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素庵妇科补解》经期痛证辨治特色探析

2024-05-19方浩亮顾逸文杨雨烨

江苏中医药 2024年4期
关键词:经行陈氏行气

方浩亮 刘 芳 顾逸文 杨雨烨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2.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浙江杭州 310003)

《陈素庵妇科补解》由南宋陈沂(字素庵)所撰,后经明代陈文昭补充解说而成,全书共计5卷,其中《调经门》为全书第一卷,主要记载陈氏女科对于女子天癸生理认知、妇科经期用药原则以及经期各阶段出现月经异常、经期各类并发症的证治等,共计53篇方论。各论中均对疾病所表现出的症状、病因、病机做出阐释,并附有相应处方及方药分析,使妇科经期杂病之论治更明晰,具有临床参考价值[1]。

痛经是指妇女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或伴腰骶酸痛[2]。现代医学虽记载痛经可伴腹部坠胀、恶心呕吐等不适,但女性经期出现的痛证并不能以痛经一概而论,经行周身疼痛、经期腹痛合并月经不规则、月经前后不同阶段腹痛等亦为临床常见妇科疾患。《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以下简称《调经门》)根据不同时段及不同类型月经病的并发症,将女性经期痛证进行细分,其中主要以腹痛最为多见,其次为周身肢体关节疼痛。已有不少研究对于妇科痛证进行分析,但对于女性月经期间所出现的痛证仍缺少相关总结。本文试探析《调经门》所载女子经期痛证的治法方药如下。

1 经行腹痛

经行腹痛又称“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的小腹疼痛,可伴腰骶酸痛,痛甚可致昏厥[2]。陈素痷作为陈木扇女科的重要代表人物,根据女子经行前后不同时期的病机特点,将经行腹痛分为三个阶段,即“经欲来腹痛”“经正行腹痛”“经行后腹痛”,阐释各期腹痛之病因病机,并加以论治。

1.1 经欲来腹痛 《调经门》记载:“妇女经欲来而腹痛者,气滞也。法当行气和血,宜调气饮”[1]10,女子经期将至而经前腹痛,系气滞血瘀或血虚气滞所致。故经血未来而腹先痛,治疗重在行气和血,和血则需补血活血,宜用调气饮。根据病因不同,可增补药物:寒凝者,倍加肉桂;情志郁怒致病者,加木香、柴胡;食积痰饮者,加神曲、半夏、枳壳;血虚者,加人参、丹参及白术。

1.2 经正行腹痛 由于既往风寒客阻胞宫,胞宫受邪,则其经血来复甚少,故寒凝血瘀,不通则痛。且血少失养,不荣亦痛,故致㽲痛,痛势绵绵,为虚寒疼痛,同时又夹杂寒凝血瘀,故本虚标实。经正行腹痛,其痛主要由于血瘀所致,故急则治其标。《调经门》认为:“妇人经正来而腹痛者,血滞也。法当行血和气”[1]11,治疗多选用大玄胡索散治其标,主以延胡索、赤芍等行血;辅以肉桂、吴茱萸、艾叶散寒,香附、青皮等行气。当经期疼痛缓解后,缓则治其本,宜服十全大补汤或四物汤,以补虚治本。

1.3 经行后腹痛 妇人月事已净,精血亏虚,阴液不足,阳气失载,则形体失于精血濡养及阳气温煦,故见虚寒疼痛。正如《调经门》所言:“妇人经行后腹痛者,是气血两虚也。”[1]11治宜三才大补丸: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术、山药、补骨脂温补脾肾、助脾运化,故精血得复;佐以当归、川芎、熟地黄、阿胶滋阴养血、缓急止痛,香附行气,使诸药补而不滞。然又有体虚而经行后淋漓兼腹痛者,需于三才大补丸中重用行气之药,或先服艾附丸并予砂仁汤送服,加强行气散滞之效。

2 经行经水异常腹痛

2.1 经水断续腹痛 妇人经行断而复来并发腹痛者,为血虚夹杂血滞。因本虚血少而断续无常,又外感风寒或内有气郁不疏,致血滞于内。陈氏治疗本病常用加减四物汤:方中去酸敛之芍药,加甘平之益母草补虚养血,佐以木香、香附行气开郁,并加红花、丹皮化瘀行血,秦艽祛风兼入厥阴适补阴血。

2.2 经水淋漓不止腹痛 陈氏认为妇人经行淋漓不尽且伴腹痛者,系冲任内虚所致,此非单纯气虚不固,而因外感风寒,邪侵胞宫,血滞经络,故经水点滴不止。《调经门》注重标本兼治,针对其腹痛选用棕榈散,重用棕榈炭、蒲黄涩以治淋漓,加秦艽、泽兰祛风散邪;再予四物汤养血补虚;待腹痛痊愈,淋漓改善后,又改用补中益气汤继续补虚以治其本,则淋漓之症方可痊愈。

2.3 经水不通腹痛 胞宫外受风寒,气血凝滞,胞络不通,故而闭经。日久郁而化热,瘀热互结,不通则痛。陈氏将本病分为寒结、热结及寒结化热三类。对于寒结,若外感风寒入里、病程短者,治以辛温散寒为主,宜服桂附丸,久服见效。若病程较久,为沉疴痼疾者,其痛如《调经门》所言:“时时作痛,或少腹板急”[1]15,治疗以红花桃仁煎为基础方,并佐以辛温散寒之肉桂、艾叶。服用丸散剂也是陈氏治疗寒结的特色,可予艾附丸和佛手散。对于寒结化热和热结,陈氏仍强调需活血行气散结,于红花桃仁煎中加酒大黄,以清其热,通其气血。

2.4 经水不当绝而绝伴腹痛 女子七七天癸绝,但有七七未至,四十即绝经者,陈氏认为其原因有二:或因血虚,或因血滞。其中因血滞者,常见少腹微痛,多因风寒客于冲任所至,治疗宜服延胡索散。延胡索散以四物汤为主方,养血和血,并重用延胡索、蒲黄、红花、丹参以活血化滞,同时佐香附、乌药调和气血及艾叶温宫散寒。

3 经行房事致痛

《调经门·经行入房方论》记载:“经正行而男女交合,败血不出,精射胞门,精与血搏,入于任脉,留于胞中,轻则血沥不止,阴络伤则血内溢。重则瘀血积聚,少腹硬起作痛”[1]26,经期行房事致精瘀互结,更伤血络。仲景于《金匮要略》言:“血不利则为水”[3],精瘀停滞,久则痰饮内生,气机受阻,痰饮易受外邪引动,出现攻冲,其症如《调经门》所载:“厥气奔冲,上贯胸膈,下连胁肋,昏冒卒仆,病似癫状。”[1]27精瘀痰三者互结,阻碍血海,气血运行不畅,故少腹持续作痛,且影响下焦水道,则小便频涩。陈氏以益肝汤治之,其中以四物汤为基础养血补肝,白术利腰肠间血,山药、乌药、远志温补脾肾,木瓜、乳香舒筋止腹痛,牛膝调和气血。全方用药平和,使气血调畅、瘀滞缓消,久服见效。

结合精瘀互结致痛的观点,回看《调经门·经水淋漓不止方论》,可推知妇人冲任内虚、外感风寒,寒凝瘀阻,月经淋漓,又于经期同房,则内有败血不出,外有积精相射,败精滞血相搏,积滞加剧,更伤血络,遂成经漏。此时先予棕榈散止血化瘀治疗经血淋漓,再予补益剂治其本。

4 经行身痛

经行身痛,最早可见于《女科百问》,其症状表现为妇人行经期间出现周身疼痛,其痛由头至脚、内达脏腑、外及肌腠,在《妇科心法要诀》中亦将其分为虚证与实证论治[4]。陈氏对于女子经行身痛的记载共两处,分别为《调经门·经行因浴受风方论》和《调经门·经行遍体作痛方论》。二者对于女性经行身痛病机记载大致相同,即经行体虚而感外邪,但病症、病势各有侧重,因此选方用药各异。

《调经门·经行因浴受风方论》记载妇人沐浴时感受风邪致病,从而出现项背、背脊部疼痛,同时兼发热、头面及四肢浮肿等症状。分析上述症状,可见本方论所言妇人虽内有血虚,却以感受风邪表证为主诉,其虽为表里同病,但侧重于表。故陈氏选方用药亦以祛风解表之品为主。常规治疗表证项背痛往往选用葛根汤类方,陈氏则采用祛风养血健脾之大荆芥散。妇人经期易血虚精亏,祛风之药不可过于温燥,其中荆芥、黑豆为治疗产后血虚中风常用药,佐泽兰散血中之伏风,红花、当归补血行血,乌药温中行气,则风邪可祛。

《调经门·经行遍体作痛方论》亦认为此病症为表里、虚实夹杂,虽表里同治,更侧重治里。妇人经行后,精血亏虚,肌腠失养,外邪乘虚而入,营卫失和,症见周身遍体作痛。然相较《调经门·经行因浴受风方论》,本篇所载妇人其经血消耗更多、里虚更重。正如本论所载:“如下血多,筋失其养,痛如行痹”[1]27,“寒气入腹,伤冲任,则腰腹下连膝胫痛”[1]27,可见其疼痛范围更广,可遍及周身;累及病位更深,外至皮肤腠理,内达筋脉腰腹。应以内补为主,兼祛外邪,故予归活温经汤。方中主以当归、丹参补血活血,乌药、厚朴温中散寒理气;佐羌活、独活、防风等外祛风寒,青皮、香附行气止痛,续断补肝肾而利周身关节。诸药合用则风寒得散,气血调和,体痛自除。

5 经闭癥瘕积聚致痛

现代医学中,逐渐将“癥瘕”与“积聚”等同,泛指腹部瘀浊停聚所成包块[5],陈氏女科早已洞察并认为其分类当切中病机,不可过于琐碎,正如原文所言:“七癥八瘕,五积六聚,与夫痃癖痞块,方书所载,形类各异……且分门各种,立方甚繁,究无当于粗工之万一。”[1]36《调经门·经闭成癥瘕积聚方论》记载:“不必琐屑分七癥八瘕,五积六聚之名,但诊其脉浮沉迟数滑涩虚实”[1]35,揭示脉诊对于本病诊治极为重要,有助于脏腑阴阳虚实诊断。结合脉诊结果,可推知病变脏腑及癥瘕所在部位,并随症遣药立方。妇人经闭,日久瘀而成癥,其疼痛多发于癥结处,胸膈腰胁、脘腹脐周均可出现;其痛可暂发,亦可持续不断。书中根据病因病机不同,分为五种方药治之。

第一种方为治疗妇人虚寒血闭之方。妇人冲任亏虚而又受寒邪内侵,经闭血滞,其脉沉迟,重在补虚。故以四物汤为基础,佐肉桂、干姜、吴茱萸、红花、延胡索、香附、艾叶等祛寒通滞。

第二种方为治疗妇人外感风寒湿所致冲任受损之方。此处所治妇人身体壮实,不同于前方所载体虚者,但此类妇人不避风寒、过食生冷,风寒湿客阻胞络,血瘀日久成积滞,其脉多沉实或沉滑有力,提示气血未虚。故选方重在祛滞,主以三棱、莪术、红花等祛瘀通经;兼以肉桂、干姜、吴茱萸温中逐寒;佐以熟地黄、当归、人参、白术调补气血。

第三种方为治妇人痰盛血滞之方。此类妇人过食肥甘厚腻,痰饮内盛,阻滞气血,日久痰瘀互结致经闭腹痛。本方与第二种方所载妇人案例在病因上相似,均有风寒湿致病,但本处所载风寒外邪仅为其诱因,妇人因过食肥甘,其闭经以痰饮致病为主,脉象多滑。治法当以祛痰为主,予二陈汤加减,并佐以健脾益气养血类中药。

第四种方为治热结阴亏之方。此妇人阴虚内热,久生热结,其脉多沉数。陈氏治之,重在清热,以黄连、黄芩、丹皮清泻火热,生地黄、赤芍清热凉血并补益热邪所耗散之营阴,同时加红花、丹参活血调经,行血以通其不通,其痛自愈。

第五种方为治气郁血滞之方。陈氏认为“妇人善怒多郁,肝气郁而不舒故也。肝气不舒,外感则湿与火,内伤则食与痰,无不郁矣”[1]38,痰、火、湿、食可致气郁,而气郁则血瘀,故六郁致病不仅表现在消化、情志等方面,妇科经闭腹痛亦为其症。在治六郁所致经闭之时,陈氏秉承前人治郁思想,于越鞠丸中重用香附以治气郁,并予四物汤之赤芍、生地黄养血活血,气血调畅则结块消散。

6 用药特色

《陈素庵妇科补解》认为妇人诸疾患,多由经水不调所致。纵观全文,妇人经期痛证多受外邪、饮食、情志、房事等因素影响,以瘀血阻滞为主要表现。陈氏临床思路独特,擅以“辨证调经,治重通补”[6]法治疗此类疾患。

对于经期痛证治疗多采用通调之法与补法结合,正如书中所载:“通者,去其闭塞渗渍之瘀,使新血不与旧血相搏而致病。补者,开其郁结,培其脾胃,使新血渐生,不致有枯闭,故曰“调”也。”[1]3其用药特色可归纳为:(1)通补结合,气血同调。不仅重用香附、红花等行气活血调经之品,同时加入养血之四物汤,新血得生、瘀血得化,则痛去多半。(2)温补脾肾,先后天兼顾。用药常加入健脾益气之茯苓、白术、人参,温补命门之山药、补骨脂及祛痰湿、开官窍助脾肾功能运转之苍术、远志等。(3)虚实夹杂,通补兼施。经期痛证往往虚实夹杂,陈氏认为实证较重者,用药当遵循“通经十之七,补血十之三”[1]36,重在通滞;对于体虚者,则应“补虚十之七,祛滞十之三”[1]36,重在补虚。(4)表里同病,因势选药。经期痛证中亦有外感而引发痛证,妇人往往经后精血亏虚,表里病证均见,陈氏根据临床症状,明确主次关系,治以祛风散寒为主,温中补虚为辅,或养血补血为主,佐以驱邪解表。(5)用药平和[6]。女子经期痛证多因风寒内侵、邪阻脉络、气滞血瘀所致,治宜温中散寒、祛风解表,陈氏用药多避免过于攻伐或温燥伤精血之品,在剂型选择上也多见丸散类,丸者其药效缓和,力在缓消。

7 结语

综上,《陈素庵妇科补解》根据不同时段将经期痛证分为经欲来腹痛、经正行腹痛、经行后腹痛;根据不同种类月经病所并发的痛证,又将其分为经行经水异常腹痛、经行房事致痛、经行身痛、经闭癥瘕积聚致痛,可见其对于女性经期痛证分类详细及治疗经验丰富。现如今女性痛经发病率趋于升高[7],本书所载经期各类痛证治法均值得借鉴运用,以期为临床妇科病症的治疗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经行陈氏行气
习练陈氏太极拳有效缓解焦虑症和抑郁症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经行吐衄的认识及临床辨治
储继军治疗经行头痛经验浅析
《修真秘要》导引系列之十五 “陈抟睡功(一)”“吕祖行气诀”导引法
经行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陈氏定瓷入选十大文化产业优质产品品牌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陈氏验方回乳灵回乳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