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广泛应用及病虫害防治效率的提升

2024-05-19刘慧平

种子世界 2024年4期
关键词: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玉米

刘慧平

摘 要:玉米是我国农业生产领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有着广大种植面积和较高作物产量。通过选取科学高效的玉米栽培种植技术,采取正确病虫害防治措施,可有效提高玉米产量与质量,为推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玉米;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利用先进种植技术提高产量并加强病虫害防治管理,是保证玉米增收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领域相关技术也在持续进步,越来越多先进种植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助力了农作物生产。高产玉米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始终是农业生产领域研究的重点项目之一,可促使作物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效率显著提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高产玉米种植技术

1.1挑选处理种子

第一,种子的挑选是作物种植的首要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玉米种子的品质将直接决定玉米的产量与质量。种植户在选择种子时,应结合种植地区自然条件进行合理选择,包括土壤情况、温度情况、湿度情况和光照情况等[1]。不同品种的玉米种子对上述种植环境的适应性差别较大,盲目选种可能会使作物出现长势不佳、无力抵御病虫害的情况,最终导致减产现象发生。当条件允许时,种植户可在相关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进行选种,在确保种子具有优良品质的同时,能够较好适应种植地区的土地与气候条件。种植户应切实明晰种子的抗病性与抗虫性特点,选择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种子,以便在种植后期减轻病虫害防治工作压力。

第二,玉米种子在播种前应完成三项主要处理工作,即测定发芽率、晒种和拌种。其中,测定发芽率可选择大约100粒种子,在27~30℃的温水中浸泡7~8小时后播种,当温度维持在18~20℃时计算种子的发芽率。若种子达到或超过预定发芽率,即可进行下一步处理工作。未达到发芽率则应及时换种。处理玉米种子可选择施加多克福种衣剂,其添加量应不超过种子质量的2%。晒种时间需选在天气晴朗的午后,将种子均匀铺摊于干燥通风处,定时翻动并保证至少晾晒3小时。晒种可借助太阳光照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增强种子活性,提高其发芽率。拌种分为药剂拌种和种子包衣两类。药剂拌种可选择粉锈宁可湿粉剂或辛硫磷乳油,加水充分搅拌后密封。种子包衣可选择三唑酮制成包衣剂,将种子于通风干燥处晾干以待播种。如种植地区土壤条件较差、气候干燥且降水量较小,不宜对种子进行过多浸泡处理,以防止其干瘪。

1.2选择精耕土地

第一,玉米是根系较为发达的农作物,其具有較强环境适应能力。然而,发达的根系同样使得玉米对土壤质量有着较高要求。种植户在选择种植土地时,应充分考虑到玉米的此种特性,选择适宜机械化耕种、光照充足、水分较多、通风条件较好、肥力较充实、排水与灌溉较为方便、地理位置能够防范自然灾害的土地进行播种。通常而言,pH值在6~7之间的碱性砂质土地是最适合玉米生长的土地,种植户在种植前可适量施加包含品质优良的有机肥、复合肥、中微量元素和微生物菌肥在内的底肥。通过精心选择适宜的种植地点,可最大程度提高玉米产量与质量[2]。

第二,选择好种植土地后,针对土地前茬作物应进行翻耕处理。在翻耕之前,应将田地中残留的枯草、秸秆和前茬作物根部结构予以全面清除,为新作物生长发育腾出空间。翻耕深度不宜过深,维持在25~30cm即可。完成翻耕作业后,可对土壤进行及时填压操作以提高其疏松程度,并结合当前土壤肥力情况,将适量有机肥作为基肥施入土壤,以起到提升肥力、促进种子尽快破土发芽的作用。当前,采用免耕种植技术可使种植户免于整地步骤,直接进行播种工作,间接节省了种植成本。当使用农耕机械进行翻耕处理时,应按照一定顺序开展翻耕工作,翻耕刀具应保证能够深入土层至合适深度。同时,种植户可在翻耕整地过程中施加一定量的有机肥并使其充分融入土壤,从而在松土的同时为作物提供更多生长发育所需的养料。

1.3细化播种操作

第一,玉米播种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作物出苗率和出苗整齐度。因此,种植户应选取正确播种方法,确保种子维持较高发芽率和出苗率。在播种操作中,播种时间和播种方法是最主要的两大注意事项。玉米的播种时间多选择在气候温暖、降雨适当的春季,在我国北方地区,玉米通常在5月初至6月末进行播种,通常在温度为10℃左右的情况下将种子播种至4~7cm深度的土壤中。播种深度依据种植户选择的土壤质地不同而不同,黏性土壤播种深度较浅,而砂质土壤应坚持深播原则。遵循适当的播种时间和播种深度是有效避免缺苗、保障玉米最终产量的关键。

第二,玉米的播种量与植株密度也是种植户在播种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玉米播种因品种不同应选取适当植株间距,通常情况下植株间距应尽量控制在30~35cm,行间距则不超过70cm,依此类方式播种,每百平方米的玉米植株数量可维持在150~300株。若土地肥力充足,能够支持更多植株生长,可在不影响植株发育的前提下适当缩小植株间距,反之则应适当增大植株间距。适当的行间距和株间距能够为植株留下充足生长发育空间,避免因植株过密而出现争抢养分或植株过疏的情况,进而导致资源浪费的现象发生。此外,种植户应保证玉米植株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能够充分接受到阳光照射,从而使其在良好的光照和通风条件下加快生长速度。

1.4科学田间管理

第一,完成播种后,为促进玉米种子尽快生长发育,种植户应尽快应用地膜覆盖技术。覆盖地膜可起到增温保湿作用,同时抑制杂草生长,为玉米提供健康生长环境[3]。当完成播种至少5天后,玉米即开始出苗,最迟在播种8天后,大多数玉米种子均完成出苗。此时针对未出苗的种子应及时进行补种,防止土地资源浪费。出苗后,种植户应密切关注幼苗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做好跟踪记录工作。当幼苗生长到1心2叶阶段时,应尽快对幼苗进行破膜放苗处理,及时密封幼苗破膜后的根部,从而维持幼苗生长温度和环境湿度,助力幼苗快速生长发育。大量实验数据表明,应用地膜覆盖技术可使玉米幼苗早熟至少10天左右,每亩地最终可增产至少1100kg。

第二,科学灌溉和中耕除草也是田间管理不可忽视的重要步骤。玉米发达的根系决定了其对土壤水分有较大需求量,因此,做好用水灌溉工作非常关键。根据玉米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种植户需及时调整灌溉策略,保证作物可以得到充足水分。当玉米处于幼苗期时,土壤含水量应控制在60%左右,当其处于拔节至抽穗期时,土壤含水量应提高到至少70%。当作物进入成熟期后,含水量可稳定维持在75%。在种植过程中的中耕阶段,种植户还应做好除草工作。除草的根本目的是在确保作物正常发育的前提下杀灭妨碍作物生长的杂草,同时进一步提高土壤透气性和生物活性度,维持作物正常生长环境。整个中耕过程应坚持有草及时除、尽快除的原则,至少采取三次大规模除草措施。除人工除草外,在适当条件下,种植户也可选用适量除草剂进行除草。

2高产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2.1大斑病防治

第一,作为玉米种植领域较为常见的病害,大斑病因其流行范围较广的特点,对玉米作物危害较大,选择适宜的套种方式可显著降低玉米大斑病的发病概率。大斑病由凸脐蠕孢引起,其主要侵蚀部位为玉米苞叶,感染大斑病玉米植株的主要病症为通体显著发黄且斑块较为明显,发病部位在高湿度环境下会显现出黑色霉层。霉层的出现将极大妨碍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最终可使其减产近50%,严重时作物死亡。除选种时选用抗病性较强的种子外,还可通过玉米和其他种农作物,诸如马铃薯或大豆等进行轮作的方式降低大斑病的发病概率。在防治外界接触感染方面,应在植株发病之初迅速去除其病变苞叶,并选用诸如百菌清可湿性粉剂、苯菌灵乳油和克瘟散乳油等药剂进行杀菌处理。

第二,除轮作外,正确选种、施加有效肥料和适当田间管理等措施都是有效防治大斑病的主要手段。种植户可从根本上进行防控,选择对大斑病抗性较强的种子,如仍出现发病现象,应对病原体植株进行销毁和焚烧,消灭病毒来源,减少其对健康作物的不良影响[4]。此外,可通过田间深耕翻土杀菌等方式抑制病菌扩散与蔓延,施加含钾较多的肥料提高玉米作物对此病的抵抗能力。同时,种植户可辅以克瘟散、多菌灵可湿性粉或代森锰锌粉剂喷洒植株,从而达到最佳防治效果[5]。

2.2小斑病防治

第一,防治小斑病可将农业手段作为突破点。小斑病多见于玉米抽穗期和灌浆期,以伤害玉米苞叶与果穗为主,其具有能够借助高温高湿环境加快蔓延速度的特点。农业防治的要点包括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玉米植株品种、玉米完成作物收获后尽快对田地进行深度彻底清理,以及通过深翻土壤来有效破坏病滋生环境等。农业防治可从根源上遏制小斑病的发病概率,最大限度减轻其对玉米植株作物的危害程度,但若希望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对小斑病进行防治,则不宜采用农业防治手段。

第二,化学防治手段适用于玉米作物种植期间的小斑病防治。由于小斑病多见于玉米抽穗期与灌浆期,因此种植户可选择在此类时期使用相应药剂进行防治工作。可选择的药剂包括霉菌脂2000倍液和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溶液等。使用药剂时,应在准确寻找到玉米植株发病部位的前提下,将药剂均匀喷洒其上,至少每10天左右进行一次喷洒工作,结合不同种药剂的特点交替使用,连续喷洒至少四次后,防治效果可显著体现。

2.3玉米锈病防治

第一,防治玉米锈病可通过合理规划种植密度的方式进行。玉米锈病的主要病原体为玉米柄锈菌,其主要感染玉米茎秆部位,可严重降低玉米作物产量,是作物健康生长的主要威胁之一。由于玉米锈病的一大发病诱因是玉米种植较为密集,因此针对此类病症,种植户一方面可对种植密度进行重新规划部署,另一方面应适当扩大植株间距以减轻病害程度。

第二,治疗玉米锈病应从药物和肥料两方面入手。其中,当种植户在玉米锈病早期察觉其发生后,可选用粉锈宁可湿粉或多菌灵对其进行喷洒,坚持进行至少三周左右的时间,将多种药物交替结合、均匀使用,以求最大限度清除病症。在通过药物根治病症之余,种植户也可选择将磷肥和钾肥混合配方制成复合肥料,结合营养剂对植株进行施加,从而帮助植株实现抗菌性和免疫力的提升。复合肥料应避免含有过多氮肥,以防其失效。

2.4玉米蚜虫防治

第一,防治蚜虫应以生物防治技术为首选。蚜虫作为包括玉米在内的多种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害虫之一,多出现于玉米出苗期,可通过附着在叶片上吸食作物汁液的方式进行快速繁殖,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甚至会造成植株死亡。生物防治技术主要通过释放蚜虫的自然天敌进行,如七星瓢虫。种植户可在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选取一定数量的七星瓢虫施放入田间,由于七星瓢虫和蚜虫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食物链关系,因而一定数量的七星瓢虫在适当保护下可在短时间内通过猎食的方式大量消灭蚜虫,有效抑制蚜虫快速繁殖,从而间接起到保护玉米植株的作用。此外,包括寄生蜂在内的其他可猎食蚜虫的生物均可作为生物防治措施的选择对象。

第二,当生物防治无法有效应对过多的蚜虫时,应采用物理-化学防治手段进行灭虫工作。物理防治技术相较于化学防治技术不会对环境造成显著破坏,因而可成为种植户优先考虑对象。物理防治技术主要基于蚜虫的趋光性特点,通过在田间布置杀虫灯的方式,吸引其密集聚集,从而达到大量消灭蚜虫的目的。化学防治技术可作为物理、生物防治技术均无法起到有效作用时的备用方案,种植户可选择适量噻虫胺悬浮剂兑水制成的溶液,对蚜虫在植株上密集聚集部位进行集中喷洒,精准消灭虫害。

2.5螟虫黏虫防治

第一,玉米螟虫的防治可通过生物防治和选取抗虫性玉米品种等方式进行。玉米螟虫通过在玉米植株内部进行啃食的方式延缓植株生长发育,严重时可造成植株减产甚至死亡,其具有繁衍较快等特点,如种植户未能及时注意,其可在短时间内大量分布于种植土地的植株上,严重威胁植株生长和种植户自身的经济利益。种植户可采用生物防治法引入包括蜘蛛、寄生蜂和其他捕食性昆虫在内的天敌,以猎食的方式消灭玉米螟虫。此外,若种植户选择的玉米品种具有较强抗病害能力,则螟虫害对其的威胁可较普通品种玉米更小。

第二,玉米黏虫的防治可通过優良品种的选择及瓢虫等天敌引入等方式作为切入点。玉米黏虫是广泛分布于玉米田间的小型害虫,主要以吸食玉米植株汁液为生,被其侵害严重的玉米植株将出现叶片卷曲、焦黄、枯败等现象,严重时玉米会减产和死亡。当前,市面上已出现抗黏虫效果较好的玉米种子,种植户可在播种前选取此类品种的玉米种子,以达到从根源上防治玉米黏虫害的目的。此外,包括寄生蜂和七星瓢虫在内的生物天敌,也是有效杀灭玉米黏虫的防治选项之一,其可协助种植户有效控制害虫数量,便于种植户采取物理或化学手段进一步消灭病虫害。

综上所述,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先进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对于稳步提高玉米产量和作物质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并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未来农业产业领域的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资金投入,提高其推广力度,在使更多种植户得到实惠的同时,不断推动我国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夏艳.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J].河北农业,2023(08):95-96.

[2]张栋栋.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08):180-182.

[3]姜雅.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要点[J].种子科技,2023,41(10):58-60.

[4]韩成祥.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09):202-203.

[5]武军涛.玉米高产丰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探讨[J].当代农机,2023(07):60-61.

猜你喜欢

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玉米
收玉米啦!
我的玉米送给你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对策
最饱满的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