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就业视角下高职院校招生、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研究
2024-05-19史琦琪
史琦琪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高质量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实现高质量就业也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挑战。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招生、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之间的联动机制对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具有关键作用。文章将探讨如何构建联动机制,以实现招生匹配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契合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满足企业要求,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形成良性循环。
关键词:高质量就业;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联动
引言
近年来,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走高,面对当前就业形势,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对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等做了详细部署。就业大环境的变化会影响高职院校的招生,招生情况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就业情况,就业情况影响专业设置,环环相扣。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合理调整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产教融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其更好地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在高质量就业背景下,建立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联动机制,有利于学校内部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需求和输出的动态平衡[1]。
一、高职院校招生、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现状
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高校的组织架构及管理工作也变得规范有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各职能部门工作划分越来越细,导致各部门只做自己分工范围的工作,各司其职,各部门间缺少有效的联动。目前还有很多高校招生就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分别由不同部门负责相关工作。即使招生就业同属一个部门,但其工作运行时也几乎是不同的工作员工,所以在工作上缺乏有效的联动。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未能紧随市场需求,导致专业建设滞后,因缺乏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致使学生就业时遇到困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没有根据不同批次学生特点,制定个人化培養方案,缺乏创新,导致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企业参与度不高,只是在实习、实践环节产生合作,且合作不够深入。在学生、学校和企业之间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缺少对市场的洞察及分析,未能及时将学生就业状况传递给招生、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部门,信息存在滞后性等问题。因此,要想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就需要高职院校将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联动起来,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改革,推动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有效联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二、高职院校招生与高质量就业的关系
(一)招生政策、规模对就业的影响
招生政策的专业设置会影响学生的专业选择,也会影响他们就业方向和机会。面对分类招生考试的相关政策环境,各高职院校录取标准的高低会影响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从而对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产生影响。将校企合作融入招生政策中,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还能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此外,招生政策还可能影响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间接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招生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学生素质等因素,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招生规模的大小会直接影响毕业生的数量,进而影响就业市场的供需关系。若招生规模过大,可能导致毕业生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激烈,就业竞争压力增大。适当的招生规模可以使学校更好地调配教育资源,提供更优质的教学和实践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从而提升就业质量。招生规模应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确保培养的学生符合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这样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和就业质量。有目的性和规划性地开展招生工作,在招生计划的制定、招生条件的设定、招生宣传的定位方面更加精准[2]。
(二)招生宣传与就业导向的衔接
高职院校在招生宣传中,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重要性,使学生和家长了解实习、实训等实践机会,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有清晰的了解。通过展示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就业案例和企业合作等,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学校的就业质量和就业保障。邀请企业参与招生宣传活动,如举办企业宣讲会、招聘会等,让学生和家长了解企业的需求和用人标准。在招生宣传中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如职业规划、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建立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机制,了解他们对招生宣传和就业导向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通过以上措施,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实现招生宣传与就业导向的衔接,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满意度,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竞争力。
三、专业设置与高质量就业的适配性
(一)产业需求与专业设置的对接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产业需求是专业设置的重要导向。高职院校应深入了解各行业的发展动态和需求变化,合理设置专业,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此外,产业与专业的对接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通过政府牵头,政策引导,鼓励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过程中,提供实际需求和建议,共同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实现产业需求与专业设置的有效对接。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科优势,确定具有特色和潜力的专业方向。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设施、优化课程体系等措施,提升专业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和社会声誉。
(二)专业调整的动态机制
高职院校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动态,了解各行业人才需求和技能要求的变化,通过调研、行业分析等手段,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为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专业调整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职业发展需求,因为兴趣和职业规划对于专业选择具有重要影响。提供多样化的专业选择,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提供相应的职业规划指导。在保证基础学科的前提下,增加一些交叉学科和新兴领域的专业,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学校进行专业调整和改革,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同时,建立专业评估和质量监测机制,对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就业情况进行评估,为专业调整提供参考。专业调整的动态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只有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专业调整机制,才能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四、人才培养与高质量就业的协同推进
(一)培养目标与就业能力的匹配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与社会需求相匹配。高职院校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用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工作要求相符,毕业后能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开展各类课外活动、社团组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也十分重要。个性化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能力匹配度的重要手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帮助学生发掘自身潜力,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二)课程体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高职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精心设计课程体系,涵盖专业基础知识、核心技能和实践应用等方面。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开展社团活动和竞赛等。课程体系还应注重与企业的合作与对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课堂,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需求,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开设一些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积累实践经验,能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实践教学,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素养,实践教学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渠道。
五、联动机制的构建与实施策略
(一)信息共享与反馈机制
高职院校各部门各环节联动,首先要实现信息共享,实现信息的互通交流。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使招生、就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等部门能够实时共享和交流信息。这个平台可以包括学生的招生数据、就业情况、专业需求和人才培养质量等信息。在就业方面,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专业相关度、就业行业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将这些信息第一时间系统共享,向教务部门和招生部门反馈,帮助制定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更新,提供直接的相关信息[3]。以便各部门能够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定期对招生、就业和专业设置等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和趋势。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及学生的就业满意度等。
定期召开跨部门会议,让招生、就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等部门的代表共同讨论问题、分享经验和制定决策。可以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确保联动机制的顺利运行。其次建立学生反馈机制,让学生能够参与到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学生反馈,了解他们对教学质量、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进行相应的改进。通过企业反馈,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构建信息共享与反馈机制,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和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确保联动机制的有效实施。
(二)多方合作与资源整合
联动机制的构建与实施,还需与企业、行业、政府、高校多方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提供实习机会、技术支持和职业培训。与相关行业协会合作,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为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指导。与政府部门合作,获取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注重与其他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和优势互补。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要学会整合教育资源,整合校内各部门的资源,如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指导。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实施多方合作与资源整合策略,需要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协同努力,才能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和运行机制。
(三)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
联动机制的构建与实施还应考虑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制定相关质量标准,涵盖教学、实践、就业等方面,如课程标准、实践教学标准、毕业生素质要求等。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评估,保证教学质量。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完善相应的指标体系,例如:专业招生评价指标、就业评价指标等,对于各项指标较好的专业给予表彰鼓勵,表彰奖励可以跟职务晋升以及职称评定挂钩,鼓励在校教师努力参与到联动工作机制中[4]。质量保障的同时,还应建立评估机制,做到定期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通过学生、教师、企业等收集反馈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有效解决。根据评估结果和反馈信息,制定持续改进的措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可以积极参与行业认证和评估,提高学校和专业的社会认可度。通过建立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可以有效地保证高职院校联动机制的顺利运行。
结语
在高质量就业视角下,构建招生、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联动机制不仅需要高职院校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支持与合作。只有形成多方合力,才能推动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也应该认识到,高质量就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目标,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因此,高职院校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调整和优化联动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以实现高质量就业为导向,构建更加完善的招生、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本文系2023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委托研究项目《高质量就业视角下高职院校招生、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CXM-B-2023090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敏.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2):89-92.
[2]葛辉.基于深度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实践探索[J].就业与保障,2022(04):108-110.
[3]刘建平,王艳华,刘伟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与招生、培养的联动机制的实践探索[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1,41(02):148-151+156.
[4]苏永佳,杨志雄,张德华等.高校招生与就业联动机制建设探索——招生与就业联动机制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6):72-73.
(作者单位: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