与教育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生态关系,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不断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持续学习和全面发展。

一、生态学视角下培养教师评价素养的必要性

生态学视角下的教师评价素养是教师在评价活动中所需具备的生态价值取向、生态评价能力和生态评价工具融合应用的素养。教育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测量,而且是一个涵盖多主体(如学生、教师和家长)、多因素(如学校文化、社会环境和教学资源)互动的综合过程。客观上,要求实施评价的教师具备不破坏教学生态系统的素养,促进教学生态系统多样化的素养,增进学生可持续学习的素养。

第一,要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一所学校的治理、一门学科的教学,是一个多主体和多因素参与的微生态系统。教师、学生、家长、教室、操场、宿舍、家庭、社区等,都在不断相互作用,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客观上,要求教师的评价能够帮助理解和应对这种复杂性,确保教育活动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所有学生在应对未来不确定性中向上、向善发展。

第二,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生态需求。智能时代,个性化学习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教师需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策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路径的生成。

第三,要构建包容共生的成长生态圈。生态学强调所有教育参与者的互动和相互依赖。教师的促进互动性和可持续性的评价素养有助于构建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态,其中,每个成员都能够得到支持和发展。在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适应每个学生的独特背景和需求,采用多样化的评价策略,显得十分紧迫。

二、生态学视角下教师评价素养的核心要素

1. 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新课程的开放性客观上要求在评价体系中融入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只有多样化的教与学,才有真实意义上的学校高质量发展。我们过去一直把评价聚焦在评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学生。从生态学的角度,多样化评价的好处是让缺点和错误也能成为资源和优势。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展,包括知识掌握、技能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通过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可以诊断教学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以提高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2. 生成性的评价策略

过程型质量,作为学校办学质量的综合体现,反映学校实施课程的水平,包括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教学活动的规范与有效性等落实教学常规,所有指标和数据都指向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态[1],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生成性的评价策略。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激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通过有效的互动,教师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和评价策略,而学生也能从教师或同伴的反馈中获得成长。同时,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促进教师共享实践、评价工具和策略,从而提高评价的质量和效率。

3. 非功利性的评价工具

新课程改革与实施成果在某种程度上受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制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包括学习能力、兴趣、文化背景等,强调评价方法和标准应当灵活多变,以适应每个学生的独特情况。教师需要不断地观察和分析学生的表现,使用不同的评价工具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4. 未来性的评价理念

教育要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构建一个长期有效且能够自我完善的评价体系,需要遵循可持续性原则。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评价教材的适应性和质量,包括教材的内容是否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匹配,教材的组织结构是否合理,教材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晰等。通过评价教材的适应性和质量,可以发现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进行相应的修订和改进。评价体系应该能够适应教育目标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以便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估和改进。评价不仅能够提高教师教的质量,而且能够为学生应对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三、生态学视角下教师评价素养的培养策略

教师评价素养的培养以专业发展为载体。学校要专注生态的评价理论、评价工具和评价技术,与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定期的培训、研讨会和工作坊同布置同安排,鼓励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绿色的评价方法,在校本特色课程建设中大胆尝试生态评价工具。此外,学校给予校本评价政策支持,激励教师分享评价经验、评价策略和评价案例,提高教师的评价素养。

1. 在实施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中培养教师评价素养

第一,在评估新课改的生态系统中培养教师评价素养。新课改是对教育生态系统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对标新课程顶层设计的评价,需要教师对多方面变革的效果进行评估, 了解各组成部分的互动关系和相互影响。

第二,在发现新课改中的問题和挑战中培养教师评价素养。教师要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找出问题、进行诊断,如学生对新课程的理解程度,对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等。在发现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和支持措施,促进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第三, 在促进新课改的可持续发展中培养教师评价素养。教师要监测和评估新课改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包括教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学生的持续发展等。通过促进新课改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新课改的长期效果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 在创新建设特色校本课程中培养教师评价素养

新课程改革中,特色课程建设鼓励支持教师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一体化统筹考虑,建立支持多元、互动和持续成长的评价文化,这种文化鼓励基于评价的开放沟通、反思实践和持续改进,从而让评价贯穿特色课程全过程,让教师开展自主评价。学校为教师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使他们能够自信地实施多样化和适应性的创新评价。

新课程改革中,陈惠南纪念中学把“树品”“花语”德育活动课程化,确立“树品”“花语”课程,建构设计、实施、评价微系统。把“树”与“花”的自然特点、哲学意蕴、生长特征,迁移到初中学生的德育中,迭代、进化、升级为“树品”青春德育课程、“花语”青春德育课程。

借助建设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种子学校契机,陈惠南纪念中学全学科推进教、学、评一体化的卓越课堂,让师生在课堂收获幸福成长。教师边实践、边总结,评价能力不断提高,评价素养不断积淀。课程定位:惠心课程体系。评价原则:遵循过程性和发展性原则,体现多元性和激励性。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家校共评的综合评价方式。评价元素:包括活动参与、仪容仪表、言行举止、心理健康、体育艺术、志愿服务和见义勇为等多个维度,采用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等级评价。评价结果:综合评价合格以上,颁发“惠心少年”荣誉证书[2]。

3. 用校本评价资源培养教师评价素养

有效的校本评价体系需要学校管理者的坚定支持。这包括制订支持教师评价素养发展的政策,提供必要的资源以及确保评价实践与教育目标相一致。倪闽景指出:“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来说,加强考试虽然短期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但并不会在学生身上产生持久的效应,只有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给自己带来的自身愉悦和成就感,才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3]陈惠南纪念中学在体育、艺术教育上支持、鼓励教师在自主建构体育、艺术毕业评价体系过程中塑造评价素养。

陈惠南纪念中学用体育毕业评价把体育育人落实落细。一是构建体育评价机制。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用评价激励学生的体质健康。二是建立体能评价指标。学生高中三年完成600公里长跑,平均每周5公里(包括晨跑、课间长跑、体育课)。三是设计技能评价指标。学会一套操:咏春拳操或其他操。毽球三年内达到每分钟踢70个以上。四是运动态度过程评价。体育课、课间操无故不参与累计6次,不发体育毕业证。

陈惠南纪念中学用艺术毕业评价把艺术育人落实落细。一是建立艺术毕业证书制度。艺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绘画、唱歌等方面,激励学生提升艺术素养。二是出台书法绘画评价指标。初二进行硬笔书法规范字书写(语文老师+书法老师共同评价),或上交美术、书法(毛笔)作品由美术老师考核。学生三年内需要参加过一次以上校际的比赛或展览。三是拟定音乐演唱评价指标。演唱评价:嗓音条件、演唱方法、音乐表现、音乐课出勤,三年内参加过两次校际以上的比赛或表演,或有学乐器的爱好。

学校创新性实施的体育、艺术毕业评价,有力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效培养了教师的评价素养。陈惠南纪念中学获“全国青少年足球示范学校”“全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佛山市书画艺术示范学校”。

4.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培养教师评价素养

第一,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培养教师不破坏教学生态系统的素养。教学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关联的,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育评价要指向各个因素之间的融合,用评价建构良好的教育关系来发展教育生产力。

第二,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培养教师促进教学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素养。良好生态系统具有开放、多样、稳定的特征,教学生态系统也是如此。新课程改革要通过教育评价来促进教学生态系统中教学方法和学习风格多样性。教师通过评价反馈实现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的多样性,教学技术、教学工具应用的多样性,教学成果、评价标尺的多样性,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

第三,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培养教师增进学生可持续学习生态的素养。教育评价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学习的意识、对未知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教师通过了解和分析教学生态系统的状况和效果,增强教学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保持教学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从生态学视角审视中小学教师的评价素养,揭示了一种创新、绿色、动态和互动的教育评价方法。从生态学视角审视教师评价素养的培养策略,强调了教师专业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政策与资源支持以及社区、家庭的参与,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提高教育评价的质量。这种视角帮助构建了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和协作的教育生态系统,鼓励教师评价持续自我更新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韩平.以“三维评价”促教育公平高质量发展[N].人民政协报.2021-06-23(10).

[2] 谢文忠.惠人教育 惠泽每个学子的适性发展[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9:12.

[3] 任国平,钱丽欣,程路,等.从“对人的评价”到“为了人的评价”——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J].人民教育,2021(6):32-35.

(作者系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陈惠南纪念中学、首都师范大学顺德适子未来学校校长)

责任编辑:李莎

猜你喜欢

核心要素培养策略
责任教育下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
特色彰显 品在其中
新建本科院校校内专业评估体系构建与思考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浅析界定恐怖主义的四个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