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考新工具、新方法的新开端

2024-05-19

设计 2024年6期
关键词:设计师汽车设计

采访:王选政李杰

编辑:李杰李叶

北汽集团研究总院副院长兼造型中心主任,北汽集团造型设计专业带头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造型学组副组长。创建并领导北汽集团乘用车自主品牌的造型设计团队,带领设计团队先后完成几十个自主品牌造型设计项目,包括“北京”品牌系列越野车、乘用车以及“极狐”品牌新能源系列车型的造型设計,如“勇士”轻型越野军车、北京BJ40\BJ60\BJ90,极狐阿尔法S、考拉等北汽自主车型。曾荣获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团体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团体奖),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北京市“科技标兵”。概念研究车型OFFSPACE登上《AUTODESIGN》封面,荣获《CARSTYLING》2016年度概念车设计奖;2020年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设计》:全球几大车展曾被称为设计师车展,从日内瓦车展近些年来的变化来看,对于汽车设计的从业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单伟:日内瓦车展一直以来都被称为汽车设计的风向标,今年的日内瓦车展相比往年有很大不同,中国车企占比大幅增多。往年都是去看国外大牌的新东西,今年中国车企也担纲主角,有些出乎意料。

日内瓦车展目前的变化状态,反映了当前国际品牌面临的一些问题。汽车开发技术以及汽车设计走到智能网联赋能新能源化的变革时代,在此背景下这些国际品牌目前遇到发展方向的十字路口,他们对智能网联化新能源汽车的未来设计走向仍旧心存疑虑,存在各自不同的判断。对于国内汽车设计的从业者来说,则要认清楚社会发展、技术发展的大趋势,要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结合汽车智能化等时代变革去主动思考如何做符合趋势的汽车设计。

《设计》:“出海”是2023年汽车产业的热词。如果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概括2023年的中国汽车设计,您会如何表达?

单伟:2023年慕尼黑车展是中国汽车品牌出海展示的一个爆发点,中国品牌出海展现了强大的新能源、智能化的能力,让世界汽车工业注意到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与进步。约从2021年左右开始,汽车行业从技术层面“卷”了起来,“卷”底盘、“卷”智能化、“卷”电池;设计上也在卷,“卷”长条灯、“卷”曲面、“卷”简洁、“卷”国潮等,所以2023年给我印象最深的词就是“卷”。

《设计》:2023年的中国汽车的产量和出口量“登顶”全球,2023年上海车展更是中国汽车设计界“爆发”的起点,我们是否可以适时提出“建立中国汽车设计标准”的话题?

单伟:个人意见,虽然咱们现在感觉发展很快,外界也开始关注我们,但实际上我们发展的时间相对还比较短,更应该抱着虚心的态度不断充实我们的潜力。从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汽车设计师哈里·厄尔(HarleyEarl)开始,西方的汽车设计体系已经发展了近百年,而我们也就最近二十年发展的速度特别快,基础还相对薄弱,并不厚实。即便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但是我认为,2023年应该成为中国汽车设计界思考自身发展的一个新的发端。作为汽车设计从业者要思考面临的汽车工业发展竞争,思考我们行业该怎么去做。

以前我们是跟随,国际上出现一个新车型、新技术,我们过一段时间也会有。突然我们快速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就要求我们思考,下一步汽车设计应该是什么样的,是不是还像以前那样,先全球看车展,然后根据总结的趋势把我们自己的车设计出来?显然不是了。现在的市场更要求以人为本、以体验为中心。以往从外观到内饰再到色彩材质设计的工作体系必须有所改变了,设计的流程标准或设计范式也应该有所改变了。我认为,随着我国汽车设计界的努力,沉淀一段时间后,会逐步形成中国式的设计方式。

《设计》:按照您自己的这种切身感受来说,这个变化体现得比较明显的一些地方是在哪?

单伟:国内汽车设计界现在讲得最多的就是体验设计,产品的定义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不是简单地从车的大小、级别去定义。设计上的变化体现在对于目标客户的深入研究,对于人们行为的观察也非常深入。比如北汽极狐品牌的考拉项目,从开始定义做造型的时候就是先去分析人。目标客户是一些女性用户,从她们结婚、备孕、生小孩、小孩三四岁,直至孩子上小学,读兴趣班,这个过程中客户都有哪些车内场景需要满足,然后根据这些场景的变化来定义这个车应该是多大,怎么开方便,内饰、外形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一系列设计方式方法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也因此很多人认为它不仅是一个项目,更是一次方法论的实践。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论将会发生在项目定义、造型设计、工程开发等诸多领域。

《设计》:结合您的教育背景、从业经历和2023年的中国汽车设计发展状况,请从您的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汽车设计发展历史做个简要的梳理。

单伟:20多年过去了,我有幸见证了汽车设计行业的发展与腾飞。我本人1975年出生,在吉林工业大学读的机械设计与汽车设计专业,设计艺术学硕士毕业。毕业之后就加入了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在合资公司的产品部做设计负责人,有幸负责了“北京勇士”越野军车的设计,为国造车是我一辈子的荣誉。2006年底北汽成立研究总院,专门为北京汽车自主乘用车的发展服务。按照组织上的要求,我们起始的六位同志带着责任从合资公司到北京汽车研究总院组建造型科,后来改组为造型部,又一步步发展成为造型中心。我也随着北汽自主乘用车的发展逐渐成长起来,很感恩这个时代,感谢北汽的培养。这中间,有幸拜访前辈,与同行交流,了解到一些关于行业的发展情况。

我个人粗浅认为,从汽车作为消费品进入普通民众家庭算起,中国汽车设计发展历史经历了这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合资企业阶段。1983年第一家中外合资汽车公司北京吉普成立并开始引进外资技术。中方希望借助外方的技术能力来发展我们的产品。北京吉普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二代车的研发,对外发布时命名“挑战者”。中方设计团队也参与引进产品的改进,例如北京吉普在引进切诺基车型的基础上发展了适合中国市场的吉普2500。这个阶段我方自己能做的汽车设计项目有限。第二个阶段从1996年开始,我称之为自主品牌设计发展初期。部分车企寻求一些国外设计公司的合作,如意大利的宾尼法利纳、博通、乔治亚罗等设计公司,设计出了哈飞中意、华晨中华M1以及骏捷等车型。长安汽车在意大利成立了自己管理的国际化设计团队。自主品牌的设计发展上,也诞生了很多中国本土汽车设计公司如同济同捷、阿尔特以及部分汽车公司的自我设计力量。第三个阶段从2012年开始,中国整车厂设计团队自我体系逐渐形成。中国团队开始形成概念研究加项目开发的全流程设计开发模式,团队规模、分工也逐渐趋于国际一流水准。第四个阶段从2023年开始,中国汽车设计开始思考自我的特点。国内主流品牌的设计团队基本成型,中国汽车的设计尤其是内饰设计、体验设计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同时设计本身也来到十字路口,需要思考下一步中国汽车设计应该如何做。就下一步而言,设计将会与品牌更进一步地深度绑定,在品牌逐渐成形基础上形成自我设计特点。大家都已开始思考设计战略到底是什么,而不是仅仅去评一个车的造型了。

《设计》:如何看待上海车展国际同行关注中国汽车产品的现象?会产生什么样的连锁反应?例如对于中国设计师的行业地位变化。

单伟:毫无疑问,中国汽车设计将被重新审视并被国际同行加以研究,这将提升中国团队的国际存在感,中国设计师也会得到国际同行的更大认可。但是,我们内部还要不斷总结。首先要弄明白,国外这些车厂看我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想肯定不是只看形体设计。无论工业设计还是现代雕塑,其在欧洲的历史要比我们长很多。虽然这两年外资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正在降低,但我觉得他们是要来看取得商业成功的中国汽车设计的新思路。这几年中国市场汽车销量有所放缓,基本上表现为三千万辆左右的规模存量市场。如果有一些品牌销量放大,代表着其他品牌销量相对减少。在这种竞争压力下,国外品牌是来观察思考中国的设计师如何满足审美和消费者需求的,是要观察思考中国汽车的设计方式。中国团队也不要盲目自信,必须不断思考、学习、实践。所以我认为,当我们被别人关注的时候,一定要深入思考他们关注的到底是什么,要找到他们所关注的最核心内容,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以迎接下一步的竞争。走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们中国设计团队一开始有些自卑,总看别人家的设计好,再到我们品牌销量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爆款项目的成功,设计师团队可能又会有点“飘”。等到什么时候我们能够保持一个客观的心态去观察周围的发展并不断地提升自我,才是一个成熟的专业团队。

《设计》:2023年的中国汽车设计以纵向的本土发展历史和横向的全球现状为参照,有怎样的显著特点和问题?在产量和出口量“登顶”世界的背景下,我们是否可以提出“建立中国汽车设计标准”的话题?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战略(包含设计)是阶段性领先还是时间差领先?

单伟:虽然中国品牌汽车设计出现一些自我特点并逐渐成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汽车设计的纵向发展时间还有些短,大多数品牌还未沉淀出品牌调性以及与之匹配的设计调性。横向与全球汽车公司对比,我们自主品牌车型的时尚性很高,但是外观的自我形象塑造还有很长的路。低碳化是各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应该说是有群体性先发优势的。我个人认为,把中国汽车设计标准做成一个课题来讲,稍微有点儿早。从汽车设计发展历史来看,即便相对后崛起的日本汽车设计,也未听到有所谓日本汽车设计标准。我们现在看到的日本汽车品牌,虽然已经沉淀出一些日本车的共有特色,例如空间大、实用、精工、质量好等,但还未达到设计标准的真正含义。我们经过前二十多年的努力,现在取得了一些成果,2023年并不是我们汽车设计的一个顶点,而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我们确实有一些创新的方法,比如以客户为中心的开发模式。如大家所知,现在很多车厂的开发流程都是借鉴成熟的经验,不过目前发现在很多方面已经跟不上中国市场的竞争形势了,所以我们需要修订或者制定一套新的流程——以体验设计或目标客户为中心的设计流程。从根本上讲,因为汽车是工业品,应该在商业成功基础上不断调整相关的执行规范标准,适应客户需求才能做到商业闭环,才能形成真正的设计标准。

《设计》:在上述发展过程中,中国的设计观念、设计团队、设计方法有什么样的变化?企业对于设计的认知有什么样的变化?品牌与设计的关系有什么样的变化?

单伟:原来对于造型的理解就是颜值,首先定义就是“好看”,但是现在车企对于设计的要求不仅是好看,要求的维度很多。按照近些年北汽的实践,我们总结提出“好看,好用,成本可控”。汽车产品跟普通工业品不一样,复杂度较高,行业分工比较细。除了以往大家关注的好不好看之外,还要讲究客户的体验感受,即要好用。好用是多维度的,例如用户上车要有仪式感,车辆能提供用户想要的使用环境,能特别方便地操作,通过手势、语音来控制各种功能等,这些都会带给客户更深入的关怀。在智能化时代,以人为本的设计是可以达到的,这些方面我们称为“好用”。还有一个维度是“成本可控”。中国市场大部分主销车型的价格都在10万到30万区间,要在这样的价格区间做出尽可能超值的体验,甚至要满足挑剔的中国客户(花更少的钱得到更多东西),那就需要把成本控制好,把成本花到客户最需要的地方去。在5米左右长的尺寸下,批量生产出的大工业品,怎么能够让人觉得它颜值高,非常好用,能满足各种心理预期,还便宜。这样一来,设计的维度就由造型的单一维度变成了多维度的设计。

《设计》:Cybertruck对于您而言,是一种什么样的设计?

单伟:从设计上来讲,我们要理解它的创新度。它的出现给大家一个非常不一样的视角,但是它不适用于普通品牌。我们都知道特斯拉公司以及其关联的公司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不论是公司的创新形象还是创始人的魅力都很强,所以特斯拉公司每推出一个产品,大家都会认真地思考,因为这个公司一直在创新、在引领。但如果一个普通的品牌这样做,可能生存的要求就不会支持,一般的品牌能力无法支持这种创新,不会被市场理解。还有很多政策法规问题,比如这样的车可能不满足行人保护严苛要求,法规要求车辆外观不能有过于锋利的尖角,而Cybertruck由于其工艺特性,有很多棱角。但是,这个车的设计之所以这么热门,是因为它做到了跟现有汽车品类都不一样,有很强烈的思路引领作用,可以激励大家去创新思考,在这方面值得鼓励。对于造型设计本身来说,我不认为这种极致简洁的几何体是一种必定趋势,至少不是近期的趋势。再比如很多方向盘的设计不是圆形,甚至没有传统方向盘的上半部分,虽然很创新、很显科技,但是我们还要多维度考虑其他方面,比如安全方面,涉及驾乘人员甚至路人的生命安全,设计师需要非常小心谨慎地把控好各个维度的要求。

《设计》:Cybertruck是按照自己的一套逻辑来组织的,在汽车设计的行业里面好似一个不可复制的产品。它刚出现的时候,我们从设计的专业角度来审视,感觉要啥没啥,但开始交付之后却促成了年轻人的各种社交新场景。所以,对于中国汽车设计从业人员来说,它对汽车设计和汽车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它的造型风格、材料应用和设计逻辑是否会开辟新的汽车进化路线?

单伟:我个人认为,当我们用传统的思维来评判一个新事物的时候,评判结果一定是有问题的。年轻人把这个奇特的工业品按照他们的想象当成社交的一个酷道具,汽车设计的场景化作用越来越强,已经不能用传统交通工具开着坐着舒不舒服来加以评判了。我认为把Cybertruck称为“作品”更合适,这件作品能够启迪大家有一些更深入的思考。当大家都认为汽车讲究比例、尺寸时,突然有一个玩家不这么玩了,可能这就是它激起大家兴趣的更大原因。就像我们看科幻电影的时候可能会想:未来的社会就是这样的吗?当然不一定,但它会启迪我们去思考未来的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新的玩法创新,必然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其创新属性已经大于整个作品本身的价值。我想Cybertruck给设计行业带来的不同属性认识,会激励大家有更多的创新思维产生。

《设计》:欧美用了接近100年的时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汽车设计工业标准,我们在2023年引起了别人的关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从这套标准中跳脱出来了一点点,给汽车工业带来了一些新的、不一样的方法、不一样的内容,Cybertruck则跳脱得更远一些。这是不是意味着将来的汽车设计会没有标准了?

单伟:我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中发展的,以往的行业标准沉淀稳定了一定时间,但随着社会、人群、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设计标准也会发生变化。有的设计已经超越了传统标准,比如我们的体验设计就是欧美传统汽车设计标准里不曾有的,Cybertruck可能跳脱得更远一些,但是在技术还未做到随心所欲的时候,个性化设计还是要符合大工业运作的规律,这就是标准化、效率化。所以,我认为汽车设计的标准应该是不断变化的,目前正处于一个新变化的初期。因为硬件功能已经逐渐趋同,而汽车产品需要更多考虑情感方面的体验设计,这些都会打破原有的设计标准与规则,目前阶段正是思考新工具、新方法的新开端。

《设计》:AIGC对汽车设计有什么样的影响?Sora被OpenAi称为“世界模拟器(WorldSimulator)”,按照这个迭代趋势,汽车设计会怎样变化?汽车设计师还会继续存在吗?

单伟:我认为短期内大家可能有所不适,但长期来看会把这些作为新的工具加以使用,从而创造更高级的产品。现在,设计师从创意到实现是通过一些传统技法来实现的。今后,这些创意在人工智能系统的辅助下将会更快速地被实现,将会设计出更为复杂的产品。我们面临的是各种新质生产力工具的蓬勃发展,这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这种新质生产力工具的出现,对于每个人工作技能的要求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就像疫情期间各种会议都不得不转移到了网络线上举行,结果发现线上办公也能高效解决很多问题。有的人在电脑旁边开会,他就能立刻把所有的数据调出来跟你讨论,很多你原来不适应的东西却有着更强大的效能。所以,一方面我认为要积极拥抱新的发明,另一方面要去分析这些东西到底对我们现在的、未来的工作,对于竞争到底有什么潜在影响,如何更快速地拥抱、使用它们。

我感到在设计的最终竞争中,情感设计是不可取代的。早期时代设计师要画蓝图,用喷笔、马克笔手绘效果图,需要专业的表现训练才能掌握空间体的设计。20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电脑取代了喷笔、马克笔绘制效果图。如今工具软件迭代日新月异,我们当然不会认为那是设计的进化。AIGC终究也是工具,它会取代一些相对低级的工作,但不可能完全替代设计师,只会促进设计师向设计领域的更高端去提升发展。我们的工业品也会随着设计工具的提升而日益复杂、更加富有情感。

《设计》:汽车设计是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

单伟:我最近参加了很多活动,颇有感触。大家原来管我们的产品叫汽车,后来改称为交通工具,现在像中央美术学院提出名为创新出行。传统汽车是四个轮子的机器,现在很多车厂研发飞行汽车,这种立体维度的交通出行工具可能也会发展成一个新的赛道,所以我认为,行业是与时俱进的,随着对出行方式要求的不断发展,可能催生出新的产业方向。老百姓讲“吃穿住行”,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活行为,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持续为人们提供美好出行服务,将是我们这个行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汽车设计必然随着时间维度、技术进步、社会发展而不断演进。所以,汽车设计可能不是朝阳产业,但一定不是夕阳产业。

《设计》:全球车企的战略定位在发生剧烈变化,这对于汽车设计而言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汽车设计该如何兼顾生存和远方?

单伟:对于设计师来说,既要考虑当下的市场竞争,也要放眼未来思考设计战略,做到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作为设计的从业者,我们每天都在做大量的思考。原来不变的因素比较多,现在可能变化的因素比较多,很多企业都在为了生存而求变。我认为要能够全面地看待产品的现实与未来,设计团队是企业内为数不多、能看得更全更远的专业之一。

汽车行业是以为客户提供美好出行为使命的行业,需要思考如何通过出行方式的多元化、便捷化等因素来提供好的出行服务。一方面,需要我们在激烈竞争中做出新的东西,必须站在客户角度设计开发汽车,那如何站在客户角度呢?不能只是简单地天天去问客户,而是要进行目标客户需求的详细观察研究。目前看中国汽车品牌取得了一些成功,以新的技术路线和新的服务客户的方式另辟了蹊径。另一方面,在平时工作中也要寻找长期可持续竞争的策略与方法。长远来讲,要提高对设计战略重要性的认识,只有正确的设计战略才能走得更远。以往的汽車造型是以“硬件”设计为先,讲求的是比例、尺寸、表面、细节、协调等方面,设计战略的重心往往放在形体设计语言上。而今后智能化汽车的设计战略重心则是用户体验,这就需要系统性的多维思考,首先要考虑体验设计、人机交互等方面的策略定义,先明确整体性的设计体验策略、制定满足用户需求的多维度感知设计策略,之后再由系统到分支、由内到外地开展外观和内饰的详细设计,这种从体验研究到形体设计的新思路,相应地就需要调整传统的组织分工模式。

《设计》:站在产业的视角,您如何看待中国的汽车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将来要面对怎样的挑战?

单伟:目前,企业、高校都比较关注毕业生的技法和表现力,因为这是专业基本功。对于更高范围的综合能力培养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我想,随着竞争的加剧,必然要求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比如,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以及系统性思考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学生得到综合培养的环境还有待提升。毋庸置疑,随着新质生产力、新质工具的发展,会更多地要求年轻设计师具备多角度的思维能力,要了解技术的变化,文化的发展,时尚的趋势,要深入地进行人性的洞察以及客户群体的洞察,并在此洞察之下给出一系列合适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因为交通工具的硬件设计已经有新的生产力可以帮助实现,那设计教育就要更多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交流、洞察社会的能力,要了解相关技术发展的趋势。对年轻设计师来说,多维体系之下,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就变得更高了。随着中国汽车品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必然要求汽车设计教育要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对于设计师来讲,必然面对全方位、更激烈的竞争。

《设计》:高校教学中面临着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之内,是应该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技能,还是让他们用更多的时间来掌握多元的知识?作为企业用人单位,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单伟:技能和多元知识都很重要,我想这是“度”的平衡。有的学生能表达,各方面的知识很宽,但是深度有一些问题,表现力也不是很扎实。有的学生技法特别好,对软件的应用极其熟练,但是讲到车和车的使用场景及设计讲解就要花很大力气。以北汽设计而言,我们喜欢逻辑性强、有一定表现力、勤奋有想法的年轻人。我们希望逻輯性排在第一位,这样的年轻人成长、上升更有优势。

设计师的晋升通道是成为设计经理、专业总监、设计总监。刚毕业的年轻设计师除了学习锻炼,更多的是要多出有创意的方案。但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就要带项目,主设计师需要掌控整个开发阶段,能够跟不同的团队打交道,最终才能把创意变成方案、变成产品。通常,我们并不担心他们的技法不行,学生的基本素质肯定是有的。希望学校多给学生一些能够发展创新思维、练就多元知识能力的时间以及学业课题。

《设计》:请介绍一下北汽研究总院造型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的整体情况,2023年最满意的设计作品(提供若干个案例)和2024年即将呈现的内容。

单伟:北汽设计团队从2007年正式建立,相比国内其他团队起步并不算早。成立至今已17年,从最初的6个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人。拥有前瞻以及策略研究、外观设计、内饰设计、光源设计、色彩材质设计、交互设计、数字化团队、油泥模型团队、VR团队,以及硬质模型加工管理、项目管理等专业,我们还设有一个上海设计分中心。目前北汽设计已经建成了一整套全流程的设计体系,北汽设计中心的办公建筑面积约16,000多平方米,每年承担十几个项目的造型设计研究以及开发任务。目前获得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北京市创新中心资质,曾经获得共青团中央“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负责北汽集团旗下“北京”和“极狐”两大品牌的设计开发。

北汽设计的一大特色是对于越野车风格的车系有着较深的理解。众所周知,北汽从20世纪60年代完成北京212轻型越野车的设计并投产,使其成为几代人的记忆。轻型越野车的设计开发,北汽有着很深的积淀。2023年新一代的北京BJ40投放市场,它代表了我们这个团队对于北汽越野车设计的一种传承。新一代BJ40外形硬朗并富有时尚气息,内饰功能强大兼顾驾驶与娱乐,其不但继承以往车型强悍的越野能力以及硬派造型,更是在越野目标客户的研究上下了较大功夫,基于越野客户、轻越野客户、外围客户做了广泛深入研究,满足了这部分人群对于越野车设计的多维体验需求。

北汽设计团队负责的另一个品牌是极狐(ARCFOX),这是国内起步较早的中高级新能源汽车品牌。2023年上市的极狐考拉,这款车的设计也引起行业的极大兴趣。因为这是国内第一款为特定客户人群打造的车型,针对年轻母亲们的用车特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从年轻母亲的备孕、幼童养育、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的女性用车场景出发,从驾驶的细节、四个座椅不同使用目的、车门的开启方式、空气安全、色彩材质面料味道、外观特质等方面做了详细的研究以及细致的设计,这是一个新设计方法论的实践,对于北汽设计团队影响深远。2024年,北汽极狐将会推出两款重磅产品,为年轻家庭打造的极狐T5以及为年轻客户打造的极狐S5,这两款新产品将展现北汽设计团队为极狐品牌打造的新一代设计体验和新一代造型设计语言。

《设计》:在北汽造型设计部门,外籍的设计师的占比是什么样的状况?

单伟:除了本土设计师,北汽设计还拥有近10位外籍设计师,他们工作分布在内饰、外观、光源、色彩、曲面设计等专业。外籍设计师的经验更多的是在传统车企里形成的,相对熟悉大品牌公司设计团队的流程和标准,他们擅长比例、曲面、细节等方面设计以及工程化,在此基础上与本土团队基于中国市场形成的新开发模式进行融合。北汽设计始终秉承国际化的思路,不论国内外的设计师,都是北汽设计的一分子。工作上大家配合紧密,也有多元设计观点,关系较为顺洽,形成了不同文化的交融,通过不同设计思路的碰撞,有利于产生丰富的创新设计。我们需要不同背景,甚至不同价值观的人才共同组成团队去创新,思考如何达成目标。

《设计》:请您聊一聊2023年最满意的设计或作品。

单伟:对于北汽设计来讲,2023年最重要的是发布了“北京”品牌的设计战略。“北京”品牌继往开来,在2023年上海车展上发布了新的设计战略,这就是以“悦”概念车为代表的新一代的“大都致美”设计理念。“悦”概念车的内饰设计是基于东方市场的特点与需求,深入研究了北京品牌的设计独特性。外观设计则继承了北汽越野车的设计特点,展现出自信的姿态与体量,曲面饱满有力,有别于较常见的轻柔变化曲面设计,探讨了基于越野传承下的新能源化车型的设计思路。此外,“悦”概念车还开展了关于“国潮”的研究,我们不希望简单地把某个所谓中国特色的设计元素直接照搬到车上使用,从内饰到外观,我们更希望提供给客户一个有别于西方传统设计的作品,给客户提供东方式的舒适空间,打造出北京品牌的设计独特性。当然,极狐品牌的亲子车“考拉”,北京品牌的新一代轻型越野车BJ40,都是令我难忘的项目。

《设计》:请您进一步阐释一下北汽的“大都致美”设计哲学。

单伟:“大都致美”设计理念,强调北京品牌的自信、温暖、国潮,为下一代北京品牌系列车型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设计方向。经过我们对“北京”品牌多年的深入思考,希望能够找到从专业角度诠释我们这个品牌的设计之“根”。被广泛讨论的设计语言一方面是市场宣传的需要,更多、更大的职责其实是对内部团队工作方向的一个界定,让我们的设计师知道“北京”品牌的设计方向到底是什么。所以我们把它总结为“大都致美”。这个词反映的是我们对“北京”品牌的诠释,因为“北京”这个品牌太特殊,是以首都的名字为品牌,所以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基于这个大的影响力资产(IP)把这个品牌的独特性发挥出来。基于“大都致美”的研究,我们认为,一个好的设计,客户能够感知到并认可,至少有三个方面:独特性,时尚性,精致性。

所谓独特性就是品牌设计能够让人记住的、与众不同的,消费者能够理解并喜欢的DNA基因;时尚性意味着设计要满足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精致感来自车型的比例、曲面等各方面,设计要符合审美,细节要精致。大部分品牌的后两项都做得非常好,但是“北京”品牌还要考虑如何传达出“北京”二字背后所含的东方美学,于是我们提出了“大都致美”。我们希望在“大都致美”设计理念下把“北京”这个影响力资产转化解释好。

《设计》:北京是一个文化积淀非常厚重的城市,城市气质属于比较接地气的类型,北汽是如何将这种文化的厚重和接地气的感觉协调在科技感很强的汽车产品上的?

单伟:大家一提北京都會想到她是一座具有很长历史的城市,却忽略了北京也是中国的创新中心。北京城市定位的“四个中心”包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由北京的中关村、CBD等新地标,可见一斑。我们在设计语言开发的时候,提出了“继承与创新”的思路。

举例来讲,全新的BJ40就是把“传承与创新”贯穿在整个设计的始终。北京的宏大城市规划,方正大气,逻辑严密,处处显示出秩序的感觉。结合几十年越野车设计的思考,外造型整体上还是比较方正的,透着一种“正”的气质,符合目标客户的心理预期。同时,这个车的细节又有着时尚科技的韵味。走近看这个车,就会发现这台车处处体现了时尚的气息,所有的曲面都强化了流行的光影处理,所有的倒角设计也体现了优雅感。上一代BJ40塑料件的五孔格栅进化成为“电子五方”,使用了更为时尚的日间行车LED灯来诠释前脸的新设计。侧面四门采用了无框设计,将越野硬派与时尚元素融合到了一起。内饰设计上硬派但不硬挺,暖心的倒角处理、时尚的色彩材质设计,特别是强化了智能化设计,体现了自信、温暖的结合,是继承与创新的大胆尝试。

《设计》:对于2024年北京车展,因为有了2023年的经验,我想2024年大家会更关注,所以有请您谈一谈对2024年北汽的设计会有一些什么样的考虑。

单伟:2024北京车展无疑会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大聚会,各厂家都会把最新的产品与技术呈现给行业以及客户。北汽设计团队会认真学习,认真总结。在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我们会在以客户为中心的体验设计上加大力量,形成一些设计理论,以便在后续进行更有目的性的设计实践。

如前所述,“好看、好用、成本可控”设计方法论的形成是一个很长期的实践。什么叫“好看”?多年来,我们总结提出一个“冰山理论”。水面上有三个方面,一是独特性,让人有深刻的美好记忆,我们将在2024年强化品牌设计基因的研究,让客户第一眼就能识别出我们的产品;第二是时尚性,设计要能跟上未来社会、文化、特定市场的发展趋势,北京车展之后我们将会进一步的总结;第三是精致感,要有良好的比例、精致的曲面以及细节,这部分将加大设计的力量并在设计流程上进行改进。“好用”方面,以智能化为中心,不是堆料,而是强调用户体验。以车的能耗为例,进入电动化时代,电车的电池电量决定了车辆的续航里程,电车车主都有续航焦虑,我们就应该通过设计来降低能耗。我们有优秀的空气动力学性能,让车的风阻更低,同样的电量能跑得更远。内饰、操作都要强化人的使用感受,在不同场景下的操作都很方便。“成本可控”就是用尽可能低的成本达到设计目标,让客户以较低的成本享受到更高的服务。

《设计》:作为汽车设计行业的老兵,对年轻的汽车设计师和正在学习汽车设计的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单伟:首先要有一个目标,至少要有阶段性目标。没有目标,学习、工作就没有方向。长远来看,要有志向。希望年轻的从业者或在校的学生能够在我们这一代人努力的基础上,有更高更远的眼光,把眼光从中国提升到世界,能够以世界级的眼光审视中国汽车设计的发展,成为全球市场中拥有地位的行业参与者。

其次,年轻设计师要能拓宽设计的维度与宽度。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还要多关注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增强沟通交流的能力。

第三,强化自己的工作逻辑性思考。设计是一门科学,不能仅仅靠灵感来工作,大部分的工作需要严密的逻辑进行推导。我经常发现很多年轻设计师无法讲述出设计的来源以及基于此推导产生的结果,只有系统化思维才会设计出经典产品以及受到客户的欢迎。

《设计》:您怎么看待国际汽车设计的趋势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寻找中国汽车设计的解决方案?

单伟: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命题,汽车设计正在向新能源化与智能化大步迈进。设计符合人类需求的、高效清洁能源的智能网联汽车就是发展的大趋势。自内燃机发明之后,汽车设计虽然历经不断地发展进步,但是主要的开发流程已经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在造型设计方面,随技术进步所积累以及随社会发展所积累,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设计开发方式。然而放眼未来,人类科技发展一定会更加空前的迅速,智能化汽车将会不同于以往的汽车设计,过往所形成的稳定开发流程需要做出新的变革。对于中国汽车设计来说,简单学习西方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目前乃至今后中国汽车设计发展的需要了,这就要求我们中国汽车设计从业人员务必深入思考,进行大胆的实践,探索符合市场及行业变化的新方法、新设计。在智能化赋能电动化的新背景下,中国汽车设计应该以更宽的视角,探索以人为本的初心,结合市场特点、人群特点、技术发展,让设计充分赋能品牌。只有把设计、目标人群、技术等方方面面结合好的产品与品牌,才能取得长远的成功。

猜你喜欢

设计师汽车设计
小小设计师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推荐一个设计师
汽车的“出卖”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3D 打印汽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