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渠渡槽工程高大组合支撑体系施工技术
2024-05-21李锐
李锐
(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贵阳 550081)
1 工程概况
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西干渠标段弄石渡槽全长555 m(不含进出口渐变段),桩号XG20+865.230~XG21+420.230,槽身截面为矩形;下部结构包含单排架、实心墩和空心墩;基础形式包含扩大基础、承台桩基础;单槽横断面尺寸为内轮廓2.4 m(净宽)×2.0 m(净高);设计流量4.0 m3/s,坡降1/2 000。渡槽共有28 跨,其中,7#~9#、20#~25#共9 跨的跨度为30 m,为B 类槽身混凝土;其余19 跨的跨度为15 m,为A 类槽身混凝土。渡槽槽身采用C45W6F100 钢筋混凝土。
2 主要难点分析
由于渡槽位于山区,施工场地狭窄,地形起伏较大,施工难度主要集中在槽身上,且在冲沟中,排架高度较高,B 类槽身跨度达到30 m,排架最高高度达58 m,常规施工方法不能满足施工安全及进度要求。因此,弄石渡槽采用常规施工方法与特殊施工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施工,即弄石渡槽B 类槽身30 m 跨度C45 预应力槽身采用模板支撑结构,主要采用φ630 mm 钢管柱+贝雷片+满堂架支撑施工,A 类槽身15 m 跨度C45 非预应力槽身采用碗扣式钢管满堂脚手架施工。
3 渡槽支撑体系主要结构设计
1)每个空心墩内侧搭设2 根钢管柱,渡槽2 个空心墩基础承台和跨中新建1 个5.5 m×5.5 m×2 m 的基础作为支架承载基础,同时,跨中基础上搭设4 根为1 组的钢管柱作为支承。钢管柱采用φ630 mm×12 mm 钢管,竖向采用法兰盘连接,靠近水平方向与墩柱连接且设置横撑。
2)在钢管柱顶端安装2I45C 双拼工字钢,长度为7 m;在安装2I45C 双拼工字钢时,必须设置限位板,防止2I45C 双拼工字钢侧移和倾覆;在2I45C 双拼工字钢的支点部位增加加劲肋,以防止局部应力过大。
3)在2I45C 双拼工字钢上安装8 片贝雷片;在贝雷片上横向布设[14 槽钢,长7 m,间距为80 cm。
4)槽钢上布置φ48 mm 钢管,钢管上布置顶撑,顶撑上布置I16 工字钢,工字钢上安装钢模板。
5)跨中钢管柱各从顶部沿横向两边共引出4 道缆风绳至地面,通过预先浇筑的1 m×1 m×1 m 混凝土块拉紧固定,以增加跨中钢管柱稳定性,然后在钢管柱顶部通过工字钢横梁、贝雷梁、分配梁搭建形成组合支架[1]。
4 支撑体系相关参数计算
4.1 I 16 工字钢横梁强度计算
渡槽槽身钢筋混凝土自重荷载及模板自重荷载由34 根横向I16 工字钢承担。工字钢横梁上的荷载主要包含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永久荷载包括钢筋混凝土重量、模板重量及支架自重;可变荷载包含施工荷载。
槽身下部墩柱净间距27 m,工字钢间距0.8 m,共计34 根。
1)每跨槽身总重:68.4 m3×26 kN/m3=1 778.4 kN(根据图纸每跨槽身68.4 m3)。
2)每跨模板总重为:703 kN(过磅重量)。
3)I16 工字钢自重标准值:0.205 kN/m,长7 m,共计34根,总重48.8 kN。
4) 每跨施工人机、下料冲击力、振捣荷载总值为:(2.5+2)kN/m3×3 m×27 m=365 kN(施工人员机具荷载取2.5 kN/m2;下料冲击力、振捣荷载取2.0 kN/m2,槽身底宽3 m,槽身墩柱间净跨度27 m)。
5)施工活荷载总值为:365+1×3×27=446 kN(施工均布活荷载取1.0 kN/m2)。
6) 施工总荷载:P1=1.3×(1 778.4+703+48.8)+1.5×446=3 958 kN。
标准组合:P2=1 778.4+703+47.8+446=2 975.2 kN。
模板下部I16 工字钢共计34 根。作用在模板上横向工字钢的均布荷载(按有效长度3 m 计算)为:q1=P1/(34×3)=38.8 kN/m。
底部I16 工字钢弯矩最大值为:Mmax=q1l2/8=38.8×32/8=43.7 kN·m,截面抗弯模量W=141 cm3。
根据应力公式:
δm=Mmax/W=43.7×106/1.41×106=31N/mm2<[σ]=205N/mm2,满足要求,且远小于最大容许应力值,可不进行刚度验算。
4.2 贝雷梁支架结构受力计算
满堂架所受荷载通过34 根[14 槽钢传递至贝雷梁,槽钢长7 m,间距0.8 m,满堂支架立杆放于槽钢和贝雷架的交点。取单排单层加强贝雷片的允许弯矩[M]=1 687.5 kN·m,允许剪力[Q]=245.2 kN,则:
8 排贝雷片的允许弯矩[M]=13 500 kN·m;
8 排贝雷片的允许剪力[Q]=1 961.6 kN。
查规范得每片贝雷片质量为270 kg,加强弦杆质量为80 kg,即3.5 kN/片,每排布置9 片贝雷片,共布置8 排,则每排贝雷梁自重:3.5×9=31.5 kN。
荷载计算值P3=(1.3×1 778.4+1.4×703+1.3×48.8+1.3×40.4+1.3×0.145×34×7+1.3×31.5×8+1.5×446)/(8×27)=20.6 kN/m。
标准组合q1=(1 778.4+703+48.8+40.4+0.145×34×7+31.5×8+446)/(8×27)=15.3 kN/m。
Mmax=0.086 9ql2=0.086 9× 20.6×11.752=247.2 kN·m<[M]=1 687.5 kN·m;
Key words: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basis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course system
Qmax=0.583ql=0.583×20.6×11.75=141.1 kN<[Q]=245.2 kN;
fmax=0.521×qll4/(100EI)=0.521×1.53×17 504/(100×1213×577×1 015)=0.22 mm%<[f]=L/400=9.4 mm。
5 总体搭设步骤
施工过程中,渡槽利用独立基础和新增基础作为支承,通过搭设钢管柱、贝雷梁等构件形成受力支架体系,总体施工步骤如下。
1)紧靠空心墩的钢管柱搭设首先采用50 t 吊车配合进行钢管柱安装,待钢管柱超过40 m 时采用100 t 吊车配合进行钢管柱安装,钢管柱底座与承台采用预埋螺栓固定,每隔4 m与空心墩采用φ25 mm 钢筋抱箍固定,防止偏移和倾覆;2 个空心墩中间的钢管柱为4 根,与基础预埋的螺栓固定,4 根钢管柱之间两两用槽钢斜撑和平撑固定,再从钢管柱顶部各引1根钢绞线沿横向两边与地上预浇的1 m×1 m×1 m 混凝土块拉紧固定,混凝土块上压沙袋增加自重。
2)钢管柱顶端放置7 m 长2I45 双拼工字钢横梁。
3)横梁上部纵向铺设8 组贝雷梁,与横梁接触点设置限位钢板,防止偏移。
4)8 组贝雷梁安装完成后,按照横向80 cm 间距铺设槽钢,两端不足80 cm 则紧靠贝雷梁端头放置。
5)贝雷梁安装完成后在槽钢上采用φ48 mm 钢管搭设支架,支架上铺设I16 工字钢。
6)完成上述杆件安装和节点加固后,即可开始进行槽身模板安装。
7)渡槽槽身模板采用定型钢模,由底模、外模、外模支撑、内模、内模支撑架组。
8)模板安装根据现在实际情况和排架高度采用汽车吊吊装,先对槽身模板底模和外模进行安装,在完成钢筋制安后安装内模。
6 吊装设备的选择
本工程吊装作业主要为钢管柱、贝雷片、模板、钢筋吊装,最大吊装重量为贝雷片整体吊装,吊装重量31.5 kN。经几次现场勘查,测量吊装半径(起重机的幅度)为16 m,起吊高度(到底槛)至少为50 m,起重机的主臂伸出长度约为56 m,根据起重机的特性曲线选定起重量为25 t 和100 t 的吊车。
7 平台预压
7.1 预压荷载
槽壳施工荷载包括槽壳混凝土土结构自重、模板重量,单跨总荷载为1 991 kN。支撑体系安装完成后采用吨袋装土料进行预压,支撑平台预压荷载不小于施工总荷载1.1 倍,预压前采用胶合板或彩条布铺在模板上,保护模板不被受损和污染。首跨移动平台安装完成后,按设计荷载的0、60%、80%、100%、110%进行4 级加载,并测得各级荷载下跨中、1/3 跨(2/3 跨)变形值。
7.2 预压程序
预压试验施工程序:试验准备(技术交底、施工组织等)→支承体系安装就位→支撑体系全面自检→预压前联合验收→观测点标记布设→分级加载→观测读数、记录→终值静置→观测、分析数据,然后确定是否继续下一级堆载预压→全面检查→卸载→观测结果整理、分析→投入使用前全面联合验收→支撑体系投入使用。
7.3 预压方法
支撑体系完成后在第24 跨进行预压,预压前移动支承平台进行全面检查:支撑体系整体安装位置正确,模板中线及高程符合设计要求;贝雷架、型钢各构件之间的结合面密贴。各部位接头处的连接螺栓符合设计,无松动或其他异常现象;预压所用的机具、材料准备充足。
7.3.1 加载部分工作
加载前先按照荷载分级重量配置好预压材料,预压材料采用吊车吊运至平台上,人工配合均匀铺设。预压材料铺设从下至上逐层进行,先中间后两端,均匀满铺;支撑体系预压加载时采用分级方式进行;加载顺序为0、60%、80%、100%、110%。每加载一级载荷,均对所有测点进行一次测量,并做详细记录,在数据分析时与卸载时的挠度进行比较,并且每加一级荷载后,对支撑体系所有螺栓、销轴等连接部位重新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尤其对主梁螺栓要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施工安全。
7.3.2 卸载部分工作
支撑体系预压卸载时仍采用分级方式进行,按照加载相反的顺序进行卸载;卸载顺序为110%、100%、80%、60%、0,每卸下一级载荷,均对所有测点进行一次测量,并作详细记录,在数据分析时与加载时的挠度进行比较;卸载完成后,再一次对支撑体系进行全面检查,并对模板及侧模支撑进行检查,看是否有变形。
7.4 监测点的布置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每根钢管柱每8 m 布设一个监测点,主要监测钢管柱垂直度。贝雷架布置6 个监测点,贝雷架1/4 跨度、1/2 跨度和3/4 跨度处左右两侧各布置1 个。
8 结语
在高大渡槽施工过程中,支撑体系技术方案选择一直都是一大难题,既要满足安全施工的条件又要考虑经济性及实用性。本文通过对各种方案进行比对,达到了各项参数的平衡,并结合实际案例验证了此方案,采用钢管柱+贝雷片+满堂架组合支撑体系施工技术,减少了支撑体系基础混凝土和钢管的用量,节约了工程建设投资,降低了施工安全风险,大大加快了工程施工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