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大学生怎么成了“德华”
2024-05-19
今年春節假期,“大学生德华”成了互联网上备受关注的群体。她们在寒假回家后承担起了照顾哥哥或者姐姐孩子的重任,就如电视剧《父母爱情》中江德华的角色,而被称为“大学生德华”。
“大学生德华”回来了!
今年春节过得好,家里的“德华”们功不可没。
德华原本是电视剧《父母爱情》中男主人公的妹妹,在男女主工作忙碌时帮忙带大了五个侄子侄女。其中的一个名场面就是,德华在已经帮哥嫂带三个孩子后,得知嫂子又怀了双胞胎后的那句:累死俺算了!
今年刚上大二的赵鱼塘算得上“资深德华”。由于工作的原因,她的姐夫常年不在家,而姐姐和爸爸妈妈都有自己的工作。于是从姐姐诞下第一个孩子开始,身为小姨的她就开始帮忙分担带娃重任,从小时候负责换尿布等一直到孩子大了。
目前,大外甥已经5岁,小外甥也有2岁。在赵鱼塘看来,带孩子倒不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加上姐姐姐夫的全力支持,她说,“习惯了,能应对”。
相比之下,本身就学幼师专业的康康带起孩子来则更加得心应手。
康康说,现在她和外甥几乎是形影不离的状态,自己社交娱乐的时间明显减少。“我对象有的时候联系我,根本联系不到。”在康康看来,带孩子的过程虽然很辛苦,但能看着孩子一点点各方面进步,会让她感到十分欣慰。
一种维系亲情的方式
除了育儿话题在互联网本身自带流量以外,对于“大学生德华”走红的原因,或许也与近年来年轻一代的亲缘关系如何维系受到关注有关。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胡小武在论文《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中提出“断亲”这一概念,并定义为人们几乎不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这篇论文一度引起热议。
当亲属关系不再是重要的社会支持网络的时候,人们想知道,年轻一代的家庭结构将会出现怎样的形态。
网络上流行着这样一个说法:“大学生放假回家,靠做家务来维系亲情。”无论是带孩子或者主动做家务,都不难看出,当代年轻人已经在有意识地巩固家庭关系。
“大学生德华”,是玩梗也是认同
大学生群体从质疑德华,到理解德华,再到成为德华,这样的心路历程中,当然有对丧失“假期自由”的玩梗意味,却也不乏对“身兼数职”的身份认同。
大学生回归家庭,当“德华”的日子里有苦有累,也有温暖和爱。如果说青年“断亲”是代际鸿沟导致的亲属关系断裂,“德华上岗”则代表人伦亲情延续的另一面。因为,带娃做家务,并非大学生们无可奈何的选择,更多是天然亲情的驱使,感情的双向奔赴。
比如,“10后”会在填空题里自豪地写上我爱我的姑姑;被照顾的娃蹲守在房间门口等“德华”醒来,送上焐化了的巧克力;愿意拿出“奥特曼卡”换大学生晚一天回学校。
可见,年轻人不只是“带娃工具人”,更是孩子心中不可替代的存在,这样亲情和责任的传递,同样让人感受到家庭的幸福和温暖。
想必,这也是年轻人甘愿成为“德华”的原因。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2.15)