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优势及具体实施步骤

2024-05-19赵禄莎

种子世界 2024年4期
关键词:田间管理

赵禄莎

摘 要:现阶段,大豆与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对于社会稳定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环境下,先进种植技术以及种植方法逐渐得到推广,运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作物生产效率。对此,本文针对山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展开分析,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切实增加农作物整体产量,有效提高我国大豆自给率,在不断示范、推广的过程中,降低成本,推动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农机配套;田间管理

玉米与大豆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作为粮食安全体系中的关键品种,对于我国农业结构的完善性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社会对粮食需求逐渐增加,为切实满足粮食的消费需求,应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率。使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够实现大豆与玉米的合理配置。相较于传统间作模式,该技术具有一定种植优势,能够有效实现农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对传统间套作进行升级,提高养分利用率,在有效缓解大豆进口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一季双收的目标。

1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原理与优势

针对技术原理而言,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技术主要是将玉米以及大豆进行同时种植,充分利用实际种植空间,综合考量玉米以及大豆的生长条件。通过扩大实际间隔,有效缩短玉米以及大豆的实际行距,在促进空间以及光照条件合理运用的基础上,有效增加玉米与大豆的实际产量。在具体应用期间,种植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可以在同一时间内进行播种,或者先种植玉米,在其生长至中后期时进行套种。科学选择种植方式,并通过优化种植方式,切实提升耕地的产量。

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具有一定种植优势。在该模式下,种植人员可以借助玉米以及大豆在生物学形态方面的优势实施互补,有效提升光能利用率,增强玉米以及大豆植株的抗旱能力。在高低搭配种植背景下,有效扩大植株生长空间,并增强空气流通。同时,改善并优化土壤的理化性质,避免造成土壤板结的现象。在不断培养土壤有益菌的过程中,平衡酸碱度,提升后续施肥效果。另外,通过进行复合种植,可以提升对矿物元素的利用率。由于大豆根系具有固氮的功能,可以强化玉米作物对氮的吸收。针对玉米以及大豆的根系而言,在其生长过程中,能够直接增强对磷的吸收能力,并有效抵抗病虫害,实现生态平衡。在两种植物相互竞争生长的情况下,可以从根源上抑制杂草的不断生长,為实现科学种植提供保障[1]。

2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分析

2.1选择并整地

在种植之前,种植人员应加强对种植区域的考量,在选择过程中,应展开肥力检测,针对种植区域的土壤进行合理分析。优先选择土壤肥沃的区域,确保土壤具有一定疏松度,为后续植物根系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应着重选择地势平坦的区域,在没有高大遮挡物的情况下,增强种植区域的采光效果。避免选择低洼积水区域,在雨季来临时,田间水分得不到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降低整体种植产量。在种植过程中,玉米、大豆对于生长环境以及土壤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种植人员应注重对种植区域排涝能力的考察,避免影响玉米与大豆的种植质量。

针对土壤pH值而言,通常情况下,应将其控制在6~7,在选择完种植区域之后,应对其进行深耕,展开整地操作。经过一系列的活动,确保种植区域内的土壤能够细碎并平整,为其迅速发芽提供保障。另外,应针对所选的种植区域,做好开沟引流准备,降低洪涝所造成的损害。在播种之前,应预先对土壤进行施肥,通过加入一定的基肥,有效增强土壤地力,使其能够满足玉米以及大豆的实际生长需求。借助旋耕机,对土壤中的秸秆实施处理,在此基础上,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及时进行封闭除草,科学合理地制定播种日期[2]。

2.2选种并处理

在应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时,种植人员应加强对品种选择的重视,作为种植活动中的关键环节,能够直接影响玉米以及大豆的产量。在选种时,应注重对当地气候条件的调查,明确土壤质地,在综合考量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品种。针对玉米品种而言,为切实满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实际需求,应选择紧凑型和半紧凑型品种,同时,结合种植模式,选择抗倒伏效果较好的大豆品种。应具备耐荫蔽的优势,以晚熟品种为主。由于低位作物会受到光照环境的影响,应选择抗密集能力较强的品种,确保在种植时能够满足空间需求。

在播种之前,种植人员应增强对种子的处理,采取包衣处理的方式,在种子外面对其进行包裹,拌种之后,可以有效加快种子的发芽速度,并结合实际需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种植期间种子的病虫害影响。针对包衣剂的选择而言,可以依据不同产品进行分析,在品种不同的情况下,实际产品特性以及作用也存在一定差异性。种植人员可以根据种植区域内频发的害虫选择针对性的药剂。结合实际土质深入研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运用根瘤菌拌种,以此有效强化大豆自身的固氮能力。在正式播种之前,为强化种子发芽率,确保种子能够正常生长,应对其进行晾晒,提升吸水能力。

2.3播种与密植

在有效保证品种质量的基础上,种植人员应严格遵守早播的种植原则,切实提高大豆的整体产量以及生长质量。结合实际气候条件,准确确定播种日期,以便充分发挥光与热等自然资源的实际优势,促使在种植时,大豆幼苗能够迅速吸收光照与土壤中的养分,增强存活率,提高生长速率。从播种方式出发,在种植玉米时,应采用深播的方式,通常情况下,应将实际深度控制在5~6cm。对于大豆应采用浅播的方式,将深度控制在3~4cm即可。在应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时,主要采用两行玉米+3~4行大豆的方式,严格控制玉米以及大豆之间的距离,实现科学种植[3]。

一般情况下,玉米行间距应控制在40cm,株距为10~12cm,而大豆实际行间距为35~40cm,株距与玉米相同。种植人员可以采用一穴2粒的方式,提高种子出苗率。在应用该项技术时,应严格控制间隔距离,在种植之前,需要实施精准规划,以便实现科学种植。如果种植密度不合理,在过大的情况下,会降低整体产量。同时,密度过大会降低通风效果,种植期间植株缺氧,并迅速流失相关营养元素,进而造成生长不良的现象。密度过小会影响农作物最终的收成情况。因此,应科学安排种植间隔距离,为其后续使用机械化操作奠定基础。对于种植密度的确定,应结合玉米以及大豆的生长特性,并参考当地季节气候,由于是在山区种植,为确保产量,应合理控制种植密度,结合不同区域,及时调整并优化种植标准。

2.4加强农机配套

在播种之前,种植人员应对玉米以及大豆的实际株行距进行合理调整。借助打孔播种机,有效展开播种工作。为切实保障播种作业的实际质量,应预先展开试播工作,以便对作业质量进行全面查验,结合实际地形以及各方面的需求,对机具参数进行针对性调整。同时,为强化播种的有效性,应控制作业速度,根据土壤实际状况,及时调整机械的播种深度,并合理控制镇压强度。在作业期间,应注重对衔接处的控制,确保在该区域内的行距仍旧保持一致,有效避免衔接区域行间距不合理的问题[4]。

在种植阶段,需要借助机械设备,高效展开铺膜工作,在全面调整改造之后,应用与田间情况高度契合的播种机,开展播种作业。将不同技术模式进行组合,分别展开玉米、大豆的播种工作,在不同行数的影响下,应注重适当降低作业速度,避免因速度过快,对地膜造成损坏。种植人员应结合玉米以及大豆的实际品种、籽粒含水率等多方面因素,明确玉米、大豆的实际收获时期,以便在后续收获环节能够按照先后顺序展开收获,在确保种植活动合理性的基础上,有效减少种植人员的经济损失。在复合种植模式下,大部分种植人员会采用一体化的专用播种机,在不断调整播种挡位的同时,强化对空间配置的管理,顺利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

2.5加强田间管理

在种植期间,由于玉米以及大豆实际生长环境较为类似,种植人员可以同时进行水肥管理,增强作物对水肥吸收的协同性,为其后续活动奠定基础。在生长期间,玉米以及大豆对水分具有一定需求,但是水分不宜过多,其具备不耐涝的特点。种植人员应加大对这一特征的重视,在不断增加浇水频次的基础上,应注重及时开沟引流,避免因水分过多而造成农作物减产。在干旱天气下,应及时进行浇灌,切实满足玉米和大豆在生长期间对于水分的需求。同时,应对土壤养分情况实施密切关注,结合实际需求,展开追肥工作,增强对农作物养分的供给,为其后续实现双高产目标提供保障。

玉米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于肥料的需求存在差异。当生长至大喇叭口期时,玉米对磷元素的转移速度会不断变慢,并且会逐渐增加氮肥的需求量,种植人员应合理进行施肥。在应用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时,可以在大喇叭口期追施一定的复合肥,在距离玉米带20cm左右的区域进行追加。另外,由于大豆根系在不断生长过程中会产生根瘤菌,在其高效作用下,能够充分固定空气中的氮,并将其进行吸收,以满足根系生长需求。在生长初期,大豆对氮的需求较低,而在结荚期以及结荚鼓粒期,大豆极度需求氮,种植人员应优化施肥方案,采取追肥的方式,有效增加氮的供给量[5]。

2.6防治病虫害

玉米以及大豆在生长期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病虫害,在受到品种、气候以及多種因素的影响下,增加病害的发生概率,种植人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玉米以及大豆的正常生长。在作物生长期间,为避免种植区域内土壤养分的流失,应加强除草工作。如果任由杂草不断生长,则杂草会抢夺玉米与大豆生长过程中的养分,降低产品品质。通过实施全面的杂草处理和闭环除草工作,可以有效减少杂草的实际基数。

针对大豆病虫害而言,在大豆生长过程中会发生黑斑病、黑斑虫等病虫害。种植人员应坚持防治结合的原则,在病虫害主要发生时间内,应采取药剂拌种的方式,提升防治效果。在出苗之后,应采用药剂喷洒的方式有效消除病害,避免扩大蔓延范围,实现产量的最大化。

针对玉米病虫害而言,在应用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时,往往会发生玉米螟以及蚜虫等病虫害。为切实消除病虫害带来的影响,种植人员应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方法,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威胁。充分考虑到化学防治技术过度应用所带来的危害,可以将物理与化学手段相结合,采取理化诱控的方式,通过布置黄板或者杀虫灯,有效诱杀玉米螟等害虫。在此基础上,在玉米生长至开花期时,可以将阿维菌素和吡虫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采取喷洒的方式,对患病区域的玉米植株实施喷洒,连续施用2~3次,可以实现有效防治。

2.7抗倒伏技术

在应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技术的过程中,主要原理是借助玉米以及大豆生长之间的高度差,对其实施复合种植。在实际生长过程中,应注重应用抗倒伏技术,由于玉米属于高秆作物,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会产生倒伏现象。在该种植模式下,大豆与玉米属于协同共生,一旦其中一方产生倒伏,则会严重影响另一方的健康生长。种植人员应在选种阶段加强对品种抗倒伏能力的检验,优先选择具有抗倒伏能力的大豆以及玉米品种,并辅之科学的种植密度,从多方面降低植株倒伏的概率。

针对生长情况而言,在植株生长态势较好的区域,种植人员应加强对苗期的控制。在大豆初花期,应对其喷施定量的烯效唑。对于玉米生长较高的区域,可以借助乙烯利合剂等降高调节剂实施定向喷施,避免在强风大雨天气下喷施,以免造成植株倒伏。如果在开花期之前遭遇大风,种植人员可以不进行管理,依靠植株自身的调节能力使其自行恢复。如果在开花期之后产生倒伏,则应根据实际倒伏程度,对其进行扶正,确保植株能够健康茁壮生长。

2.8适期收获

由于是山区种植,在收获期间,应结合实际耕作条件,切实选择针对性农用机具。在收获大豆与玉米的过程中,种植人员应严格控制收获期,避免过早或者过晚进行收获,以免影响作物整体品质。在收获玉米的过程中,应注重对玉米成熟度进行检验,玉米成熟的标志是玉米植株苞叶不断变化并呈现松散的特点,此时内部籽粒会逐渐变硬,并且其中的乳线会逐渐消失。当籽粒基部逐渐变黑之后,则可以进行收获。为有效保证玉米的整体质量,提高其商品性能,通常情况下,应在九月底至十月上旬展开收获。

针对大豆收获而言,在大豆植株叶黄并且豆叶能够正常脱落时,即可进行收获。大部分种植人员会根据大豆作物的实际倒伏程度确定收获时间,往往在每年的八月下旬至九月上旬。在综合考量种植密度以及行距的基础上,选择针对性的收获机具,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作业计划。在不断完善的背景下,避免对大豆作物造成损害。在收获之后,应根据具体收获状况,对大豆果实烘干,在持续晾晒之后,有效避免产生发霉的现象,强化大豆的商品功能。种植人员通过合理运输,降低大豆与玉米的破损率,在综合提升其品质的基础上,增加其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具有多种种植优势,不仅能够提升作物产量与质量,还能增强种植人员的经济效益。因此,应不断对其深入研究,提高复种指数,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的目标,确保大豆与玉米的可持续供给。

参考文献:

[1]薛根祥,花劲,杨玉萍,等.2022年适宜东台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玉米品种筛选试验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2023(06):57-59.

[2]马夙静,王璐.梁山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农业科技通讯,2023(11):26-28+31.

[3]万海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生产技术分析应用与展望[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09):58-60.

[4]牙桂论,郭昌永.桂西北天峨县山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23(02):81-82.

[5]邹灿,刘飞.浅谈丘陵山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基层农技推广,2023,11(01):47-48.

猜你喜欢

田间管理
无花果田间管理
2022年山西省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意见
早春小麦田间管理抓哪些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青贮玉米的田间管理技术
苜蓿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抢种暮春
冬小麦冬前及冬季田间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