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理论与病虫害科学防治探析

2024-05-19赵黎红

种子世界 2024年4期
关键词:田间管理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赵黎红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其生产效率较高,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以及玉米,其产量会对种植人员的种植效益造成直接影响。在小麦种植以及后续管理过程中,种植人员要全面分析外界因素对植株的影响,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完成种植活动,提高小麦种植效益。本文从小麦高产种植技术分析出发,进一步考量小麦种植流程,提出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旨在提高小麦产量,确保种植人员种植效益。

关键词:小麦;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

在小麦栽植活动中,应在全面考量整体质量的基础上,提升小麦产量,满足其高产稳产的基本要求。部分种植人员过于追求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麦产品的质量。因此,需进一步优化田间种植技术,利用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小麦种植可持续进步。

1小麦增产种植技术分析

1.1选址整地

相比于其他农作物,小麦对种植环境的要求较高,在种植过程中,需利用集中管理的理念,增加小麦的种植效益。在种植前,种植人员需开展科学有效的土壤处理,确保种植区域内部通风良好,使小麦植株能在生长过程中获得充足的养分,种植人员需运用现代化机械设备,开展翻耕工作,避免土壤中留存的害虫虫卵对植株后续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在种植区域选择过程中,可以利用作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土壤整体肥力,降低病虫害的危害程度。例如,种植人员应将小麦与玉米作物进行间种,在植株收获后,将玉米秸秆粉碎添加至土壤中,提高土壤整体肥力,降低病虫害的影响。

一方面,为获得良好的翻耕效果,种植人员要在进一步考量所种作物特点的基础上,选用科学合理的农业设备完成种植活动。在传统农业生产方案中,农业技术与农机设备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种植人员需在技术应用与设备研发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完善的技术迭代路线,明确当前地域最适宜的翻耕时间以及技术应用方式。例如,应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进一步控制翻耕深度。一般情况下,小麦的最佳翻耕深度为25~30厘米。种植人员应使用信息化技术将翻耕深度固定在此范围内,保证土壤整体疏松度,为后续种植活动打下坚实基础。此外,为增强田间管理效果,种植人员可以使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土地规划,依据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完成种植区域地势以及地形的分析,为后续机械化翻耕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小麥对光照的要求较高,充足的光照有利于植株内部叶绿体的转化,使其能长期处于良好生长状态,确保小麦颗粒整体较为饱满。基于此,种植人员可以在小麦田间种植管理过程中,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及时开展光照调控,使其能满足小麦的生长要求[1]。

1.2品种选择

为实现小麦高产稳产的目标,种植人员应科学选择小麦品种,在保证小麦产量的同时,按照当前地区的温度、光照、病虫害历史数据等,选择抗逆性较强的小麦品种。如果种植人员购买的种子质量不高,则必然会对整体产量以及种植效益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购买时,需到正规的商店选择合适的种子。此外,在传统的小麦选种活动中,大部分种植人员由于受到农业信息匮乏以及自身教育水平的影响,对当前种子市场实际情况缺乏了解,无法实时获得最新的小麦品种情况,这使得该区域的农业种植依旧使用原有较为落后的种子,无法实现种植水平以及种植效益的提升。针对此情况,种植人员需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获取最新的种植信息,直接在网络平台完成小麦种子的对比工作,从品种的环境适应程度、病虫害抵抗能力以及产量等多方面开展分析,选择合适的小麦品种。

例如,对于山东省昌乐县而言,可以选择济麦44完成小麦种植工作。该品种具有高产、抗病抗逆能力强的优点,在苗期的生长速率较快,容易形成较为高大的植物群体,即使在冬天也能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并且,该品种对白粉病的抵抗能力较强,能为小麦高产种植提供更多机遇。

1.3种子处理

在选种的同时,需完善小麦种子的处理工作,为后续病虫害防治以及种植技术应用打下良好基础。后期要加大对种子处理的关注力度,其主要包括种子精选、晾晒、浸种催芽等工序。精选主要是挑选种子,剔除其中的破损种子,保障后续种植质量。浸种本质上是指将种子浸泡于营养液中,激活小麦种子中的酶,缩短种子出芽期,使其能更好适应当前地区的种植环境。在具体处理时,应先将其在消毒后放入50℃的温水中浸泡20分钟,然后对其进行十分钟的充分搅拌,再将其放入25~30℃的水中浸泡6~8小时。经过浸泡后的种子应达到手摸不滑的程度。最后将种子用湿纱布包裹,并在25~3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催芽工作,当种子中有三分之二已经开始露白时便可进行播种活动。在此过程中,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完成种子处理检测,确保所用的种子能获得良好的种植效益。

1.4适时播种

当前阶段,小麦播种是种植管理的关键环节,种植人员要针对种植区域实际情况,完成种植规划工作,选用合适的播种技术。而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拥有了较多小麦种植经验,但随着气候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种植人员需积极分析不同气候以及环境条件下的小麦发芽率,把握当地种植环节,选择合适的播种技术。例如,在我国北方地区,整体降水量较少,因此在进行小麦播种时,需选择耐寒的冬小麦,利用较深的播种深度为种子提供更好的保护,尽最大可能降低严寒气候对小麦种子的影响。此外,原来的小麦播种主要是使用人力的方式完成,其工作强度较高,在种植数量以及种植密度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因此,种植人员可以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播种设备,在设备内部预先设定相关参数,确定当前区域实际播种数量、密度等情况,利用机械化设备高效完成小麦播种活动[2]。

1.5作物灌溉

种植人员应在日常种植过程中,加大对小麦灌溉的关注程度。对于灌溉工作而言,如果小麦植株的灌溉量较大,极有可能出现洪涝等严重问题。因此,种植人员要在分析当前土壤实际情况后,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喷灌、滴灌等灌溉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种植人员要分析各类灌溉技术,选择适合该区域的灌溉方式。在当前阶段,种植人员需在小麦种植区域内,安装充足的传感器,实时分析种植区域内部情况。如果发现土壤内部出现缺水的情况,可以使用喷灌+管道灌溉的方式,确保其处于良好生长状态。为获得良好的种植效益,在进行小麦播种前,需提前开展土壤灌溉管理,确保内部水分能满足小麦的生长需求,优化种植土壤性质。在小麦快速生长时期,要将农田灌溉管理作为工作重点,确保土壤整体含水量在70%~80%之间,如果其含水量在50%以下,则会对植株生长造成严重不利影响。与此同时,部分地区在冬小麦的种植工作中,要为其提供足够水分。为避免植株冻害问题的出现,种植人员应使用地下管道灌溉的方式。其中,要保证灌溉时的外界温度在3℃以上。此外,为提高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应在田间管理过程中,依据当前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小麦灌溉间隔计划。一般情况下,小麦的灌溉间隔为30天,但由于受到种植区域风速、温度等参数的影响,需及时调整小麦灌溉技术,充分发挥信息化灌溉的价值[3]。

1.6肥料管理

为保证小麦能长期处于稳定生长状态中,种植人员要开展科学施肥,为其提供生长阶段所需的各类养分。在进行小麦播种前,种植人员要科学分析种植区域实际情况,调整各类肥料的比例。种植人员要按照每亩地钾肥10千克、磷肥10千克、氮肥15千克、有机肥2000~2500千克的用量标准完成基础施肥工作。在施肥工作结束后,要利用深耕的方式,使肥料能与土壤进一步融合,为后续播种以及植株生长打下坚实基础。为避免化学肥料污染等问题,要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进一步分析,全面管控小麦的生长情况,种植人员要按照当前种植规范,落实化学肥料应用,并将实际用量记录在案。

在传统的肥料管理过程中,种植人员都是利用自身经验分析土壤内部实际营养情况,难以控制具体的化肥使用量,极易出现化肥用量过多或过少的情况,对农作物的生产造成不利影响,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因此,要有效运用遥感监测技术,明确该区域小麦作物的实际施肥需求,确保其能长期处于稳定生长状态。在田地施肥过程中,种植经验较少的种植人员也能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分析小麦在各生长阶段的实际情况,完成土壤肥料管理工作。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如果发现該种植区域较为干燥,应科学调控灌溉水量,确保其能正常生长。并且,在次年的3~4月份,种植人员要依据当前种植区域内植株的实际情况,开展合理的追肥工作。为获得良好的种植效益,种植人员要严格管控肥料中氮元素以及磷元素的含量,避免小麦出现倒伏等问题。还应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利用无线网络技术,分析种植区域土壤水分、温度、肥力等情况,利用智能控制系统开展灌溉施肥等工作,获得良好管理效果。

此外,种植人员可以使用水肥一体化管理设备,将智能管理设备、数据采集设备、数据运算平台等进行有机结合,分析土壤内部实际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设置水肥施用计划。在该设备的具体应用过程中,种植人员要依据当前灌溉数据,对化肥应用水量、pH值等进行自动管理,进一步增强化肥使用效果,优化种植区域整体环境。例如,在小麦抽穗期,该阶段为小麦种植的重要时期,种植人员应按照尿素5~10千克/亩、氮肥1.5~2千克/亩的标准进行追肥。

2小麦病虫害防治策略

2.1小麦常见病虫害

2.1.1赤霉病

赤霉病主要是由多种镰刀菌感染而引起的,属于典型的真菌病害。如果在小麦灌浆期遇到阴雨天气且空气中具有较多致病菌时,该病害极有可能发生。在发病初期,小麦植株出现粉红色霉层,降低作物的出粉率,最终造成作物价值严重降低等问题。从发病原理来看,该病原菌会寄生于植株残体或种子中越冬,并在春天形成子囊壳,释放致病菌,随着雨或气流完成浸染活动。在该病害的暴发期,小麦产量会损失10%~20%[4]。

2.1.2白粉病

白粉病会直接影响小麦植株的地上部分,例如小麦叶片以及叶鞘等。在发病初期,小麦叶片部分出现白色斑点并形成霉斑,在霉斑上方会生成一层白粉,一旦叶片遇到大风等天气,白粉就会散播至其他植株,使其感染。在白粉病发病后期,叶片霉斑颜色会逐渐变深并在霉斑上形成黑色斑点。从发病时节来看,每年的3~4月是该病的高发期,其能在15~20℃的外界环境下快速蔓延,当种植区域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白粉病就有可能大规模暴发。

2.1.3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主要有麦黄吸浆虫和麦红吸浆虫两种,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等小麦主要种植国家,成虫会在早晚时分频繁活动,吸浆虫幼虫会在土壤中越冬并在第二年夏天活动。该虫害对小麦植株的影响较为严重,会导致小麦减产10%~30%,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小麦绝收。

2.2病虫害防治措施

2.2.1开展农业防治

在小麦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需利用合理的农业防治技术,优化治理流程,为小麦植株的生长创造良好条件。种植人员要进一步控制小麦播种密度以及时间,确保小麦能具有良好的通风情况,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此外,良好的灌溉以及肥料管理可以提升小麦植株的抗病性,降低病虫害对植株的影响。

2.2.2药剂拌种应用

当前阶段,种植人员要在小麦种子播种前,使用药剂拌种的方式,降低病虫害对植株生长的影响,有效灭杀种子中可能存在的虫卵以及致病菌。例如,如果当前种植区域容易出现白粉病、黑穗病等病害,应在药剂拌种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化学药剂。如果该区域蚜虫、金针虫等虫害的发生风险较大,需在种子外部添加包衣或使用吡虫啉等药剂完成拌种工作,提高小麦病虫害防治效果[5]。

2.2.3现代技术应用

为获得良好的小麦病虫害防治效果,种植人员应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如自动监测、病害预警等。其中,在病害预警技术应用过程中,应利用拥有定位、数据收集存储功能的设备,对农田环境进行分析与管理。种植人员需在预警系统中有针对性地设计病害预测模型,完成病害分析预警工作。例如,在小麦生长过程中,要对当前区域内部病害风险进行预测,一旦其预测结果超过正常标准,系统就能第一时间发出警报,为种植人员病害治理提供数据支持。还应预先将病害药剂放置于无人机内,使用远程控制的方式开展药物防治工作,可以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例如,在小麦吸浆虫防治过程中,应将西维因、50%辛硫磷乳油混合液放置于无人机内完成药剂喷洒工作。

种植人员应在种植区域合理设置监测点,利用传感装置、数据分析装置等,完成区域监控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利用检测系统全面收集种植区域实际情况,完成数据处理反馈。要使用平台内部的数据交互功能获得准确数据,增强田间管理质量。

2.2.4科学绿色用药

对于病虫害发生比较严重的种植区域,种植人员可以使用化学药剂来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尽最大可能地降低病虫害对小麦的影响。但在此过程中,要科学分析病虫害种类,选择绿色、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的农药,合理控制施用时间,选择在晴天上午或下午完成药剂喷洒工作,在使用农药时,要做好防护工作,避免出现中毒等情况。

综上所述,小麦已经成为山东省农业的关键产业,种植人员应在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全面分析该地区的种植条件,优化田间管理工作,完善病虫害防治流程,确保植株产量以及质量能满足现代化发展需求。对植株在各生长时期的常见病害,应开展科学治理,提高小麦种植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秋菊.山东省小麦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种子科技,2023,41(20):68-70.

[2]刘明霞.山东无棣县优质小麦高产种植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25):73+75.

[3]韩春.安徽双庙集镇优质小麦品种“宁麦资126”高产种植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10):69-70.

[4]林艳歌.河南漯河郾城区优质小麦高产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22,42(05):63-64.

[5]韩碧红.旱地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与增产措施探讨[J].南方农业,2021,15(03):84-85.

猜你喜欢

田间管理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无花果田间管理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