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成效提升路径研究
2024-05-19李展李卓伦
李展 李卓伦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立足新时代国情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培养新时代青年的重要手段,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从实践育人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的研究现状,探索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与乡村振兴融合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
引言
国家将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指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中国国情、熟知社会现状,以实践的方式获取知识、增长才干。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1]。因此,本文以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为切入点,探究二者结合的积极作用与实现路径,以期让更多优秀人才走进乡村、服务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让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书写绚丽的青春答卷。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投身到服务乡村振兴的宏伟浪潮中去。目前,国内对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基本理论的研究主要涵盖了多个方面。其中,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总体要求、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内涵、特点和价值等角度进行了阐述,以明确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张丽娟指出,志愿服务的理论根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其历史底蕴则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目标在于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罗红雪等学者对志愿服务育人的现状和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提出实践育人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本质是在充分理论支持下参与实践活动,实现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标的系统工程。李敏认为,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能够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高校应当高度重视社会实践,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精准施教。田竹认为,开展志愿服务可以促进技能学习、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提升[2]。张铮认为,加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对于道德培育、精神激励和价值导向具有积极的影响。李薇提出,当前阶段扎实推动实践育人是高校强化育人实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正在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的有机融合,以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尽管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通用组织经验,但也有学者指出,由于活动组织机制的粗放化等问题,学生志愿服务面临边缘化、碎片化、工具化、泡沫化的风险。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时还存在志愿服务信息化管理不到位、内容与专业相关性不强、管理机制不健全、项目供给失衡、保障措施欠缺等问题。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系统化、程序化水平以及与专业相关性,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實践育人的作用,提高实践育人的成效,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贡献青春力量[3]。
二、问题的提出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符合时代要求
大会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开辟各类人才到乡村创业的途径,支持大学生等各类人才到农村工作。乡村承载着浓厚的乡土情怀,孕育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育着生态文明的自然环境。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业现代化成为人们追求的共同目标。青年大学生应该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动态,积极承担起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勇于面对挑战,不断努力前行。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受到重视,项目活动不断拓展。在高校的培养下,通过大学生村官、社会实践等活动,形成了一支专业知识和科技水平较高的志愿服务队伍。这不仅是对现代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行动,也在提升社会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4]。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积极作用
1.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通过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创业指导和产业扶贫等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志愿者们带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农村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电商等新型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志愿者们还能组织各类农产品展销、乡村旅游推广等活动,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乡村经济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
2.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和乡村文明建设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带来经济效益,也推动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志愿者们积极参与乡村义务教育支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环境保护等领域,提升了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此外,志愿者们还开展各类文明礼仪宣传活动、文化传统传承项目,引导乡村居民树立文明新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通过志愿服务,大学生们传递着社会正能量,弘扬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浓厚的文明力量,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同时,大学生们可以帮助改善乡村的生活环境,包括环境卫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美化等方面。志愿者们可以组织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垃圾分类清理、村庄清洁行动等,提升乡村的整体环境质量和居住舒适度。此外,志愿者们还可以参与乡村道路修建、自来水工程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传承乡土文化和乡村精神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传承乡土文化和弘扬乡村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志愿者们可以开展乡村文化节庆活动、民俗传统表演、乡村书屋建设等文化传承项目,弘扬乡村传统文化,激发农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同时,志愿者们还可以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农耕体验活动等,鼓励农村青年参与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乡村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文化动力。
(三)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尽管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一些地区和社会群体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和支持仍然不足。缺乏对志愿服务的理解和认同,可能导致对志愿者的不信任或者对志愿服务项目的忽视,从而影响志愿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发展和效果。其次,由于部分偏远的乡村地区存在交通不便和通讯条件落后的问题,这给志愿服务的组织和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志愿者前往这些地区参与服务可能面临交通不便和通讯不畅的困扰,限制了志愿服务的开展和覆盖范围。同时,由于地域文化差异,使得一些乡村社区的居民对外来志愿者的融合和参与度不高,可能存在一定的排斥情绪或者对外来帮助的不信任。这可能导致志愿服务项目的实施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需要加强对社区的沟通和互动,提升社区居民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度和参与度。最后,一些地区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机制,志愿者的权益和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缺乏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志愿服务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可能会影响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限制志愿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发展和作用。
(四)高校组织层面
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成效的关键因素,除了大学生的参与动机和志愿服务实践的组织管理外,还包括其他方面。首先,大学生的参与动机至关重要。根据相关研究,大学生的参与动机越强烈,其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成效越显著。其次,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的组织和管理也对育人成效起到重要作用。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能够保障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使大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和收获。此外,健全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同样是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成效的关键因素。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可以为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保障。综上所述,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的育人成效。
三、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助力乡村振兴效果的路径
(一)科技赋能,加强高校与乡村的合作
为了更有效地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对乡村振兴的助力,高校应利用新兴科技与传播媒介,瞄准乡村振兴中的“短板”与“痛点”,借助互联网平台等方式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
此外,高校应积极与乡村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深入了解乡村的具体需求和挑战。通过与乡村居民、村委会等相关机构广泛沟通,制定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计划和项目,确保志愿活动真正贴近乡村实际,切实解决当地问题,提升服务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应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项目中。通过建立校地合作机制,将高校的专业知识、技术力量和创新思维与乡村振兴需求相结合,实现城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农民技术培训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能力
首先,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技能的培训,包括提供专业的志愿服务培训课程、教授志愿者与农村居民沟通技巧、项目管理能力等实用技能,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通过系统的培训,大学生可以更加自信地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为当地社区带来更有价值的帮助。
其次,高校还应更加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热爱农村、关心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主题讲座、座谈会、社会实践等,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作为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亲身实践,激发大学生的实践热情,使他们愿意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责任感,使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贡献青年力量。
(三)完善相关运行机制
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呈现出强劲势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参与志愿服务,这些志愿者投身于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首先,在志愿服务的组织架构中,奖励机制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然而,目前高校的志愿服务奖励机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通常,奖励更多地集中在精神层面的荣誉上,而忽视了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的物质需求。其次,高校应建立专业化、规范化的志愿服务组织和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协调安排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志愿者信息的统一录入和管理,便于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管理和跟踪服务。同时,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项目评估与监督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建立完善合理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运行机制至关重要。这将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持续有序地参与志愿服务,形成良性循环,从而稳定整个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
结语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历史使命,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核心。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第一责任人”,将以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为中心,加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紧密贴合高校的宗旨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目标,推动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本文系大连海洋大学202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类辅导员专项研究课题《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成效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FDYZX-YB-20230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献:
[1]本刊特约评论员.在新的赶考路上书写新的农金答卷[J].中国农村金融,2022(21):1.
[2]李敏.提升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实效——以J职业学院为例[J].学园,2023,16(12):65-68.
[3]叶丹,黄厅厅,何波.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使命与育人机制——以铜仁学院为例[J].铜仁学院学报,2018,20(09):90-95+106.
[4]董志遥,姜佳芸.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赋能乡村发展路径研究[J].南方农机,2023,54(24):96-100.
(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海洋法律与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